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為 (山東:棗莊市市中區文化路小學)
《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明確要求,科學課程要構建素養導向的綜合評價體系,改進結果評價,重視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的考查,強化過程評價,重視“教學評”的一體化,關注學生在探究與實踐過程中的真實表現和思維活動。教師在課堂教學領域的課程開發,主要是針對教案設計、教學實施和評價的開發。“教學評一致性”,即“教學設計”“學習活動”“評價任務”三者統一于“學習目標”。作為教案的設計者,教師必須學會開發學習目標,學會反思和促進學習目標與評價任務、教學過程三者一致。
一是“教學評一致性”的前提是學習目標要清楚具體。學習目標的制定是以課程標準、教材和學生學情為依據的,即每節課必須指向目標來設計教學和評價教學,觀察目標的實現情況。因此,目標的表述具有可評性和可測性。
二是評價任務和學習目標之間的一致性。教學評價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互動交流的過程,而不是一個單向傳遞信息的活動。因此,評價任務和學習目標務必一致,評價任務清晰明確,且直指學習目標。
三是學習活動和評價任務之間的一致性。根據評價任務設計學習活動,同時又指向學習目標。在學習目標上,需要學生達到什么要求,師生在進行學習活動時也知道做到什么地步。評價任務要嵌入教學過程,這樣才能實現教與學的統一,提高教與學的質量。
總之,學習目標、評價任務和學習活動三方面具有一致性,即圍繞學習目標設計評價任務,根據評價任務設計學習活動。
學習目標的設計是教案設計的核心,在分析課程背景的基礎上,設計學習目標,一般從課程標準、教材分析、學情分析等方面綜合分析本節課內容的來龍去脈。
1.課程標準分析
研究課程標準是進行每一節課教案設計時要完成的首要任務。通過對科學課程標準的綜合研究,找到與之對應的教學目標,并以此為基礎來設計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從科學觀念、科學思維、探究實踐、態度責任四個維度,圍繞本課進行分析。
2.教材分析
教材中具有豐富的教學素材,我們要將課程標準的要求具體地落實在課堂教學中,從本課教材在本單元或本主題中所處的地位、教材的具體活動、本課與前后課的聯系等方面,進行分析。我們要善于把教材特點放在課程標準的高度進行思考和提煉。
3.學情分析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了解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師需要對學生學習起點進行研究,即對學生已知和已會情況進行研究;需要對學生學習可能性進行研究,即對學生應知和應會情況進行研究;需要對學生差異性進行研究,即對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進行研究。從學生的生活經驗、知識基礎等前概念,從學生的年齡特點、興趣、愛好等方面,從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等方面,從學生學習本課的障礙與困難等方面,進行全面分析。這種分析是與課程標準和教材研究相關聯的,只有將課程標準要求置于特定學生和特定教學中進行研究,學習目標才能準確而理性。
例如,在青島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上冊《熱傳導》的教學設計中,我對本課的背景進行了如下分析:1.課程標準對本課內容標準的陳述。舉例說一說生活中熱傳遞這一普遍的現象,知道熱量一般都是由溫度較高的物體傳遞給溫度較低的物體;掌握了熱傳遞規律及特點后,我們就可以根據這些知識來解決一些實際問題;能夠通過實例說明熱傳遞的重要影響因素,并舉出其在日常生活及生產中的用途。學生可以通過創設的情境,對生活中真實、具體的事物或現象,提出有探究價值的科學問題,并在已有前概念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見解或預測;利用恰當的實驗材料和實驗儀器設計實驗,動手操作,仔細觀察,最終得出結論;培養學生實事求是、追求創新、合作共享的科學態度。2.對本課教材內容進行分析。《熱傳導》是青島版小學科學教材五年級上冊“熱的傳遞”主題單元的起始課。本課教材內容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由杯子傳熱這一生活現象引出問題,確定要研究的內容;第二部分引導學生理解熱能是通過傳導的方式來實現的;第三部分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有哪些熱傳導現象。這些內容將為學生今后進一步學習熱學知識打下基礎。3.對五年級學生的學情進行分析。學生在生活中,對于熱傳遞的現象隨處可見,例如,盛了湯的碗會慢慢變熱、烤地瓜會燙手等等。學生在生活中積累了與熱傳導相關的生活經驗,這是探究熱傳遞現象的基礎。五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觀察、操作、交流等能力,但是受年齡、知識水平與探究能力等方面的影響,他們對這些生活中司空見慣的現象真正地深入思考并進行科學研究的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高。他們往往只是機械地模仿實驗步驟和結果,或者簡單地用自己熟悉的生活現象去描述問題。對于歸納并總結科學概念,他們還存在一些困難。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精心設計與引導。
