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化文 (甘肅:民樂縣順化中心幼兒園)
科學活動在幼兒生活中日益得到幼兒的青睞,強烈的探究欲望和對更加廣闊的知識的需求,促使活動的氣氛更加濃厚。長期以來,在幼兒早期階段,其學習內容是由教師自己來決定的,幼兒只需要按照教師的思維和需要去學習就可以了。在幼兒園進行科學教學的基礎是物質科學、生命科學、科學技術、地球和空間科學。但是,在教學實踐中,大多數教師都將探索性研究放在了物質科學領域,生命科學的研究次之,而關于科技、地球空間的研究卻相對較少。可見,幼兒園在小學科學銜接方面,其課程設置出現了不平衡的現象。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可以運用提問的方式來對兒童進行科學、高效的全面訓練,使兒童的全面素質得到科學化發展,使他們更好地滿足現代化的教育發展要求,本文對此進行了詳細深入的研究。
調查表明,在幼兒園教育過程中,雖然教師的發問頻率很高,但大多問題都是以封閉型提問、質問型提問、低層次提問為主,所涉及的問題通常是膚淺的,教師承擔過多的記憶和認知問題,如“是什么”“如何”“是不是”“對嗎”等,并不能有效啟發幼兒的思考,同時也過于強調對基礎知識的學習,輕視能力的培養和情感的交流。
教師和幼兒是學校教育的兩個主體,在進入教育環境時是完全平等的。然而,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育平等發生了變化,這就導致了教師獨占話語權,兒童的話語權逐漸被忽視,師生之間的交流體現出了很大的不公平性,從而造成了幼兒主動性的缺乏。在問題的類型方面,教師的問題仍以個別點名解答和集中回答的形式居多,幼兒獨立解答和分組討論匯報的形式較少。因此,問題的選取保守,時間的分配不均。為保證課堂效果,教師往往傾向邀請平時成績好、教師喜歡的幼兒解答難題,以確保教學活動的順利完成與課堂目標的實現。
在幼兒教育過程中,教師的問題總是集中在教育任務上。教師利用問題來限制幼兒教育的發展,問題多為設計性問題,而非設計性問題極少,使教育活動不能完全脫離預定的發展軌跡。教師根據自己的目標提出問題,并使用自我參與模式與幼兒進行交流。有些問題甚至超出了幼兒的經驗,與他們的真實情況脫節。在教師眼中,幼兒獲得科學知識和對研究的渴望更為重要。
相對于科學知識與方法的學習,幼兒園在組織科學活動時更應將激發幼兒探究自主性作為主要方向,要尊重幼兒善于提問、喜歡探究的性格特征,不可因過度強求能力發展與知識掌握而忽略興趣的培養。在實際中,當部分教師提出科學活動目標時,因興趣目標無法直觀體現,所以常會將活動目標局限于知識經驗層面。比如,項目完成后教師僅關注幼兒是否正確說出泥土、沙石等項目中所包含的科學知識,而對幼兒參與活動的狀態則有所忽視。這樣“重結果、輕過程”的教育目標設計不利于對孩子科學探索能力的培育,同時也無法與小學科學教育深度銜接。
幼兒通常很難長期保持受其年齡特征影響的注意力,在這個過程中,教學的本質內容是如何確保幼兒更加關注課堂內容。當教師在進行特定科學活動時如果能夠在課堂活動前提問,就可以使幼兒在課堂上保持專注,這樣才能提高幼兒的學習熱情,讓他們更加主動地參加課堂活動,獲取有關的知識和體驗。
比如,在進行蚯蚓鑒定活動時,教師首先要問“蚯蚓有頭嗎?如何判斷蚯蚓的頭尾?”激發幼兒的好奇心,進一步激發他們對課堂的興趣,指導幼兒分組討論,密切關注幼兒討論的過程,幫助他們在參與科學活動時發揮更大的主觀能動性。在此基礎上,既能保證幼兒的好奇心得到進一步滿足,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幼兒的學習欲望。
教學活動內容是與小學科學銜接的關鍵所在。為此,首先教師應從橫向角度入手融合其他領域知識,豐富科學活動。從銜接看,科普內容和各領域知識融為一體有利于孩子更深入地掌握科普知識,同時又可以避免科普活動單一化的問題。教師也可將科技教學活動和藝術主體活動相結合,如:教師可將“可愛的小動物”作為方向設計“美麗的金魚”科學主題活動;可設計“五只小鴨”藝術主題活動等諸多探究性內容。其次,應縱向切入銜接小學科學,拓展活動寬度。從內容上分析,小學一年級的科學課程內容與幼兒科學教育內容都是由物質、生命、科技、地球與宇宙幾個方面構成,如幼兒園針對常見動植物以及人體科學設計相關活動,而小學科學課程中也涉及這些內容;幼兒科學教育中教師常會利用空氣、水、沙石、聲音、磁和溫度等組織科學活動,而小學科學中也會涉獵電、熱、聲、光等知識內容。由此可見,幼兒園科學活動和小學科學教育兩者在內容上具有超高重復性,而這也能為兩者銜接提供更多便利條件。最后,銜接教育內容選擇應與幼兒年齡特征完全相符,并且要與幼兒群體生活相關,如此才能確保幼兒對科學活動產生超強探索欲望,同時也能讓其通過自主探究獲取更多科學經驗。
