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珀
(高新一中·西咸新區第一初級中學,陜西 西安 712000)
職業網球賽事作為一項全球性體育賽事,在地域分布、時間跨度、級別劃分上具有明顯的結構特征。在國際職業網球賽事種類繁多、層次不一、排賽緊湊的環境中,網球運動員如何調整參賽節奏,安排不同級別賽事的交叉貫通,適應排賽規律,尋求最高效率的參賽模式成為繼科學訓練研究之后的又一科學競賽研究領域。因此,教練員、網球運動員需要根據不同賽事的主次性、復雜性,遵循科學競賽原則及運動參賽規律,利用競賽制勝關系,合理選擇不同類型的賽事,從而提升自身競爭力,沖擊更高層級賽事,提高成才率。就網球賽事而言,將優秀網球運動員生涯參賽規律和參賽效率進行縱向分析,對指導成長型網球運動員選賽、競賽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據此,本文對納達爾職業生涯各時期的競賽特點進行數據挖掘,探尋其選賽、競賽的內在規律,為進一步提高成長型網球運動員的競賽效率提供參考。
1.1 研究對象
納達爾職業生涯參賽結構特征與競賽效率特征。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中國知網和陜西師范大學圖書館進行文獻檢索,并對檢索結果進行精煉;在ATP官網對納達爾自轉入職業賽以來的2002—2020年的19年參賽記錄進行統計,整合其各賽季不同級別賽事的參賽結構特征與競賽效率特征。
1.2.2 數理統計法 通過ExceL對原始數據進行歸納,采用SPSS 24.0進行數據處理,運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較分析對納達爾19個賽季的參賽結構特征與競賽效率特征進行分析。
2.1 參賽結構特征分析
運動競賽是網球運動員在裁判員主持下按照統一的規則進行的競技較量,是競技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競技參賽學是指導教練員、網球運動員成功參加比賽的理論。在歷經了散點式研究、集注式研究、系統性構建與全面性拓展4個階段后,我國學者于21世紀初率先構建了競技參賽學的系統理論。面對網球職業賽事的多樣化,高水平網球運動員在參賽時需要考慮多方面的問題,如是否要參加所有的比賽、當前賽季中應該參加哪些賽事等。競技參賽學是具有極高應用性的科學理論,通過分析優秀網球運動員職業生涯的參賽案例能為競技參賽理論提供有力的論證,使網球運動員找到適合自身的競技參賽規律,為新生代網球運動員參賽提供可借鑒的范例。
2.1.1 參賽數量特征分析 通過對納達爾19個賽季的參賽數量進行統計,整體趨勢上,納達爾19個賽季的參賽數量呈下降趨勢。這可能與其處于競技保持階段有關。以賽季積分排名跨度為依據可以將其職業生涯劃分為第1階段(2002—2005年,此階段為ATP積分排名10名以后,2001賽季因ATP官網未給出官方統計故暫不計入分析)、第2階段(2006—2008年,此階段為新積分制改革前積分排名前10的賽季)、第3階段(2009—2020,為新積分制改革后積分排名前10的賽季)。從不同階段看,納達爾的參賽數量整體呈下降趨勢,在第1階段(2002—2005年平均參賽數量為17.5站)為獲得積分,提高排名需盡可能多地參加不同級別的賽事,以數量來彌補賽事級別低下的不足;進入第2階段后,納達爾的參賽數量逐漸進入平穩期。如圖1所示單個賽季上,參賽數量在20站以上的只有2005賽季、2007賽季、2015賽季,只有這幾次能夠較為完整地結束整個賽季。

圖1 納達爾各賽季參賽數量統計圖
2.2.2 參賽時間特征分析 職業網球賽事的特點決定了網球運動員在當賽季中比賽的時間長于訓練的時間,因此會形成以賽代練或以賽代休的“賽事型準備期”和“賽事型恢復期”的訓練周期安排。通過對納達爾參賽時間參賽站數量統計分析(表2),在整體上各階段的賽事較為完整,但賽季參與的完整度較低,而這會直接影響網球運動員的實時排名,也由此納達爾屢次在賽季中期的實時排名第一卻沒有保持到賽季結束,導致單個賽季的積分排名處在浮動的區間。選賽和參賽既要考慮到積分排名也要考慮到參賽時的身體狀況。從不同階段看,納達爾在澳網階段參賽數量較為規律,一般在澳網前后安排2~3場硬地系列的比賽,在進入法網階段時,則迎來當賽季的參賽高峰,圍繞以法網為核心的參賽周期,進行5~6站的紅土系列賽事。網球運動員訓練、參賽應該合理地安排大賽之間的時間間隔,增加比賽經驗,才有利于調整和提升網球運動員的競技狀態,創造優異的比賽成績,因此在溫網和年終總決賽階段則會安排較少的比賽,通常只在核心賽事前后參加1~3站的相應場地類型賽事。此外,納達爾雖被稱為“場地型選手”,但在選賽過程中,分析競技參賽結構的要素,厘清競賽參賽結構內部構造及其要素的相互關聯,可以為網球運動員科學參賽搭建堅實的基礎。

