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艷
道德與法治課是初中重要的課程,關系到學生道德法制素養的提升,道法課的時代性很強,要使道法課具有現實指導意義,教學一定要接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在日常生活中,老師要做有心人,留心觀察,注意“看”學生的行為表現,“聽”學生的言談,了解學生在“想”什么,不斷地積累材料,通過教學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提高學生的思想品質。
一、注重德育與生活的聯系
品質源于生活,“為了生活、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引導生活和發展生活”理念是對道法教學的最深刻的闡述。因此,教師在設計導入的時候可以從學生身邊的實例入手。如:講團隊精神時,我以學生經歷過的軍訓中的夜行軍任務為切入點,提出問題:“黑夜中,是誰對你不離不棄;是什么力量支持你突破障礙,勇敢前行。”學生在看到自己和隊友曾一起攜手共度的圖片時,非常震撼,更深刻地感知到團隊的重要和隊友的情誼。又如,在講到感恩他人的付出時,我以本校宿管、保安、清潔工、老師等工作場景的圖片集作為導入,提出問題“你關注過他們的工作場景嗎?他們的工作為我們帶來了什么”,引導學生去思考身邊的不同角色的工作人員與自身的聯系。這樣的導入能夠喚起學生真實的生活體驗,從而引導他們更好地關心他人。
二、課堂穿插德育教學要使學生的學習生活化。
通過創設生活化的學習空間,模擬真實的生活環境,把學生置于熟悉的生活環境中來開展教學活動,沒有了高高的講臺,沒有了插秧式的座位安排,以往課堂教學給學生施加的各種束縛得到了釋放,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更加寬松的氛圍。如在教學“造福人民的經濟制度”一課時,我拿走了課桌,把椅子圍成了半圓形,仿造中央電視臺來了個“實話實說”,為學生創設了一個他們熟悉得生活氛圍,把課堂教學組織成了一次訪談節目,老師充當主持人,每小組選一名學生當嘉賓,其余學生當現場觀眾,課堂中,嘉賓和觀眾暢談了社會生活各方面的變化,我們中學生該如何面對變化發展的社會生活,以及中學生參與社會生活的意義、方式和注意問題,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
三、道法教學情境設置要貼近生活
創設情境,再現生活。例如,我在《友好交往禮為先》教學中,設置了兩個直觀的生活情景,一是在公共汽車上,一位中學生坐在“老弱殘疾專座”上,旁邊站著一位老人。二是一學生拿著一份調查問卷表向一位老人做調查:老頭,填個調查表好嗎?老人頭也不回地走了。通過學生討論交流感受,得出了禮貌待人就能得到他人的接納,對人不禮貌,就會得到他人的厭惡,就會傷害他人,禮貌能幫助我們成功,使學生體驗到了禮儀的重要性。這樣,巧用教材內容設置情境,設置出人性化的教育氛圍,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了學生,達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平時要注意觀察,積累生活素材,做個有心人。例如,在學習初三第一單元的“責任”主題時,從學生對自己學習、品德修養等方面的責任,對班級值日的責任,對家庭的責任,在馬路上對社會的責任......;收集一些及時,有針對性、典型性的實例,在課堂上運用,會讓學生感覺政治課就在身邊;又如,在學習保護環境、節約資源時,細心觀察學生的行為,結合國家、國際上的重大新聞,既練習熱點,又聯系學生生活,讓教學有高度,也很實際;再如,學到理想教育時,我會利用初一就問過他們的理想,再與今天的成績對比,讓他們感受理想的作用,增強自己的使命感。
四、社會實踐活動要進行德育培養。
如教學“抵制不良誘惑、預防違法犯罪”一課時,我提示學生學習本課后,你認為自己今后應該怎么做,學生紛紛舉手發言,有說不進網吧,不看“黃色”影像;有的說,不參與大人玩麻將、打撲克挖坑等,有的學生干脆指出沾賭的游戲堅決不圍觀;有的學生說不相信迷信,看相、算命一概是假的,自己不但要抵制,還要說服家人破除迷信;還有人說吸煙、酗酒對自己成長有害,堅決不沾,更不用說毒品了。通過以上共同議論,學習這一課的目的也就真正達到了
總之,教師只有多發揮些主觀能動性,關注學生品質發展、社會生活實際,把教材、教學與學生、學校、家庭、社會與育人融合起來,才能使道法課堂更具活力、更具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