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彥鋒 王麗娟
使用Citespace 對該領域的研究文獻關鍵詞進行可視化分析, 設置Years Per Slice=1,Node Types=Keyword,TopN=50, 可以得到如圖 5—6所示的關鍵詞共現圖譜。圖中關鍵詞節點及字體越大,表示該關鍵詞出現的頻次越多,研究熱度越高。 節點顏色越暖,表示該關鍵詞出現的時間越近,研究越新。通過共詞分析發現,國內研究關鍵詞共現圖譜節點數量N=230, 關系連線 E=445, 網 絡密度Density=0.0169; 國外研究關鍵詞共現圖譜節點數量N=335, 關系連線E=1873,網絡密度 Density=0.0289。相較之下,國外“漂綠”領域各主題間聯系更為緊密。 國內研究中,處在中心地位的關鍵詞包括“漂綠行為”“綠色營銷”“綠色金融”“綠色債券”“綠色廣告”“碳中和”和“信息披露”;國外研究中,處在中心地位的關鍵詞包括“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企業社 會 責 任 )”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環境績效)”“impact(影響作用)”“sustainability (可持續性)”和“disclosure(信息披露)”,都與“漂綠”的主題有著直接聯系。

圖5 2002—2022 年國內“漂綠”研究關鍵詞共現圖譜

圖6 2002—2022 年國外“漂綠”研究關鍵詞共現圖譜

表3 2002—2022 年國內外“漂綠”研究關鍵詞中心度及共現頻次
表4 列出了部分關鍵詞的出現頻次及其中心性。 一般來說,關鍵詞出現頻次越高,節點之間連線越多,表示節點所示主題之間關聯度越高,則關鍵節點的中介中心性越高(中介中心性大于等于0.1,該節點可稱為關鍵節點), 越有可能形成學術聚焦。 國內研究中,“漂綠”“信息披露”和“綠色營銷”這三個關鍵詞的中心性強度位居前三。 “漂綠”現象的主體范圍比較廣泛,涉及政府、企業、居民個人、金融機構及非政府組織等“綠色金融”體系內多個主體。 為實現“雙碳”目標,引導“綠色金融”發展,防止“綠色營銷”帶來的信息晦澀及信息不對稱造成的市場失靈,政府要求相關市場主體將“信息披露”融入公司治理架構中。 統一的披露標準和規范的指引,能夠使得市場配置更加有效,從而促進整個社會的綠色可持續發展。 國外研究中,“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企業社會責任)”“impact (影響作用)”“consumer(消費者)”這三個關鍵詞的中心性強度位居前三。 全球變暖和氣候變化作為一個長期性問題,在全球范圍內發起挑戰。 積極承擔企業社會責任有助于構建良好的商業競爭優勢,是企業與消費者實現共贏的策略。然而,管理者可能由于重視企業投資的財務績效,而忽略其環境績效,實際經營過程中存在眾多“漂綠”現象,造成一些隱性的、滯后的不良后果。

表4 2002—2022 年國內外“漂綠”研究突現強度最高的關鍵詞統計

圖8 2002—2022 年國外“漂綠”研究關鍵詞聚類圖譜
基于Citespace 對國內外“漂綠”相關研究領域中的關鍵詞進行聚類分析, 得到如圖7—8 所示的關鍵詞聚類圖譜。 國內研究的聚類模塊值(Modularity Q)為0.7808,國外研究 Q 值為0.4329, 表明聚類的社團結構均顯著(Q 的取值在 0—1 之間,一般認為 Q>0.3時,聚類的社團結構顯著);國內研究的聚類平均輪廓值(Silhouette S)為0.9439,國外研究S 值為0.7544, 表明聚類結果的可信度均較高 (一般認為S>0.5 時,聚類合理;S>0.7 時,聚類結果具有高信度;S 越接近1,網絡同質性越高)。

