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妙珠 (福建:漳浦縣佛曇中心學校)
繪本作為一種較為新穎的教學輔助資料,以其獨特的文化魅力,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學生,引導學生更好地參與到數學學習之中來,使其學習興趣更加濃厚,學習理解變得更加深入。故而,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緊扣小學數學教材編寫特點,深入地解讀小學生學習心理以及學習認知規律等,積極探析數學繪本在教學中的靈活應用策略,以及繪本對于小學生數學學習的積極作用,讓學生學會數學閱讀,學會數學思考,以實現“四基”的不斷積累,形成“三會”基本素養,讓數學學習質量持續提升,讓課堂教學更具智慧,富有靈性。
喜歡聽故事,善于走進故事世界之中,是學生的天性。利用繪本故事性強這一特性,引導學生投入數學知識觀察、分析與思考之中。與此同時,教師還需緊扣繪本故事情節,引導學生參與繪本數學閱讀,感受故事的趣味性,學習初步分析與思考,讓數學學習變得更有趣味,更具靈動氣息。可見,利用繪本故事,能激發小學生數學學習興趣,讓他們較好地參與到閱讀、知識探究學習之中去,使得他們的自主意識得到強化,學習實效性獲得質的提升。
以《平均分》教學為例,教師要充分利用數學繪本生動有趣的特性以及故事性強的特征,集中學生注意力,使得學生的有意注意在繪本引導下逐步增強。比如,教師引入《保羅大叔分比薩》數學繪本,鼓勵學生進行有效觀察與閱讀,并在閱讀過程中學會思考與交流互動,使他們更有效地感知平均分,走進平均分數學探究活動之中,進而增強課堂教學活力,提高數學學習的實效性。
有學生在閱讀后提出:“雙胞胎兄弟倆為什么吵了起來?”問題會激發學生的學習思考,引導學生進行必要的學習思考。這樣學生就會全神貫注地走進繪本故事情節中,知道吵架是因為兄弟倆分比薩不太公平。此時,新的疑問也會出現在學生腦海中:“怎樣才能保證分比薩是公平的?”自此,學生就會對公平這一概念有所感知,會結合繪本圖畫,感悟公平的本質。隨著學生的進一步學習,他們逐漸意識到:把比薩分成2 塊,每一塊都是一樣大,是合理的、公平的。
隨著學生群體學習研究活動的深入開展,各種學習思考匯聚,教師適時地引出“平均分”與“不平均分”這兩組概念,并通過圖文對照,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究什么是“平均分”、什么不是“不平均分”。學生會在繪本閱讀中、在圖案比對中,更好地建構平均分認知,形成一種初步的數學思維模型——如果分得的每一份或是每一塊都是一樣大小的,這種分法就是平均分。在此基礎上,學生能夠較好地利用繪本故事情節,去深度思考,積極抽象概括,在興趣滿滿狀態下較好地走進數學知識世界,學習基本數學知識,發展數學思維。
引導學生參與學習探究活動,經歷數學知識形成過程,使其能夠較好地感受知識數學化的過程,發展學生數學學科素養,是2022年版數學課程標準精神的體現。教學中,教師要依托該精神,精細地打磨教學細節,使得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呈現潤物無聲的大好境界,讓數學學習真正發生。利用數學繪本,通過圖案、故事情節等來串聯所要探究的數學知識,讓原本線性的單個數學知識點逐漸串聯起來,形成網絡,建立起有聯系的空間關系,促進學生學習理解的深入、認知建構的有序形成。
審視當下市面上的數學繪本,會發現它們幾乎都集中于課標所明確的四大領域。這些編寫特點給教師繪本教學、繪本篩選提供較大的空間,也為學生有序閱讀、條理性閱讀提供了便利。遴選繪本教材,引導學生有序閱讀,使學生能夠較好地感悟繪本內容中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系,利于學生把數學學習與數學認知建構有機統一起來。
以《三角形的初步認識》教學為例,教師需要從眾多繪本中選出有助于學生閱讀與學習的內容,像《漂亮的三角形》《調皮的平行四邊形》等繪本故事。教師還需鼓勵和指導學生深入閱讀,結合教材內容預習,使得他們對三角形有一個較為深刻的初步印象,為學生順利學習三角形知識、歸納三角形特征等,提供豐富的學習感知,打牢進一步探究學習的基礎。
教學期間,教師可以結合繪本設計問題:《漂亮的三角形》講述的是一個怎樣的故事?你是怎么看的?教師可結合學生講述,拿出準備好的學具,并把相應的長方形邊框等部分加上一根木條,然后再進行繪本上的操作活動。學生會發現,增加一根木條后,原來圖形頂部就會多出一個三角形狀的圖案,而且圖形也變得愈更加穩定了,不能再隨意拿捏了。
結合學生觀察、操作以及學習思考,教師要引導學生探究:這一變化的原因是什么?在此情境下,學生會自動投入繪本故事情節之中,按照繪本介紹的方法去做、去思考、去分析,逐步梳理出三角形組成現狀、三角形分類等知識,使得原本無序的三角形知識變得有序,呈現一個較為合理的結構體系,為學生建構三角形認知提供堅實支撐。
