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文佳
(華東師范大學第一附屬中學, 上海 200086)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新課標”)把培養學生必備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作為課程的基本理念,強調以核心素養為主導構建地理課程,創新學習方式,建立相應的學習評價體系。“雙新”背景下,教師不僅要思考“教什么”“怎么教”,更要思考“為什么教這些”“為什么這樣教”,[1]通過思考教學背后更深層的意義,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只有立足于“學”才能理解“教”,教學設計應基于學生立場,從課程的視角出發,以對“學”的理解為基礎逐步進行。
傳統的教學課堂大多是“教師講、學生聽”,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課堂大多比較呆板單調,難以引起學生興趣,甚至產生厭煩情緒。這種方法假定學生通過“聽”來學習,筆者發現絕大部分學生會通過視覺、觸覺或組合感官功能來學習,且學習效果更佳。
逆向教學設計由美國課程研究專家于1998年提出,是針對傳統教學設計中“活動導向的設計”和“灌輸式學習”提出的“翻轉”教學模式,要求教師在學習過程開始前詳細闡明預期結果,根據學習目標要求或暗含的表現性行為設計專業化的學習體驗(見表1),[2]立足于學生個體差異,關注學生的真正學習。

表1 傳統教學設計流程與逆向教學設計流程對比
以魯教版必修《地理2》“土壤”為例,筆者在教科書內容梳理過程中發現,學生活動“感受土壤的孔隙和水分”內容比較單一。結合上海版教科書的相關內容和馬關縣當地多山的自然地理背景,筆者利用鄉土資源進行了逆向教學設計。
在本階段,所確定的目標主要參考新課標。新課標在必修“地理1”模塊的要求為“通過野外觀察或運用土壤標本,說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新課標要求“野外觀察”應觀察具有一定深度的(一般達1米)、新鮮的土壤剖面,最好是自然土壤。要達到這樣的目標要求,學生不僅需了解主要的成土因素,還應知道這些因素對土壤形成的作用。教師在說明成土因素時,應引導學生從觀察土壤特征入手,再探究各因素對土壤形成的作用,這樣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基本問題部分要確定基本問題,思考什么樣的啟發性問題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理解和遷移,關注教學過程及揭示所學的重要概念。理解部分要思考本課涉及的概念,期望學生獲得的理解和可預見的誤解。學生將會知道和學生將能夠做到的部分,確定希望學生知道的知識和能夠操作的技能。預期結果設計如下表(見表2)。

表2 預期結果設計
在本階段,教師設計的表現性任務主要是讓學生通過真實任務證明自己達到了預期的理解目標,明確可以通過什么標準和證據評判理解的成效。評估證據設計如下表(見表3、表4)。

表3 評估證據設計

表4 表現性任務的評價設計
在本階段教師必須思考,為了使學生達到預期結果,自己在教學中需要選擇哪些資源、設計哪些活動。本階段用字母作為教學活動編碼。W指Where/What(幫助學生知道學習方向、預期結果;教師了解學生的先備知識),H指Hook/Hold(把握學生情況、保持學生興趣),E指Equip/Experience/Explore(使學生具備相應的知識或能力、幫助學生體驗觀點及探索問題),R指Rethink/Revise(為學生提供機會反思和修改自己的理解及學習表現的機會),E指Evaluate(學生自評、互評學習表現),T指Tailor(個性化處理學生的不同需要、興趣和能力),O指Organized(組織教學使其最大程度提升學習動機與持續參與的熱情)。[3]
高一學生在認知方面有較強的自主性,能夠理解基本的地理概念和地理現象,但理解層次較淺,對于現象背后的原因缺乏認識,沒有形成系統的知識結構。馬關縣學生大多來自附近村鎮,從小有較多與土壤直接接觸的機會,關于“土壤”這一基礎概念的教學難度較小。馬關縣學生通過近距離觀察、觸摸土壤探究、歸納土壤的性質、質地、成分的經驗較少。在實踐方面,筆者設計了挖掘新鮮土壤的標準剖面,通過實驗的方式進行感知及記錄、歸納的環節。在思維方面,學生已經學習了地球圈層構造的大氣圈、水圈等知識。土壤處于巖石圈、水圈、大氣圈和生物圈相互緊密接觸的過渡地帶,學習有關土壤的知識有利于理解自然地理的整體性。高一學生沒有系統學習過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原理,綜合思維較弱,不易理解各要素對土壤形成所起的作用。針對這一點,筆者設計了實例對土壤成因進行說明、分析。選擇性必修3《資源、環境與國家安全》涉及“保護耕地,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等內容,筆者在教學設計中滲透了保護土壤、合理利用土壤的觀念,落實人地協調觀的培養(見表5)。

表5 學習體驗設計
教學結束后筆者訪談了學生,得到如下反饋。第一,學生不清楚應從哪些方面描述土壤的特征,本課給了學生很大啟發。第二,學生最感興趣的是親自挖取土壤剖面和土壤樣本,設計實驗,利用實驗器材,推測土壤成分,分析土壤形成過程,感受土壤這一自然地理要素的時空演變過程。
相比于馬關縣的學生,城市學生對土壤的了解更多來自多媒體,需要近距離觀察教師準備好的土壤樣本并進行實驗設計。學生不僅需要線下的課堂學習,還可以利用線上的慕課、微課資源進行拓展學習。學生在學習目標的引領下自主建構知識框架,教師利用基于目標設計的評價體系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評價,有利于學生經歷真正的學習。
逆向教學設計中,教師應在顧全整體的前提下,關注學生的學習差異,以課標為綱領、學科核心素養為導向,設計多種教學方法,盡可能使每一個學生都參與教學活動,獲得各方面的鍛煉、發展與提高。教師應將“教—學—評”置于一條線上進行思考,以“是否學會”作為思考的出發點和行動的終點。教學的過程是監測目標達成或評價的過程。不斷鑲嵌評價任務,不斷引出、收集學生的評價信息,做出新的教學決策,有利于學生實現信息的二次轉換,發生真實學習的過程,逐步將知識條件化、情境化、結構化,深度理解和應用知識。學生通過多元化的學習方式,培養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的品質,增強收集和處理科學信息、獲取新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