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愛民
(湘潭縣中小學教研室, 湖南 湘潭 411228)
新課程理念引領課堂教學方式不斷革新,鼓勵教師創設多樣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促進學生質疑、批判、逆向等思維的形成,[1]有利于學生發現現象背后的本質,不斷提高獨立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在“三問三進”深度學習模式導向的中學地理課堂中,學生通過反復“生疑釋疑”培養創新思維和開放意識,提升素養水平。
“問”即質疑提問,“進”即進階水平,“三問”指“知識獲得之問”“知識結構之問”“知識融會之問”,“三進”指進階認知水平、進階能力水平和進階素養水平,基本模式如圖1所示。“三問三進”深度學習模式旨在引領學生借助由簡單到復雜、從典型到特殊的學習情境,通過教師提問和學生自問相結合的教學結構,以及自主學、合作學、共同體助學等學習活動,在答“問”提“問”中,逐步獲得知識、結構知識、融會知識,在每個過程中不斷生疑、釋疑,自主掌握基本規律,構建知識主干框架,提升學習能力。

圖1 “三進三問”深度學習模式
以湘教版選擇性必修1《自然地理基礎》“氣壓帶、風帶的形成與分布”一節為例,闡釋“三問三進”深度學習模式,探索中學地理課堂的革新。
本課內容建立在熱力環流和大氣的水平運動等原理的基礎上,從全球性大氣運動的角度理解三圈環流的形成過程,說明氣壓帶、風帶的分布,解釋其對區域氣候形成的重要意義。“運用示意圖,說明氣壓帶、風帶的分布”是課程標準中對應本知識點的要求,[2]能力要求大致為說明的水平。選考學生已掌握對流層大氣的受熱過程、熱力環流和大氣的水平運動等原理,能夠運用圖表說明大氣受熱過程,具有動手繪制簡單的熱力環流示意圖的能力。本課內容邏輯性較強,學生學習有一定的難度。本課時的教學目標如下:(1)自主閱讀教材,說明三圈環流的形成過程,培養綜合思維;(2)運用示意圖,小組合作制作三圈環流立體模型,理解全球氣壓帶、風帶分布,提升區域認知和地理實踐力;(3)小組合作探究,分析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解決現實問題,樹立正確的人地協調觀。
本課教學通過創設蘊含知識的學習情境導入新課,組織學生開展三個自主學習活動,經歷“三問三進”的學習體驗,獨立思考解決真實問題,檢驗遷移運用的能力。學習過程受從理想條件到現實環境、由單一要素漸變到多要素的綜合影響,使學生的思維空間由立體切換到平面、從整體聚焦到局部,在時空轉換中有序推進。學生在漸進思考中生疑,在互學和助學中逐一釋疑,自主建構知識框架,培養融會貫通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下面呈現課例實錄中典型的教師提問和學生提問。
【情境導入】播放視頻“非洲撒哈拉的沙塵孕育著南美洲的亞馬孫雨林”,引導學生在問題驅動下觀看視頻,思考撒哈拉的沙塵靠什么漂洋過海來到亞馬孫雨林?
設計意圖:形象生動且蘊含知識的學習情境,能夠有效吸引學生注意力。問題驅動能夠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幫助學生回顧大氣運動的基本原理,引導學生在一定的知識背景中培養問題意識。學生可能會提出“撒哈拉沙漠的沙塵什么時候到達亞馬孫平原?只到達亞馬孫平原嗎?”的問題。
【活動一】引導學生在問題驅動下自主閱讀教科書57~59頁。
(1)地球上若能存在赤道與極地之間的閉合環流(即單圈環流),必須具備哪些條件?引起這種全球性大氣運動的原因是什么?
(2)假設地球自轉的同時太陽直射點保持在赤道上,大氣在均勻的地球表面上運動,此時低緯度、中緯度和高緯度近地面和高空的大氣將如何運動?影響近地面和高空大氣運動的因素分別是什么?
設計意圖:三圈環流的形成過程很復雜,空間跨度大,邏輯性強。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借鑒教材編寫的學科邏輯思維,將理想模型(單一要素)逐漸復雜化,用問題鏈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解釋新問題。
【學生提問】
(1)假設地球表面是均勻的,北半球的信風帶(東北風)、西風帶(西南風)、東風帶(東北風)是否考慮了摩擦力?
