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開明 (山東:桓臺縣第二小學)
由于科學和其他學科在認識和教學方法上存在著緊密的聯系,因此,在全環境育人理念下展開跨學科綜合教育是必要的。為引領學生以跨學科的視角探究科學奧秘,科學教師應積極突破傳統教學中的壁壘,從更多的專業角度講授科學知識,給學生帶來不一樣的體驗。而在跨學科融合的教學模式下,小學科學教師要圍繞探索性主題,引領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科學知識的建構,促進學生綜合學習和發展,提升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效能。
一般意義上的全環境教育,主要是以互聯網社會的出現為大背景,是對傳統學校的全員教育以及整體學校育人理念的進一步拓展,注重的是實物環境與虛擬環境之間的深度融合,重點是建立完整的教育主客體關系。除了要充分發揮教育線下資源的優勢之外,還必須充分運用虛擬空間和信息場域,豐富教育的現實資源,以獲取最完整的教育資訊與數據。之所以會實現次元壁的突破,主要是因為互聯網本來就會從多種視角滲透學習者的思維和認知系統。在此情形下,運用恰當的教學手段去干預,必然會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加速發展。從數字化教學的基本特點可以看出,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有賴于場域的形成,教師要在實施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形成三種不同的維度:首先是認知傳播;其次是情感傳承;最后是意志連接。而全環境教育思想,注重的是具體實踐和網絡的相互融合,使小學科學教育更加有趣以及多樣化。從方法論的觀點出發,全環境教育的思想為教學的開展帶來了更多的生機和活力。教師以此為切入點,可將現實和虛擬的兩個教育場域結合在一起,充分發揮二者的優點與價值,實現共同進步,使小學生可以煥發內在的潛力與價值,形成情感上的深層共振。同時,社會現實與互聯網技術的全面融合,也可以使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更為頻繁,形成新的師生關系,使課堂教學的發展更趨向日常化和生活化,從而建立高度的人文心理認同感,并帶動學生形成更積極的思辨觀念和健康理念,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與傳統的以真實環境為培養依據的培養模式相反,全環境教育背景的技術和平臺的融合,讓虛擬教育場域也融入傳統的培養環境。而這些融合技術和新方式的產生本身,又為傳統培養模式的革新發展創造了全新的機遇。此外,相對于單獨應用在一個教學環境或者場域中進行教學的形式來說,虛擬環境和真實環境之間的融合本身,也是對教學環境的革新與發展。不僅可以調動小學生接受傳統科學理論知識的興趣,還可以為具體的教育教學項目的實施創造更為充實合理的資金環境。這也是能夠達到良好教學效果的前提。
當前小學科學教學中,知識成為主體部分,并占據了過多的比例。小學生和教師之間還存在一個表達和理解的過程,小學科學教學內容的邏輯性較強,整體的課堂氣氛又相對嚴肅,課堂方式一成不變,不僅不利于促進和優化學生和教師之間的關系,還會造成學生的緊張心理,更不利于達到好的教學效果。有了全環境教育理念的支撐,學生和教師之間的關系會獲得相應優化,由于互聯網技術和網絡平臺的引入,整體學習氣氛會更輕松愉快,教師的課堂教學工作開展得也會更加便捷。
在一些農村地區,部分學校師資力量薄弱,缺少專業的科學教學師資。小學科學課程包括物質、生活、地理和宇宙等范疇,對教師的專業素質要求較高。但在農村小學專業師資相對不足的情況下,科學教師多為其他科目教師兼任。這些教師參加培訓班或進修的機會極少,導致他們缺少科學課程教育與研究的意識,缺乏應有的教育激情。同時,這些教師往往對教育教學工作缺少正確的認識,不能有效地開展科學教學。
在國家的支持下,大部分小學的校舍和校園環境有了較大的改善,教學設備也進行了部分更新。但由于資金不足,一些學校仍然缺少專業的科學實驗室、科學圖書室、多媒體網絡設備等,導致小學科學教學的發展受到相當程度的影響。
