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紅纓(中國灌溉排水發展中心)
固定資產的核算管理水平直接決定著事業單位財務管理水平的高低,也是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的重要工作內容之一,它還直接影響著事業單位的會計信息質量。隨著《政府會計制度》的頒布和實施,對事業單位的固定資產核算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實現規范化、精細化、標準化目標,以推動事業單位資產管理水平和質量的提升,真實反映出事業單位資產總體情況,為事業單位更好地履行公共服務職能夯實基礎。
《政府會計制度》執行之前,固定資產的核算一直以持有并使用為主,但在《政府會計制度》執行后,固定資產是以政府為會計主體,目標是滿足事業單位日常業務活動需求,進一步明確了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的核算范圍。同時要滿足對固定資產的控制權且又要有利益產出,方可確認為固定資產。
《政府會計制度》執行后,傳統的固定資產管理模式現已無法滿足新會計制度的要求,需要各事業單位嚴格按照《基本準則》來實現固定資產核算管理的科學化、規范化。因此,各事業單位就必須加大對資產管理人員的培訓力度,提升其業務技能,讓固定資產管理更加規范,提升管理效率。
舊的會計準則沒有要求對固定資產計提折舊,因而固定資產的實際價值往往遠小于賬面價值。在資產負債表中,流動資產和非流動資產也遠遠小于資產總額,這便導致會計信息出現失真現象和資產虛增。《政府會計制度》執行后,除了部分固定資產不計提折舊外,比如:文物、動植物、圖書等,其余所有固定資產均應按照使用的年限來進行折舊。在資產負債表中,將會按照固定資產凈值來列示,有效提升了會計信息質量[1]。
在《政府會計制度》執行前,事業單位主要采用的是收付實現制,但其存在明顯的優缺點,其優點是核算較為簡單,缺點是無法精準地反映出事業單位當年實際收支情況,而且賬務記錄和實際支出的時間節點也存在一定差異。《政府會計制度》執行后,事業單位采用的是雙基礎、雙核算方式,通過在事業單位應用權責發生制,可以精準地反映出事業單位當年的實際收支情況,而且通過對固定資產的計提折舊,更好地實現了將權責發生制原則嵌入到事業單位會計核算體系中。
現階段,部分事業單位的管理者及基層員工普遍存在固定資產管理意識薄弱現象,仍舊延續傳統的管理理念在對固定資產進行核算和管理。雖然部分事業單位近幾年來的管理理念有所增強,但受限于自身知識水平和業務技能,管理模式仍然無法滿足新時代下事業單位的管理需求,歷史遺留問題依然存在,無法定期做好固定資產盤點清查,導致事業單位不能及時、準確地了解和掌握單位的資產實際情況。對固定資產管理的重要意義認識不深刻,部分事業單位內部仍然存在重購置、輕管理的問題,過度關注于固定資產的采購環節,忽略了對資產購置后的分配、使用、維護、管理等工作。部分事業單位內部甚至只有健全的采購制度卻沒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導致管理制度無法更好地作用于固定資產的后續管理工作中,進而造成固定資產管理流于形式,無法充分發揮資產的實際效能。
第一,部分事業單位內部固定資產管理組織機構不完善,由于對固定資產缺乏深刻認知,導致固定資產管理的人員配置較少,在單位內部并未單獨設立固定資產管理部門,這一崗位大多由財務人員來兼任,更沒有相應資產采購人員,導致固定資產管理效果不佳。在事業單位內部,通常是由需要購置固定資產的部門自行負責采購,只有采購的相關流程和申請需要由財務部門審批蓋章,采購完成后統一由財務人員對資產進行登記。這類不科學且不合理的管理方式導致事業單位無法對固定資產進行統籌管理,無法實現現有資源的合理配置,甚至出現重復購置的問題。比如,某些固定資產設備對于有的部門而言是閑置,但對于有的部門而言是急需,倘若單位內部沒有相應的部門進行協調和調用,便會容易造成該固定資產設備長期閑置,無法充分利用起來[2]。同時,由于部分事業單位內部沒有設置專職的固定資產管理人員,導致資產無法按期盤點,單位管理者無法了解實際固定資產數額,只能通過賬面獲取資產數額,但賬面數額往往缺乏精確性,這也導致了固定資產實際利用率不高。