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田澤坤 李宗娟(.昆明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南農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20世紀60年代,林縣(現林州市)為了解決長久以來的缺水問題,在經濟十分困難的情況下,發揚自力更生和艱苦奮斗精神,將山西的漳河水引入林縣,使得林縣缺水的問題得到徹底解決。紅旗渠的成功修建成為當時全國農田水利建設方面的標桿,受到了黨和國家的高度肯定。周恩來總理曾自豪地告訴國際友人:“新中國有兩大奇跡,一個是南京長江大橋,一個是林縣紅旗渠?!痹邳h和國家的大力推動下,紅旗渠迅速聞名國內外。隨著時代的發展,林州市基礎設施建設日趨完善,紅旗渠的水利功能逐漸削弱。20世紀90年代,林州市開始開發紅旗渠的旅游功能,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林州市西臨太行山,北臨濁漳河,林州盆地居于其中。林州盆地自西向東傾斜,無法積蓄雨水。加上地勢陡峭,溝壑縱橫,地表缺乏植被覆蓋,水土流失嚴重,造成地表水嚴重缺乏。此外,林州境內多斷層,地表水大量流失。即使在無斷層處,也大量分布著石灰巖,多裂隙、溶洞,地表水難以儲存。只有很少一部分地方有隔水層,但水源處于地下深處,開采十分艱難。這使林州市形成了嚴重缺水的局面。1957年,林州開展水利工程建設。兩年后,林州再逢干旱,水渠、水庫全部干涸,尋找水源這一問題再次困擾著林州人民。林州市位于山西與河南交界處,獨特的地理位置加上濁漳河水量充足,在雙重因素下,引漳入林成為此時解決干旱問題的最佳選擇。
1960年2月,紅旗渠開始修建,首批參與修建的林縣人有3.7萬,他們工作在懸崖峭壁之間,削平山頭,架起渡槽,開鑿隧洞,修筑建筑物,誓把山河換新顏。經過林州市人民的共同努力,1969年7月,紅旗渠所有干、支、斗渠的配套工程全部完成。從此,林州市人們擺脫了干旱缺水的局面,人們有救了,莊稼豐收了,牲畜有水喝了,建筑業等各行業也蓬勃發展,林州市呈現出一幅生機勃勃的畫面。
紅旗渠建成后,在黨和國家的支持與推動下,林州市成為對外開放縣。1971年至1980年,參觀紅旗渠的有17個外國黨政代表團、14個國家的黨政領導人和1萬多來自世界各地的外國友人。他們給予紅旗渠高度好評,并表示要把中國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紅旗渠精神介紹給他們國家的人民。此外,林州市也派相關人員去外國參觀訪問,加強與國外的交流互動。
在對外宣傳方面,1965年,紅旗渠第一期工程完工后,河南日報、人民日報等主要報刊對紅旗渠進行報道,稱其為“英雄的人們 偉大的工程”,使紅旗渠第一次被全國人民所熟知。1970年,《紅旗渠》紀錄片在全國播出,紅旗渠精神感染了無數群眾,引起了紅旗渠的參觀熱潮。1998年,中央電視臺和河南電視臺聯合攝制的《難忘歲月——紅旗渠的故事》在喜迎國慶49周年之際隆重播出,在全國引起轟動。隨后,反映紅旗渠精神的電視專題片《紅旗渠百家講壇》等影視作品陸續播出,引起了全國人民的強烈共鳴。在《人民日報》等報刊和書籍中也時常出現紅旗渠相關報道。近年來,林州市政府組織成立紅旗渠精神宣講團,前往北京、廣州等城市宣傳,以照片展、實物、勞動模范和講解員解說、文藝節目表演等形式,宣傳修建紅旗渠的艱難歷程、涌現出的英雄模范以及孕育而生的紅旗渠精神,吸引人們前往紅旗渠實地進行參觀學習。紅旗渠景區還排練了《紅旗渠》話劇和《走近紅旗渠》等大型室內情景劇,推動了紅旗渠的宣傳工作,使其走進更多人的眼簾中。此外,紅旗渠景區還和鐵路部門達成合作,開通命名為“紅旗渠號”的高鐵,車內張貼紅旗渠照片和口號,使高鐵成為流動的“宣傳員”,讓乘客在路途中感受紅旗渠精神的文化魅力,擴大其影響力。
