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浙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姚穎然 周星
設計與定位不明確。相關規劃單位在快速路系統的前期設計中,如果對設計與定位不夠明確,經常會導致快速路系統和城市主要交通道路出現路段分配不合理的問題,造成快速路的型心和城市交通型心不相符,車輛分流比例失調,往往就會發生快速路和城市其它道路功能受阻的情況。
路網密度規劃不合理。第一,快速路的路網建設密度和道路需求不相符,許多城市的快速路系統建設年久,難以適應當下的道路需求與行車的OD增長變化,總體的通行率較低。第二,城市的中心區域快速路系統的建設密度不合理,例如在中心區域原有的道路中改建快速路系統,就會導致內環交通擁堵,節點銜接距離太近,路網建設密度太大的問題,許多城市由于中心區域原有道路交通系統較為復雜,難以實施內環交通的快速路改建,中心區域和快速路路網難以銜接,不能緩解道路行車壓力。
交叉節點的設計模式可以分為兩種:互通式立交與分離式立交。很多城市在快速路系統交叉節點的設計規劃中,不使用互通式立交,造成快速路系統的車流無法暢通行駛,極易出現擁堵問題;某些互通式立交的設計模式不符合交通需求,和路段的上下游交通車流需求不匹配,難以有效的進行車流互聯互通;同時,個別地區的快速路互通式立交相距太近,影響該路段車流的正常行駛,交織區擁堵造成行車不能正常進行換道,導致快速路系統的車流難以順利疏散至主干道,主干道上的車流不能正常行駛至快速路,進一步導致兩個互通立交交通流大面積擁堵。
常用的匝道設計模式如圖1所示。

圖1 匝道常用設計模式
每一種設計模式都有其相對適用交通環境,如果主線道路的車流較大,則優選先出后入型,應首先疏散好快速路的車流。出入口的匝道連接部位出現擁堵,最關鍵的問題在于的沒有采取適用的匝道設計模式,導致車流壓力分配不合理。
其次,匝道連接不合理,體現在匝道之間的距離過短,與之連接的道路車流疏通困難,進一步影響主線交通的車流疏散。個別匝道和分流的道路連接不匹配,出匝道位置的設計與其他道路的交叉口間距太短,車流疏散空間局限,難以快速的交織,造成車流紊亂。
1.快速路形式選擇及建議
基于對快速路的功能分析,在實際選擇中需要結合實際城市情況來進行分析,如成都市建設期間,已呈現出較為明顯的道路建設成效,建設了一、二、三環路繞城高速,其中一環路為城市主干道,二環路目前已經建成快速路高架,三環路為城市快速路,對一些重要的路口和街道進行了拓寬改造,基于成都市道路網建設的成效來分析,目前可供選擇的快速路形式主要有三種:(1)地面式,特點:地面式主路與輔路及兩側建筑地坪基本位于同一平面層次,車輛通過主要道路與輔路之間的綠化隔離帶進出口駛入或駛出主路。輔道是快速路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屬于一般城市道路。宏觀原則:符合未來城市網發展趨勢、符合周邊交運設施運營情況、滿足其土地利用性質和地物要求、滿足駕駛舒適性和信號視認要求。微觀原則:匯合后車道數不少于匯合道路上的車道數減 1,雙車道駛出后、車道數應比原來減少 1,在工程和養護經濟的基礎上考慮線形造型的美觀。選擇建議:在平原城市選擇建設最佳,且城市改造區域相對較少。(2)高架式,特點:高架式快速路作為城市道路的主要骨架,能夠快速提高城市交通的可達性,有效緩解交通通行層次,縮短城市之間的距離,完善內外交通連接、擴大城市對外輻射力。同時城市高架路具有立體型,交通容量大,連續性快速,無交通干擾,行駛安全舒適等。宏觀原則:符合未來城市網發展趨勢、符合周邊交運設施運營情況、滿足其土地利用性質和地物要求、滿足駕駛舒適性和信號視認要求。微觀原則:雙車道匯入后,車道數至少比原來增加 1、行車道的減少每次不可多于 1。選擇建議:在一些較為發達的一二線城市建設較佳,或者是交通流量較多的城市建設。(3)隧道式,特點:隧道形式的快速路適用于大城市的主城市區,車流量很大,以及道路主體較窄,拆遷困難的區域。優點在對沿線建筑的噪音、尾氣和建筑影響較小,與輔路相互結合使通行能力變大。宏觀原則:符合未來城市網發展趨勢、符合周邊交運設施運營情況、滿足其土地利用性質和地物要求、滿足駕駛舒適性和信號視認要求。微觀原則:簡單直捷,便利駕駛員認識,減少繞行,節約運行費用、順適流暢,保證車輛順暢通行,行駛安全。選擇建議:適用于大城市的主城市區,車流量很大,以及道路主體較窄,拆遷困難的區域。
