周 星,胡 瑾
(湖南中醫藥大學 人文與管理學院,湖南長沙 410208)
由于環境破壞、生態失衡、資源緊缺等客觀因素,加上農村地區的特殊地理位置,儲運和銷售環節的經銷人員以及農村消費者等受教育程度不高、法律意識淡薄、食品安全意識不強等多方面因素影響,我國農村食品安全問題形勢嚴峻。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城鎮化進程加快,我國農村地區區域廣、基層工作人員少的現象突出,僅依靠基層監管人員的薄弱力量治理食品安全問題的效果有限[7]。國務院食安辦在2022年9月27日召開了相關會議,要求政府部門嚴格落實食品安全屬地管理責任的同時,特別強調食品生產經營市場主體要嚴格落實主體責任(以下簡稱“兩個責任”),切實增強食品安全風險防控能力,共同促進食品安全責任體系的完善,可見國家提高了對農村地區食品安全治理的重視程度。
近年來,食品產業發展迅猛,安全標準體系不斷完善健全,檢驗檢測能力不斷強化,全過程多方位監管體系基本建立,重大食品安全風險得到有效控制,食品安全形勢取得了穩中向好的態勢,但仍存在一系列的安全問題。本文對農村地區存在的食品安全問題、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為進一步完善農村地區的食品安全治理體系提出有力的對策建議,推進多元主體協同治理,提高農村居民的食品安全意識,提升其對問題食品的辨別能力,最大程度守護舌尖上的安全。
農村食品安全問題的復雜性在于要經歷從原材料種植、生產成品、流通運輸至消費者手中的多個環節,在各個環節之間都存在諸多可能導致食品安全問題的因素。
種植環境對食品原材料具有較大影響。以湖南大米為例,湖南部分區域的土地中重金屬鎘含量較高,許多生產商未考慮此因素對產品的影響,導致大米在監督抽檢中鎘含量超過國家食品安全標準的限值,從而受到相應的行政處罰。
在原材料加工及再加工過程中,由于鄉村企業從業人員受教育程度較低,未進行專業的職業培訓,不規范的操作及衛生標準都有可能導致安全問題的產生。以湘西臘肉為例,不同的加工方式對產品品質的影響不同,產品質量安全指標也不盡相同[1]。
流通運輸環節中影響食品安全的關鍵因素是產品的保存以及運輸方式的選擇。產品的保存應以產品特性為重點,考慮微生物的影響,在生產過程中,根據產品本身特性,已采用高溫殺菌、脫水干燥、輻照等抑菌殺菌措施,殺滅食品中的微生物或減弱其繁殖,但難以全部殺滅,因此在保存上,特別是包裝容器的選擇,在結合產品特點的同時,也要符合國家微生物衛生標準,避免因包裝問題導致食品安全問題。運輸方式需根據產品本身的特性進行選擇。例如,冷鏈產品應在冷藏(凍)條件下保存運輸,生活飲用水應在避光陰涼下保存運輸,并且實行分類分離運輸,避免交叉污染。
部分食品生產經營市場主體受利益驅使,跨越食品安全法律法規紅線,在產品生產加工過程中,以次充好。例如,用二氧化硫熏制開心果,使其色澤品質等更加“優質”;在流通過程中,將過期或臨期產品進行處理,打造“貼標”商品;在銷售環節中,夸大宣傳,誘導消費者,如市場上流通的“綠米”,不僅不屬于綠色產品,還可能存在安全隱患,同時由于農村地區一般距離市城區較遠,加上“三小”食品生產經營市場主體居多,食品配送更新不及時,導致存在銷售過期變質甚至“三無”產品的違法行為。
①對于農村食品安全問題,政府更多給予的是政策支持、技術支撐,忽略了宣傳對于提高農村居民食品安全意識的重要性,導致一些不法商販抓住該漏洞,以養生講座、文藝匯演等形式,將假冒偽劣產品以低價促銷、虛假宣傳的方式銷售給農村居民。②政府市場監管部門有執法權,但管轄的區域主要是城市區域的食品安全,對農村地區存在的食品安全問題監管缺失,鄉村兩級基層監管人員無法用專業知識和專業設備判斷食品安全問題,也無權進行管理處罰。③鄉村基層監管人力有限,身兼數職,工作往往流于形式,平時基礎工作不扎實,應付上級突擊檢查較多,且常以各種理由推脫責任,履職不到位。④鄉村基層監管人員自身專業知識不過硬,對及時更新的食品安全政策法規學習領悟不到位,對農村居民提出的食品安全問題無法給出專業的解答。⑤包保責任機制是食品安全治理的一項創新舉措,處于起步摸索階段,部分包保責任人員思想認識不到位,未深入一線了解農村地區最真實的情況,包保職責履行不到位。
①農村地區受經濟條件限制,多為“三小”食品生產經營主體,食品安全專業知識匱乏,未受過專業的技能培訓,加上生產、貯存、運輸設備簡陋,導致農村市場常銷售過期產品、變質產品及“三無”產品。②生產經營主體受利益因素驅使,抱著僥幸心理,無視村民的身體健康,未履行其作為市場生產經營者的主體責任,生產銷售產品時虛假宣傳、以次充好。
