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軍輝,周 騫,蒙 軍
(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廣西 崇左 532200)
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當中的精華,在當前文化傳承發展的背景下,民族傳統體育教學作為高校體育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已引起廣大高校師生的關注和認同。在推動民族傳統體育傳承和發展的同時,還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強健學生體魄、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的目的。由于受一些客觀因素的影響,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學仍未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需要相關教師圍繞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理論知識、民族傳統體育器材設施建設及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運動技能技巧等多方面要素,對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學模式進行創新,并切實提高高校民族傳統體育的教學水準,有效激發高校學生參與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學習的興趣,全面提升高校學生的文化素質水平。
近年來,我國社會發展趨勢愈發趨于現代化和信息化,多元文化成為當前社會發展的主流趨勢。因此,我們必須重視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以確保民族傳統體育與當前的時代發展特征相適應,并為民族傳統體育發展注入全新的生命力。高校作為教授科學文化以及人才培養的主陣地,更需要積極承擔促進現代化科學與民族傳統文化相融合的職責,真正為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承和發展提供良好的保障。同時,高校還需要積極引進系統化的組織管理模式,以此有效促進教育教學活動的高效化發展。民族傳統文化與高校體育教學相結合,不僅有助于促進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同時還能有效促進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與教育活動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高校體育教學的質量。
大力發展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學,有助于滿足高校學生的個性化特征和心理訴求,并為民族傳統體育的長遠發展奠定良好的傳承基礎。現代多元文化的衍生對傳統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帶來了一定的沖擊與挑戰,甚至還可能無法保證其完整性,通過將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與高校教育活動相結合,可以有效促進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究其原因在于高校教育本身具有一定的系統性,而任何一項教育項目都需要由多個領域的專家學者進行調研和分析,以此將文化傳承的內涵滲透到教育教學實踐中,真正為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推動力。例如,武術、舞龍、舞獅、毽球等一些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在我國有著良好的群眾基礎,越來越多的高校也正嘗試將這些群眾基礎比較好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納入常規的體育教學,相關體育教師在課堂實踐教學中也積極對現有的運動項目進行了優化與完善,使得該運動技術愈發趨于成熟的同時,在未來發展階段很有可能推廣為常見的大型競賽項目。在此基礎上,高校通過將傳統體育項目發展為系統化的教育活動,確保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在學生之間有著較高的熱度,進而有效促進我國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不斷完善。
在我國游牧與農耕文化實現現代化的背景下,個別民族傳統體育已經淡出了社會公眾的視野,尤其在我國工業化發展進程不斷加快、經濟和社會升級轉型的關鍵時期,民族的生活習慣及生活方式也隨之發生了改變,這使得部分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逐漸轉變成符合新時代發展需要的娛樂化運動項目,在促進現代文化特征與民族特色相融合的同時也衍生出了多項體育文化體系項目。例如,高校嘗試將傳統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民族特征元素融入到健美操教育中,在真正意義上實現了傳統民族文化與體育教育的協同發展,這有助于促進民族傳統體育的創新。
民族體育項目有著較高的民族文化特性,教師通過積極開展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學活動,可以顯現民族體育的文化特色及其中蘊含的民族精神,促使學生在各項實踐活動中深刻了解民族文化的內涵。民族體育項目依托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傳承,在發展各民族優秀文化的同時,還能在很大程度上促進民族團結、增強民族自豪感。
目前,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學方法普遍缺乏科學性,需要高校管理人員及一線教師結合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的特點,引入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同時,借鑒其他學科門類的教學方法,有針對性地調整與改進當前教學的不足。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個人素養與時代特征,圍繞課堂教學內容及時更新教學方法,進一步激發學生對民族傳統體育的興趣。在此基礎上,教師還需要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避免過度關注于戶外或室內,為民族傳統體育課程的理論教學提供輔助性服務,并在日常授課過程中,利用多媒體平臺向學生展示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相關影像資料,以直觀、清晰的方式幫助學生了解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內容,并為后續的實踐教學奠定良好的基礎,促使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能快速地掌握相關技巧。
