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帆
“產出導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簡稱POA)的教學流程由若干個“驅動—促成—評價”循環鏈組成。POA始于“產出”,終于“產出”,其最終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英語產出能力,以“學生能夠用英語做何事”的形式呈現(文秋芳 2017)。
筆者以2023年南京市玄武區第十三中的一節綜合技能公開課為例,基于POA教學理念,從產出目標恰當性、促成活動有效性以及產出目標達成性三個方面對該課展開分析與討論。
一、產出目標具有驅動性和邏輯性
本課選題屬于譯林版英語選擇性必修二Unit3 Fit for life主題下Talking about short-sightedness。該單元屬于普通高中英語課程“人與自我”主題語境中“生活與學習”板塊,要求學生能夠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積極的生活態度,本課時聚焦于良好的用眼習慣的養成。在教材內容上,祁老師選擇具有強驅動性的題材,與學生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與當下中國青少年普遍面臨的問題緊緊相扣。在課程初始階段,祁老師對教材內容進行改動(revising),將教材上的問答環節改為Class survey,學生通過舉手參與活動。作為一節課的第一個教學環節,這樣的改動,降低了學生的參與難度,有助于驅動學生的學習探究興趣。值得一提的是,祁老師為該環節配了兩張馬賽克畫成的名畫,具象化近視人眼中的世界,一下子吸引了學生注意,引起學生積極的反映,促成該環節激發學習興趣的目標。
雖然祁老師具體的教學目標未知,但是通過課堂觀摩,可以總結其課堂希望達成的目標有:1. tell the common causes and signs of short-sightedness; 2. employ different measures to protect their eyes; 3. give others some practical suggestions on how to protect eyes; 4. realize themselves are the key factor in protecting eyes and develop good eye-using habits. 通過層層教學活動,祁老師邏輯清晰地引導學生從聽、讀環節獲取基本語料,在說、寫階段運用掌握的有關表達進行輸出以及文化意識的培養。
二、活動設計具有精確性和漸進性
“精確性”既指輸入材料與輸出目標相對應,也指輸入材料能夠解決學生的學習困難,“對癥下藥”,有效彌補學生存在的“缺口”。“漸進性”指的是為學生提供合適的腳手架,循序漸進、難度由淺到深的幫助學生順利完成產出小任務(文秋芳 2017),進而一步步完善學習內容,鍛煉關鍵能力,從而促成最終目標的達成。
在聽力輸入階段,祁老師舍棄了難度較大的聽寫活動,采用書本上提供的填空促進材料輸入。在設空方面,教材編者精確把脈學生問題,將文本中學生不理解,之前不認識的一些關鍵短語設空,學生通過聽與寫以及教師核對等環節的逐層學習,自然地掌握了這些關鍵短語。
在閱讀輸入階段,從略讀尋找段落大意到精讀補充段落細節,循序漸進式地引領閱讀,有助于培養學生科學的閱讀習慣,有意識地運用閱讀策略輔助完成一系列的問題,培養學生的必備技能,促成終身閱讀習慣的養成。
在寫作輸出階段,隨著任務難度的加大,教師有意識地為學生建構腳手架,引導學生理清寫作思路,把脈文章脈絡。從文章結構到內容,教師采用同輩互學的辦法,提高學生的參與積極性,由一名同學總結回信結構,其他同學進行改進或者補充,很快得出回信結構應該包括安慰(comfort)、建議(suggestions)以及祝愿(wishes)三個部分。接著精確聚焦學生難點,安慰怎么安慰?有什么句型可以用來表達個人建議?學生通過對這兩個問題的思考以及同學的回答,能夠理清自己的寫作思路,寫出有邏輯、符合實際、語言地道的文章。
在整節課的活動設計上,祁老師根據本課時綜合技能(Integrated skills)的要求,從聽、讀輸入材料出發,到說、寫輸出練習,循序漸進,環環相扣。聽說讀寫是學生學習英語的關鍵技能,無論何種課型都不能忽略技能訓練的重要性,它們是學生英語學科素養發展的基礎與來源。本節課教師巧妙地將說,即觀點的表達,融入在教學展開的各個方面,如Class survey環節,需要學生對自己佩戴眼鏡的情況進行簡單的闡述、對生活中戴眼鏡是否帶來不便發表觀點,在聽后總結環節,需要學生就聽到的內容表達自己對如何用眼的建議等不同技能訓練的過程中都有對學生表達能力的運用。
三、學生參與度高,獲得感強
走入課堂可以觀察到該班同學與教師相處融洽,愿意與教師、同學交流。課上同學們提到“不良的閱讀姿勢可能會導致近視”,教師有意識地與當下情境相結合,問同學們現在的坐姿是否標準,同學們紛紛挺直腰板,迅速完成了從學習到實踐的跨越。
祁老師與同學們的互動還體現在對學生的“糾錯”環節。有學生回答問題時句式單一,重復使用“You should...”,這時教師沒有直接“糾錯”,而是通過對學生簡單句式的重復提醒學生,該生也能迅速做出回應,換了“You ought to...”繼續表達。全面糾錯會使學生喪失信心(Bitchener&Ferris 2012)。與之相比,選擇性糾錯(selective correction)不會打消學生的寫作積極性(Lee 2016),效果更好,也更適合課堂開展。教師在批改作文時就采用了選擇性糾錯,她將批改時需要關注的點列在表格中,在進行范文展示,同伴互批時要求首先關注表格中的內容,這一要求使得學生能夠聚焦關鍵,快速對他人或者自己的文章做出判斷,而將拼寫、標點等細節問題的全面批改留作課后作業。
基于POA教學過程及評價理念,能夠快速科學地對課例進行分析與討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以高質量產出為出發點,運用和再設計教材內容,使之促成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M].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文秋芳,孫曙光.“產出導向法”驅動場景設計要素例析[J].外語教育研究前沿,2020,3(02):4-11+90.
[3]文秋芳.熟手型外語教師運用新教學理論的發展階段與決定因素[J].中國外語,2020,17(01):50-59.
[4]文秋芳.“產出導向法”與對外漢語教學[J].世界漢語教學,2018,32(03):387-400.
[5]文秋芳.“產出導向法”教學材料使用與評價理論框架[J].中國外語教育,2017,10(02):17-23+95-96.
[6]文秋芳.“產出導向法”的中國特色[J].現代外語,2017,40(03):348-358+438.
[7]文秋芳.“師生合作評價”:“產出導向法”創設的新評價形式[J].外語界,2016(05):37-43.
[8]文秋芳.構建“產出導向法”理論體系[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5,47(04):547-558+640.
[9]文秋芳.專欄引言[J].中國外語教育,2017,10(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