第二,部分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制度不完善,且存在執行不到位現象。由于單位管理者意識缺失,導致單位內部沒有建立健全的、與之相匹配的固定資產管理制度,或是造成管理制度形同虛設,管理人員并未嚴格按照制度執行。《政府會計制度》實行后,我國絕大多數事業單位現已建立了科學、合理的固定資產管理制度,但真正將制度落到實處的少之又少,部分事業單位建立制度的初衷是應對上級部門檢查,導致制度在制定時并未充分結合本單位的實際情況,無法為固定資產的日常管理工作提供有效參考依據,甚至出現固定資產的流失或是損毀。單位內部沒有建立相應的考核機制,無法有效追究人員職責,也進一步導致管理人員責任意識不強。長此以往,會給固定資產造成嚴重影響,導致賬實不符。第三,部分事業單位還存在資產利用率不高、維護不當、處置不規范等不良現象。由于固定資產的購置經費往往來自財政撥款,經費來源穩定且充足,導致部分事業單位購置資產隨意性較大。在固定資產的使用過程中,也缺少相應的維護維修,使用人員也缺少維護意識,部分單位甚至沒有設置相應的專職維修人員,很多資產在長年累月使用過程中缺少定期的維修,導致資產還未達到使用年限就提前報廢處置。報廢處置流程也存在不規范,沒有對報廢資產進行科學評估,導致資產提前報廢無法再利用,進而造成資產流失,比如某些報廢資產雖然達不到日常業務管理的使用需求,但其仍然存在一定價值,可以通過變賣獲利來進行再利用。部分單位對報廢的資產沒有相應的報廢手續流程,賬面不做減少,使資產金額長期累積,賬面金額不斷累加,但實際可使用的資產卻少之又少,使得單位管理者無法真實獲取和掌握單位固定資產實際情況,進而也不能對是否應該采購新的資產作出科學判斷。部分資產雖然辦理了處置手續,但處置手續和流程極其不規范。
前文提到,在舊的會計制度中,固定資產的核算一直強調對資產的持有和使用,但部分管理工作人員并未深刻領悟這一概念,導致部分事業單位多增或漏增固定資產的現象嚴重。固定資產是否應該增加,嚴重依賴于管理工作人員對持有和使用的理解滲透度。如果增加的固定資產沒有按照要求及時入賬,而該減少的固定資產又沒有及時申報報廢處置,就會導致單位的固定資產實際價值和賬面價值不相符,進而造成單位無法真實掌握固定資產的實際情況,最終出現重復購置或多購置的不良現象。究其根源,還是因為部分事業單位的固定資產管理意識不足,責任意識不深刻。雖然《政府會計制度》已經實行多年,對資產核算范圍也做了明確的規定和要求,但部分事業單位從未真正解決這一問題,導致固定資產核算不精準,賬面價值和實際價值存在嚴重不相符的問題[3]。
由于部分事業單位在單位內部沒有配置相應的固定資產管理專職人員,自然而然也沒有建立健全科學、有效的監督考核機制,部分單位雖然建立了監督考核機制,但是沒有細化考核指標和崗位職責,導致責任無法落實到人。固定資產管理既需要有相應的專職管理人員,也需要資產實際使用人的協同配合,如果責任分配和追究機制都沒有落到實處,考核自然也無法有效進行。
《政府會計制度》實行后,事業單位應組織單位所有人員對這一政策進行全面學習和了解,明確固定資產管理新要求,對固定資產管理部門及人員進行相應的專業講解和培訓。吸收先進的管理理念,摒棄傳統的資產管理模式,要深刻認識到資產管理的質量和水平直接決定著其他業務活動能否順利開展。事業單位管理者應積極起好帶頭作用,做好固定資產管理的排頭兵,從思想上深刻認識到固定資產核算及管理的重要性,并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固定資產管理制度。在單位內部定期舉辦學習交流活動,組織員工深入學習固定資產管理相關知識和技能,并進行相應的業務培訓,讓固定資產的使用和管理更為科學,讓固定資產管理有制度可依、有章可循,以保障固定資產的合理配置和使用,充分發揮固定資產的功能和作用,提升固定資產利用率,確保固定資產賬實相符,為事業單位更好地履行公共服務職能提供物質支持[4]。
