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舉霄
立德樹人是學校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尤其小學教育階段是學生初步接受系統教育的開端,外加學生的辯證認知能力有待提高,而學校教育與教師引導又關乎學生價值觀念與思想品德的形成,這就對學校教育與教師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道德與法治是小學教育階段最基礎的學科之一,也是落實核心素養教育理念、推動學生良好思想道德建設的關鍵學科。在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受傳統教學理念、教師能力等因素影響,有些教師尚未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無法幫助學生高質量地完成相關知識輸入與輸出,弱化道德與法治教學效能,不利于提高學生思想品質與法律意識,影響學生全面發展。為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教育理念,本文創新研究小學階段道德與法治的教學策略,重視教學理念、教學模式的更新變革,以構建高質量課堂,引導學生高效輸入與輸出知識,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現狀及不足
(一)教師過度干預,降低學生能動性
有些學校雖然重視學生思維、品質、價值觀的培養,但受傳統理念影響,外加功利主義思想干擾,沒有為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匹配最佳的教學資源;還有受學校與教師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重視程度不足以及主科教師的課堂占用等因素的影響,降低了學生自身對道德與法治學科的重視;有的道德與法治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照本宣科的教學方式,使教學枯燥乏味,并過度干預學生思維活躍度,降低學生能動性,使學生難以加深對知識內容的理解與應用。
(二)過于強調理論,忽視實踐重要性
道德與法治的理論知識較多,教師出于教學時長、自身精力等因素考慮,采用傳統灌輸的教學方式,過于強調理論知識的灌輸,要求學生死記硬背相關知識,忽視知識結構的建立,這樣既會因過于僵硬的教學模式增加學生固化思維與被動學習行為,又會降低學生對道德與法治學科的興趣,影響學生品德與社會性的發展。
二、立德樹人視域下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創新策略
(一)立足學生主體,發揮教師引導職能
小學階段學生的人生閱歷尚淺,內心世界相對簡單,正處于廣泛吸收多元化知識、形成自覺紀律的關鍵時期,且學生對自身的情緒態度處理相對薄弱。在立德樹人視域下,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與思想品質,教師不僅要正確認識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的重要性,更要立足小學階段學生的認知特點與學習規律,充分發揮自身引導職能,提高道德與法治教學質量。
以《不一樣的你我他》為例,教師要正確把握自身的引導職能,明確新時期學生的家庭特點,鼓勵和引導學生在課堂上落落大方地對自我進行評價與分析,以增強學生的表達能力與自信心。發揮教師的引導職能優勢,引導學生分析、明確不同個體之間的個性差異,能夠正確認識正是由于不同個體之間的差異才給集體、生活與社會帶來了豐富多彩的變化與多種可能性,進而引導學生在生活與學習中學會理解、尊重、欣賞他人,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
(二)明確教學目標,豐富完善教學內容
在核心素質教育理念深入推進新時期,教師要明確道德與法治的教學目標,并積極學習新時期的教育教學新理念,轉變傳統固化、僵硬的教學理念,深度挖掘道德與法治有限的教材資源,在充分發揮互聯網資源海量優勢的同時,掌握跨學科教學理念,將道德與法治中的理論知識聯結語文、數學、音樂等學科資源,在降低單一教學內容枯燥性的同時,發散學生思維,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幫助學生明確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無處不在,引導學生梳理、拓展自身的知識結構體系。
以《請到我的家鄉來》為例,教師要明確小學階段學生對家鄉認知尚處于淺表層的現狀,進而聯結語文、地理、音樂等多學科體系,引導學生形成濃厚的家國情懷。第一,教師出示《神州謠》課文,并利用多媒體展示中國地圖與山川河流、特色美食、民族服飾等素材,吸引學生興趣。第二,教師結合多媒體展示的圖片,鼓勵學生表達對家鄉環境、美食、人民與其中發生故事的看法與情感,通過學生自主表達的方式,加深學生認知,增強學生情感。
(三)更新教學理念,優化創新教學模式
立德樹人是學校教育的出發點,旨在通過學校教育與教師引導,及時發現、積極引導、高效疏導學生存在的不良思想與行為。針對當前學生可廣泛接觸外界信息與文化知識的大環境背景,教師要積極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主動深入學生群體,深入了解新時期小學階段學生內心的真實想法,進而有針對性地優化創新道德與法治教學模式,突出教學趣味性與生活性。
以《慧眼看交通》為例,首先,教師可以利用學生耳熟能詳的交通信號燈出行方式為導入環節,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平日親身經歷或電視看到的有關交通出行的信息進行小組合作探討,暢所欲言,多角度分析交通發展給生活帶來的利與弊,進而調動全班學生的能動性,激活學生的思維。最后,教師要綜合不同小組學生的反饋,引導學生辯證認識交通發展,能夠從自我做起,遵守交通、熱愛生活、珍愛生命、低碳出行。
(四)聯系社會熱點,科學構建教學情境
道德與法治中眾多知識來源于生活,高質量的課堂教學與針對性的教師引導,有助于規范和引導學生形成健康的價值觀。針對道德與法治理論教學內容過多的現狀,為轉變枯燥乏味的教學內容,調動學生的思維,教師要緊密聯系社會熱點話題,科學構建教學情境,幫助學生明確道德與法治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廣泛應用,使其端正態度,積極學習。
(五)開展生活實踐,延伸課堂教學模式
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教師不僅要立足學生的個性特點,結合道德與法治的理論內容對學生進行知識講解,更要明確小學階段學生的好動性與勝負欲,并能正視實踐教學的重要性,通過安排貼合學生生活實際的實踐方式,讓學生走進社會,在親身參與生活實踐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道德與法治的理論內容,感悟相關知識背后蘊含的價值,進而強化學生的認知情感與價值觀念。
以《我們所了解的環境污染》為例,教師既要通過播放海洋動物被塑料圈套住而無法呼吸的視頻,增強學生感官體驗與心理感悟,又要提前準備相關物品,著重強調學生實踐行為的安全性,并開展“走進校園,還生態以綠色”主題活動,組織學生到操場、花壇、游戲區撿拾垃圾。一方面,通過學生親身參與撿拾垃圾的方式,提升學生道德修養,引導學生約束自身行為。另一方面,活動結束之后,教師要及時總結垃圾會對環境造成哪些不良影響,進一步加深學生認知,以增強學生環境保護意識。
在立德樹人視域下,教師要明確小學階段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的重要性,結合小學生的特點,靈活采用多元的教學模式,在利用多媒體等先進技術以及社會熱點、生活實踐構建教學情境等方式的基礎上,進一步延伸課堂教學,幫助學生高質量地完成知識輸入與輸出應用,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情緒情感、思維品質、道德行為與價值觀念。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