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 白曉娜
它是中國最大的綜合性歷史博物館,它是代表國家收藏、研究、展示、闡釋能夠反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代表性物證的最高機構,它是國家最高歷史文化藝術殿堂和文化客廳。中國國家博物館,一個展示中華文化的重要窗口,一個特別的存在。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蒞臨中國國家博物館出席重要活動,發表重要講話,作出重要指示。 2022年7月8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創建11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國家博物館老專家回信,指出:“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場所,文博工作者使命光榮、責任重大。希望同志們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堅定文化自信,深化學術研究,創新展覽展示,推動文物活化利用,推進文明交流互鑒,守護好、傳承好、展示好中華文明優秀成果,為發展文博事業、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不斷作出新貢獻。”
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前身可追溯至民國元年(1912年)成立的國立歷史博物館籌備處,1949年10月,國立歷史博物館更名為國立北京歷史博物館。1958年,著名建筑師張開濟主持設計的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在天安門東側開工,經過一年熱火朝天的建設,1959年8月落成竣工,2003年,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合并組建成為中國國家博物館,2007年,國家博物館啟動改擴建工程,2011年3月新館建成開放。新館建筑保留了原有老建筑西、北、南建筑立面。新館總用地面積7萬平方米,建筑高度42.5米,地上5層,地下2層,展廳48個,建筑面積近20萬平方米。
1月4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同來華進行國事訪問的菲律賓總統馬科斯舉行會談。國家主席習近平夫人彭麗媛與陪同菲律賓總統馬科斯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的總統夫人麗莎共同參觀中國國家博物館。
在國家博物館館長陪同下,兩位元首夫人一同參觀了由中國國家博物館和故宮博物院聯袂推出的“和合共生——故宮·國博藏文物聯展”。展廳陳列的青花開光花鳥圖菱花口折沿盤等400余件中國歷代文物藏品精美絕倫,生動展現了中華文明深厚的歷史底蘊和中華民族“尚和合、求大同”的價值追求。
“和合共生——故宮·國博藏文物聯展”是故宮博物院與中國國家博物館兩大文博機構首度聯手推出的重磅特展,“和”是中華文明的核心思想和價值理念,“和合共生——故宮·國博藏文物聯展”以“和”為主題,共展出中國國家博物館與故官博物院收藏的中國古代青銅器、金銀器、瓷器、玉器、家具、書面、書籍等珍貴文物400余件,著力表現“和合共生”這一根植于中華民族歷史深處的思想觀念和價值理念,深入闡釋中華文明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質和呈現形態。
中國國家博物館有以王朝更替為脈絡,以珍貴文物為核心,展現中華文明綿延不絕的發展特點,展示各族人民共同締造多民族國家的歷史進程的中國古代展廳和展現了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100多年的歷史。當代部分則與近代部分相銜接,反映中國現代歷史的進程的《復興之路》展廳。
陜西半坡出土的人面魚紋彩陶盆、河南賈湖出土的七孔骨笛甘肅出土的馬家窯文化渦紋四系彩陶罐,山西襄汾陶寺出土的陶壺、陜西華縣出土的鷹形陶鼎、浙江良渚出土的雙鼻陶壺、四川廣漢三星堆出土的青銅面具、內蒙古翁牛特旗出土的紅山玉龍等等展現了中華民族祖先開創至今的五千年悠久燦爛的文明史詩。
此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讓更多文物和文化遺產活起來,營造傳承中華文明的濃厚社會氛圍。近年來,中國國家博物館致力智慧國博建設,將中國古代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有機結合,大力推動云端服務,打造國博中央廚房,云端國博聚合56個虛擬展廳、100個展覽專題網頁、50多部短視頻,更多彰顯中華文化魅力的文物藏品和精品展覽走上云端,觸達千家萬戶。

展望未來,中國國家博物館必將守護好、傳承好、展示好中華文明優秀成果。第一單元“天地同和”, 通過展示用于溝通天地、祭祀祖先的玉制禮器、銅鏡、甲骨,以及承載先秦至明清時期禮樂文明和典章制度的禮器、樂器、帝王服飾、皇家建筑模型等文物,側重闡釋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崇尚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觀。
第二單元 “萬邦協和”, 將西漢張騫墓封泥、唐代絲織品、駝馬俑和胡人俑等串連,通過展示漢唐之際西域文化和佛教文化等傳播背景下,中國工藝美術、佛教美術風格的發展創新,側重闡釋中華民族處理外交關系時秉持的協和萬邦的天下觀。
第三單元以“宜民安和”為題,匯集了早期北方游牧民族金屬制品、西南民族青銅樂器、遼金時期玉飾等特色濃郁的民族文物,從社會民生發展和民族文化融合的角度,闡述了和而不同的社會觀對于中華文明兼容并蓄、延綿不斷的重要意義。
第四單元“樂在人和”, 則通過古代先賢所用經典刻本、宮廷與文人書畫、陳設雅玩,側重闡釋中華民族“人心和善”的道德觀,為觀眾開啟一扇回望古代社會和諧景象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