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烏市稠城第一小學教育集團總校長 小學科學特級教師
浙江省中小學骨干教師 高級訪問學者 浙江省中小學教材學科審查委員會委員
樓曙光
教育界對科學與人文教育孰更重要的爭辯,一直未曾停息。其實,科學與人文各有其獨特的育人作用:科學求真,教人處事之道,是育人的硬件;人文求善,教人處世之道,是育人的軟件。
科學與人文恒久相伴,在人類歷史發展的漫漫長路上從未分離。科學教育以人文教育為先導,人文教育以科學教育為基礎,在相互制約和相互促進中共同發展。科學研究的對象是客觀世界,是物,主要的目標是求真,崇尚真理,不向權貴屈服;人文研究的對象是主觀世界,是人,主要目標是求善,抑惡揚善,不向惡勢力低頭。同時,二者都追求美:人文在抑惡揚善中體現了人性美;科學在揭示事物的現象和本質中,也力求用美的形式來表達。正因為如此,只有二者結合才能共同實現真善美。科學教育只有與人文教育相融合,才能培養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
無論是科學教育還是人文教育,都有其合理的內核與現實價值。科學教育發展了人的智慧,在征服自然的過程中體現價值;人文教育重視人性的完善,使人的道德和精神價值得到提升,使人懂得生命的意義。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是同一教育的兩個方面,而不是獨立的兩種教育,它們之間只有科學和人文的比例不同,而沒有絕對的界限。在教育內容上,兩者是一種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的關系;在教育角色上,兩者互為補充、互為促進。
科學與人文相融合的教育,有利于形成正確的人生追求。科學求真,解決“是什么”“為什么”的問題;人文求善,解決“應該是什么”“應該如何做”的問題。求真本身不能保證其方向正確,而需要求善為其導向;同樣,求善本身不能保證其概念、原理正確,而需求真為其奠基。
科學與人文相融合的教育,有利于形成完備的知識基礎。科學知識是關于客觀世界及其規律的知識,人文知識是同精神世界密切相連的知識。人不僅與客觀世界有關,也與精神世界有關,既要掌握科學知識,也要掌握人文知識。這樣的知識體系才完備。
科學與人文相融合的教育,有利于形成優秀的思維品質。優秀的思維品質包含兩個基本點:一是本身正確;二是有原始性創新能力。科學思維主要是嚴密的邏輯思維,這是正確思維的基礎;而同人文文化有關的思維,主要是開放的形象思維,如直覺、頓悟、靈感,這是原始性創新思維的主要源泉。兩者缺一不可。
科學與人文相融合的教育,有利于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人要有物質的生命,也要有心靈的生命。有滿足生理健康需要的物質生活和符合心理健康需要的精神生活,才是健康生活的標準。前者主要取決于科學,后者主要取決于人文。
科學與人文相融合的教育,有利于形成和諧的個人同外界的關系。科學是對外部世界的認知,人文是對外部世界的關懷。只有對外部世界認知和關心,才能與外部世界和諧相處。
具體到小學科學教學中,融合人文教育可以有以下途徑:
其一,是用“人文”求真。在教學中,教師要利用科學家的真人真事,讓學生去感受“真”;在探究活動中,用不迷信權威,去培養“真”;在實驗數據處理中,用是否符合事實,去鑒定“真”。
其二,是用“人文”求善。教師可以用“人文導入”去激發學生;用“溫馨提示”去關懷學生;用“彎腰傾聽”去親近學生;用“贊賞激勵”去鼓勵學生。
其三,是用“人文”求美。教師要引導學生體會教學內容中人與自然的和諧,尊重科學經歷中人與自我的和諧,重視教學過程中人與他人的和諧。
真正實現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需要科學教師把人文精神滲透到每一節課,既使學生求真好學敏求、求善導行育德,又使學生的素質和諧發展,最終達到“做科學而人文之教育,育求真亦求善之全人”的育人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