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賢付
(淮南第二中學, 安徽 淮南 232000)
高三地理傳統復習教學大多包括課標呈現(或復習目標)、單元知識體系建構、真題(典題)剖析、重難點梳理、拓展應用或者輔以微專題等結構或范式,旨在培養或提升學生的學科應試技能。但筆者認為高效的地理復習,不能局限于學生做對了多少道題目,掌握了多少學科知識或者理解了多少學科原理,它也應該是有質感、有內涵、有靈魂的。正如安徽省教科院地理教研員吳儒敏老師所說:“這些年也許我們關注了生活,貼近了時代,炫了技術,秀了才藝,卻丟了靈魂——地理性!”地理學科的地理性就是地理學的學科思想。學科思想是地理學的學科本質、精髓和靈魂,它上承學科哲學,下啟學科知識、學科結構體系以及學科研究的思維邏輯,是發展和提升學生地理思維品質的邏輯源點。丁繼昭、史辰曦等指出,高考評價體系提出了必備知識,從整體上關注知識的關聯性與結構化,依據學科特點在考查時堅持學科思想的主線。[1]這種表述既彰顯了地理學科的育人價值,又從評價角度凸顯了地理學科思想、學科思維培養的重要性。學科思想及思維邏輯視域下的地理復習教學,有助于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同時也是新課程背景下地理教育肩負的責任和使命。
基于此,本文在闡述相關理論背景的基礎上,從單元知識結構體系建構、重點地理原理的釋問及高考真題解讀等三個方面進行了探討和解構。
(1)尺度思想
尺度是地理學的核心概念之一。地理學上尺度的意義表征,主要是指自然過程或觀測研究在空間、時間或時空域上的特征量度。[2]尺度思想,是透過尺度的透鏡觀察和理解地理事象、分析和解決地理問題的地理思想,包括尺度劃分、尺度關聯等內容(見表1)。[3]王愛民則認為,地理學作為研究地點、地方 、區域……全球尺度的特征和尺度間關系的科學,尺度思想(空間尺度、時間尺度、時空尺度)是地理學思想的要義之一。[4]

表1 尺度思想的基本內容和要點
尺度思想引領下的地理教學,對于幫助學生構建學科認知結構、獲得地理技能和方法、發展學科思維以及培養學科核心素養等方面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2)時空耦合思想
空間和時間同為事物的本質,都具有一定的尺度屬性,同時也是地理學研究的兩大主題。雖然很多學者認為地理學研究更多地體現了空間尺度和空間思維,但是地理事物的分布、發展、演變均依存于一定的時空尺度背景,即地理事象總是存在于特定的時空共軛尺度和時空耦合關系之中。蔡建明、李樹平等指出,時空耦合是地理學的核心概念之一。[5]大量研究證實,地理學研究對象格局與過程的發生、時空分布及相互耦合等特性都是尺度依存的(Scale-Dependent)。[6]國外學者也有類似的觀點:所研究的空間和時間尺度有密切聯系。一般來說,隨著空間尺度的增加,時間尺度也會增加。[7]學者須將時間與空間進行關聯,時間與空間不可分割。[8]時空不可分割性和時空耦合性是地理學研究對象的本質特征之一。[9]現代地理學高度關注“地理過程和變化”,需要對不斷變化的地理世界采用時空耦合的觀點。同時,“地理過程和變化”也是新課程、新高考背景下學業測考命題內容的四大核心主題之一。
(3)學科思維邏輯
地理學研究的多元化主題具有多種屬性,如地域性、復雜性、整體性、差異性、動態性及關聯性等。地理學研究秉持什么樣的研究范式即學科思維邏輯,至關重要。
傅伯杰院士認為,對不同時空尺度下的地理格局與過程進行耦合研究,是從機理上理解與解決地理學綜合研究的有效途徑與方法。[10]王愛民也認為,地理學的特質在于區域綜合、空間分析、時空耦合的思考方式,“地方的多樣性和獨特性—空間過程與空間關聯—理論解釋—實踐應用”是現代地理學研究的基本程式。[11]由此,彰顯出地理學研究遵循的學科思維邏輯是:格局—演變(或過程)—機理—響應。地理教學傳授給學生這樣的學科研究思維邏輯,有利于學生從根本上把握地理學科研究的本質特征,進一步研究復雜的地理世界。
近年來,英國、日本、美國、澳大利亞和新加坡等國家的地理課程標準均比較注重尺度思想。[12]我國基礎地理教育對地理學科思想的重視還不夠,另外受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絕大部分中學地理老師仍然堅持知識本位的思想,過于注重知識與技能的培養,在教學中鮮少涉及學科思想的滲透。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十九大繼續強調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高國民素質,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學科核心素養的確定,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提煉和確定地理學科核心素養,首先要認真思考地理教育的基本問題:地理學是一門什么樣的學科?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可以從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地理學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地理學的研究目標等方面去理解地理學的本質,從而挖掘地理課程的育人價值。[13]新課標編寫修訂組從三個維度進行了思考:一是地理學看世界的“視角”即地理學的思想和方法;二是我國近百年來地理課程的“基因”;三是地理課程國際發展的趨勢。由此,新課標編寫修訂組梳理出了尺度、地方、空間、時空變化、相互作用、可持續發展等幾十個核心概念,構建了核心素養與核心概念、課程內容的邏輯關系(見圖1)。[14]

