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艷萍 (貴州:遵義市播州區新民鎮金龍幼兒園)
現在幼兒園的管理比較松散,很多幼兒園沒有很好地開展幼小銜接工作。有些幼兒園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時,只是單純地按照小學課堂內容來進行教學,忽視了幼小銜接工作。一些公辦園和民辦園對學前教育階段幼兒的管理不是很嚴格,他們在招生時只看幼兒年齡是否達到入學要求。有些家長為了讓孩子上一個好一點的幼兒園,提前報讀了相關的補習班,這樣就造成了家長和孩子一起去學習,但是很多家長并不知道這些補習班對孩子來說是否有幫助,也不知道如何正確地進行幼小銜接工作。目前我國幼兒園教學主要以游戲教學為主,而大多數孩子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學習能力和自理能力,他們不會出現注意力分散、愛玩、做小動作等現象。因此老師在課堂上應該多進行提問、鼓勵等方法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與自信心。有些老師認為“幼小銜接”就是教小朋友拼音、計算等,并沒有從本質上認識到幼小銜接工作重要性。有些教師認為“小學與學前教育階段是完全不同的兩個階段”。有些家長認為幼兒園與小學相比教學時間更長、教學內容更多、教學環境更加寬松、教育方式更多樣等;另外還有些家長認為“小學”與“幼兒園”相比較而言沒有那么嚴格了。因此教師在制定教學計劃時會受到社會大眾的影響;在開展幼小銜接活動時不能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來開展,也沒有對一年級小學生進行提前學習輔導。還有一些教師在課堂上只是一味地按照教材來教小學生知識;在教育活動中沒有給學生提供充足的教具與游戲材料等。教師在教育活動中不能很好地進行課堂管理、組織教學活動;也沒有對學生進行良好習慣教育和學習能力培養等,這就造成了學校和家長之間無法形成良性的溝通交流機制。此外,有些家長還認為小學課程內容更加有趣、知識傳授得更加生動活潑;而一些幼兒園教師認為小學教育教學方法過于死板、教學內容過于枯燥乏味等。
我們應該意識到,幼兒在進入小學后,會有更多的學習任務和內容,如果教師不重視幼小銜接工作,不僅會使幼兒產生壓力,而且會影響教學質量,不利于其身心健康的發展。因此,教師要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第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做好課程調整工作。雖然很多小學都開設了幼小銜接課程,但很多教師在上課過程中沒有做好幼小銜接工作。例如: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發現學生掌握的知識不全面;在數學游戲活動中發現學生對數學的認識不夠深刻;在科學課上觀察發現學生對于科學現象沒有認真分析和研究。第二,教師要注重自身的學習培訓工作。小學教師應該注重小學教育與幼兒教育之間的聯系與區別。例如:教師在教學中運用一些小游戲、兒歌等方式進行教學或啟發孩子學習;通過游戲活動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和注意力;通過兒歌故事來培養孩子積極、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通過看圖學拼音、認字寫字等方式增強孩子對文字意思的理解以及漢字書寫能力等等。第三,要做好幼小銜接課程調整工作。例如:小學1~2年級學生沒有必要過早學習拼音以及識字寫字等內容,可以將教學內容分為閱讀類故事、數字類游戲活動、認字和寫字類游戲活動等。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所以在幼小銜接階段,教師要注重對家長的引導。太過于關注小學入學考試,會造成家長過度焦慮、過分關注孩子的學業問題。為了讓孩子進入更好的小學,家長要給孩子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幫助他們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同時,也要給他們足夠的時間做入學準備工作,比如提前預習課文、熟悉家庭作業內容等。教師在小學入學階段應該和家長積極溝通,比如:學生學習中出現了什么問題?在遇到這種情況時應該如何處理?通過有效地溝通,將學生面臨的問題進行反饋與交流,幫助學生及時調整狀態和方法。
《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指出,幼兒在入學前應適應幼兒園的生活,如果幼兒無法在入學前順利地適應幼兒園的學習與生活,則會對學習產生負面影響。學前兒童的主要任務是通過活動來獲得直接經驗,而不是通過具體的、抽象的認知過程。如果孩子無法在入學前得到足夠的教育,那么他就很可能會在學校和班級中遇到一些困難與挑戰,這些困難和挑戰最終會阻礙孩子的學習。因此,對小學新生而言,他們更有必要了解幼兒園和小學之間學習方式上的不同。此外,如果兒童在入學前沒有能得到足夠的歸屬感、愛和安全感,他們可能無法很好地融入小學生活。因此,兒童入學前獲得足夠歸屬感、愛和安全感是幫助孩子度過這一時期非常重要的因素。
