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名:《刑事被害人民事訴權多元實現方式研究》
作者:高潔
出版社: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0 年7 月
ISBN:978-7-5620-9452-4
定價:59 元
隨著社會法律體系的健全,人們的“人權意識”逐漸得以提升,越來越多的人以法律條例為標準,衡量自己的基本權利是否得到實現。比起其他人而言,刑事案件中的被害人往往更關注這部分內容。而確保被害人合理合法地享有其自身應有的權利,是大部分法律行業工作者的崗位職責。為了進一步促進社會上刑事案件的執法過程更加公平公正,相關工作人員可以根據實際案例的處理方法進行總結,指出人們在保護被害人權利的過程中存在的不足之處,根據現有問題提出解決策略,繼而確保被害人的利益不受損。
由高潔著,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刑事被害人民事訴權多元實現方式研究》一書,第一部分主要論述了有關訴訟方面相關條例的形成過程,并詳細闡述了它是在何種環境背景下產生的,運用大量的理論數據論證了它的重要性,將其與普通民事訴訟情況進行對比,強調兩者的不同。第二部分從多個角度論述了被害人運用法律武器進行自我保護的意義,結合實際案例以及法學的發展歷史來進行補充說明。將西方法學理論基礎與我國專業人士所運用的法學理論知識進行詳細對比,對比分析不同管理體系下,各國法律對被害人的保護程度是否有所差距。第三部分主要講述了我國法律體系中能夠充分對被害人的權益進行保護的條例,論述了法律規章制度的運行模式。
現階段,從法律訴訟角度對被害人所享有的權利來看,針對他們所展開的保護工作仍有不足之處。據相關規定顯示,當有關部門對某個案件給出一定的處理結果時,如果當事人不認可這一結果,認為自己沒有得到應有的補償,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提出申請。但在實際的案件處理過程中,由于被害人無法參與庭審環節,致使其無法在第一時間內了解案件發展走向,不能及時進行抗訴。而在現實生活中,宣判結果通常只會告知被告人,被害人無法在第一時間了解宣判結果,容易錯失最佳抗訴時機,失去行使自己被害人相關權力的機會。就目前的社會環境來看,被害人為自己進行爭取的機會并不多,很多時候他們并沒有太多的上訴機會,在被害人不認可審判結果的大多數情況下,通常由相關機構提出抗議要求,以此來保護被害人的利益,幫其爭取自己應該享有的權利。事實上,很多時候即使有關部門幫助被害人及時有效地表達自己的個人意愿,也并不能使被害人達成自己的訴求愿望。由此可見,被害人所擁有的權利并非能夠全被滿足。在相關的條款要求中,被害人除了可以享有上訴權利以外,還能夠享有一定的補償權,這通常與案件的具體情況有關。按照相關條例要求,被害人享有的補償條件很優厚。但在實際案例中,他們所真實得到的補償款金額往往要遠低于標準要求。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比較多,一方面是與被告人的實際經濟情況有關,另一方面是代替被告人處理賠償相關事宜的人,通常與被告人是親屬關系,而很多被告人的親屬并不想按照約定進行賠償,于是致使當事人對被害人的賠償承諾無法被兌現。
為了有效保護自己的相關權利不受侵害,被害人可以適當進行自主抗訴,懂得在最佳時間內為自己爭取上訴的機會。在進行與之相關的活動前,被害人需要確保自己所搜集的證據具有較強的說服力,能夠直接證明被告人的行為以及動機對自己的某一權利造成影響。當被害人所提出的證據真實可靠時,能夠加大有關部門的支持力度,盡快完成上訴請求,滿足公平訴求。除了增加被害人的上訴籌碼之外,有關機構需要適當調整庭審制度,盡量在第一時間將被害人的個人意愿傳達給大家,避免因為“瞞報、漏報”等現象的出現,而延誤了被害人的訴求信息,以此影響庭審結果。為了避免這一現象的出現,法院要對機構內部工作人員的崗位職責進行優化,重新調整工作制度,加大監管力度,避免取證時有重要資料被遺漏,以此影響被害人正常行使合法權利。
在我國很多法律條例中,都給予被害人應有的保護政策,但在實際生活中,因為各種各樣的客觀因素,偶爾導致被害人的合法權益沒有得以實現,這容易對被害人的利益造成損失。為了使被害人能夠合法行使自己的權益,從事該行業的工作人員需要以更嚴謹的工作態度處理自己工作中所遇到的問題,并提出一系列的補救措施。除此之外,有關部門需要適當結合實際案例,對現有的各項管理制度進行有效調整,盡量增加人們對“人人平等”這一觀念的印象,以此使被害人所處的社會環境更加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