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國慶 劉曉楠(.昆明理工大學體育學院;.昆明理工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
數字經濟是以現代互聯網技術、信息技術為載體,充分利用數字資源推進體育產業與先進技術深度融合,加快數字化轉型,發揮數字經濟擴大范圍經濟效應優勢,重構與優化體育產業結構,以數字技術賦能體育產業價值,強化體育產業抗風險能力,借助數字技術增添體育產業發展新要素,加快體育產業數字化轉型,助推我國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數字經濟如何持續驅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是目前各相關人員需要思考的問題。
通過數字技術融合應用,加強消費者與體育產業生產主體間的互動性和緊密性,實現體育產業價值再創造。目前所實施的政府計劃和體育市場融合機制,有利于增強數據價值在市場中的滲透性,以提升市場管理效率和治理效能為切入點,并通過數字技術協助體育產業主體將用戶需求向產品訂單轉化,需求信息與數據向生產指令轉化,形成具有數據追蹤、數據溯源等功能作用的反饋機制,以此保證體育產品生產時效性,精準滿足不同消費者需求,讓生產與消費在不斷優化的供需體系中始終保持動態平衡。
首先,圍繞體育產業價值再創造對數據要素的生產價值進行激活,以2021年發布的《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文件為指導依據,釋放“數字經濟”紅利,在體育產業生成過程中合理融入數據要素并完成價值創造,推動體育產業數字化轉型[1]。
其次,通過提升數據資源在體育產業生產中的要素地位,加快傳統體育產業生產模式創新。基于數字經濟背景,數字化知識、信息、大數據等均屬于生產要素范疇,發揮數字技術推動產業創新發展的驅動作用,以現代互聯網為載體,以大數據、云計算等先進科技手段為依托,將其融入體育產業發展,實現資源共享以及協同服務體系構建,以此促進體育產業運作效率進一步提升,并為用戶提供個性化體驗服務,讓新時代下體育產業生產擺脫對土地等傳統要素的依賴,全面推動體育產業生產與管理向智能化、現代化發展,夯實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基礎。
最后,發揮數字技術驅動作用,優化體育產業資源要素配置。基于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5G技術等數字技術集成應用,將以創新驅動產業數字化發展的思維貫穿于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全過程,實施全方位、全鏈條的數字化改造體育產業,打通體育產業創新要素流通壁壘,在實現體育產業資源要素優化配置的同時,也能推動體育產業深層次、高端化發展。
基于數字化轉型,利用數字技術將體育企業與生態參與者進行廣泛連接,運用體育信息化、體育數據共享等方式加快體育企業數字化轉型,將數據網絡作為不同企業產生相互關聯的載體,在此基礎上協同構建更為豐富的生態創新空間,讓體育企業管理模式更加精細化。覆蓋面廣、滲透性強、帶動作用效果明顯等是數字經濟鮮明的基本特征,對體育企業新動能培育、增強市場競爭優勢等方面均有著一定作用。數字經濟驅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優化消費結構,將體育消費轉成體育產業結構核心,以體育智能化、服務化制造為導向,加快體育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深度融合,以此將服務型消費動力充分釋放,同時也能有效激活體育企業競爭意識,更加注重高端類、運動健康類等體育用品的設計研發,拓展體育產品銷售渠道,滿足體育企業轉型升級需要[2]。
此外,立足“數字經濟+體育產業”融合發展,整合現有資源要素,提煉與整合具有通用性的資源,既能有效節約生產成本,又能通過調整資源投入比例促進產出效率提升。發揮數字技術優勢搭建強化體育企業間相互關聯的平臺,加強體育企業間技術交流,提高自身技術水平,增強企業間協作性,為體育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打下堅實的基礎。
為了解決體育產業在實際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產業結構不平衡問題,應立足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大體育產業供給端數字化建設力度,既能為實現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撐,又能促進我國體育行業經濟有效增長。具體操作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是基于體育產業數字化高質量發展戰略目標,進一步優化頂層設計,充分發揮數字化手段與體育產業深度融合發展的優勢,加快體育產業數字化轉型發展,建立體育產業與旅游、財政、金融以及稅收等多部門聯動機制;同時利用現有政府政策在體育數字化治理中的調控與示范功能,不僅能夠有效強化體育數字化治理成效,又能滿足新發展格局下體育企業的科技創新需求。以某省市所出臺《數字政府建設“十四五”規劃》政策為例,提出在公共服務類等重點應用中融合數字體育,持續推進數字化改革政策精準落實,在此基礎上助力體育公共服務“跨部門合作”“多業務協同”“場景化應用”的框架建立,夯實體育產業數字化轉型發展基礎[3]。
