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嬌,潘啟亮
(暨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應急管理學院,廣東廣州 510632)
高校承擔了大量的科研任務,是科學研究領域的重要主體。然而近些年來,高校頻繁發生抄襲、剽竊、造假等科研失信行為,不僅極大損壞高校整體的學術科研風氣,也嚴重影響社會公眾對高校的信任。為整治科研失信行為,國家出臺了一系列宏觀政策指導文件。2016 年1 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優化學術環境的指導意見》,提出要優化學術誠信環境,樹立良好學風,建設集教育、防范、監督、懲治于一體的學術誠信體系;同年4 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預防與處理學術不端行為辦法》,首次以部門規章的形式對高校學術不端行為的預防與處理作出了規定。2018 年5 月,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干意見》,就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營造誠實守信的良好科研環境提出指導意見。2019 年9 月,科技部等20 個部委聯合發布《科研誠信案件調查處理規則(試行)》,對科研誠信案件調查處理工作進行了規范。在國家宏觀政策的指導下,高校也在不斷完善自身科研誠信的體制機制建設,加大對科研失信行為的問責力度。但目前高校剽竊、抄襲等科研失信行為依舊層出不窮,科研誠信問題的治理情況不容樂觀。為進一步治理科研誠信問題、培育高校良好的學術科研氛圍,需要全面探究分析其成因,進而提出相應的治理對策。本研究基于學術生態的視角分析影響高??蒲姓\信行為的因素,以期為高校科研誠信建設提供理論依據。
科研誠信問題早已有之,一直以來受到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學者們從行為學、社會學、經濟學、倫理學、法學等不同角度開展了相關研究。其中關于科研誠信行為影響因素的研究是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有關科研誠信行為影響因素的研究,主要從個人因素、制度因素、組織因素3 個方面展開。
個人因素方面的研究主要關注科研人員的個體特征。如,單紅梅等[1-2]研究認為,科研工作的特殊性使得科研人員具有特定的個體特征,包括好奇心、創造性和探索性精神以及獨立性與自主性,影響著其對于誠信行為的選擇,且科研人員的個體特征對其誠信行為有著交互影響。與此同時,常亞平等[3]、趙叔松等[4]、蔣興華[5]研究表明,科研工作者所面臨的科研考核壓力以及獲得更高職稱的壓力會對科研不端行為產生顯著影響;張桂平等[6]、徐靈等[7]的研究則進一步探討了科研壓力對高校學術不端行為的影響機制。除此之外,方玉東等[8]、孫平[9]、Redman 等[10]研究發現,科研工作者自身的科研能力也會對科研誠信行為產生顯著影響,科研能力強的人科研失信行為的發生概率較低,而科研能力不足則可能導致出現較多的學術失范行為。常亞平等[3]、趙叔松等[4]、劉蘭劍等[11]和Martinson 等[12]的研究還發現,科研人員的性別、學科類別、個人學術地位、學術道德危機以及對相關學術規范的了解程度均是會影響到科研誠信行為的個人因素。
制度因素方面的研究主要關注當前的學術評價體系以及科研管理體制。學術評價結果關系到科研人員的薪資待遇、職稱晉升等切身利益,因此學術評價體系對科研工作者的行為具有導向作用。閻光才等[13-14]、李星[15]、張效英等[16]與Mitchell 等[17]的研究均表明,長期以來我國的學術評價體系過分強調科研成果的數量,使得科研工作者面臨巨大的科研壓力,進而誘發科研失信行為。與此同時,我國科研共同體發育不足,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科研規范體系,科研管理體制過多受到行政力量的干擾,導致科研管理體制行政化,這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學術生態。趙克[18]研究認為,當前我國同行評議制度存在一定缺陷,這為科研不端行為提供了機會,成為引發科研誠信問題的又一重要原因。此外,還有研究指出,科學規范制度和科研獎勵制度是科學共同體在長期的研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兩種重要制度安排,其中科學規范制度預設了科研誠信,而科學獎勵制度強調科學發現的獨創性,加劇了科研工作者之間的競爭,這兩種制度之間的內在張力成為科研不端行為的重要成因[19]。
組織因素方面的研究主要關注高校及科研機構內部環境對科研誠信行為的影響。組織環境會對科研人員的行為產生重要影響,正直、誠信的組織氛圍有利于科研工作者對誠信準則的堅守。已有實證研究表明,組織內的學術道德風氣會對學術不端行為產生顯著影響,即組織內的學術道德風氣越好,學術不端行為的發生概率越低[20]。趙君等[21]、蔣來等[22]、韓小彬等[23]的研究認為,當前我國高校與科研機構普遍存在科研誠信教育缺失的問題,不論是研究生還是高校教師,都缺乏有關科研規范、科研倫理的教育培訓,科研倫理教育的缺失致使科研工作者誠信觀念淡?。煌瑫r,組織內部對科研不端行為調查的透明度較低,對不端行為的態度過于寬容、懲治力度不夠,這些均是導致科研不端行為的重要組織因素。此外,Davis[24]的研究表明學校聲譽、組織內部監督機制的健全程度以及領導對于科研的重視程度等因素也會不同程度地對學術不端行為產生影響。
此外,有學者從社會資本的視角分析學術不端行為的成因,認為學術型社會資本在學術過程中產生的負面效應在一定程度上推動學術不端行為的發生[25]。另有學者從學術不端行為本身出發,基于組織倫理決策理論對學術不端行為進行道德強度的分析,剖析不端行為產生的原因[26]。還有研究如詹國彬[27]、Stone 等[28]從計劃行為理論、新制度經濟學等不同視角出發,對科研不端行為的成因進行分析。
綜上所述,相關研究主要分析了科研人員個體特征、高校組織環境以及科研管理制度對于科研誠信行為的影響,也有部分研究基于其他視角對科研失信行為進行了成因剖析,這些研究成果為進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扎實的基礎。但已有相關研究主要以理論探討為主,缺少實證數據的支持,因此筆者嘗試基于學術生態的視角,運用回歸分析的方法,探究當前學術生態環境中不同的因素對高校科研誠信行為的影響。
“學術生態”這一概念是基于生態學理論提出的,生態學理論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被應用到新的領域、向其他學科交叉滲透。20 世紀70 年代中期,生態學與教育學融合發展,教育生態學由此應運而生。生態學理論在各個領域的廣泛應用以及教育生態學的產生,共同催生了“學術生態”的概念。目前,國內對于學術生態的理解大致可以分為以下3 類:一是以楊移貽[29]為代表的系統說,其觀點認為高校學術生態系統由學術、人、環境構成,是一個與外界不斷進行能量、物質和信息交換的自組織耗散結構系統,“學術”既是系統的生態功能,也是系統追求的目標;二是以劉貴華[30]為代表的環境說,從生態環境對生態主體影響的角度出發,提出學科與學術人作為大學學術活動的基本生態主體,與校內、校外生態環境一起組成大學學術生態系統;三是以周向陽等[31]為代表的制度說,認為學術生態系統的形成過程也是學術制度演化的過程,學術制度在其中作為主導力量影響著學術生態的結構和運動方式。
本研究參照劉貴華[30]教授對于學術生態的定義,認為學術人、校內生態環境、校外生態環境共同構成學術生態。依據學術生態理論,高校中頻繁發生的科研失信行為是大學學術生態危機的一種表現,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學術生態系統中的生態主體與校內外生態環境失衡所導致。基于此,構建高??蒲惺判袨槌梢虻睦碚摲治瞿P?,如圖1 所示。