由于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學中存在缺乏理論教學的情況,所以教育部門應深入挖掘民族傳統體育的內涵,對現有課程中的理論知識進行優化與完善,并將其編寫成全新的教材下發到高校。高校可以將原版教材與新版教材進行對比分析,并對新教材中新增的內容進行歸納與總結,通過召開學術研討會剖析教材變化,同時科學地制訂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學方案,盡可能保證民族傳統體育課程體系建設的完整性。另外,高校還需要結合自身所在區域適當增減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內容。例如,內蒙古自治區在傳統節日慶典上舉辦搏克運動賽事或演出活動,當地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近距離參觀該項賽事,通過親身經歷的方式使其感受到這項民族傳統體育運動的獨特魅力。與此同時,任課教師還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競技表演活動,在保證實踐教學質量的基礎上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實戰經驗。
文化傳承視角下,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學須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避免在短時間內過度追求某些特定的教學任務和教學指標,甚至將所有課程內容壓縮到一起。實際上,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普及度相對較小,大部分學生對該項目的內容和形式缺乏基本的了解和認知,對該項目的認識也僅僅在于表面層次,一旦忽視學生對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接受程度,甚至安排過于密集的教學任務,很可能使得學生喪失對民族傳統體育運動的興趣。此外,教師還需要正確理解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背后所蘊含的文化內涵,這也是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展現出不同風貌特點的根本原因。教師既需要引導學生掌握各項體育運動技巧、強健學生的體魄,又需要從思想層面向學生傳達民族傳統體育精神及文化內涵。
在高校人才培養工作不斷深化改革的背景下,高校需要對現有教學評價體系以及人才考核方式進行創新,但大部分高校過度關注學生理論課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情況,忽視了對學生身體素質、體育學習等進行考核,而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的考核工作更是無從談起。基于此,高校應在原有教學評價體系的基礎上,積極融入民族傳統體育相關內容,并在各項考核指標中運用科學的評價方式,在將具體的教學效果進行量化的同時,督促教師熟練掌握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整體教學進度以及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從而有針對性地設計下一階段的教學內容,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來提高學生對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的重視度,使學生在學習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時,樹立強大的民族自信心,并始終保持樂觀積極的學習態度,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素質。
相對于普通體育運動教學項目,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學,更側重于加強文化傳承的重要性。因此,發展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學模式,要凸顯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的特色,并要落實民族體育文化的傳承工作。目前,大多數高校在民族傳統體育課程建設過程中主要涉及武術類項目、健身類項目、娛樂性項目以及少數民族特殊的體育項目。這些多樣化的體育運動項目各自有著不同的特色,極大地豐富了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的層次性。而教師在高校民族體育的實踐教學當中,需要針對具體的體育項目選擇適合的體育教學形式,要著重強調每個民族的文化特色以及教育特色,要全方位貫徹民族傳統體育的精神與文化傳承。例如,在武術類項目教學中,教師可以圍繞武術蘊含的文化哲理積極滲透武德教育,引導學生正確看待學習武德的重要性,以此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與道德素養。以太極拳教學為例,在實踐教學中教師可以向學生講述“四兩撥千斤”“以柔克剛”等哲理的內涵,在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的同時,幫助其了解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中蘊含的更多優秀精神文化。教師要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及時調節自身的心理壓力,促使學生在快節奏的生活環境下始終保持樂觀積極的心理狀態,從而讓學生更好地應對生活、學習帶來的各種挑戰。
文化傳承視角下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學模式的開展,可以有效促進中華傳統體育的文化發展,全面提升學生的民族文化素養。盡管當前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這對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學模式的創新與改革造成了一定的影響。高校必須要基于文化傳承視角的發展,重新定位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的價值,積極開發更加優質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及相應的體育教育資源,并構建完善的民族傳統體育教學體系,創新現有民族體育教學理念、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模式,以此來實現民族傳統體育教學質量的提升,全面促進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