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偉 陳錦向 潘江潔
貴州師范大學體育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1
晴隆縣,地處貴州西南部,隸屬貴州省黔西南州,縣內有多處名勝旅游景區,如4A級景區“晴隆二十四道拐”、史迪威小鎮、享有高山高原之稱的“三望坪草原”和萬畝茶園等。該縣是精準扶貧的重點對象,屬于貴州省重點貧困縣之一。2015年12月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確保到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確保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1]2016年12月23日《國務院關于印發“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的通知》和2018年8月1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提出,要想打贏這場艱巨的戰爭,就要從多方面進行。而易地扶貧搬遷則正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一項重要舉措,深入推動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實行整鄉搬遷和一些偏遠貧困地區搬遷,結合推薦新型城鎮化,努力確保搬遷一戶,落實脫貧一戶,為打贏脫貧戰落實到行動中。[2,3]在以上政策的號召下,晴隆24道拐旅游公司積極響應,并助力“三寶彝族鄉”的建設,形成了如今的“阿妹戚托小鎮”。
主要以黔西南州晴隆縣阿妹戚托小鎮為例,在國家易地扶貧搬遷的政策導向下,探討火把節傳承與阿妹戚托舞的交融,從而影響“三生空間”的重構為研究對象,在易地扶貧搬遷前的傳承方式、“三生空間”模式和易地扶貧搬遷后火把節的傳承方式和“三生空間”的演變。
本文采用文獻法、實地考察法和訪談法對文章展開撰寫。文獻資料法主要通過中國知網,相關政府網和一些數據庫等進行文獻檢索,提取相關信息加以分析和客觀評述。2020年至2021年多次到晴隆縣阿妹戚托小鎮進行實地調查,并對晴隆阿妹戚托小鎮的社區委員會和晴隆24道拐旅游公司負責人以及一些當地搬遷的居民進行訪談,對實地調查和訪談收集的資料進行篩選、鑒別、歸納分析。
“彝族火把節起源歷史悠久,主要源自唐漢時期,已經沿襲數千年的悠久歷史”。[4]火把節是以火堆為中心,人們高舉火把圍繞火堆轉圈,根據整體節奏時快時慢而載歌載舞的一項綜合性娛樂活動。有關火把節的傳說主要在四川省涼山地區廣為流傳,但是這并不是火把節真正的起源地和來源。而這只不過是在不同的時期人對火把節的起源大膽的想法和改編,或者說是對火把節的美好稱贊和歌頌。四川涼山各個地區火把節靠著口頭相傳雖然大同小異,但是基本內容卻是非常相似,都是以稱贊民族英雄、慶祝豐收勝利等活動為主。歷史廣為流傳的是關于“人與天神之戰”的民族歷史英雄的傳說,地球上的大力士戰勝了天神大力士進而惹怒了天神。天神為了懲罰人類,就下令放出大量的害蟲來踐踏人間要成熟的莊稼。在民族英雄的帶領下,男女老少點燃了火把與之進行抗爭,經過幾天幾夜的激烈斗爭,人類消滅了害蟲,保全了莊稼,人類得以存活下來。為了紀念這個正義之戰,人們將每年的農歷六月二十四定為彝族特殊的節慶之日“火把節”,全體村民高燃火把,走向田間地里,驅蟲祈求豐收慶祝之寓意。[5]后面由于人們安居樂業,衣食住行得以滿足,火把節慢慢演變成了祭天、祭地、祭祀神靈寄托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將諸多美好的向往寄托于火把節中,逐漸變成了一項綜合性娛樂活動。[6]
阿妹戚托舞是一種用腳踏打地面發出聲響的舞蹈,其也是彝族人民的一種傳統民俗文化之一,是一種純屬無音樂伴奏的彝族婚俗舞蹈。[7]彝族語言“阿妹戚托”寓意是:“未出嫁的姑娘”,是在新婚姑娘臨出嫁時,寨中及鄰寨女伴紛紛踏至為新娘送行,在與新娘離別之際,表達了新娘與家人、與親朋好友們的依依不舍之情,同時告誡新娘出嫁到婆婆家之后,要相夫教子、孝敬公婆、勤儉持家,祝福新娘與丈夫全家以及寨鄰老幼和睦相處、興旺發達,田野間,寨子口,女伴們紛紛起舞,她們用腳撞擊著地面,發出砰,砰,砰的聲音,仿佛是要用清脆悅耳的啪啪聲,敲響通往幸福的大門。這個名叫阿妹戚托的彝族舞蹈,用它甜美的嗓音去歌唱幸福美滿的生活,用優美舒暢的舞姿,為我們展示了意味深長的歷史文化,為我們獻出了一個個美好的歷史祝愿,讓人不僅僅為她的優美舞姿而折服,也為它美好的祝愿而感到親切。