小學教育主要是對一年級兒童進行入學教育,在教學內容上強調從零開始,以識字寫字、閱讀理解為基礎,并注重幼兒學習品質和行為習慣的培養。幼小銜接階段,幼兒園教師應通過創設良好的課堂教學環境,為幼兒進入小學學習做好準備。在課堂教學方面,教師可以從興趣培養、學習習慣養成以及與小學教師的合作等方面入手做好幼兒入學前適應小學生活的準備工作。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孩子們對學校生活充滿了好奇和向往。小學教師應鼓勵孩子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另外,教師可以通過組織一些小游戲、小比賽等形式激發學生對小學生活的興趣。
通過了解學情,可以使教師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活動,保證教育教學活動的有效實施。幼兒園教師要在與小學教師密切合作、充分了解幼兒發展水平的基礎上制定幼小銜接教學活動方案。幼兒園教師可以通過家訪、家長見面會、個別談話等方式,了解兒童的生活狀態與學習情況,以便更好地開展幼小銜接工作。例如:通過家訪或家長見面會,了解兒童入園前的生活狀態(包括身體健康)及家庭情況與心理狀態;通過個別談話等方式,了解兒童的學習興趣與態度、同伴關系、適應能力等學習問題。幼兒園教師要根據幼兒年齡特點和認知發展水平制定教學活動方案。比如:有的幼兒由于對幼兒園生活的不適應而不愿意上幼兒園;或者有的幼兒因害怕與人交流而不愿去幼兒園;也有部分幼兒因對自己的行為沒有信心而出現自卑等問題,這些都是兒童發展過程中常見的現象。教師可以根據每個兒童所表現出來的這些問題設計教學活動,采取游戲性教學、操作性教學與引導性教學相結合等方法開展好幼小銜接工作。
幼兒在進入小學之前,都會有一定的適應期。家長要加強對幼兒入小學前的適應能力、入學心理準備等方面的關注,為幼兒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提供必要的學習條件。同時,家長要引導幼兒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活動,在日常生活中主動、認真地與老師、同伴交往。幼兒園教師應對家長進行適當指導,讓其在日常教育和教學中能夠更好地與孩子互動、溝通。此外,家長還應主動配合教師對幼兒開展教學工作,在家中也要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幼兒園應定期向家長反饋幼兒在園學習、生活情況;家長也要積極配合教師參與幼兒園開展的各種活動。總之,就是要建立起幼兒園與小學教育銜接、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銜接的雙向聯動機制,以保證兒童順利進入小學環境中來。
兒童進入小學后,教師要鼓勵和幫助兒童正確認識自己和他人的學習差異,在生活中逐步建立與他人合作的意識和習慣。在入學前對孩子進行幼小銜接的教育,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一是教師應重視兒童自身的發展,在教學活動中多與孩子進行互動交流,幫助他們理解學習內容,提高自主學習能力。二是在教學活動中注重引導孩子與同伴之間進行合作、互助、分享。教師要幫助孩子發現自己和他人之間的學習差異,幫助他們了解他人的想法,鼓勵兒童積極與其他小朋友分享自己發現的問題。
“生活即教育”,兒童社會生活實踐能力是他們在社會生活中獲得生活經驗的能力。生活是人生的第一課堂,學習也是在與他人共同開展社會生活中完成,因此,讓兒童學會生存、學習和發展社會實踐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兒童的學習過程是一個認識世界、獲取知識經驗的過程。而“生存”則需要我們每個人不斷地去學習,讓兒童獲得在這個世界上生存所需要的技能、經驗。根據幼兒年齡特點,幼兒園教師可以在日常活動中組織開展幼兒與同伴共同完成一項任務的社會實踐活動。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幼兒到小區參加公益勞動、到敬老院參加服務勞動等,使幼兒通過參與家務勞動、志愿服務等社會實踐活動來提升自我意識和認知;并利用社區環境中設置的角色扮演游戲、“我為小區做件好事”“我為社區獻一份愛心”以及家長開放日等活動來培養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
我國已有多項研究表明,兒童入學前適應能力的發展受到家長和教師的影響。教師專業素養是學生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對學前教育和小學教育具有重要影響。我國學前教育和小學教育在教學理念、教學內容、學習方式、評價方法等方面都存在差異,這為幼小銜接研究帶來了挑戰,因此,需要加強幼小銜接理論和實踐的研究。首先,幼兒期是兒童學習興趣、學習品質、自信心形成和人格發展以及生活自理能力等重要成長階段,教師應了解幼兒的年齡特點及身心發展規律。其次,教師應了解教育教學過程中如何有效地關注兒童身心健康發展并將其作為教學活動目標;在設計活動時要充分考慮兒童個體差異及興趣愛好;在設計活動過程中要注意與幼兒游戲緊密結合。
兒童對小學生活有美好的向往,教師在幼小銜接階段更應關注兒童對學習的興趣、能力與品質培養,在尊重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科學合理地安排學習生活,促進兒童在不同環境中學習、生活和游戲,發展學生多種能力。幼小銜接應以幼兒的興趣為出發點,將游戲和角色扮演等作為幼兒學習生活中重要的學習方式,幼兒園教師則是引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