農村地區的居民由于經濟不發達,大多數年輕人外出務工,家里以老人和兒童居多,受教育程度不高,食品安全知識匱乏,自我防護意識薄弱,加上老年人受節約不浪費傳統美德的影響,對食品安全沒有明確的認知,認為食品表面完好、口感不變即是安全,無法識別問題食品,更無法鑒別假冒偽劣食品,即使發生食品安全問題,也沒有投訴維權的意識。
原材料污染是食品安全問題中常見的一種。目前,由于工業化較發達,形成了“三廢”,再加上種植者追求利益最大化、產量片面化,大量使用除草劑等化學試劑,導致土地肥力下降、植物耐藥性增強、重金屬超標,從而導致原材料農藥殘留、重金屬含量不符合國家食品安全標準,進而導致動物肉類食品同步被污染。
對于農村地區存在的食品安全問題,要遵循“四個最嚴”要求,切實落實“兩個責任”,不斷推動食品安全形勢持續向好向上,守護人們舌尖上的安全,保護農村居民的身體健康[2]。
①強化政府監管能力建設。加強基層監管人員配置,完善專業設備配置,開展食品監管人員業務培訓,提高專業知識水平,提升履職能力。②切實履行包保責任。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包保責任機制,明確包保干部范圍和包保主體對象,明晰責任清單和任務清單,組織開展市、縣、鄉、村四級包保干部培訓,簽訂責任與承諾書,強化包保責任與監管責任的銜接,形成工作閉環,將“兩個責任”機制常態化。③形成監管合力。各部門之間要積極協作,密切配合,由原來的市場監管局一家管到行業主管部門分頭管、明確專門職責管、牽頭部門具體管的歷史性轉變。④提高食品生產企業準入門檻。加強監管,加大處罰力度,及時公示,構建“政府主導、部門協同、行業自律、公眾參與、社會監督”的食品安全社會共治體系。⑤強化檢驗監測技術支撐。食品檢驗檢測技術部門強化自身能力建設的同時,要主動加強對生產企業的技術指導,從技術層面上將食品安全風險降至最低,發揮技術支撐作用[3-6]。
①加大食品生產經營從業人員培訓力度,職業道德培訓和專業知識技能培訓兩手同時抓,引導市場主體遵紀守法、誠信經營,提高專業技能水平,提升從業人員綜合素養,從根本上降低食品安全風險。②農村食品企業要主動履行保障食品安全的主體責任,規范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建立自查機制,加強培訓考核,增強自律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從源頭保障食品安全,打造自己的企業品牌,促進助力鄉村振興。③“三小”食品生產經營市場主體加強《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的學習,堅守道德底線,不觸碰法律紅線,營造和諧、安全、健康的農村食品安全市場環境,維護公平市場秩序。
①充分利用融媒體的優勢,發揮輿論導向作用,通過戲劇、民歌、短視頻等農村居民喜聞樂見的多種方式,開展食品安全法律法規以及食品安全科普知識的公益宣傳,借助其強大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倡導健康的消費理念,強化社會共治,提高居民食品安全意識,提升居民食品安全辨別能力,進一步強化正面宣傳效果。②充分利用網絡新媒體雙向互動功能,重點聚焦農村食品經營單位的食品安全狀況,線上與網友交流互動,線下廣泛征求農村居民意見,以線上線下組合的方式切實增強宣傳效果[7-8]。③鞏固線下宣傳陣地,全面落實主體責任,可推行包保責任機制,建立由1名區縣領導、1名部門負責人、1名監管人員、1名鄉鎮(街道)干部、1名村(社區)干部組成的“五包一”工作專班機制,通過“五包一”專班動員黨員、駐村隊員、黨建指導員和食安協管員下沉到農村食品監管網格,積極發揮巡查員、宣傳員、信息員和監督員的作用,以屋場會、“村村響”廣播、“村村通”宣傳欄和發放食品安全知識讀本等形式,打通基層宣傳“最后一公里”。
針對食品安全監管存在的信息不對稱性和滯后性的問題,可建立信息互動平臺,通過互動平臺及時識別、抓取信息,將存在的食品安全問題反饋給居民,同時也能更快速高效地收集到人們反映的食品安全問題,既提高了居民的參與度,又提高了政府辦公的透明度。此外,對于食品生產經營市場主體也起到了督促整改和接受全民監督的作用。
農村地區因地理環境、經濟落后等因素,其食品安全已成為目前我國食品安全最薄弱的區域,也是食品安全問題中的“最大短板”,除了需加大政府相關部門的監管力度、落實屬地管理責任外,還需要行業、企業、村委會以及村民相互協作、共治共建,才能保證食品安全,使人們吃得安心、吃得放心、吃得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