圖1 核心素養與核心概念、課程內容的邏輯關系
由此可得,地理核心概念是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下位概念,是地理學科思想的應然指向;地理核心概念又是地理課程內容的上位概念,地理課程內容的具體實踐表征地理核心概念。
教育部教育考試院對近兩年全國地理卷的試題進行了評析。2021年高考地理全國卷試題評析:試題重視對地理過程與地理聯系的考查,著重考查學生對地理學“尺度—結構—時間—過程—機理”這一邏輯思維脈絡的理解和掌握”。2022年高考地理全國卷試題評析:注重綜合思維,培養尺度意識等。[15]以上試題的評析體現了高考試題以落實“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深化高考評價體系要求,注重關鍵能力和核心素養考查,引領中學地理教育教學回歸學科思想本質。
單元知識體系的建構,不是知識點和標題內容的簡單羅列,它需要體現主干知識點的邏輯結構,一定程度上揭示單元核心地理概念、地理過程和地理規律的內在聯系,同時又要彰顯上位的學科思想和認知問題的學科思維途徑。如“大氣”單元知識結構體系的構建如下所示(見圖2)。

圖2 “大氣”單元知識結構示意圖
在復習教學中,教師除了構建體現學科思想和觀念的單元知識結構體系,還必須梳理、解讀主干知識點。以“天氣系統”為例,本文進行了如下梳理。
(1)天氣系統占據了一定的空間尺度(水平和垂直尺度),依存于一定的時間尺度背景,存在緯度、高度的空間分布差異。如低緯度有副熱帶高氣壓、熱帶氣旋,熱帶輻合帶等;中高緯度有鋒面系統、溫帶氣旋和反氣旋等;根據鋒由伸展的高度分為近地面鋒、高空鋒等。(尺度思想;學科思維邏輯——格局)
(2)天氣系統不同,其空間結構、氣象要素的空間分布存在差異,如鋒面附近的溫度場、氣壓場、風場等存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分布差異,氣旋或反氣旋在近地面與高空存在氣流運動的差異等。(尺度思想;學科思維邏輯——格局、機理)
(3)天氣系統總是在不斷地產生、運動和發展。(時空耦合思想;學科思維邏輯——演變)
(4)不同天氣系統的形成和演變機制(機理)不同;同一天氣系統的不同發展階段、不同部位的天氣特征不同,帶來的影響不同。(學科思維邏輯——格局、演變、響應)
地理原理、規律是學科思想、學科核心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也是支撐學科知識體系的重要內容。圍繞學科核心概念、學科思想和學科思維邏輯,對地理原理進行適宜的問題化分解、適度的分析和闡釋,既關乎學生學科認知結構的建構、原理的理解程度,又關乎學生地理思維的發展和學科技能的提升。以“夏秋季節,我國東部鋒面雨帶的推移規律”為例,結合教材的圖示可以進行如下解構。
(1)不同月份,我國鋒面雨帶的位置在哪里,影響范圍有多大?(學科思維邏輯——格局;尺度思想)
(2)一般情況下,我國鋒面雨帶的季節移動規律是什么(5月~9月)?異常情況下的移動規律是什么?這些變化分別對我國東部地區帶來了哪些影響?(時空耦合思想;學科思維邏輯——演變、響應)
(3)鋒面雨帶季節推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學科思維邏輯——機理)
(4)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強弱、(脊)位置和控制范圍的季節變化(季節性變動和非季節性變動)是怎樣的?(尺度思想;時空耦合思想;學科思維邏輯——格局、演變、機理)
(5)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強,導致夏季風勢力強,進而使得鋒面雨帶“長滯”北方,北方降水偏多(或易造成“北澇南旱”);反之,使得鋒面雨帶“長滯”南方,南方降水偏多(或易造成“北旱南澇”)。這種表述正確嗎?
絕大多數教師可能認為這種表述是嚴謹無誤的。實際上,我國東部鋒面雨帶位置以及降水多少,主要與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位置和強度密切相關。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強度和夏季風強弱之間,尤其是夏季風強弱與鋒面雨帶位置、降水多少或南北旱澇之間,并非是嚴格的線性關系或因果邏輯關系。徐建軍等指出,東亞夏季風與中國夏季降水的關系有四種分型(見表2)。[16]施能認為,對大部分地區來說夏季風的強弱和降水量不一定是線性關系,更不能單純根據降水多少來定義夏季風的強弱。[17]陳紅等研究發現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東亞夏季風環流趨于減弱,但同時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偏向西南,強度增強,長江流域降水增多,華南和華北降水減少。[18]丁一匯指出,分析副熱帶高壓的季節性異常與旱澇的關系表明,副熱帶高壓偏強偏南時長江流域多雨,副熱帶高壓位置及強度對中國夏季雨帶形成和地理位置的決定性影響是毋庸置疑的。[19]副熱帶高壓加強“西伸”往往有助于夏季風增強,但有時副熱帶高壓強,而夏季風并不強,這與副熱帶高壓所處的地理位置密切相關。[20]