二是加強政府數字化監管,提高體育市場運行水平。政府部門需要正確認識自身職能作用,著力推進廉潔政府深化建設,提高政府服務水平;同時在自我管理監督中逐漸形成數字化思維,并落實對體育市場運行的監督和管控,形成數字化監管機制,面向公眾設立消費投訴窗口,做到事前、事中以及事后全過程監管體育市場。發揮大數據技術、信息技術等現代科技手段優勢,切實強化體育市場信息化監管,收集與整合各項數據信息,為完善體育市場運行信息化監管策略提供參考依據,確保各項決策合理性、科學性,助推多維度且相互嵌入的體育市場合作治理工作格局構建。例如,某地區基于體育數據資源共享建設體育基礎數據統計系統,通過該系統分析體育市場運行大數據,并與國家體育總局信息中心、各區域智慧數據中心無縫對接,與區縣體育部門信息系統互通互聯,與市級部門政務信息資源共享交換,以提升市場數據分析與運用能力強化體育市場監管,充分發揮政府部門職能作用,切實提高體育市場運行效能。
三是提高政府治理服務工作水平,落實數字經濟對體育產業發展的扶持。轉變原有體育行政審批機制,從宏觀層面出發,立足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現實需要,為體育產業領域的財政、金融、稅收等提供優惠政策,夯實數字體育發展的財政基礎。以某省為體育產業發展所出臺的專項資金補助政策為例,對全省范圍內的所有體育產業項目的數字化轉型提供專項資金補助,避免因資金不足而阻礙體育企業數字化轉型,同時也有利于調動傳統體育企業數字化轉型發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四是注重數字政府打造,實現全面開放體育產業共享數據。將互聯網思維貫穿于政府層面的各項工作中,著力于打造數字政府,建立“互聯網+政府服務”工作機制,并基于原有基礎設施搭建“政府采購云平臺”,引領體育裝備采購數字化轉型,既能完善政府服務,又能提高數字政府效能。
數字技術是支撐數據要素流通和應用的有效手段,是體育產業各環節實現互聯互通以及推進數字化轉型的關鍵。基于此,以實現數據資源配置優化為導向,利用數字技術紅利進一步增強企業協同性。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數據要素紅利釋放,加快核心數字技術創新研究。為了將數字經濟的驅動作用更好地發揮,在此過程中需要注重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完善建設,將核心技術完全掌握,發揮數據要素重要作用,夯實體育產業數字化轉型基礎。例如,某運動品牌以人群畫像數據處理方式將產品信息與服務向不同消費者進行精準推送,同時可以通過電子價簽呈現商品價格浮動變化,提升用戶消費服務體驗感。
(2)釋放潛在價值,著力打造體育服務生態圈。圍繞體育產業融合創新、生態建設等方面,通過數字經濟驅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尋找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整合各類運動服裝品牌、健身APP、體育賽事視頻直播等平臺,打通線上線下全渠道壁壘,重構“人、貨、場”關系的新零售模式,打造一種全新且滿足線上體育服務和零售需求的運作模式,即使在不同場景、不同時間,均能為不同消費者提供更加便捷的體育服務和優質產品。
(3)調整數字技術研發方面投入比例,加快科技成果轉化。例如,迪卡儂在中國全球首發“迪寶”智能機器人,以RFID技術為核心,將其應用于體育產品自主收銀、全自動化盤點、商品防盜以及特殊商品追溯等多個環節,既方便庫存管理,又極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和消費者購物體驗。通過拓展“體育+科技”“體育+健康”等多元化的消費場景和渠道,給予廣大消費者更多運動選擇和個性化服務,全面促進體育產業新業態發展,助推中國體育經濟和健康消費協調發展。
首先,著重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完善建設,強力支撐體育產業數字化轉型。在新型基礎設施完善建設過程中,加強滿足云端海量信息處理和大數據應用的云計算基礎設施建設,確保能夠將典型企業的示范引領作用充分發揮,同時基于5G與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深度融合機制打造體育云平臺,加快體育產業數字化轉型,實現線下體育全面上“云”的目標。例如,基于體育場館智能化技術、機器替代人等技術集成應用,提出與制定體育場館物聯網解決措施,全面增強體育場館的數字化運營能力,切實提高運營效能,并創建實時的數據采集場景,實現對公共體育設施服務開放數據、公共場所安全狀況的實時掌握,夯實體育場館提供競賽、娛樂、商業、康養、旅游等綜合服務的能力支撐,助推消費升級和城市轉型升級。加強智能體育場館標準化建設,通過市、區縣共建的方式,擴大全市智能場館的覆蓋面[4]。