(2)為什么赤道高空的暖氣流在30°N附近不再北上而是下沉?
(3)為什么極地近地面的冷氣流在60°N附近不再南下而是上升?
生疑背景及作用:學生受認知水平制約生疑提問,教師解釋地表均勻的含義和對大氣運動的影響(若不考慮摩擦力而只考慮地轉偏向力,那么近地面的風向就是與等壓線平行的)。學生通過學習熱力環流中的熱脹冷縮導致上升和下降的知識,漸進理解動力原因產生的空氣垂直運動,初步掌握三圈環流的形成過程,實現第一次認知進階。
【活動二】引導學生合作討論,完成制作和畫圖任務。
教師提供地球儀,透明膠布,紅、黃、藍三種不同顏色的紙箭頭等材料,要求學生合作制作北半球的三圈環流模型。黃顏色的箭頭表示上升氣流和下沉氣流,紅顏色的箭頭表示水平方向的暖氣流,藍顏色的箭頭表示水平方向的冷氣流。完成制作后,引導學生根據模型分析高中低緯度近地面風的受力情況,另用紙簡要畫出在三圈環流影響下北半球近地面的風帶和氣壓帶分布示意圖。
設計意圖:運用學具將三圈環流化抽象為直觀,引導學生學生合作完成大氣運動的模型制作,借助立體模型理解三圈環流的形成原理。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繪圖將模型從立體轉換到平面,在同伴互評中逐步釋疑,理解各氣壓帶、風帶的成因,掌握氣壓帶、風帶的分布規律,提升區域認知。
【學生提問】
(1)近地面氣壓與溫度有何關系?
(2)湘潭盛行風向為什么與三圈環流影響下的風向不一致?
生疑背景及作用:學生養成了聯系生活的思維習慣,受能力水平限制再次提出問題,為深度學習賦能,釋疑后能夠提升理解能力,實現第二次能力進階。
【活動三】引導學生合作探究,完成任務。
教師提供標有主要緯線(0°、30°S、30°N、60°S、60°N等)的地球側視圖和水性筆等,要求學生在圖上繪制出全球近地面氣壓帶和風帶分布示意圖,思考撒哈拉的沙塵靠什么漂洋過海來到亞馬孫雨林。
設計意圖:師生形成學習共同體,運用歸納法理解全球大氣運動規律。學生互評合作探究的成果。教師參與小組合作探究,幫助學生掌握氣壓帶、風帶的分布規律,理解大氣環流影響下不同區域的氣候特征,提升區域認知素養。
【學生提問】
(1)區域氣候特征與氣壓帶和風帶有何關聯?
(2)當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往返移動,氣壓帶和風帶的位置將有何變化?
【教師總結】教師播放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動畫,歸納全球氣壓帶、風帶的移動規律。
設計意圖:在運用規律解釋現象后,學生逐步理解導入新課時產生的疑惑,實現首尾呼應。學生聯系生活生疑提問后,通過觀看有關氣壓帶和風帶季節移動的動畫,在觀察中歸納氣壓帶、風帶隨太陽直射點南北移動的分布規律,實現第三次素養進階。
【遷移運用】2022年,世界上第一艘穿越大西洋太陽能電動無人船“Mahi 2”號成功登陸,完成從西班牙至加勒比海馬提尼克島的航程。運用大氣環流原理回答以下問題。
(1)“Mahi 2”號橫渡大西洋的旅程中有哪些氣壓帶或者風帶助力?
(2)試述沿途氣壓帶或風帶對船只航行的影響。
設計意圖:檢驗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分析氣壓帶風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培養人地協調觀。
學習過程中產生的個性化疑惑是學生深度學習的內驅力。在基于核心素養的育人新理念下,課堂不僅要重視學生的問題意識,更要為學生營造質疑提問的環境。“三問三進”的深度學習課堂給予學生深度思考的機會,突出學習過程的體驗感。學生在知識獲得中生疑、在知識結構中生疑、在知識融會中生疑,經歷“三疑三釋”的自主學習活動,學生適應新情境、探究新問題、生成新能力,在深度學習中整合認知結構,促進知識融會貫通,提高遷移應用能力。教師應鼓勵學生生疑提問的表現,關注每一個有價值發展成學生水平進階的契機,全面提升學生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