利用繪本來擴充學生數學閱讀量,讓他們在一定繪本閱讀中更好地領悟知識,經歷數學化過程,使得學習思考變得更深刻,數學思維變得更敏銳。在日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利用繪本,充分發揮繪本的積極作用,以便收獲教與學所期待的效果。繪本繪畫、插圖等內容能夠把深奧的數學知識形象化、直觀化,給予學生更多的感官刺激,助力他們形成豐富的學習感知,為有效學習提供堅實支持。其中的故事情節還能啟發學生深入學習思考,助力他們數學思維的發展,為有效學習、智慧學習提供支持。
依托學生生活現實,從他們數學積累出發,細化教學,打造課堂教學環節,是新課標基本精神要求,是締造有效教學和深度學習的根本。以《長方體、正方體的認識》教學為例,教師應充分利用繪本這一資源,使學生較好地感知長方體、正方體,建構起對應的數學表象。
教學之初,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繪本《點點螞蟻蓋房子》的閱讀,讓他們在閱讀中進行預習,喚醒相關數學學習經驗。這樣學生就能夠在繪本閱讀中激活有關長方體、正方體學習的感知,在認識圖形中更好地建構這兩種立體圖形的初步表象,為他們解析其特征、學習其表面構成、體積大小等提供便利。與此同時,學生也能夠從螞蟻蓋房子中感知長方體的存在,建構較為合理的長方體的學習表象。
為深化學習感悟,促進長方體表象的建構,教師還要讓學生的手動起來,讓他們大腦運轉起來。基于此,組織學生仿照繪本內容,開展動手做學習活動:選擇適合的長方體學具去搭建一個“房子”。這樣學生就會思考,建造這種“房子”需要哪些材料。在同伴互動或是集體研討中,他們能夠從長方體基本特征出發,找到8 個頂點、12條棱,還有對應的3組面。
隨著活動的開展,學生能夠從建造房子中更好地建立長方體表象,明確長方體特征。特別是在選擇3 組面的過程中,學生對長方體表面構成也會產生一個較為深刻的印象。至此,學生能夠從繪本學習中獲得更多的數學啟迪,利用直觀策略將抽象的空間圖形形象化,利于小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也使得整個學習效果大幅提升。
從學生生活出發,用好小學生所熟悉的生活化素材,是構建有效教學的根本。為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把握教學內容、學生的生活實際,以及相關的數學繪本,采取較為理性的舉措使之融合起來,搭建一個個有助于學生進一步學習探究的平臺,促使學生經過系列學習活動,更科學地理解知識由來、把握準知識本質,進而實現學習糾偏的基本目的,使得學習活動更為理智。這樣才能實現小學生數學學習進步,促進他們數學學科綜合素養協同發展,為他們終身學習奠定良好基礎。
以《用數對確定位置》教學為例,教師既要關注小學生對于方位理解的局限,還應重視學生將數學知識演繹為數學能力,使得學生學以致用意識得到發展。為此,教學中教師可以從學生生活入手,引導學生去閱讀《外公的神秘寶藏》,讓學生在尋寶、標注寶物所在地等系列學習活動中,更好地建立方位感,為認識方向、學習用數對表示位置提供理想思維支持。
比如,引導學生在方格紙上標注一個個特殊的建筑物,像宮殿、長廊、閣樓,還有其他的景觀,像花園、假山,小橋、流水、人家等,使得學生在觀察中更好地感知列、行的基本意義,為后續用數對來表示位置提供直觀學習引領。
經過一定學習探索之后,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繪本閱讀經驗,引導其進行后續故事的改編,用數對知識去設計更多有關寶藏的藏匿點。讓學生在編故事、思考位置等學習活動中,更深刻地理解數對表示位置的基本知識,明確蘊含在數對中的數學知識本質,進而在編、找等活動中實現學習進步,加速空間感受力與空間觀念的形成。
引導學生充分利用繪本學習經驗,開展創編學習活動,不僅有利于學生興趣的激發,還能加深他們對課堂學習、繪本閱讀的感悟,實現知識理解的升級,增強學習應用意識。同時,還能幫助學生較好地體驗生活與數學之間的密切聯系,發展其數學思考、理解和想象能力,有利于其數學綜合素養的發展。
綜上所述,精準地、靈動地在日常教學中引入數學繪本這一特殊教學資源,勢必能激發小學生數學學習探究興趣,讓他們對數學學習充滿向往,進而投入數學知識探究和積累當中,使得他們數學閱讀理解能力得到發展,數學思維獲得質的提升。為此,教師要在教學中較好地應用和駕馭數學繪本資源,使學生將主要精力與學習思維聚焦,用閱讀來觸發學習靈感,啟發有深度、拓展性的思考,為學生深度學習奠基,為他們數學思維發展提供訓練機會,更為小學生感受閱讀力量提供案例,讓他們深深地體會到數學閱讀的價值,形成數學學習的有效經驗和思維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