表2 納達爾職業生涯各階段不同參賽時間參賽站數量統計表
2.2.3 參賽級別特征分析 職業網球賽事按級別劃分主要表現在不同級別比賽相同名次所獲得積分及獎金的差異。對納達爾19個賽季的參賽級別特征進行分類統計得知,2003年首次參加大滿貫賽事以來,此后的每個賽季(除因傷病退出賽季的大滿貫賽事),每站他都會參加。而法網一直被視為納達爾的場地型賽事,在每個賽季的法網階段納達爾都會通過不同級別的大師賽、巡回賽來充分調整狀態,更好地在大滿貫賽事中完整地展現出各種競技能力的發展水平,而且為了保護并維持身體的競技狀態,在法網過后會適當減少溫網階段的參賽站數,這也是調整參賽策略的表現。大師賽賽事參賽頻率一直占據整個賽季構成的主要部分,參賽站數也維持在3~9站的動態范圍中。積分較低的巡回賽在他職業生涯前期的第1階段參賽站數較多,均超過10次,然而進入第2、第3階段后巡回賽的參賽站數出現明顯的下降趨勢。由此,在生涯前期納達爾以積分較低的巡回賽為主要賽事構成,進入中后期,高級別的大滿貫賽事和大師賽成為其賽季構成的主體。
2.2 職業生涯競賽效率特征分析
2.2.1 職業生涯各賽季競賽積分貢獻率分析 貢獻率是分析經濟效益的一個指標,指有效或有用成果數量與資源消耗及占用量之比。套用到網球運動員各賽季競賽積分貢獻率中則可以表達為:賽季積分貢獻率=當賽季所獲得總積分/當賽季參賽總積分。此前也有研究者使用年度總積分/年度參賽站數來表達一個賽季的參賽效率,同樣可以通過各賽季的積分效率值來表示競賽貢獻率。
通過對納達爾19個賽季競賽積分貢獻率進行統計(圖2),整體上競賽貢獻率呈上升趨勢;并且在2005年贏得第一個大滿貫賽事冠軍后,其競賽積分貢獻率一直保持在0.5以上,并且在2013賽季達到最高0.74;在2014—2016賽季競賽積分貢獻率出現下降趨勢,并且在2016年10月因左手腕傷勢導致其競賽積分貢獻率跌落至生涯最低的0.22;然而在下賽季傷愈復出后至今,競賽積分貢獻率一直保持在0.5以上。

圖2 納達爾各賽季競賽貢獻率統計圖
2.2.2 生涯各階段不同級別賽事積分貢獻率分析 積分制賽事下網球運動員取得的總積分包括所參加的所有積分級別賽事獲得的積分總數,級別越高的賽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獲得更多的積分,并在整個賽季的積分貢獻率中所占據的比例也會更高。而對于某一級別賽事的貢獻率通常使用該級別賽事所獲得的總積分/賽季總積分的方式來計算。通過對納達爾職業生涯各階段不同級別賽事的積分貢獻率統計(表4),職業生涯第1階段積分貢獻率主要以巡回賽為主,貢獻率范圍為0.29~1.00;其次是較少數量的大師賽和大滿貫賽事,貢獻率范圍分別是0~0.46、0~0.25;此階段未能參加年終總決賽,因此貢獻率為0。此后巡回賽的積分貢獻率逐漸下降,積分貢獻率范圍縮小至0.18以內,而更高級別賽事的積分貢獻率大幅度上升,在第2、3階段中大滿貫賽事的積分貢獻率最高達到0.62,平均貢獻約為0.42;大師賽最高達到0.61,平均貢獻比為0.40。自2005年起,大滿貫賽事和大師賽成為主要積分賽事,并一直保持在一個較高積分貢獻率的穩定趨勢;年終總決賽的積分貢獻率也有所上升,但上升幅度不太明顯,這是因為納達爾在賽季末對于年終總決賽的競爭力下降,在參賽的所有年份中未取得過一次年終冠軍;除在2016年經歷傷病困擾,需要選擇一些較低級別賽事來檢驗傷后恢復狀況和恢復競技能力外,巡回賽的積分貢獻率大致維持在0.18以內。