例如,當在課堂上進行“好玩的聲音”課程的活動時,教師應該安排每個幼兒在課堂活動前準備一瓶礦泉水,然后讓他們進行自由討論,讓每個幼兒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說話,以確保其思維進一步擴展,更有效地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
教師必須轉變觀念,放棄高高在上的“霸主角色”,重視與幼兒之間的“公平交流”,盡力給幼兒營造一個愉悅、輕松的氛圍,讓幼兒喜歡讀書,引導幼兒主動研究,引導幼兒真正地成為讀書的主體。在這個過程中,幼兒的自主思考要求他們自己提問,要讓幼兒自主發現問題,教師必須設法調動他們的意識沖突。所以,教師必須給幼兒提供豐富多彩的游戲材料,讓他們自由猜測,為兒童提供大量信息,讓他們在游戲操作過程中發現問題;充分利用其他獨立游戲,如角落游戲,進一步調動幼兒的知識沖突,使幼兒從問題中感受思考的快樂。另外,教師要根據幼兒的個體差異,分別設置難易程度不同的題目,按照問題的層次和梯度,要求各個階段的幼兒各自解決不同的難題,滿足各個階段幼兒的需要,實現機會均等。
在進行兒童科普宣傳時,應合理設置問題情境,以確保在日常活動中出現的各種情境都能傳達出相應的知識,并在某種意義上引起兒童的認識興趣,從而使他們的學習印象越來越深刻。這樣能有效地集中孩子的注意力,增強記憶,使他們更加主動地參加到學習中。教師提問時,需要根據具體情況科學設計。教師需要根據孩子在課堂上的反應,科學地設置問題,有效地調整問題。同時,教師必須根據教學要求確保問題設置有一定復雜性,并指導孩子清楚地表達他們的想法。如果幼兒園有專門的參與課堂,教師可以更有效地與孩子討論和溝通,監測幼兒的具體結果并提出相關問題。
例如,在教授春季搜索時,我們可以運用各種多媒體手段來創造一個天然的環境,從而更好地滿足兒童的課堂學習需要,并能在課堂中積極地進行互動,從而達到最佳的學習體驗,更好地實現教學目的。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要保證問題的關聯性,對兒童發展的規律進行深度剖析,并按照教學目的進行教學,從而減少教學過程中的矛盾問題。在課堂上,教師能針對幼兒的發展情況,對困難問題進行科學的分解,并能使幼兒的思想水平得到更好的發展。
比如,在開展軟尺、硬尺等相關的教學中,要掌握軟尺與硬尺的具體用法,就顯得尤為困難。通過觀察、接觸和討論,教師可以指導孩子們進行更深入的了解。對這兩個問題進行剖析,并循序漸進地提問。教師在引導幼兒觀看的時候,可以問:“軟尺跟硬尺的外形有何不同,有何類似之處?”在教學中,教師要激發他們對日常活動的探索興趣,讓他們從比較中辨別出硬尺與軟尺的差別,并提出需要具體實踐的問題:“用哪一把尺來衡量腰部?”為幼兒安排活躍的研討及科技活動,讓他們可以更好地掌握課堂上的重點與難點。在提出具體問題時,教師要保證問題既簡單又有深度,讓孩子進一步明確具體的研究方向,從而保證研究的正常進行。
合理的等待是提高幼兒思維的重要保證,希望幼兒可以有自己的思路和看法,教師應該給予幼兒合理的候答時間,教師在提問后不必著急告知幼兒答案,不必怕“冷場”,引導幼兒獨立地用小組的方式分析、互動,教師應該努力運用課堂機智靈活處理幼兒奇怪的、出格的思維結果,不要只求活動按部就班進行。另外,教師一定要改進理答方法,不要對幼兒的答案應付了事或簡單地贊揚,更不要無動于衷,應多采取追問、肯定、誘導發問、質詢等各種理答方法,只有對幼兒的答案進行合理的回答,才能引發幼兒深入地思索,才能提高幼兒獨立討論問題的興趣。
總之,要通過激發孩子的興趣,拓展孩子的思維,創造問題情境,突出活動中的難點。在幼兒園進行科學活動時,我們可以在課堂上提出更多的科學問題,這將使孩子們對課堂知識有更深的理解,進一步確保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進一步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小學教育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