在以上背景分析的基礎上,我將本節課的學習目標設計如下:1.結合杯子變熱等具體情境,通過看一看、摸一摸、說一說等活動,能從“杯子為什么變熱了”等角度,對熱現象提出問題,對熱是怎樣傳到勺柄的做出猜測。2.通過觀察、比較、分析、交流等活動,提出探究熱傳導現象的大致思路并實施探究試驗,得出結論;實驗方案合理,實驗結果正確,并能清晰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3.通過觀察、分析、交流生活中熱傳導的現象,解決生活中與熱傳導有關的實際問題;能夠利用熱傳導的原理,正確解釋生活現象。
在確定了學習目標后,我們要始終關注學生到底能否完成學習目標、完成的程度怎樣,即評價設計。學習目標實現與否直接決定學生能否達到預期的學習效果,同時也決定教學評價的成敗。因此,評價任務也是學習目標在教學過程中的一種具體實施。
設計評價任務就是要對學習目標是否實現進行準確檢測,同時還要對課堂教學的定位與結構進行反饋、調控,從而引導學習的方向。學習目標與評價任務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對應性關系:學習目標決定了相應的評價任務;評價任務調整著學習目標的方向。目標給評價以尺度,評價則對目標以調整。這是一個目標—評價—目標的動態過程,其中目標與評價分別擔負著教學導向與反饋的作用,使課堂效率得以提升。
例如,我在本課中設計了以下評價任務。
根據第一個學習目標設計了評價任務(一):通過觸摸沒加熱水的杯子和勺子以及加了熱水的杯子和勺子,清晰地說出有什么不同感覺,并結合生活實際說一說為什么杯子變熱了,勺柄是怎樣變熱的;在圖中用箭頭正確畫出熱從勺子底部到勺柄的傳遞過程,清晰地說出傳遞的過程。
根據第二個學習目標設計了評價任務(二):根據所給實驗器材和實驗材料設計合理可行的實驗方案,規范進行操作,仔細觀察實驗現象,能用自己的語言說一說固體中的熱量是如何傳遞的;認識不同物體熱傳導能力的差異,并能夠分辨熱的良導體與熱的不良導體。
根據第三個學習目標設計了評價任務(三):仔細分析炒勺、溫奶壺等物品各部分的材料,并正確、清晰地說出這樣設計的理由。
1.尊重學生學習規律
首先,教學設計應該充分考慮學生的前概念、原來的研究方法與能力;其次,教學設計應該尊重每一位學生應享有的權益;最后,教學設計應正確把握與規劃學習活動開展的導入點與生長點,并引導學生自主地進行合作與探究性學習。
2.科學選擇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作為實現學習目標的一個基本要素,有效地連接教師的教學活動、學生的學習活動及教材的內容、學生的具體學情、教學環境以及教師素質的差異性等諸多要素。
3.與過程性評價一體化
評價嵌入教學活動之中,其功能既體現在對目標實現的總結上,又體現在對下一步教學活動的引導上。評價結果直接影響教學活動的效果,將教學設計與過程性評價整合在一起,尋求最大程度地實現目標的可行性,以達到“教學評一致性”的課堂設計。
例如,在本課中,我設計了以下教學活動。
活動一:猜測“勺柄是怎樣變熱的”,初步認識熱傳導。
學生觸摸沒加熱水的杯子和勺子以及加了熱水的杯子和勺子,清晰地說出有什么不同感覺。
思考:杯子和勺柄為什么變熱了?
在圖上用箭頭畫出熱是怎樣從勺子底部傳到勺柄的,并在全班交流熱在勺子中是怎樣傳遞的。
活動二:探究熱是怎樣在固體中傳遞的。
引導學生提出下一步要探究的問題:熱在其他固體中,又是怎樣傳遞的?
教師準備好實驗材料、實驗儀器以及相關資料,學生據此制訂實驗方案后,在小組內交流,并對實驗方案加以完善,然后根據實驗方案逐步完成實驗。在實驗過程中注意實驗注意事項,正確規范地操作、細心觀察,及時記錄各種實驗現象。學生在小組內交流熱在鋁片和銅棒上是怎樣傳遞的。
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得出結論:熱在固體中是由溫度高的部分向溫度低的部分進行傳遞;熱在固體中的這種傳遞方式叫作傳導。
活動三:交流生活中有哪些熱傳導現象。
全班學生交流炒勺、溫奶壺各部分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并說一說理由;生活中還有哪些熱傳導的現象。
首先,設計并確立學習目標;其次,把評價設計移至教學設計之前,根據學習目標設計相應的評價任務;最后,根據評價任務設計學習活動。教師的教學活動、學生的學習活動、課堂的評價活動均圍繞學習目標進行,也以實現與落實學習目標為目的。在教學設計中,要保證“教學評”的一致性,這也是實踐有效教學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