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進忠
古詩學習從小學起就開始進入語文課程設計,要求學生從最基礎、最簡單的古詩學起,逐漸深入難度更大的部分。學習古詩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幫助學生掌握閱讀特殊文體的技巧,感悟古詩中人物的情感,獲得更豐富的語文學習經歷。本文圍繞古詩教學展開論述,提出幾點策略,深度分析相關教學手段。
一、接觸古詩學習,熟悉基本結構
(一)將學生帶入古詩學習的世界
小學是學生正式學習古詩的階段,為了保障學生能夠適應古詩這種文體學習模式,教材在設計時往往都會選擇相對比較簡單的古詩作為基礎學習內容,大多是五言絕句,如李白的《靜夜思》等,而且這些古詩在用語方面比較簡單,通俗易懂,很少出現晦澀難懂的字詞組合。教師在教學中也通常會使用直白的語言,方便學生理解,目的是將學生更好地帶入古詩學習的世界,感受古詩的魅力。為了讓學生更快地進入學習狀態,教師前期的教學應當更加直白、有趣。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教材為例,其中的《靜夜思》屬于較為簡單的古詩教學,字詞組合相對基礎,大部分是學生認識的字,學生可以流暢地朗誦。在學生對這一首古詩有了一定的熟悉度之后,教師可以與學生一起梳理古詩的大致內容,并用白話文的形式轉述出來,由于這首古詩通俗易懂,解釋的過程比較順利,所以教師可以將古詩轉變成一個小故事的形式,為學生講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為了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長期興趣,教師也可以從古詩本身入手,如古詩的用語簡潔精煉、結構工整規范,而且還涉及“押韻”,所以讀起來朗朗上口。這些特點經過教師的介紹,能夠吸引學生在這方面產生更多思考,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對古詩學習的興趣,真正進入古詩的世界。
(二)熟悉古詩的基本結構
正式開始古詩學習之后,學生首先需要掌握的就是古詩的基本結構。每一種文體都有自身獨特的結構,如記敘文要有故事發生的起因、經過、結果,說明文要有各種說明方法,而古詩作為一種古代文體,其結構特征也十分獨特。只有了解了什么是古詩,才能在后續的學習過程中更好地展開研究。小學生接觸的古詩大多是五言或者七言絕句,在以后的學習中還會接觸篇幅更長的律詩。教師要讓學生明確“五言”“七言”“絕句”“律詩”等有關古詩結構的概念,為理論性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這樣一來,學生在后期品讀古詩時就能將自己所要重點研究的內容精準定位到古詩的其中一個部分,使學習邏輯更加規范合理。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教材為例,其中的《登鸛雀樓》和《望廬山瀑布》兩首古詩從結構上看,《登鸛雀樓》是五言絕句,《望廬山瀑布》是七言絕句,教師可以將兩首古詩合并起來,引導學生分析它們的區別,從而更好地明確有關結構的概念。除了文體上的學習,古詩寫作也有較多要求,這些要求可以在課堂教學中作為補充內容,讓學生對古詩有一個更全面的了解,例如“押韻”以及“平仄”方面的安排等。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能夠對古詩產生更深入的了解,這也是品讀古詩的第一步。在后期學習一些品讀技巧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注意古詩在煉字方面的精妙之處,這與“押韻”“平仄”等知識點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
二、品讀古詩內容,提升閱讀能力
(一)在學習過程中多閱讀古詩
閱讀方面的積累是學習的一大重點,對小學生來說,古詩學習僅僅局限于每冊課本中的幾首古詩,遠沒有進入對古詩的系統學習中。由于缺乏系統性的學習和訓練,可能導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無法達到連貫,從而拉長了古詩教學的時間線,教學效率大大降低。為了保證學生對古詩的閱讀量以及熟悉度,教師除了安排課本內容教學之外,還可以推薦閱讀書籍或者從網上查找一些合適的古詩詞,讓學生在課后進行閱讀,幫助學生增加閱讀積累,形成學習的連貫性。在推薦古詩閱讀方面,教師要做好充分的前期準備。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教材為例,第三單元的《古詩三首》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就是描寫風景。