圖1 基于學術生態理論的高??蒲姓\信行為影響因素分析理論模型
本研究設計了高??蒲姓\信行為影響因素調查問卷,包括兩個部分,分別是個人基本情況和高??蒲姓\信行為影響因素。通過網絡發放調查問卷,共回收問卷801 份,其中有效問卷777 份,問卷有效回收率為97%?;赟PSS 25.0 軟件,采用多元線性回歸分析模型對所收集的調查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3.2.1 因變量
研究的因變量為高校目前科研誠信現狀,通過問卷中“您認為我國高校目前科研誠信現狀如何”的題項得分來衡量,得分越高表明高??蒲姓\信現狀越好、高??蒲惺判袨樵缴?。
3.2.2 自變量
研究的自變量主要從生態主體、校內生態環境、校外生態環境3 個維度進行設計。生態主體維度的自變量包括:對當前高??蒲性u價體系的認可情況;對科研誠信內容的關注情況,包括國家出臺的科研誠信相關政策、違反科研誠信的事件、周圍同事的科研自律等內容;對查處科研不端行為的制度的了解情況。校內生態環境維度的自變量包括:校內人際關系對科研活動的影響程度;學校對科研失信行為查處過程的透明程度。校外生態環境維度的自變量包括:整體科研環境;科研評價機制;監督機制;查處機制;科研誠信教育;學術規范程度;相關法律完善程度。
3.2.3 控制變量
以性別、身份以及受教育程度作為控制變量。各變量的具體情況見表1。