20世紀90年代,林州市利用紅旗渠的高知名度開始將其往旅游景區方向發展,經過多次開發利用,紅旗渠發展為紅旗渠紀念館、青年洞和絡絲潭三個景區。這三個景區原來是三個獨立景區,分別售票,現在進行統一管理,一票即可游玩三處景區。通過合理開發和利用,使紅旗渠由一條引水灌溉渠發展為具有弘揚紅色精神的旅游觀賞功能,成為一處兼具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綜合旅游景區。紅旗渠風景區和紅管處本來是統一運行,為加強紅旗渠旅游發展后勁,2016年8月,林州市政府第45次常務會議研究決定對宏觀處進行了改制,紅旗渠風景區(國企)從紅管處(全供事業單位)剝離,獨立運行。
進入21世紀后,紅旗渠景區取得了突破式發展,在景區建設上取得了重大進步。2002年,紅旗渠被評為國家4A級風景區;2006年,紅旗渠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2016年,紅旗渠被評為國家5A級景區;2020年,紅旗渠被評為全國研學旅行基地。在景區收入方面,2017年達5669萬元;2018年達7035萬元;2019年達8919萬元;2020年以來,受新冠感染病毒影響,營業總收入大幅下降。
林州市全市總面積2046平方千米,人口基數大,分布集中,位于河南、河北、山西三省交界處。省內與鄭州距離近,鄭州經濟發達,人口眾多,是穩定的游客市場。省外與山西、河北兩省相鄰,西達陜西,東達山東、安徽,南達湖北,有廣闊的游客市場。林州市鄰近京廣鐵路、京港澳高速公路和107國道,新河、安林、合嘴、S305、S226五條省道貫穿林州全境,南林高速、林長高速、林桐高速和鶴輝高速都經過林州,為紅旗渠景區外地游客來訪提供了交通便利。
從游客年齡看,游客年齡分布在18歲至40歲之間,兒童和老年人較少,這主要是因為景區山高陡峭,山路長遠,耗費游客大量體力所致。從游客來源看,游客約80%來自本省,如安陽、鄭州、鶴壁、新鄉等臨近市為第一客源市場,與河南省相鄰的省份如山西、陜西、河北,距離較近,成為第二客源市場,其余省份如山東、北京、湖北、江蘇,游客數量較少,少有內蒙古、新疆等距離較遠的游客。從游客分布看,市區游客數量多,約占70%,非市區游客數量少,這主要是因為市區游客收入水平和文化水平較高,旅游意識更加強烈,因此更要注意對非市區游客的挖掘。從游客職業看,學生、教師、政府和企事業單位人員占比大,他們受教育水平高,同受高等教育的軍人、工人占比小,今后也應當注重軍人和工人的市場開發。從政治面貌看,共青團員、積極分子、預備黨員和黨員占比較大,說明紅旗渠景區擁有廣闊的紅色教育市場空間。
紅旗渠景區游客數量受季節和節假日影響較大,五一、建黨節和十一節假日人數最多,冬天最少。游客的來源也較為集中,近一半來自安陽市內。近幾年來,外國游客極少。紅旗渠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在旅游淡季,單位團體紅色旅游培訓占所有游客比重最大,培訓學習的游客多為政府工作人員和學生。在旅游旺季,散客數量多于團隊游客。
紅旗渠景區成立以來,林州市政府大力支持景區發展壯大,把紅旗渠周邊的道路劃為“紅旗渠林慮山”保護范圍,嚴禁企業、養殖業、飯店、賓館等開發占用,堅持人文與自然和諧開發發展的理念,重點推進紅旗渠旅游快速發展,打造林州旅游排頭兵。除此之外,林州市政府為支持紅旗渠旅游發展,專門修建了市區到景區的觀光公路,并做到路邊綠化帶一年“四季有綠,三季有花”。為支持紅旗渠紀念館新館建設,公路建設加大投資力度,專門繞道修建,為新館騰出空間。
在配套設施建設方面,紅旗渠景區經過長期的投資整改,對景區內部的道路、公共場所、休息處等基礎設施進行了升級,達到5A級景區標準。除此之外,紅旗渠景區全面收購整合周邊餐館,設置紅旗渠大食堂和紅旗渠餐廳,改善了以往雜亂無章的服務狀況,提高了游客的旅游愉悅感。同時,將收益不好的原紅旗渠冰雕館改建為林州賓館,方便游客住宿。
林州市處于河南省的西北端,位于豫、晉、冀三省交界處。境內多山,山地、丘陵占86%,最高海拔為1632米,最低海拔為200米左右。地處太行山東麓。在太行山東麓,地表侵蝕嚴重,多懸崖、深谷,使太行山與林州地面形成巨大高差,呈現出一幅崇山峻嶺、懸崖峭壁的壯麗畫面。紅旗渠景區面積占地大,一碧千里,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