寫景的古詩通常都會有一些相似之處,如運用比擬的手法,融合一些色彩描寫以及作者自身的感受。為了幫助學生更系統地學習這一類古詩,教師可以從網絡上尋找一些相關的素材,同時根據課內古詩來縮小范圍。如《暮江吟》這首古詩主要描寫的是秋日蕭條的景色,教師就可以尋找一些同樣描寫秋天的古詩,并展開對比閱讀學習。再如,《題西林壁》這首古詩描寫的是廬山,教師可以將尋找方向放在一些描寫山峰的古詩上。總而言之,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除了要學習課內古詩,還要努力接觸更多課外古詩,從同一個題材入手進行系統化的學習,不僅能夠增加閱讀積累,還能夠在對比學習過程中產生更多自己的感悟。
(二)提升學生讀詩的能力
閱讀古詩并不是單純地將一首詩讀一遍,認識其中的生字詞,而是需要在每一次閱讀的過程中都有全新的體會,只有這樣,才能逐漸提升讀詩的能力。上文講到教師為學生推薦一些課外古詩供他們自行閱讀,但是教師也需要對學生在閱讀方面有所要求和規范,從而實現更高效的自主學習。在教授課內古詩時,教師需要注意學習方法和步驟。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教材為例,第一單元《古詩三首》中的《惠崇春晚江景》主要講述了晚春時期的江上景色。首先,教師要帶領著學生通讀一遍整首詩,遇到不認識的字詞要及時看注釋或者查字典解決。其次,為了鍛煉學生的能力,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先根據課本注釋以及學習經驗嘗試理解并翻譯這首詩,遇到一些無法翻譯的部分可以標注出來,課堂上重點聽講。再次,教師正式上課時要帶領學生逐句翻譯,確保每一句的意思風格統一并翻譯到位,讓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最后,除了理解表面的意思之外,更深層的情感內涵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師要讓學生了解這首詩的作者、創作背景以及作者創作時所處的境遇,只有了解了這些背后的信息,才能在情感解讀上更進一步。有了課堂上清楚的學習步驟之后,學生在課后自己閱讀古詩時也要按照教師的步驟展開,而不只是單純地讀一遍就結束。只有按照一定的順序深入解讀,才能逐漸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進一步提升讀詩的能力。
三、培養學習技巧,迅速把握主旨
(一)準確培養學習古詩的技巧
在古詩學習中,對學生技巧以及能力方面的培養是必不可少的,這是學習必須具備的基礎條件,只有掌握了靈活的技巧,才能深入理解古詩蘊含的情感。為了準確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技巧,教師可以采取以下幾種策略。
第一,在對古詩內容的理解方面,除了前期積累以及查閱相關資料之外,學習古詩時遇到一些不能翻譯的字詞,如何做到不借助工具而猜測大致的意思呢?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啟發學生:首先,聯系上下文,從整體的意思具體分析某一個詞的意思;其次,根據之前學習的經驗,判斷這個詞是否是多義詞或者有其他延伸的意思;最后,考慮這個詞是否與整首古詩的情感調性相符合,從而判斷自己的猜測是否正確。
第二,在對古詩的賞析方面,教師需要具體向學生傳授一些賞析古詩的通用方法,如從描寫手法進行分析、從修辭手法進行分析、從作者的創作背景進行分析等,對古詩的賞析必須做到客觀、全面,讓人一下就能抓住古詩最亮眼、最出彩的地方,同時能夠體現學生在詩詞學習上的積累是十分深厚,賞析技巧相對成熟。
第三,對古詩詞的情感分析方面,這是相較于前兩點來說更感性的部分,因為涉及情感,每個人的理解可能都會有所不同,但是在大體的方向上應該是一致的。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教材為例,第四單元《古詩三首》中的《己亥雜詩》,對這首詩的定位主要是表達作者內心的豪邁之情,對報效朝廷的信心以及堅定的信念。教師可以讓學生抓住“抖擻”“人才”等關鍵詞,重點分析詩人的情感。
從以上三個方面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技巧,使教師的教學更加系統、專業,有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
(二)幫助學生迅速把握主旨
