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瓊 桑山松 宋傳靜 張陽
(河南省鍋爐壓力容器安全檢測研究院,河南 鄭州 450016)
目前,信息化技術在多個領域中都發揮著重要作用。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中國的工業產品在進行產品研發和生產時必須具有較強的適用性,為社會發展提供可靠的保障。在對承壓類特種設備進行檢驗時,要改進傳統模式,提高工作效率,控制生產成本。隨著發展承壓類特種設備檢驗和管理工作的要求越來越緊迫,積極利用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化技術為承壓類特種設備檢驗和管理提供保障,發揮計算機管理的優勢,釋放承壓類特種設備檢驗和管理中的壓力,從而完成承壓類特種設備檢驗和管理的信息化建設[1-3]。
承壓類特種設備檢驗和管理的信息化建設是對承壓類特種設備信息資源進行管理,從而形成物理分散、邏輯集中、數據互通、資源共享、整合互聯的大數據管理,構建一個數字化、自動化、智能化、可執行化的設備綜合管理系統,為規范承壓類特種設備信息化管理提供支撐,能更加有效、便捷地查詢特種設備的使用、檢驗和管理情況。利用信息化手段能有效解決承壓類特種設備使用比較集中的問題,如企業底數不清、監管人機比不合理、責任落實不到位等。
承壓類特種設備檢驗和管理的信息化建設的技術方案要符合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現狀,不斷擴大信息技術的應用范圍,不斷創新信息內容技術應用的核心理念和方法,為以后的廣泛應用奠定基礎。信息化技術的應用將有助于實現對承壓類特種設備檢驗和管理流程的優化,并保證其運行效率符合各方的實際需求。同時,將信息化技術應用于承壓類特種設備檢驗和管理中,將有助于對企業的成本進行優化控制。本研究通過建立計算機信息化管理平臺系統,并結合設備監察、檢驗檢測數據、企業運行管理等三方機構的協作內容,從而實現對承壓類特種設備從企業注冊到定期檢驗、年度檢查、運行期間維修保養、隱患登記整改、操作人員管理、設備到期預警,再到報廢停用的全生命周期封閉式監督管理,以此來確保數據信息準確無誤,降低設備隱患,提高監管力度。對特種設備的信息化管理,不僅為安全監督管理提供支撐,還為國家提供準確科學的決策支持,為全社會提供信息服務,從而為我國經濟發展創造和諧環境[4-5]。
近年來,隨著制造強國建設的穩步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重大技術裝備研制也取得階段性進展,我國制造業在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中的位勢明顯得到提升。裝備制造業及高技術制造業成為帶動制造業發展的主要力量。信息化基礎設施進一步優化升級,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正在催生數字經濟快速發展,信息通信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基礎性、先導性、融合性作用不斷彰顯。
隨著國家對特種設備監管力度的不斷加大,各級監管部門也要不斷加強對特種設備的運行及質量安全管理,從而加快推行管理信息化的進程。其中,包括建立特種設備國家管理數據庫、建立特種設備子網站、實現網上行政許可審批工作、加大公開政府信息的力度。同時,各省級監管部門也要建立特種設備省級管理數據庫,基本實現對特種設備使用中各環節的動態監管,全面應用系統軟件對特種設備進行安全監察管理,能有效提高監察工作和檢驗工作的效率,從而使特種設備管理信息化工作取得明顯成效[6]。
然而,在我國特種設備信息化管理的推廣中還存在著許多問題,特種設備的管理信息化水平與目前信息化技術飛速發展的現狀還存在一定差距,管理信息的標準尚未建立,特種設備的管理信息化軟件開發及信息資源的真實性、有效性、可分析性有待完善,信息資源的共享方面仍存在許多問題。有效統一相關數據并分類管理是承壓類特種設備管理的發展趨勢,實現管理、檢驗、監管工作合而為一是特種設備安全運行和監管的有力支撐[7]。
我國特種設備行業規模龐大、體系完備,但大而不強的問題十分突出。尤其是傳統的特種設備領域,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生產管理效率較低,主要體現在以下4個方面。一是大型化工企業設備多,種類繁,設備銘牌多數脫落或在保溫層下,導致無法辨識。二是設備信息不清,檔案繁多,不能快速有效地查詢某臺設備信息。三是對應檢設備的催檢和巡查監察不好實施,工作量大。四是企業一般停車檢修時間緊,僅核對設備、查詢信息就要耗費大量的人力和時間,實際現場檢驗時間緊迫,無法對設備進行更好的、全方位的診斷。
在我國制造業低成本優勢逐步減弱的背景下,必須著力提高對特種設備的管理效率,重塑競爭優勢,而數字化轉型正是提升特種設備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徑。當前,要更好地順應信息化發展趨勢,解決好特種設備管理和檢驗信息化轉型進程中的難點問題,切實助力企業高質量發展。