其次,強化市場化運作,將更多民間資本引入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中,既能有效調動體育科技企業參與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性,又能為新型基礎設施完善提供充足資金支持,并逐漸形成新型基礎設施多元參與建設的新格局。例如,杭州市利用舉辦亞運會的契機,以對外招商的形式將民間資本引入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并與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建立專業數字體育場館,為以智能化為核心的數字體育產業集群培育提供基礎保障。
再次,推動體育企業福利制度革新,建立足夠靈活的數字化機制助力專業人才培育,在體育企業內部人才管理中貫徹消費者差異化需求匹配理念,提升人才參與業務活動的參與度,并給人才更多選擇機會。利用現代先進技術手段建立數字化員工福利系統,該系統將為使用者提供福利發放通知與領取、福利供應商篩選等功能服務,將數字技術與員工福利制度有機結合,在實現體育企業降本增效目標經營目標的同時,也能有效避免核心人才流失問題。
最后,加大數字經濟人才培養力度,為體育產業數字化轉型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撐。發揮高等院校高素質人才培養的重要教育陣地作用,迎合新時代背景下體育產業數字化轉型趨勢,在此基礎上培養與數字經濟相關的人才;基于校企合作、產教研融合等現有人才培養模式,創建培養數字經濟人才基地,打通產業鏈與人才鏈之間的壁壘。例如,某地區高等院校基于校企合作平臺,與相關企業協同促進體育大數據產業領域建設,以此為高校體育科研、體育產業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健全和完善人才培養體系,鼓勵與支持體育專業學生創新創業,從而為我國體育產業數字化轉型輸送更多高素質專業人才。
隨著體育與科技、教育、旅游、健康、醫療等產業融合發展,衍生出更多新產品、新服務、新模式,打造了體育產業新的增長點。因此,立足數字化發展需求,加快數字經濟和體育產業創新融合。一方面基于數字化經濟背景,利用數據要素復制無限性、傳播高效性等優勢,進一步促進體育科技自主創新水平提高,為體育用品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相結合提供實踐路徑,積極探索體育產業“數實共生”新業態發展模式;另一方面以數字經濟和體育產業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發展為依托,改變體育產業傳統的生產模式,提高體育產業生產運作效率,節約體育產業生產全鏈條中各環節成本,實現體育市場供給與需求二者精準匹配。培育體育產業新業態,助力中國體育經濟和健康消費發展[5]。
積極拓展數字體育應用場景,將體育核心產業潛能最大限度地釋放,發揮大數據等數字化技術優勢,對不同消費者群體的個人偏好數據進行深入挖掘,在此基礎上完成用戶畫像模型建立,為不同體育消費者提供精準營銷服務。此外,重視體育產業行業標準的健全和完善,增強體育產業數字化發展規范性,利用平臺經濟的協同性、開放性等特征,搭建全新且符合平臺經濟發展需要的監管體系,改善體育市場環境,提升市場競爭公平性。以國際標準為依據,健全與完善我國體育產業行業標準,調整與優化體育產業結構,切實提高體育市場運作監督效能。結合數字經濟與體育產業融合發展的現實需要,在此基礎上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以制度手段加快體育市場法治建設,提高體育市場運作規范化水平,從而提升我國體育產業在國際上的市場地位。
綜上所述,以數字經濟理念貫徹落實體育產業發展,以數字化手段驅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深化體育產業數字化建設,滿足新發展格局下體育產業轉型創新需求,促進體育產業生產效率提升以及產業結構優化,同時也能為體育產業可持續發展注入新動力,加快傳統體育企業轉型升級。全面推動數字經濟與體育產業深度融合發展,完善產業結構優化扶持政策,著力解決體育產業數字化建設過程中各種阻礙問題,夯實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基礎,從而將數字經濟在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中的驅動作用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