“三生空間”指的是生態空間、生產空間以及生活空間,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為了優化國土資源而提出的。[8]為了合理利用國土資源,提高生產,創造適宜的生態,在人們的生態空間、生產空間、生活空間上合理構建,是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的重要舉措。[9]
在易地扶貧搬遷以前,它的傳承方式主要以政府主導和村民自發方式。政府組織主要以宣傳當地的一些物質文化、精神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和參雜一些現代文明的元素,帶動該地區的經濟發展。[10]而村民自發組織則是神圣的,單純的是為對火的敬畏,對精神的寄托。
3.1.1 政府主導型和村民自發組織進行傳承
通過相關文獻和實地考察與訪談,在異地扶貧搬遷以前,阿妹戚托最初的容貌稱為“三寶彝族鄉”,是一個偏僻、層巒疊嶂的大山。每逢豐收節慶或者祭祀天地的活動,都會高舉火把進行篝火舞蹈,遍布田間地里和圍繞火堆載歌載舞,以表達他們對火的崇拜,表達對神靈的信仰,表達對豐收的喜悅,這些活動大部分都是村名自發組織進行的。而政府主導性的主要是農歷六月二十四日這天,這是彝族火把節的傳統節日,相當于漢族“年”,所以非常隆重,為了文化的傳承與保護,為了參加人員的安全,只有這一天的火把節篝火舞蹈是由政府主導的,其余的為祭祀、豐收之慶都是村民自發進行。
3.1.2 以原始場域載體進行傳承
在易地扶貧搬遷以前,“三寶彝族鄉”的火把節舉辦也有傳統的特定場域,主要是各個村寨用來祭祀活動的各指定的火把山、火把場、篝火院壩、土地廟、山神廟以及一些特供香火的山神樹下等。這種活動場域的傳承歷史悠久,每個場所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為何說是不可侵犯的,據了解,從古至今,“當地居民都給孩子們說:“這些場所不論大小,都不能在其附近大小便,就算在很遠處大小便時方向都不能朝向這些神圣的地方”。正是這些場地孕育著一代又一代的彝族同胞,寄托和傳承神圣的火把節文化。[11]
3.1.3 以口耳相傳的方式進行傳承
彝族火把節文化長期存在、融入彝族全體群眾當中,眾多祭祀活動融入和廣泛表現于生活之中。彝族火把節的傳承方式是以口耳相傳的方式進行傳承,人類的發展影響和伴隨著社會、文化、宗教、政治等,火把節等這些民俗都是圍繞人類的發展而起源和變化的。[12]這種以口耳相傳的方式主要有兩種路徑“一是潛移默化的言傳身教的方式;二是以彝族火把節傳承人的方式”。潛移默化的言傳身教傳承是祖祖輩輩傳承的一種的方式,小孩從牙牙學語,蹣跚學步時就受到家庭和各種祭祀活動的熏陶,言傳身教是通過語言和行為來實現的。長輩給晚輩口述一些關于火把節的故事和一些具體流程,從而獲取了長輩的經驗。而舉行火把節需要用到的一些祭祀器具制作技藝和特定舞蹈需要長輩刻意教授給孩子。另一種傳承方式是以“傳承人”的方式進行傳承。在考察和訪談期間,有幸找到了“三寶彝族鄉”火把節舞蹈的傳承人“文安梅”,并對她進行了一系列的交談和訪問,大約600年前,文安梅的先人們為躲避戰亂躲進了三寶層巒迭嶂的大山。而今,在花園般的阿妹戚托小鎮生活、工作,撫今追昔,今年30多歲的文安梅有太多的感慨和話語。她提到以前的三寶生活十分艱苦,不通電,學校也離家也很遠,交通不便,需要走很久才能到達,很多孩子也因為這個原因選擇放棄學業。三寶離縣城又遠,這里的村民懂知識文化的較少,為養家糊口把重心都放在了干農活上,除非必要的節日基本不會進行火把節練習,久而久之火把節差不多被遺忘,險些失傳。經對火把節傳承人“文安梅”的訪談,得知由于原來條件艱苦,為了生活,火把節險些失傳。易地扶貧搬遷給“三寶彝族人民”帶來了希望,搬遷改建后的“三寶彝族鄉”現稱阿妹戚托小鎮。傳承人的身上肩負著為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重任,任重而道遠。正是由于這個種家族世代的口耳相傳的方式,火把節的歷史才得以延續,火把節文化才得以保存至今。