表1 研究模型的變量說明
由表2 可以看出,參與此次調查的女性人數多于男性;身份方面,超過一半的被調查者為高校教研人員,其余為在校學生;在年齡分布上,七成為40 歲及以下;受教育程度方面,近九成為碩士及以上學歷;學校類型方面,近七成被訪者來自“985工程”“211 工程”高校。

表2 變量的描述性統計分析結果

表2(續)
各變量的均值與標準差見表3。從均值來看,除了生態主體維度中對科研失信懲處的了解的均值小于3 之外,其他變量的均值都大于3,表明高??蒲腥藛T對于懲處科研失信行為的相關制度了解相對不足;此外,校內生態環境維度的變量校內人際關系的影響的均值最大,為3.99,說明科研人員普遍認為人際關系會對科研活動產生較大影響。

表3 變量的均值與標準差
采用Spearman 相關系數來檢驗各自變量與因變量之間的相關性,結果如表4 所示,12 個自變量與科研誠信行為均在P<0.01 的水平上顯著相關。生態主體維度的3 個自變量中,科研評價體系認可的相關系數最大,表明高??蒲腥藛T對于當前科研評價體系的認可程度與高??蒲姓\信行為有著相對較強的正相關,對科研評價體系的認可程度越高,科研失信行為則越少。校內生態環境維度的兩個變量中,校內人際關系的影響與科研誠信行為呈負相關,即校內人際關系對科研活動產生的影響越大,越可能出現科研失信行為。校外生態環境維度的7 個變量均與科研誠信行為呈正相關,說明社會整體科研環境越好、科研誠信教育越到位、學術規范與相關法律制度越完善、科研失信行為的監督查處機制越健全、科研評價機制越合理,越能夠減少科研失信行為的發生。

表4 變量的相關性分析結果
為進一步探究不同維度的學術生態因素對高??蒲姓\信行為的影響程度,運用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對所有變量進行回歸分析。在回歸分析之前,采用方差膨脹因子(VIF)對自變量的多重共線性進行檢驗。結果顯示各自變量的VIF 值均小于10,說明各自變量之間不存在嚴重的共線性問題,可以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如表5 所示,模型調整的決定系數R2為0.369,F值為29.341,Sig.值為0.000,小于P值,表明模型具有一定的解釋力。其中:

表5 變量的回歸分析結果
性別、身份對科研誠信行為有顯著影響,而被調查者的受教育程度并未對科研誠信行為產生顯著影響,表明科研人員的性別會對其科研誠信行為的選擇產生顯著影響,與已有研究結論一致;與此同時,身份的不同使得科研失信行為的發生存在差異,教研人員相較于在校學生,其做出科研失信行為的可能性更大。這可能是因為教研人員由于其工作性質,科研任務相對較重,面臨著更大的科研壓力,從而誘發科研失信行為。
生態主體維度的3 個變量中,僅有對科研評價體系的認可對科研誠信行為有顯著影響,表明科研人員對于當前科研評價體系的認可程度越高,科研失信行為發生的概率越小。由此可以看出,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科研評價體系十分重要。當科研人員認同已有的科研評價體系時,就會更好地遵守科研規范,從而大大減少高??蒲惺判袨榈陌l生。
校內生態環境維度的兩個變量中,僅有學校查處科研失信行為的透明度對科研誠信行為有顯著影響,說明高校查處科研失信行為的公開度、透明度越高,會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科研失信行為的發生。高校在處置科研失信行為時,如果能夠及時向社會公開其處理過程,保證查處過程的透明度,將會對其他科研人員產生警示作用,使其在從事科研活動時嚴格遵守科研學術規范。
校外生態環境維度的7 個變量中,整體科研環境與學術規范程度兩個變量會對科研誠信行為有顯著影響,即整體科研環境氛圍越好、相關學術規范越完善,將會對科研誠信行為產生積極的正向影響。隨著國家科技事業的不斷發展,科學研究的與利益團體之間的聯系不斷深入,科學研究的社會化和職業化程度也不斷加深[21],在這種情況下,科研人員的科研活動不免受到社會整體科研環境的影響。良好的社會整體科研環境會促使科研人員自覺遵守科研道德準則和相關科研規范;而功利性取向的社會科研環境會弱化科研工作者的道德信念,使其產生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會誘發科研失信行為。因此,要不斷優化整體科研學術環境,為科研工作人員營造良好的工作氛圍,引導科研工作者規范從事科研活動。此外,學術規范作為學術共同體從事學術活動的基本倫理規范和基本準則,涉及學術研究的全過程,貫穿在學術活動的各方面,是科學研究正常運行的基本保障[18],為科研工作者從事科研活動提供了基本遵循,因此完善的科研學術規范也將有效減少科研不端行為的發生。
通過上述相關分析與回歸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第一,性別、身份對高??蒲姓\信行為具有顯著影響,其中性別與科研誠信行為呈正相關,身份與科研誠信行為呈負相關。性別對科研誠信行為產生顯著影響可能是因為,男性與女性在價值觀、道德觀等方面存在一定差異,使得他們在從事科研工作時表現出不同的職業態度和職業行為;身份對科研誠信行為產生顯著影響則可能是因為,高校教研人員相較于在校學生面臨著更大的科研壓力,巨大的科研壓力使得科研工作者的心理焦灼感嚴重,刺激學者鋌而走險,從而衍生出大量學術不端行為[9]。
第二,對科研評價體系的認可與高??蒲姓\信行為呈正相關并具有顯著影響,表明科研工作者對于科研評價體系的認可程度越高,其發生科研失信行為的概率越低。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為科研評價體系作為衡量科研人員能力與業績的標準,關乎其事業發展,科研人員對科研評價體系表示認可,說明其認為當前的科研評價體系能夠真實客觀衡量自身工作能力與業績,在此情況下,科研工作者會更加自覺遵守科研活動規范,大大減少高??蒲惺判袨榈陌l生。
第三,學校查處科研失信行為的透明度與高??蒲姓\信行為呈正相關并具有顯著影響。即高校查處科研失信行為過程的透明度越高,將越有效減少高??蒲惺判袨榈陌l生。其原因可能是因為,高校在處置校內發生的科研不端行為時,如果能夠及時向社會通報有關信息,保證查處過程的公開透明,不僅可以促進社會公眾對高校科研誠信建設的監督,還可以發揮反面典型的警示教育作用,教育引導科研人員在工作時要恪守科學道德準則、踐行科研誠信要求。
第四,整體科研環境、學術規范程度與高??蒲姓\信行為呈正相關并具有顯著影響。即社會整體科研環境氛圍越好、相關學術規范越完善,越能夠減少高校科研失信行為的發生??蒲泄ぷ髡邚氖驴蒲谢顒訒r,其行為選擇一方面會受其所在高校學術氛圍的影響;另一方面,作為一名社會人士,社會整體科研環境也會對科研工作者的職業行為產生較大影響,良好的社會科研環境能夠給科研工作者積極正確的引導,培養其責任感,使之遵守科研規范,不作出違背科學精神的行為。而學術規范作為科研工作者從事學術科研活動應遵守的基本規則,其越完善健全,將越能有效避免一些品德不端的科研人員利用規范的漏洞謀取不正當利益,作出違背科研誠信準則的行為。
以上研究結論帶來如下啟示:
首先,科學合理的科研評價體系可以有力促進高校科研誠信建設??蒲泄ぷ鞑煌谄渌ぷ?,具有時間周期長、成果產出慢等特點,因此要尊重科研工作規律,設置科學合理的科研評價體系,避免因科研評價體系的不合理而導致科研工作者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作出科研不端行為。
其次,高校處置科研不端行為的過程應當公開透明。當前高校在處置校內發生的科研失信行為時,一般只是公布最終處理結果,較少披露其他信息,透明度較低。這一方面不利于社會公眾對高??蒲姓\信建設進行監督,另一方面也不能很好地發揮這些反面案例的警示教育作用。未來高校在處置科研不端行為時,應當及時向社會通報有關信息,提高處理過程的透明度。
最后,加強學術規范建設,培育良好的社會整體科研環境。完備的學術規范可以有效規避某些投機取巧的科研人員利用規范的漏洞從事科研不端行為。此外,良好的社會整體科研環境可以為高??蒲泄ぷ髡郀I造良好的科研氛圍,引導其在工作中恪守科研道德準則,因此培育良好的社會整體科研環境也尤為必要,這將有力助推高校科研誠信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