紅旗渠景區分為三個景區:紅旗渠紀念館、青年洞和絡絲潭。紅旗渠紀念館和分水苑位于同一處。紅旗渠紀念館通過繪畫、雕塑、多媒體等多種方式介紹了修建紅旗渠的艱辛歷程,展現了林州人民的艱苦奮斗精神,讓人們不禁懷念起那段艱苦難忘的歲月,體會到人民英雄的魅力。紅旗渠總干渠在分水苑景區分為三條干渠,分別延伸至林州各地。分水苑景區各景點排列整齊、規劃有序、動靜結合,乃一派山水秀麗的風貌。
青年洞景區,以青年洞為主要景點,是總干渠最長的隧洞,靠林州人民斷壁而鑿,從大山一端直穿至另一端,懸掛在太行山半山腰,為游客呈現一幅壯麗景象。極目遠眺,群山環繞,峰巒疊嶂,將太行山的“雄、險、奇、秀”展露無遺,讓人嘆為觀止,流連忘返。它將人文精神與自然景觀結合為一體,是一個綜合性景區,充分體現了修建紅旗渠的艱苦奮斗精神。一眾英雄形象化為雕像,雕刻在太行石壁上,閃爍著紅旗渠精神的光芒。中途還有直聳云間的一線天、舉步生風的步云橋、地勢險峻的雙龍洞、沉穩幽靜的兩半山等景點。
絡絲潭景區夏季河水在上游匯流而下,形成景象壯觀的半環形瀑布,勢不可擋,如龍馬奔騰,墜入百米水深的絡絲潭,響徹云霄,場面十分壯觀。冬季十幾米冰簾懸掛在河水兩岸,書寫著絡絲潭巖石的形成史。
紅旗渠精神的內涵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這是林州人民在修建紅旗渠過程中凝結的智慧精華。一是自力更生。根據這個方針,人們自己制造材料、工具,自帶糧食,創新技術,壘石房,最終解決了資金、材料、工具、糧食、住宿等極度困難的問題。二是艱苦創業。長達10年,30萬林州人逢山鑿洞、遇溝架橋,用自己勤勞的雙手修筑了紅旗渠,把自己的汗水灑在這道渠上。在修建過程中,培育出“神炮手”常根虎等大批能工巧匠,創造出三角炮作業法,建造出空心壩等重要工程,邁出了創新創業的第一步。三是團結協作,紅旗渠作為一項涉及多個村莊和地區的大型水利工程,需要動員幾十萬的群眾,需要巨大的物資供應,這些都離不開人民群眾的萬眾一心。修渠中,林縣縣委發揮全面指揮作用,做好群眾的思想意識工作,實現了修渠工作、飲食、住宿等各方面協調一致,使歷時長久的紅旗渠修建工程順利完成。四是無私奉獻,為了修筑紅旗渠,30萬林縣人民舍小家、顧大家,一心只為紅旗渠的工程建設,不惜犧牲個人利益甚至生命。工程修了整整10年,吳祖太、李茂德、李云祥等 81位修渠英雄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他們把生命留在這道渠上,把無私奉獻的精神留給后代。紅旗渠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體現和深化,也是新中國突破內憂外患局面、逆勢生長的原因。
長期以來,紅旗渠精神受到高度關注并被給予高度評價。紅旗渠景區榮獲“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稱號,被評為“全國廉政教育基地”“全國干部培訓基地”和“全國研學旅游示范基地”。紅旗渠景區已成為進行愛國教育、弘揚艱苦奮斗精神的最佳場所。近年來,紅旗渠景區建立了紅旗渠干部學院、廉政教育學院和中小學研營基地,用于培訓學習和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其中,紅旗渠干部學院對全國各地干部黨員進行體驗式教學,讓國內包括國外(越南)學員在學習過程中,更好地體驗紅旗渠精神。這一舉措使紅旗渠景區獲得了更大發展空間。
紅旗渠的發展史就是林州市的發展史,紅旗渠在林州人民從實現溫飽到實現富強的過程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新的時代,紅旗渠作為林州市的標志性建筑煥發出了新的活力
,其旅游功能的開發為林州市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雖然因為新冠感染病毒的影響,旅游業受到了較大的沖擊,但紅旗渠旅游業仍然有巨大的發展潛力。2021年,紅旗渠精神入選第一批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由此可見,黨和國家依舊對紅旗渠給予了高度的重視,紅旗渠景區應當抓住機會,不斷提高景區的建設水平和服務水平,在未來旅游業的競爭市場上取得競爭優勢,推動林州市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