第一,事業單位應充分結合單位實際情況,在單位內部設立固定資產管理部門,并配置固定資產管理崗位和人員。以確保固定資產從開始的采購環節,到日常使用、后續的維護,直至最后報廢處置的所有環節都有專人負責到底,從根源上解決無人管理或是職責不清晰等問題。同時,由于固定資產核算及管理是一項專業要求比較高的管理工作,要實現固定資產的合理配置和使用,就必須建立一支精業務的固定資產管理人才隊伍。在單位內部優先選擇業務能力精、思想道德硬、責任意識強的人員專門負責固定資產的管理工作。并定期對這類管理人員進行業務技能的培訓和知識講解,讓其了解最新政策方向,以便更好地掌握最新的管理知識和方法。進一步夯實監督考核管理工作,實現固定資產從采購、使用到報廢的每一環節都能將責任落實到人,對管理環節中的問題做到獎懲分明,以此提升管理人員的工作主動性和積極性。第二,事業單位應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固定資產管理制度,并嚴格執行。制度是規范行為的重要前提,事業單位在制定制度時應充分結合本單位的實際資產情況,實現從采購到報廢處置每一環節都有相應制度作支撐,讓固定資產管理工作有制度可依,確保固定資產管理的每一環節都能夠按照制度辦事,而不是按照主觀思維來管理,讓固定資產管理更加規范[5]。第三,充分發揮固定資產的使用效能。首先,事業單位應主動核實和清查單位內部固定資產的數量,保證賬實相符。在確保資產數量數據的真實性后,事業單位應按需購置、分配和使用,實現固定資產的統籌管理和使用,避免出現固定資產閑置或浪費的不良現象,切實提升固定資產的利用率,充分發揮其效能,在單位內部要杜絕采購隨意性大的問題,事業單位應充分結合每一年度具體情況,定期進行采購,避免財政資金浪費,讓單位所有的固定資產都可以物盡其用。其次,在事業單位內部還應設立專門的資產維護維修部門,招聘和設置相應專業人員對其進行定期的檢查維修,延長固定資產的使用壽命,讓其在全生命周期內物盡其用,發揮出最大作用。對于達到報廢處置條件的固定資產,應及時辦理審批處置手續,對于無法發揮更大作用且需要處置的固定資產,應及時上報有關財政部門進行備案和審批,收到批復后再對其進行下一步處置,處置完畢后及時做好銷賬工作,確保賬實相符。
首先,事業單位應確保實現賬實相符,對單位內部所有固定資產做好全面清查工作,精準判定資產盤盈盤虧,根據流程應及時上報上級有關部門進行審核和審批,最后做好固定資產的入賬和銷賬工作,實現賬實相符。前文提到,《政府會計制度》要求事業單位對固定資產計提折舊,要做好這一工作的前提是要實現財務會計和預算會計的有效分離。其次,事業單位必須做好新舊制度間的銜接工作,確保資產折舊初始數據和固定資產的精確性。
在對固定資產進行采購或是核算工作時,應嚴格遵守單位內的采購流程和程序,采購完畢后應及時入賬,并根據使用年限計提折舊。最后,在對固定資產進行報廢處置時,應及時遞交流程申請,等上級部門審批通過后,再進行相應處置工作,處置后及時銷賬,以此來確保資產的實際價值和賬面價值完全相符。
事業單位應定期或不定期地對單位內部所有固定資產進行盤查清點,確保賬實相符,盤點資產使用過程中的損壞是否得到及時維護維修,盤點單位內部是否有閑置的固定資產,閑置的資產是否做好了相應的標識和登記備案,固定資產的采購和處理相關流程手續是否齊全。制定科學的獎懲機制,明確固定資產管理每一環節的責任人,并對每一操作流程或程序賦予分值,通過量化打分的形式進行考核,并將考核結果納入年底考核范圍,以此激發員工的工作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讓其全身心地投入到固定資產核算和管理工作中,為實現固定資產管理效率提供保障[6]。
綜上所述,《政府會計制度》的頒布和實施,對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的核算和管理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事業單位管理者及全體管理人員要深入學習新會計制度的內容和要求,并就原有的管理模式進行創新和改進。通過強化管理意識,對固定資產進行科學管理,確保固定資產核算準確性,嚴格執行監督考核機制四大措施,確保固定資產核算和管理工作更加科學和規范,充分發揮出固定資產的利用價值,有效解決財政資金,讓事業單位在醫療、衛生、文化等領域更好地履行公共服務職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