培養學習技巧,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能夠幫助學生在閱讀古詩時迅速把握主旨。一首詩的主旨是創作的關鍵,也是作者寫這首詩的具體原因。教師通過上述方法全面引導學生掌握了古詩鑒賞的具體步驟,學生可以經過長期練習與積累,最終實現對主旨的快速把握。但是,有時候一首詩不只有一個主旨,而是包含作者十分復雜的情感。因此,對教師來說,幫助學生準確把握古詩主旨,在品讀古詩的過程中做到具體、到位是十分重要的。對此,教師可以采取以下幾種策略。
第一,當遇到主旨十分深刻,學生不能一下子就判斷出來的情況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完成古詩翻譯以及寫作手法解讀部分,在對古詩反復閱讀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零零散散的分析將一些小的細節整理出來,如某一句體現了怎樣的情感、某個詞的設置目的等,從小的方面反映大方向主旨,從而更精準地把握主題思想。
第二,面對一些成分比較復雜的古詩解讀,教師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為學生進行分析,包括內容角度、遣詞造句角度、情感表達角度等。作者想要表達的不同意圖都可以從某一句或者某一個字中體現出來,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分析古詩的過程中認真、仔細,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
第三,找到古詩的主旨后,教師還要培養學生概括主旨的能力。通常對主旨的概括是相對簡短的一句話,因此,學生要將自己的理解用簡短且精煉的話語進行概括,只需要包含重點要素,剔除冗余的部分,使主旨闡述更加清晰。
綜合上述三點教學策略,教師能夠幫助學生更快地把握古詩主旨,使學生更輕松地開展后續的學習,不至于在理解方面出現較大偏差。
四、進入情感空間,提升共情能力
(一)通過學習古詩豐富個人情感
情感理解是品讀古詩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語文學習除了培養學生的相關技巧,更加看重學生在情感能力方面的鍛煉以及提升。學習古詩對學生個人感情的豐富有極大幫助,教師要著重培養學生豐富的情感。以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教材為例,第一單元的《古詩三首》中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這首詩的情感基調是相對低沉的,從“醉”“黑云”“吹散”這些關鍵的字詞中就可以看出。教師帶領學生分析這首詩的情感時,要引導學生進入古詩情境,而共情的方式首先需要自身具備豐富的個人情感,如果學生本身無法表述并理解具體的情感,那么就不能與作者產生共鳴,從而也就不能形成很好的情感理解。在學習古詩的過程中,學生有很多機會接觸不同詩人寫的詩,由于詩人的境遇以及所處時代不同,因此在古詩中寄托的情感也會有所差異。如李白處于盛唐時期,他個人又是比較豪放、不拘小節的,因此創作的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詩居多,詩風大多比較豪放、振奮人心。而杜甫處于中唐時期,國家動蕩,戰爭頻繁,其本人長期漂泊,因此創作的詩大多情緒比較低沉,主要為時事悲哀,傾訴自己的郁郁不得志。學習不同詩人的詩,教師要引導學生多感受、多共情,這樣學生就能逐漸形成豐富的個人情感,對后續的學習和發展具有較大幫助。
(二)提升學生與人物共情的能力
品讀古詩能夠升華學生的情感領悟以及情感表達能力,在學習古詩的過程中,教師要重點關注學生的情感是否是有效投入,只有做到與古詩中的人物共情,才能更好地理解古詩背后的含義。為了更加高效地培養學生的共情能力,教師可以開展沉浸式教學,也就是在課堂上,教師根據古詩的具體內容設置相應的場景,學生自主選擇扮演不同的角色,并賦予這一角色合理的臺詞以及情感走向。在情境演繹過程中,教師要提醒學生充分融入,根據所學內容表現情感。在這樣的學習體驗中,學生可以與詩中人物融為一體,從而更好地共情,理解人物做出某一行為的具體原因以及情感的最終走向。教師引導學生學習正確的共情方法,有助于提升學生對古詩的鑒賞能力和語文素養。
五、結語
在古詩詞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將一些靈活的技巧傳授給學生,還要培養學生在情感領悟方面的技巧。語文作為一門人文學科,在情感方面擁有較大的研究價值,尤其是古詩這一類的特殊文體,在情感表達方面比較含蓄,更需要深度品味。教師要不斷鉆研教學方式,采用更有效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高效學習。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