表4 各階段不同級別賽事積分貢獻率一覽表
對比各階段不同級別賽事積分貢獻率上的差異性發現:大滿貫賽事和巡回賽賽事存在顯著性差異,大師賽和年終總決賽不存在差異。對這兩個級別的賽事積分貢獻率進行多重比較得出,第1階段與第2階段(P=0.026*)、第1階段與第3階段(P=0.003*)賽事積分貢獻率有差異,第2階段與第3階段(P=0.864)賽事積分貢獻率沒有差異。
2.2.3 生涯各階段不同級別賽事參賽獲勝率 各級別賽事所具備的參賽目標不同,在選賽、競賽時對于不同級別的賽事,競技能力的發揮有所差異,理論上網球運動員期望每參加一站比賽都奪得冠軍。由于賽季時間跨度較長,賽事安排較為緊湊,網球運動員在競賽中難免出現競技能力發揮程度不一,參賽效率不同的狀況。以大滿貫賽事為例,128人的淘汰制比賽需要獲勝或輪空7場才能獲得冠軍,若獲勝7場則參賽效率為1;若只獲勝6場,參賽效率為0.86,依次類推得出不同級別賽事的最終參賽效率值。該級別賽事的平均獲勝率越高則表示網球運動員在當賽季該級別賽事中的競技能力發揮程度越高,參賽效率越高。該級別賽事的平均獲勝率可用以下公式計算得出:級別賽事的平均獲勝率=該級別賽事獲勝率之和/參賽站數。例如,納達爾2018年賽季中參加的4站大滿貫賽事,獲勝率分別為0.71、0.71、1和0.57,則當賽季大滿貫賽事的平均獲勝率為(0.71+0.71+1+0.57)/4=0.75。
對生涯各級別賽事的平均參賽獲勝率進行統計(表5),第一階段中大滿貫賽事和大師賽級別賽事的獲勝率較低,最高僅有0.34和0.33,巡回賽獲勝率稍高,最高可達0.70。這反映了納達爾在生涯第一階段的高級別賽事中獲勝率較低,主要獲勝場次出現于較低級別的巡回賽中,這與網球運動員的職業生涯競技能力的表現特征相符合,在生涯早期競技能力不完善,競技補償能力有限。進入第2階段后,高級別賽事的獲勝率出現明顯的攀升,大滿貫賽事獲勝率從第1階段的平均值0.23提高至第2階段的平均值0.79,大師賽由0.24提高至0.68。整體上,不同級別賽事的參賽獲勝率隨著職業生涯的推進出現動態的變化,第1階段巡回賽的參賽獲勝率最高;第2階段大滿貫賽事的參賽獲勝率最高,大師賽和巡回賽次之;第3階段相較于第2階段,除因傷病退賽的賽季外,其余賽季賽事的參賽獲勝率處在平穩的波動狀態。

表5 生涯各級別賽事參賽獲勝率一覽表
通過比較生涯各級別賽事在參賽獲勝率上的差異性,利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對數據進行處理,結果顯示,大滿貫賽事、大師賽和巡回賽的參賽獲勝率顯著性數值分別為0.428*、0.383*、0.304*,均存在顯著性差異。對這3個級別的賽事進行多重比較發現:第1階段與第2階段、第1階段與第3階段的參賽獲勝率顯著性數值分別為0.002*、0.001*,均存在顯著性差異,第2階段與第3階段顯著性數值為0.439,不存在差異。
3.1 生涯參賽數量維持在較為穩定的范圍之內,除受傷病影響外,納達爾能夠較為完整地完成賽季的關鍵比賽,整體參賽數量呈下降趨勢。
3.2 參賽時間上多遵循以核心賽事為主,外延賽事輔助的多個劃分階段的規律進行,并較為注重大滿貫賽事的系列賽事。
3.3 職業生涯前期以較低級別的賽事為主,隨著生涯進展,進入第2階段以后,以較高級別的大滿貫賽事和大師賽為主,巡回賽參賽站數下降明顯,但競爭力不減。
3.4 職業生涯第1階段的競賽積分主要來自巡回賽等較低級別的賽事,第2、3階段競賽積分主要以大滿貫賽事和大師賽為主要構成部分。
3.5 在參賽獲勝率上,同樣表現為前期高勝率比賽主要集中在巡回賽,大滿貫賽事和大師賽的獲勝率較低,第2、第3階段表現為整體各級別賽事參賽獲勝率大幅提高,隨著職業生涯的進展,在高級別賽事中的獲勝率越來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