由于財政對教學資金投入的增加,科學教育條件得以明顯改善。不過,部分學生受條件的限制,科學學習的起點較低,同時又因為信息的閉塞,學習知識面很窄,科學素養水平也比較低,對許多科學專業問題一無所知。這就導致了科學課程內容和科學素養的目標并不相符,和當前科學教學的實際狀況嚴重脫節,使得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得不到有效提升。
現階段,很多學生認為自己能夠圍繞科學研究方向以及可能產生的結論進行大膽推測。其實這種假設往往都沒有一定的參照性、科學性。盡管教師對學生大膽推測的能力表示肯定,但學生的推測假設通常沒有依據,常常是主觀臆斷。造成學生猜測與假設能力嚴重欠缺的最主要根源在于:學生本身并沒有足夠的知識準備,無法支持他們進行猜測;學生進行推測與設想離不開邏輯推理,通常要求學生根據自己所學來理解猜想的方法,但是實際上大部分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都存在著嚴重欠缺,致使學生的科學素養不能得到很好提升。
在教學《熱氣球上升的秘密》這一節課時,科學教師先借助多媒體將天空中飄著的熱氣球的圖片展示出來,引發學生學習興趣,并提出疑問:“熱氣球為什么能上升?”引導學生展開小組之間的討論,并回答問題。有的學生根據生活經歷,認為是熱氣球上點火裝置的原因。在學生熱烈交流和討論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繼續運用信息技術,把熱氣球啟動的全過程展示出來,把其中的原理用漫畫的方式呈現給學生,協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這一節課所學的內容。另外,教師可以將預備好的科學實驗儀器發給學生,引導學生按照“熱氣球會上升”的原理自主進行科學實驗,并歸納實驗的結果。在這個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得到了凸顯,學習效能也得到進一步提高。
數學是服務日常生活的基礎學科,對人類的日常生活有著重要的幫助。小學科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把數學知識點代入課堂教學,利用兩個學科的相互配合促進學生在了解科學知識的基礎上,培養學科綜合思想。
例如,在學生掌握了《溫度計的秘密》部分教學內容之前,教師可以引導其回憶日常生活中看到的一些不同溫度計的類型,并鼓勵他們說出不同溫度計的差別。學生可以把“36℃”“-5℃”等數學課中學到的數字之間的差異說出來。根據學生的表現,教師再逐一把溫度測定器的結構與原理、液體的熱脹冷縮等知識點介紹給學生,并組織實踐探究,使學生的科學思想得到發展。
小學科學與語文都是綜合性較強的課程,因此科學教師可以把語文知識點恰當地融入課堂,在激發學生興趣的基礎上,促使他們科學核心素養和研究能力進一步增強。例如,在教學“不同環境中的植物”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介紹自己認識的一些植物,再引導學生說出這些植物各自與周圍環境相適應的特性。在此期間,教師可把語文課文中描寫有關植物的內容引入科學教學中,使學生把順應自然生長和不順應自然生長兩個完全不同狀況下的植物加以比較與研究,增進學生對植物的全方位認識,促使學生的研究能力逐步提高。
再如,在介紹“登上月球”這一節內容時,科學教師可先把語文課中學過的《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引入教學之中,增加學生的學習熱情。接下來,教師可以把月球和地球的不同及人們探尋地球的歷程與結果等知識點講述給學生聽,有效增強學生的認知能力。通過語文和科學知識的有機結合,可以更加激起學生探索欲望,為學生將來的科學學習打下基礎。
在全環境育人理念下,小學科學綜合教育課程的主要目的是在學生科學學習與知識形成的過程中,引導他們了解跨學科主題綜合下的科學學習,并了解各個學科知識間的交叉關聯,以及學習怎樣去整合各學科知識。學生在不同課程融合學習下,會逐漸增加對科學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強化自身的科學核心素養,有效踐行全環境育人理念。總體而言,小學科學跨學科主題課程的整合能夠引領學生學好科學知識,有助于學生建立科學感知力,從而增強學生對科學實質意義的了解,使學生的科學學習更加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