易地扶貧搬遷以前,“三寶彝族鄉”的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主要呈現的是以生態農業為主。[13]雖然晴隆縣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在生產空間上主要以種植水稻、玉米和油菜和小麥為主的農耕生產和圈養一些常見家禽以及一些經濟果木,并將種植的糧食和養的家禽拿到縣城去賣,雖然這是一種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能解決溫飽問題,但由于交通不便,依靠這種方式想要富起來是非常困難的。在生活空間上主要是以一些老房子、木頭瓦片房,這種房子安全性不高,容易漏雨和引發火災。休閑娛樂場所主要居住在一些院壩、田間地里、山神廟、土地廟門口、火把節場為主。在生態空間方面,以養殖家禽——沼氣農家——種植三位一體的生態農業發展模式。這種艱難的環境條件,促使年輕人大部分人外出打工,在家的大都是沒有勞動力的兒童和老人,導致該地區越來越貧困。
主辦方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由政府部門和民間自發組織演變成為旅游公司主辦以宣傳旅游為主的表演形式,其性質是由神圣的轉變成追求狂歡的。[14]由原來單一的火把節演變成現在火把節與阿妹戚托舞相結合的火把節篝火舞。
4.1.1 以晴隆24道拐旅游公司為主辦進行傳承
原來的火把節是由政府部門和民間組發自發組織的火把節,為了祭祀、喜慶豐收、體現彝族人民對火的向往和敬畏之情,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15]易地扶貧搬遷后,火把節變成了以宣傳旅游為主的狂歡之夜,是以旅游公司作為主辦單位通過宣傳和引流,以增加當地居民的經濟收入。
4.1.2 以宣傳旅游為主進行傳承
晴隆縣是以文化旅游發展為主要收入的縣城,阿妹戚托也不例外,為了吸引游客,增加收入,阿妹戚托金門廣場,每天晚上8點準時舉行篝火晚會,到此旅游的游客大部分都會相約金門廣場,攜手彝族人民跳起篝火舞,感受彝族人民的民族風情,感受火把節文化,將火把節做成了一種以宣傳旅游為主的文化。
4.1.3 火把節與阿妹起托舞相結合
阿妹戚托舞與火把節截然不同,火把節是以火堆為中心,高舉火把圍繞火堆轉圈載歌載舞,而阿妹戚托舞則主要是以踢踏擊打地面發出聲響為主的舞蹈。自易地扶貧搬遷建設小鎮后,火把節與阿妹戚托舞相結合,兩種各自保留了一些原來的元素,火把節保留了原來的火堆,去掉了火把,而阿妹戚托保留原來的動作,增加圍繞火堆轉圈踢踏擊打地面,在音樂的伴奏下變成了今天載歌載舞的模樣,即篝火舞。
“三寶彝族鄉”改建成為現在的阿妹戚托小鎮。火把節的傳承形式和側重點發生了改變。在火把節的演變過程中,火把節大力宣傳和精準扶貧政策的推動下,“三生空間”也隨之發生了演進,由原來基本能夠滿足衣食的農耕生產變成了以小農經濟和旅游經濟為主的收入形式,由最初的生態農業變成了以旅游經濟為主的“三生空間”。[16]生產空間上,小部分居民在小鎮旅游公司上班,如環衛清潔工,酒店服務員以及其他工作人員,能在經濟收入上有一定的來源。大部分當地居民則以農業經濟為主,種植經濟果木,如晴隆臍橙,晴隆百香果,承包茶山和養殖著名的晴隆羊。在生活空間上,以原來的田間地里為活動場所,以磚瓦木房為居住場所,演變成為現在的金門廣場、咪咕廣場、月亮湖和阿妹戚托游泳館以及籃球場等,活動場所現代化、標準化。生態空間上,形成養殖-沼氣-種植-加工-旅游-銷售六位一體的生態農業旅游模式。[17]
經研究發現,在易地扶貧搬遷以前,“三寶彝族鄉”中的火把節,活動場所原始,它的傳承方式也比較傳統,主要以人和原始場地作為載體進行傳承,在組織上主要以政府部門和居民自發組織,彝族人民對火比較敬畏,火把節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在這種傳承下“三生空間”主要以較為原始的生態農業為主。而易地扶貧搬遷后,為建設小康社會,在政府和晴隆24道拐旅游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建設成了現在的阿妹戚托小鎮,其中建設了享有貴州省最大的火把節廣場“金門廣場”。火把節的傳承形式和路徑發生了演變,火把節與阿妹戚托舞蹈相結合,主要以宣傳和吸引游客為主,火把節篝火晚會變成了狂歡之夜,為助力發展旅游經濟,如今形成了以旅游經濟為主的“三生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