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名:《礦產資源可持續力》
作者:余敬,蘇順華,張忠俊,向繼
出版社: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9 年12 月
ISBN:978-7-5625-2375-8
定價:26 元
礦產資源是自然環境中所存重要非可再生資源,其實際運用可有效推動國家經濟建設水平的提升,進而推動國家國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全方位維護國家社會安全提供充足保障力量。礦產企業與部門挖掘、開發礦資產資源時,會隨之產生大量氣相、液相及固相廢棄物,長期以往,這些廢棄物質的不斷累積將會對自然環境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現象,從而致使國家經濟受到極大損失。余敬、蘇順華、張忠俊、向繼業共同編著的《礦產資源可持續力》,從可持續發展這一課題研究熱點出發,深入探析了如何在新時代增強礦產資源發展的可持續性,并隨之提出相應戰略與路徑。本文將在充分閱讀、學習該書內容條件下,分析我國礦產資源開發過程中所產生“三廢”物質與其利用現狀,并探索利于優化、創新礦產資源開發利用三廢管理體系的途徑。
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9 年12 月出版的《礦產資源可持續力》,由發展與協調兩個維度切入,深入考慮到礦產資源、社會文明與經濟、自然環境等因素的發展狀況,多層次論述了礦產資源在當今時代的可持續發展與高效管理能力,并在眾多科學知識理論指引下,詳細闡述如何系統化研究與創建現代化礦產資源可持續模型的路徑,對人們進一步提高礦產資源優化配置效率有極重理論指引作用。究其理論框架與內容結構來看,該書講述礦產資源可持續具體定義基礎上,先以礦產資源可持續力理論體系為研究方向,通過探索智力子系統的作用得出設計礦產資源指標體系,構建相關結構議程模型的方式與方法;之后再指導人們借助對應結構方程建模方式驗證所建模型運行效果,以此指導人們快速降低現有礦產資源可持續評價體系運行中的不適應性與主觀性,從而保證礦產資源可持續評價能力與水平;最后通過完整且專業的模型對地級以上城市礦產資源進行實證探究,并由此為依據深究加強礦產資源發展可持續性能力的有效策略,以便為人們能在全力保護自然環境情境下,最大化激發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價值提供理論參考。
為全方位加強我國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效率,減少相應三廢物質對自然環境的污染性,推進區域生態環境的建設與發展,人們須清楚認識到礦產資源三廢的科學、合理運用,可對國家發展綠色礦山起到推動作用。由礦山最初建設時期發展歷程與特征層面分析,可知那個時期的社會經濟、開發技術及管理機制等發展水平不是很高,以致礦產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效率較低,且當時的礦產企業環保意識也有所欠缺,所以大部分企業開發利用礦產資源過程中,均存在排放不科學、環境地質問題頻發等現象。從礦產資源實際發展狀況來看,可明確看出我國礦產資源總體回收率和伴生性礦產資源的綜合利用效率,遠低于國際先進水平,金屬類礦山尾礦的綜合利用效率更是大幅落后于發達國家;且在國家礦產資源處于此種開發狀況下,我國對隨之伴生的礦產三廢物質,也沒有一個較為完整且成熟的處理過程。所以,就目前情況而言,我國礦產資源開發利用三廢的綜合能力與水平有待提升。
針對上述內容分析可知,大力優化、改進我國礦產資源開發利用三廢管理體系,是促使國家礦產資源實踐運用價值得以充分展現的重要途徑,人們可參照下述要點全力促進我國礦產資源開發利用三廢管理體系的完善、創新建設:第一,實行礦產資源開采工作時,為防止大量粉塵對人體產生危害,礦產企業應針對這些帶有有害性質的粉塵采取系統化處理措施,如鑿巖、爆破過程中,在作業地點開展噴霧灑水工作后,為工作人員配備專業防塵設備,保證工作地通風效果,并根據實際情況構建系統化通風網絡。同時,破碎、篩分環節也應提前加裝能高效除塵與降塵的基礎設施和二級水膜;第二,對于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環節中所產生廢水,企業應全力做到零排放標準,根據車間生產廢水、井下廢水、車間清潔衛生廢水及地表與自流水等發展特征,構建現代化廢水綜合運用體系,以增強這些廢水的重復循環利用效率,進而實現零排放目標。此外,按照國家標準嚴格把控礦井涌水的排放,且不斷對現有過濾設施進行改進與完善,最大限度降低廢水排放量;第三,明確認識到加強治理固相廢棄物重要性,借助科學手段控制礦產資源開發利用中的尾礦量,根據現代化的多元尾礦處理工藝對所產生尾礦進行改造處理,使其轉變為含水量較低的礦渣,并結合現代工藝技術將這些礦渣制作為水泥與磚等材料,以便為國家修建道路、企業回填采空區提供充足基建物資,真正做到廢渣不浪費、不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