圖7 2002—2022 年國內“漂綠”研究關鍵詞聚類圖譜
國內“漂綠”相關研究的聚類標簽有漂綠(#0)、綠色債券(#1)、綠色廣告(#2)、綠色營銷(#3)、漂綠行為(#4)、政府補貼(#5)。國外“漂綠”相關研究的聚類標簽主要是 environmental messages (#0 環境信息)、green advertising(#1 綠色廣告)、sustainable finance(#2 可持續融資)、stakeholder engagement (#3 干系人參與)、control analysis(#4 控制分析)、iso 14001(#5 環境管理體系認證)。 對比中外關鍵詞聚類圖譜,國內期刊有關研究的聚類單元比較分散, 說明各類研究熱點之間聯系還不夠緊密,而國外聚類圖譜聚類單元則過度單一、企業視角較為集中, 未來在國內相關領域開展研究時應注意理論的系統性及相關性。
基于Citespace 對國內外“漂綠”相關研究領域中的關鍵詞進行聚類分析后, 繪制如圖9—10 所示的關鍵詞共現聚類時間線趨勢圖。 時間線圖是在聚類圖的基礎上, 細分時間, 顯示每個聚類中關鍵詞的發展情況, 能夠反映各跨類研究的合作關系和聚類的演進過程。從圖9 可以看出,我國“漂綠”相關主題研究關鍵詞自2009 年起逐漸豐富。 2009 年之前,學界對“漂綠”沒有明確的概念認識,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將企業利益、 消費者利益以及環境保護聯系起來, 大多是關于“綠色營銷”的原理性探討,主要分析企業、消費者與政府之間的綠色博弈 (魏明俠,2002; 武永春和文起湘,2004)。 隨著環境友好型社會及可持續發展觀的不斷深入, 學界關注的重點從2010年起強調 “漂綠”的內涵、驅動因素和行為形式多樣性,到 2013 年 開始重視“漂綠”行為的法律規制建設,2016年強化企業績效、信息披露、環境審計及社會監督管理,再 到 2020 年關注消費金融、 治理措施和同構行為。 期間,“綠色廣告”“批判精神”和“擬真”分別從廣告學和語言學的角度,解釋了“漂綠”這一概念從“虛假環保宣傳”到“綠色文化隱喻” 的粉飾性修辭轉變 (房也,2018; 趙奎英,2020)。 如圖 10 所示,2008 年以前,學界對市場建設的相關主題(green marketing)作了初步探索,關鍵詞各聚類單元間關聯關系較弱;2009 年起開始強調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和信息披露(information disclosure) (Bilharz et al.,2011;Font et al.,2012);2014 年重點關注對企業“漂綠”行為(behavior change)的分析和監管(Panwar Pajat et al.,2014);2016年開始轉換視角(consumers perspective)重新審視企業“漂綠”行為是否影響消費者對企業品牌的觀感(brand loyalty,brand trust repair,word of mouth)(Zhang et al.,2018);2020 年起研究熱點延伸到綠色債券(sustainable finance)、 環境、 能源及人工智能建設(ecosystem service,renewable energy,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AI ethics)等方面(Harlan & Tyler,2021)。 對比國內外關鍵詞共現聚類發展演進過程, 國外期刊各類關鍵詞間關聯程度較高, 為各主題的聯結合作提供了相互支撐;國內期刊關鍵詞聚類的各主題間交叉連線較少,說明目前“漂綠”相關主題的研究大多堅持需求導向和問題導向,研究對象比較單一,未來在國內相關領域開展研究時應加強多學科、多層次的融合研究。

圖9 2002—2022 年國內“漂綠”關鍵詞共現聚類時間線趨勢圖(Timeline)