2. 出入口布局
城市快速路出入口是城市快速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連接城市快速路網與其它城市道路網,實現道路等級的過渡。出入口設置是否合理,將直接影響城市快速路的整體效益。快速路出入口匝道一般設置在城市主干道或城市次干道交叉口附近,設計中常需配合附近交叉口的渠化拓寬。出入口的合理設置與優化能有效緩解交通壓力,快速路出入口設置時需滿足以下幾條原則:首先服務于城市功能和經濟建設,滿足交通需求。快速路出入口是實現快速路服務城市交通、經濟建設的橋梁,快速路規劃要因地制宜,優先考慮大型的交通集散點,如火車站、飛機場、大型客、貨運樞紐等。其次重視地面臨近交叉口的交通疏散能力。選擇橫向主干道或高等級次干道的交叉口作為匝道,不宜將兩對出入口匝道的流量通過同一個交叉口進行疏解,以免造成交通量過度集中,保證匝道與臨近交叉口之間有充足長度。最后維持車道平衡,城市快速路出入口分、合流處應維持車道數的平衡,從而有效的保障快速路的順暢通行。
其限制設置的主要因素在于間距設計、土地利用融合問題、設置先后問題、高架路上下匝道落地點位置問題等。因此在布局城市環線快速路出入口時先要分析其交織段的通行能力,隨后結合其位置功能和間距設置(如圖 2)來進行合理設計,保障出入口的車輛通行通暢。

圖2 城市環線快速路出入口形式統計分析
優化路網功能。快速路系統的設計規劃過程中,應該在確保優化交通需求的基礎上實施,結合原有的快速路路網構造,進行優化改善,才能夠切實提升交通通行能力,設計規劃之前,應該做好全方位的勘察與調研,分析快速路系統的布局,快速路布局需要與城市空間形態、城市發展軸帶相吻合。在城市主要發展軸帶上,應優先考慮快速路上的主要骨干交通設施,以服務于該軸帶上的客、貨運交通出行。其次快速路布局以交通需求為目標。快速路作為主要的交通出行系統,主要服務于中長距離交通出行,因此快速路的布局整體形態要與中長距離的交通需求規模與形態相一致。以此來滿足核心區域向四周分散的放射型交通布局,從而有效的滿足快速路系統布局的交通需求。最后快速路能實現與其他道路交通的協同一體性。作為城市主要的交通組成部分,快速路服務于客運及貨運,主要服務對象是機動車,一般需布設于軌道交通外圍,實現人、車合理分離。
合理調整節點布局。需要對快速路系統中的各節點部位做好設計工作,提升節點部位的功能性,確保道路立交、匝道的車流需求相匹配,采取合理設計,避免節點部位的擁堵情況。設計規劃過程中,應該注重立交、匝道的設計間距,使其構成合理的交通分流,確保車流順暢。同時需要著重處理好立交節點處交織道路的車流通行匹配狀況,需要結合場地交通的實際狀況,因地制宜,合理規劃,設計科學的匝道模式,防止出現快速路與主線道路擁堵的問題。
加強管理,實現科學交通調配。需要全方位優化指揮引導的作用,匹配城市交通能效,引導交通車流有序疏散。完善相關配套措施,促進綜合交通體系更加具細。
注重與區域公交系統、慢行網絡的銜接,發揮系統功能;充分考慮實際需求,靈活研制對策;主線道路與快速路系統規劃建設要充分協調,臨時性與永久性結合。注重城市景觀、市民生活、商業活動的有機互聯互動,規劃引導各類配套設施互聯互通。同時可以引用快速路交通的控制系統,利用信息科技,優化城市的交通運行。(1)公交服務。合理組織縱向及轉向公交線路繞行,有序開辟橫向公交線路。(2)車行管理。加強道路組織轉向交通、布置公交線路的各通道的交通管理,保障暢通有序。(3)慢行管理。交通標志系統要完善、安全性要有保障、景觀性適當考量等。
城市受政治、經濟、歷史、地理等因素影響,呈現出多種布局形態,蘊含著不同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內在規律性。在快速路設計規劃時考察城市的形態特點,細致考慮適應城市形態發展需要的快速路布局,規劃出既能滿足交通需求又對規劃控制城市形態發展具有誘導作用的快速路布局,才能將快速路規劃的作用發揮出來。本文簡單研究了快速路設計規劃工作中的問題,希望能為其他專家學者的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