表2 東亞夏季風和中國夏季降水的關系
筆者認為導致上述的認知偏差的主要原因如下:一是對副熱帶高壓的概念、尺度、結構、屬性、位置和強度等特征認識模糊;二是不能從尺度關聯、空間相互作用的視角去認知影響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強度和位置變化的因素。簡單來說,副熱帶高壓是指分布在副熱帶地區沿緯圈分布的若干高壓單體,其類型有動力性高壓(海洋副熱帶高壓)和熱力性高壓(陸地副熱帶高壓)。兩類副熱帶高壓在垂直尺度和空間結構上有著明顯的差異。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雖是深厚的暖高壓,但主要表現在對流層中低層。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位置的變動主要指的是脊線位置的變動。副熱帶高壓強度通常用面積指數來表示。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北側是西風帶,存在鋒區、氣旋活動,與副熱帶高壓西部偏南的暖濕氣流相匯,當有系統性上升運動時會產生大量降水,即形成了我國鋒面雨帶,雨帶走向大致與副熱帶高壓脊線平行。南亞高壓由青藏高原的熱力作用形成,在對流層上部為暖高壓,在500百帕氣壓以下的范圍為熱低壓。夏季南亞高壓中心的東西振蕩對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位置的變動影響很大。當南亞高壓為西部型時,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偏東偏南,雨帶處于長江流域,江淮地區多雨;反之,長江流域少雨,進入伏旱,華北、東北一帶多雨。[21]
另外,西太副熱帶高壓強度、脊線位置的變動還與其他多個地理事象及其變化,存在尺度關聯和空間相互作用(“大氣遙相關”),如西太暖池、中緯度擾動(如東亞阻塞高壓等)、印度洋偶極子(IOD)、厄爾尼諾-南方濤動(ENSO)等。它們共同構成東亞的季風氣候系統(見圖3)。[22]

圖3 東亞季風氣候系統示意圖
學生無須掌握如此深奧復雜的原理性知識,但對于教師而言,基于學科核心概念和學科思想,以系統、立體、動態、關聯的視角去看待不同尺度的地理事物,厘清相關地理原理的深刻內涵,有利于提升學科專業素養。
對高考真題的解讀是高三地理復習的重要環節。高考真題的解讀過程,既是師生共同體悟學科思想、學科思維邏輯的過程,又是教師引領學生調運相關知識和原理、激發學生思維來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也是滲透學科核心素養、促進學生逐步形成正確地理觀念的過程。筆者以2022年全國乙卷第37題第(1)小題設問為例,引領學生從材料信息解讀、思維建構、設問關聯與理答三個方面進行解構(見圖4、圖5、圖6)。

圖4 材料信息解讀

圖5 思維建構

圖6 設問關聯與理答
教師引領學生對高考真題進行解構,能夠幫助學生基于學科本質和學科獨特視角看問題,使學生綜合思維、比較思維等地理思維的發展路徑直觀可視,同時關注了自然要素變化、人類活動等導致的系列生態環境問題,將人地協調、可持續發展等價值觀念內蘊其中。
不局限于高三地理復習教學,基于學科思想及思維邏輯統攝高中地理教學是學科教育教學的本質要義。總之,教師應引領學生運用學科思想、學科思維邏輯,去觀察、發現、思考和體悟這復雜世界的本真、美好,進而提高生活品味和精神境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促進自身的發展。這是學科教學的最本源價值,也是學科教育的終極旨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