圖10 2002—2022 年國外“漂綠”關鍵詞共現聚類時間線趨勢圖(Timeline)
基于Citespace 對國內外“漂綠”相關研究領域中的突現詞進行分析, 可以得到如表4 所示的突現詞統計。 突現詞是出現頻次高、增長速度快的關鍵詞,反映了研究主題的前沿領域及發展趨勢。從“市場反應”“信息披露”“綠色廣告”“洗綠”“漂綠感知(perception)”“企業口碑(word of mouth)”“綠色信托(trust)”“戰略部署(strategy)”和“企業責任(responsibility)”等突現詞,可以大體窺見國內外“漂綠”相關研究的前沿動態。 總體看,國內形成的研究熱點主要集中于三方博弈、綠色金融、漂綠廣告等方面,國外則聚焦碳排放環境氣候變化、企業社會責任、品牌效應、口碑效果等方面。
羅程娟子和翟華云(2017)基于新《環境保護法》的實施,以《南方周末》2014—2015 年發布的“漂綠榜”中滬深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 分析了不同企業性質和行業對“漂綠”曝光效應的異質性影響,發現非國有企業和醫藥生物企業的投資市場反應更消極。 陳兆鎰(2020)通過實證檢驗了企業環境信息披露水平能顯著提高企業環境信用等級,企業信用等級隨“漂綠”程度降低而升高。企業社會成本、溝通成本的提高有助于減少任何形式的象征性企業社會責任,包括企業“漂綠”行為(Nardi & Leandro,2022)。
結合現有153 篇中文文獻和396 篇外文文獻計量分析,本文總結出目前“漂綠”相關主題研究的三個主要特點:
第一,從發文情況看,我國“漂綠”相關主題的研究自2009 年逐漸起步,隨著生態文明建設及可持續發展的不斷深入,發文數量從2019 年起呈增長趨勢,各項研究均有序開展、有待完善。“波動性緩慢增長”趨勢的關鍵節點與社會輿論、 大眾需求和黨的重大政策方針密切相關。 國外相關主題研究的發文量爆發點略早于我國,但總體趨勢大致相同。國內外“漂綠”仍處于新興研究領域的快速發展期,尚未形成“井噴”態勢。
第二,科研合作方面,國內外研究作者及研究機構的知識圖譜密度都較低,僅有小范圍的合作,甚至沒有合作,作者與機構之間缺乏長期的、穩定的合作關系,說明仍需加強彼此合作, 持續推進學科研究交叉融合以及學術共同體建設。
第三,通過關鍵詞分析我國當前“漂綠”相關主題的研究,可明顯發現綠色廣告、信息披露、綠色金融是當前我國“漂綠”主題的研究重點;“漂綠”內涵界定、形式多樣性及有效治理措施已經逐步被廣告學、語言學、社會學等其他相關學科的研究者共同關注; 但總體來看,該領域高質量論文數量較少,且缺乏具有一定深度的權威觀點。另外,當前學界偏重“漂綠”的內涵、成因、危害和治理措施等方面的原理性探究, 基于微觀視角的實證研究較為缺乏;中文文獻大多以問題導向、定性研究為主、定量研究為輔,在研究方法上,僅有27 篇中文文獻是定量研究,如“漂綠行為”的驅動因素(劉亦晴等,2022)、政府補貼對綠色認證機制的影響效應(陳艷瑩和劉婧玲,2022)、 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對企業環境信息披露質量的影響效應(賀寶成等,2022)等。外文文獻的研究熱點雖然也包括“漂綠”的形成路徑與綠色感知、“反漂綠”的環境治理機制建設等部分,但已延伸至財經實踐領域的ESG 投資、 技術層面的AI 人工智能商業倫理等。 并且, 其中實證分析篇幅占比相對較大,采用各類經濟模型,假設驗證變量間關系,如俄羅斯市場基于供需兩角度評估綠色認證的可靠性和感知度(Svetlana et al.,2021)、環境關注與綠色循環商品服務消費傾向間的關系(Szilagyi et al.,2022)、媒體報道對“漂綠”行為的影響機制、政府規制的調節作用和內部監管的中介作用(Wang et al.,2022)等。
我國“漂綠”相關主題的理論研究起步較晚,但“漂綠”行為伴隨著氣候環境問題出現的全過程,不僅沖擊了商業道德建設,還關系到“雙碳”目標的實現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因此,在堅持問題效果導向的前提下,我國“漂綠”課題研究有必要持續深耕,服務國家和區域高質量發展。
一方面,“漂綠”相關主題的研究應創新科研模式,進一步深化“有組織科研”。 其“有組織性”表現為科學研究的系統性和導向性, 代表了科學研究將更加重視研究選題、過程、工具手段和不同主體協同創新。第一,在確定研究選題時及研究過程中, 不能將視野局限于環境科學及生態理論,要在行為經濟學、管理學、新聞傳播學、哲學倫理、計算機、法律等多維學科基礎上,積極拓展跨學科交叉研究,打破傳統學科專業之間的壁壘,努力推進學術共同體建設。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完善支持綠色發展的財稅、金融、投資、價格政策和標準體系,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健全資源環境要素市場化配置體系”。嚴防綠色金融快速發展中出現“漂綠”陷阱,應更加重視國家戰略目標導向,需要積極采用財稅政策工具優化“反漂綠”、低碳轉型、綠色發展的決策部署。第二,研究方法上,“漂綠”研究應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定性與定量相結合。 僅僅采用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在因果推斷的確定性方面可能說服力不足,需要充實研究方法為其相應結論提供支撐,將實證方法實踐內化為一種學術自覺(劉選,2017)。 目前國內外研究中,實證檢驗類的文章較少,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企業“漂綠”的樣本數據不足。解決企業環境信息披露不真實、不及時、不全面的問題,既要從政策監管層面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也要鼓勵引導企業構建公司綠色合規文化的“軟法體系”,實現公司環境信息披露的有效性(吳楊,2022)。 第三,研究主體方面,高校作為科學研究的主力軍,應立足新發展階段,發揮學科水平提升、平臺內涵建設、創新人才蓄積、成果轉移轉化和體制機制改革的優勢, 瞄準國家重大需求,有導向性、指向性地進行科研創新實踐。
另一方面,“漂綠” 領域的內容研究應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第一,在厘清企業“漂綠”內涵、動因、類型、特點及負向影響的基礎上,鑒于“漂綠”行為存在的隱蔽性,找到如何快速識別感知“漂綠”陷阱的有效方法,量化項目建設中的“綠色含量”和“綠色質量”;從企業、政府和社會等多元主體的視角出發,探索設計更為有效的“漂綠”治理措施和風險防范機制,如企業內部控制路徑、環境會計核算方式、環境信息披露法律法規研究、ESG 投資專項審計量化指標構建、 排放權交易市場完善渠道、投資者索賠機制建設、非營利組織及新聞媒體的監督效用等方面。 第二,需做好國際化與本土化的結合,如分析不同國家或大型跨國企業“漂綠”現象差異化的影響因素,比如企業環境信息披露意愿、管理層的決策偏好、地方行政管制強度或經濟體制差異等,或借鑒其他國家及地區“漂綠”行為的有效治理經驗,致力于解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社會協同發展過程中的現實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