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少威
(浙江省衢州第三中學, 浙江 衢州 324022)
高中地理教學質量檢測試題不僅具有測評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發展水平的功能,而且承載著立德樹人、引導教學的核心功能。試題的方向性和科學性直接影響立德樹人任務的落實、學科核心素養發展水平的測量和高中地理教學的方向。本文以浙江省衢州市2023年6月高二年級教學質量檢測試卷中部分試題的磨題前后變化為例,探討高中地理命題中的常見問題及問題糾正過程中的感悟。
《中國高考評價體系》提出,“一核”有三個部分,其中“立德樹人”位居核心之首。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把“立德樹人”融入文化知識教育各環節。命題是教育教學工作的一部分,試題命制應始終聚焦其核心功能,體現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積極傳播正能量,以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下面為磨題案例1(見表1)。

表1 磨題案例1
胸懷黨和國家大政方針,方能把控試題的核心功能。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是黨和政府在一定時期內所制定的重要政策和措施。這些政策和措施指向國家的發展目標和人民的利益。《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指出,在社會需求方面,要響應黨和國家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展示地理學與社會的關聯。[1]這要求加強對黨和國家大政方針的學習和理解。在地理試題命制中,不僅要注重考查學生的地理知識和能力,更要注重考查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人文素養。只有深入學習和理解這些政策和措施,才能夠在地理試題的命制中更好地貫徹這些思想和精神。在命制地理試題時胸懷黨和國家大政方針,才能在試題命制中把控正確的方向,使試題立德樹人的核心功能得以實現。
情境是通過選取適宜的素材,再現學科理論產生的場景或呈現現實中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真實的背景下發揮核心價值的引領作用,運用必備知識和關鍵能力去解決實際問題,全面綜合展現學科素養水平。[2]情境是問題呈現和解決的重要載體。通過文字、地圖、圖表、模型、景觀圖等形式創設地理試題情境,應凸顯地理學科主干知識,體現分析地理問題的思考角度,提供解決問題的有效信息,發揮情境應有的功能。下面為磨題案例2(見表3)。

表3 磨題案例2
創設地理學科特色情境,方能充分發揮素材情境功能。地理學是一門涉及地球科學和人類社會的學科,具有復雜性和綜合性。地理命題的素材通常來源于日常生活、生產聯系和學術研究,教學質量檢測所考查的地理原理、地理規律往往以隱藏的形式存在其中。這需要命題者深度挖掘素材中隱藏的地理原理和地理規律,應用文字、地圖、圖表、模型、景觀圖等方式呈現試題材料,使材料既通俗易懂,又能凸顯地理主干知識。由此創設出具有地理學科特色的情境,提供解決問題的有效信息,呈現分析問題的思考角度。
新課標指出,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以必修“地理1”和“地理2”模塊的內容要求為準,學業水平等級考試以選擇性必修為準。[3]這確定了高中地理學業水平考試命題的測試內容。在試題命制時,應認真研讀新課標中的課程內容,深挖新課標的內容要求,以確保測試內容符合新課標要求。下面為磨題案例3(見表4)。

表4 磨題案例3
深挖課程標準內容要求,方能抓住地理的主干知識。命制地理試題的素材來源廣,同一素材挖掘的角度不同,考查的知識也不同,應避免試題考查孤立的、過細的或者不做要求的知識點?!镀胀ǜ咧械乩碚n程標準(2017年版)解讀》在學業水平考試命題建議解讀中指出,從“內容要求”中選擇所要測試的內容,以學業質量標準中水平表現為依據,確定所選定的“內容要求”的具體評價任務。[6]研讀新課標不僅可以抓住地理學科的主干知識,也可以抓住地理學科內容的結構性和關聯性。
教學質量檢測試題是學科核心素養發展水平測量的重要載體。命制試題時,命題教師要關注試題考查的能力和方向,避免出現試題考查的能力、方向有重疊,不能準確地評價學生核心素養,無法有效地指導教師改進教學方法和策略的狀況。下面為磨題案例4(見表5)。

表5 磨題案例4
研讀高中學業質量標準,方能呈現學業質量標準的多層次。教學質量檢測試題具有測評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發展水平的功能,試題設計時要力求區分學生的不同能力和水平。新課標指出,高中學業質量標準是學業水平考試命題的依據。[7]地理學業質量水平分為四級,每一級水平都描述了學生的學習成果的具體表現。研讀高中學業質量標準,有助于命題人在試題命制過程中,清楚地把握試題所考查的素養等級水平,清晰地刻畫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狀況,實現對學生學業成就的正確評價。
沒有研磨過的試題是不成熟的試題。研磨試題不僅是命題者對試題的精心打磨,也是命題者對試題的再認識、對教學的反思和對學情的把握,從而實現“以考促教,以考促學”的目的。
試題命制是一項系統工程,由收集素材、立意核心素養、創設試題情境、設計試題任務、制定評分標準等環節構成。這些環節難免出現問題或錯誤,這需要命題者對試題不斷研磨和學習,不斷提高試題質量,提升命題者自身的專業水平,促進教師自身專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