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治妮 馬曉駿 龔瑋華 張益輝
(上海市虹口區北外灘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全科門診;2.辦公室;3.醫教科,上海 200082;4.上海市第四人民醫院呼吸科,上海 200434)
中國慢性阻塞性肺疾?。璺危┛傮w患病率估計為13.7%,已成為主要的公共衛生問題[1]。一些醫院開展了醫生和患者對慢阻肺的認知度調查[2-4],但對社區患者和高危人群認知的研究有欠缺。有研究顯示,對疾病認知度越高,治療依從性越好,生活質量越高[5-6]。布里斯托爾慢阻肺知識問卷(Bristol COPD knowledge questionnaire,BCKQ)有較好的內容效度和表面效度[7]。本研究旨在通過BCKQ了解社區慢阻肺患者和高危人群對該病的知曉情況,為開展針對性的健康宣教提供依據。
以2019年6月—2021年6月在北外灘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體檢的老年人和門診患者為研究對象。共105位居民參加了BCKQ問卷調查,其中男性57人,女性48人;60歲及以下7人,61~70歲61人,71歲及以上36人。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9人,初中和高中91人,大學5人。慢阻肺高危人群74人,慢阻肺患者31人。所有患者均無意識障礙,自愿參加問卷調查。
入選標準:(1)慢阻肺高危人群:采用慢阻肺基層診療指南(2018)里的簡易篩查問卷進行篩查,得分≥5分為慢阻肺高危人群[8]。(2)慢阻肺患者:吸入支氣管擴張劑(支擴劑)后的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first second,FEV1)/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0.7可以確定為持續存在氣流受限[9]。
BCKQ包括13個主題,每個主題包含5個條目,共65個條目,每個條目均有3個選項(是、否、不知道)?;卮鹫_得1分,回答錯誤或者不知道不得分,滿分65分,及格39分,得分越高說明對慢阻肺認知度越高,見表1。

表1 BCKQ問卷
對慢阻肺高危人群由經培訓肺功能技師用“肺悅HCY-1”便攜式肺功能儀檢查,每人測量3次,對FEV1/FVC<0.7的患者行支氣管舒張試驗,肺功能檢查及質控標準參照2018年常規肺功能檢查基層指南[10]。問卷調查采用面對面及微信問卷星答題。
用SPSS 23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計量資料用±s表述,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正確率列前3位的分別是“運動”(60.0%)、“慢阻肺病因”(58.1%)和“常見癥狀”(53.5%)。“吸入激素類藥物”正確率最低(9%),其次是“吸入支擴劑”(14.2%)和“口服激素類藥物”(19.4%)。見表2.

表2 65個條目正確回答的患者人數百分比
正確率列前3位的分別是“慢阻肺病因”(58.3%)、“運動”(55.7%)和“咳痰”(54.7%)。“吸入支擴劑正確率”最低(21.1%),其次是吸入激素類藥物(23.5%)和口服激素類藥物(23.5%)。見表3。

表3 65個條目正確回答高危人群人數百分比
個人總分最高分37分,最低2分,平均(25.21±7.61)分。病因學(2.91)和運動(2.85)得分在前兩位,得分最低的兩位是吸入支擴劑(0.95)和吸入激素(0.43)?;颊呓M及高危人群組答題得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 4)。

表4 患者和高危人群得分情況比較
本研究結果顯示,無論患者還是高危人群回答正確率最高的均是有關慢阻肺的病因學和運動,藥物治療正確率均較低,尤其是吸入支擴劑、口服和吸入激素類藥物。本次研究的慢阻肺患者大部分是社區篩查中發現的,他們和高危人群一樣均未接受過相關的教育和治療。故本研究中慢阻肺患者及高危人群對慢阻肺知識的了解程度相仿。慢阻肺高危人群或多或少有咳嗽、氣急等相關癥狀,會比無癥狀人群更關心自身健康問題,更有了解慢阻肺相關知識的意愿,提示通過健康教育可更有效地增強居民防病意識。本研究發現,已被明確診斷并進行藥物治療的患者對治療藥物的知曉度仍很低,說明社區對慢阻肺患者的健康宣教和管理十分必要,尤其對于如何正確使用治療藥物。
慢阻肺高危人群及患者對慢阻肺的病因和運動認知度相對較好,這可能與慢阻肺知識在社區逐步普及有關。但個人總分差距較大,最高37分,最低2分,可見最高分也在及格線以下,說明研究對象對慢阻肺的認知還存在明顯欠缺,尤其在吸入藥物治療,而吸入治療是慢阻肺治療的基石。結果提示應加強對慢阻肺患者藥物吸入治療方面的宣教和指導。
《2022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議》提出藥物治療可延緩肺功能下降,并降低死亡風險。需根據患者的癥狀嚴重程度、不良反應、合并癥、藥物和費用以及患者的治療反應、偏好和使用藥物吸入裝置的能力進行個體化指導[9]。早期慢阻肺患者因缺少培訓而對藥物知識
有明顯欠缺,對吸入技巧、藥物選擇等方面知識的欠缺更加明顯[11]。依從性差是慢阻肺管理的主要挑戰[12],知識水平越高依從性就越好[13]。合適的治療近期可緩解患者癥狀,從中獲得信心,依從性更好,更便于疾病管理;遠期可減少急性發作,有效延緩肺功能下降,減少病死率。
有研究顯示,患者對吸入器的培訓偏好是演示,其次是視頻、使用說明和傳單[14]。吸入技術培訓也需要反復,需要定期對吸入治療患者進行吸入技術的驗證和培訓[15]。給患者提供至少3次吸入程序的指導可以有效減少錯誤,同時還需要選擇更易于患者使用的裝置[16]。
家人是最接近患者的人,在對患者宣教的同時可對其家屬進行宣教,親屬的參與對患者的自我管理也至關重要[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