本研究建立的特種設備檢驗管理系統能把信息化技術融入承壓類特種設備檢驗管理中,其具備檢驗檢測人員管理、檢驗檢測記錄管理、出具檢驗報告、檢驗儀器管理等功能,能將檢驗檢測數據上傳到特種設備監督管理信息系統中,從而實現對各項過程的流轉、審批及查詢等操作的全程可控,可記錄各個承壓類特種設備的檢測信息,生成檢測記錄和報告及檢測情況告知書。該系統根據監督檢驗和定期檢驗規則,采用模塊集成化設計,每個功能相對獨立,局部功能詳盡完善,能滿足檢驗檢測機構全面深入的管理需要,融會貫通,有機結合為整體應用。
2.1.1 報檢管理。該系統可對企業進行在線報檢記錄的受理,包括業務受理、資料審查、費用核算三個功能模塊。檢驗單位可通過系統來查看報檢單位信息、報檢設備信息、報檢項目信息,可將報檢單的資料分配給審查科室和檢驗科室,并將系統通知單發給企業。
2.1.2 檢驗管理。該系統具有分配負責人、分配主檢人、檢驗實施等功能。檢驗室可根據業務流轉單來分配負責人和主檢人信息,并綁定設備,檢驗實施過程中可通過系統來編制檢驗方案、檢驗日期擬定等,并把檢驗前的準備發給企業,讓企業按照教程提前準備,從而達到檢驗標準。
2.1.3 報告管理。該系統具有報告編制、報告審核、報告簽發、報告交接等功能。報告類型包括定期檢驗、監督檢驗、委托檢驗,并按照特種設備類型進行再次劃分,報告中要簽名的地方均采用電子簽名。
2.2.1 單位管理。該系統可對設計單位、制造單位、安裝修理改造單位、氣瓶充裝單位、移動式壓力容器充裝單位、移動式壓力容器使用單位、使用單位、檢驗檢測單位進行管理,可查看單位的基礎信息及預覽單位相關證書。
2.2.2 設備管理。該系統可對鍋爐、壓力容器、壓力管道三類承壓類特種設備進行管理,可查看不同類別設備的整體臺賬信息,包括設備總量、在用數量、停用數量、注銷數量等,以及氣瓶臺賬、超檢驗周期設備臺賬、延期檢驗設備臺賬、停用設備臺賬、注銷設備臺賬、一個月內到期設備臺賬。
2.2.3 人員管理。該系統可對安全監察人員、檢驗檢測人員、特種設備作業人員進行管理,可按照市、縣、所三級機構來統計人員信息,并能查看人員取得證書情況以及預覽證書附件。
2.2.4 檢查管理。該系統可對企業自查報告進行管理,包括使用單位自查報告、氣瓶充裝單位自查報告、生產單位自查報告,監察人員可通過系統下達檢查通知,企業根據通知來上報自查記錄。
2.2.5 審批管理。該系統可對設備停用、注銷等業務進行在線審批管理,監察人員可在線查看申請企業、設備、人員的相關信息,審批通過后可實時通知企業,并通過電子簽名來追溯歷史審批記錄。
2.2.6 統計分析。該系統可實現對特種設備統計、安全監察機構統計、鍋爐統計、檢驗檢測機構統計等,可實現多條件綜合查詢,并根據固定格式導出報表。
2.3.1 數據整合。通過整合單位、人員、設備等管理要素,從而實現可視化的數據查閱、統計分析等功能,管理層可通過大數據分析決策系統來實時掌握市、縣、所三級機構的單位、人員、設備情況,并通過地理信息進行網格化管理和可視化分析。
2.3.2 精細管理。通過單位類型對八類單位進行劃分,標注單位總體數量,并通過單位所在地區、單位使用場所類型等要素對單位進行精細化管理。
2.3.3 可視化分析。通過設備類別對三類承壓類特種設備進行可視化分析,并可通過設備所在地區全面掌握設備的使用情況。
2.3.4 實時監控。實時統計和分析特種設備的總數、超設計使用年限設備總數、超檢驗周期設備總數、延期檢驗設備總數、一個月內到期設備總數、已受理待出具報告設備總數、報廢或注銷設備總數、重大危險源設備總數,并根據設備類型、設備所在地區、設備使用場所對設備進行精細化管理。
2.4.1 單位管理。該模塊可實現對單位信息管理、單位部門管理、單位人員管理、設備延期檢驗申請、設備注銷申請、設備停用申請、單位延期換證申請等功能,系統可根據注冊時選擇的單位類型自動分配對應的信息填報模板。
2.4.2 報檢管理。該模塊可實現在線報檢、報檢繳費管理。企業根據報檢單通過系統在線報檢,自動填寫企業的基礎信息,選擇本企業下在用的設備進行報檢,自動過濾停用、注銷、超設計使用年限的設備。
2.4.3 設備管理。該模塊可實現對所有設備的管理,包括鍋爐、壓力容器、壓力管道、氣瓶等,并統計超設計使用年限設備臺賬、超檢驗周期設備臺賬、延期檢驗設備臺賬、一個月內到期設備臺賬、停用設備臺賬、注銷設備臺賬。
2.4.4 檢查管理。該模塊可實現單位的自查報告管理,包括使用單位自查報告、氣瓶充裝單位自查報告、生產單位自查報告,系統可根據單位注冊時選擇的單位類型自動分配報告模板,并根據市場監督局下發的自查通知,上傳企業自查報告。
承壓類特種設備檢驗管理系統的開發應用為質量管理提供堅實的基礎,從而提高工作效率。通過監督管理系統數據,形成質量電子記錄,構建各類質量問題數據庫,為數據統計、質量分析、質量預警等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撐,從而加強質量管控舉措,提高目標完成情況統計的準確度。利用數據庫對質量目標情況等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短時間即可形成各情況數據表,提高準確率。拓寬質量提升路徑,提高信息化質量管理服務水平。該系統實現電子化,并進行“云存儲”,使承壓類特種設備的檢驗質量管理實現全鏈條信息化。系統主要解決以下四個問題。一是實現承壓類特種設備監管部門、檢驗單位、使用單位間的數據互通,支持業務在線辦理,在提升辦事效率的同時,也加強了追溯性。二是實現單位、設備、人員信息的全面電子化管理,并通過不同維度進行可視化分析。三是實現企業在線報檢,并過濾有問題的設備,可在線受理并進行業務流轉,從而提升工作效率。四是實現全面監管,可實時了解承壓類特種設備使用單位的設備、人員情況,從而提升監管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