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延東
(融水苗族自治縣國營貝江河林場,廣西 融水 545300)
杉木作為一種經濟價值較高的樹種,在我國各區域內都得到了廣泛栽培,通過積極開展杉木造林工程,有助于貫徹落實我國科技興林戰略的同時,實現生態環境建設與經濟效益提高的協同化發展。但在杉木生態造林過程中,對自然環境及造林技術有著較高要求,相關人員既要充分考慮到氣候條件、土壤質地等外界因素外,還要對生態造林技術應用進行重點關注,進一步強化這一先進技術應用效果,從而促進杉木造林工程得到良好發展。
現如今,我國杉木生態造林工程多數是在南方地區,容易在外界因素影響下導致生態造林工程實際效果不理想,如:氣候類型、土壤質地、水文條件等,這就要求相關工作人員應當重視杉木良種的有效選擇,從影響杉木生態造林的全方位角度出發,提高杉木移栽成活率,從而保障杉木生態造林質量。
第一,工作人員要根據該區域造林區域特點,優先選擇耐熱、耐澇性強的杉木樹種,并從這些樹種中再篩選出適應性強,抗病蟲害能力高的樹種,確保杉木品種優異,滿足當地生態造林區域種植要求。
第二,工作人員要提高對人工選育工作的重視程度,進一步強化對適應性強、經濟價值高的優良母樹的培育與保護,比如:從速生豐產林中選擇3~8年的母樹進行選種,為后期的杉木育苗、移栽、管理等工作奠定堅實基礎。
第三,在實際選種工作中,要求人員應熟練掌握良種杉木種子選擇方法,秉持著嚴肅認真的態度,選擇經由林業部門審批合格的杉木樹種,并要對杉木良種進行觀察,確保種粒飽滿圓潤,沒有遭受病蟲害的感染,為杉木生態造林工程建設提供良好工程效益。
第四,除了要貫徹落實杉木良種選擇工作外,還要積極開拓新渠道為杉木生態造林提供優良品種,比如:引進國外杉木品種,將不同品種杉木進行雜交等良種培育試驗,以此來擴大杉木種苗苗圃培育選擇范圍,滿足不同區域種植需求的同時,有效提高杉木良種選擇質量。
第五,在此過程中,工作人員更要對相關資料信息進行詳細記錄,比如杉木品種、數量等,構建與之相對應的信息化平臺,從而促進杉木良種選擇向標準化、規范化發展。
為了確保杉木育苗成活率,達到杉木生態造林工程建設目標,合理選擇苗圃地址十分重要,工作人員要綜合考慮氣候環境、地形地貌、土壤情況等多重因素,選擇適宜杉木育苗生長區域,實現杉木造林經濟效益的提升。
針對我國南方地區的杉木生態造林工程,由于該區域全年四季降雨量充足,為了避免苗圃地出現洪澇災害問題并引發病蟲害滋生,需要選擇在坡度<25°的山腳或谷底區域等,從而確保杉木育苗圃地具有良好的排水效果。同時,苗圃地所處位置要保證營養全面充分、地下無明顯結塊、土壤排水透氣性強的區域,最好選擇在土層厚度>80cm的偏酸性土壤,為杉木育苗提供穩定生長空間,有助于杉木苗得到良好生長發育,最大限度上提高杉木種植效果。
待選擇完杉木苗圃場地,工作人員要提前對苗圃苗床進行整地作業,疏松土壤、改善土質的同時,消除苗床地表病蟲草害源頭,為杉木育苗工作奠定堅實基礎。在這一過程中,工作人員要根據苗圃場地實際情況,科學選擇整地技術,并利用農業機械設備完成對苗床土壤的深翻深松,通過合理控制整地規模,翻松深度,打破土壤犁底層,避免對后期杉木育苗產生影響,比如苗床高度為25~30cm、寬度為100~120cm、深度為40~50cm。
在苗圃整地工作完成后,工作人員還要對苗床土壤質地進行檢查,保證整地作業后的土壤質地得到充分改善,并要依據杉木育苗技術合理規范種植區域,做好苗圃排水防澇等工作。另外,在杉木育苗之前,還要依據苗圃土壤肥力情況,施加足量底肥,為杉木苗木生長發育提供充足營養成分。
在杉木生態造林過程中,針對各區域間生態系統、氣候類型,土壤質地等呈現差異化問題,工作人員需要對杉木苗木的栽植時間進行合理規劃,從而確保杉木生態造林技術發揮其實際應用效果。
需要在苗圃地進行育苗管理工作,以此來提高生態造林時杉木成活率,如控制苗木光照時長,光照強搭設遮陰篷、光照弱則安置能源燈;或定期清理苗床內雜草,適時適量補充肥料、水分;或定期開展苗床內定苗、間苗、補苗等工作。
待苗圃場地內杉木苗木生長發育至一段時間后,優先選擇發育良好的苗木移栽至生態造林區域,并要結合該地區氣候、土壤、水文等區域特點,演算出科學合理的移栽時間。比如,工作人員應在每年2~3月份的陰雨天或雨后晴天選擇苗木移栽,確保杉木苗木栽植土壤后能夠第一時間吸收土壤中的養分和水分,避免在雨水不足或氣溫過低時移栽,造成苗木移栽后營養不良,進一步提高杉木苗木成活率,從而提高杉木生態造林工程的經濟、生態效益。
如果選擇在夏冬季節移栽,可能由于氣候溫度波動變化,或是移栽過程中水分保持、防寒處理等工作不到位,難以保證移栽苗木成活率,為杉木苗木移栽工作帶來風險。
由于杉木苗木主要枝干在初春季節依舊處于休眠狀態,具有較高的木質化程度,但其根系生長迅速的特性,工作人員需在每年2月份開始杉木苗木移栽,從而確保苗木移栽后的成活率,提高杉木生態造林工程效益。
第一,在杉木苗木移栽中,枝干、根系損傷最為嚴重,應加強對其保護力度。工作人員要根據苗木生長發育情況,確定土球大小或添加護心土作業,確保其滿足苗木移栽生長需求,并要利用草繩對其包裹。同時,由于苗圃場地與杉木生態造林區存在一定距離,如果杉木苗木運輸過程中長期裸露在外,則會導致其水分流失過多甚至根系死亡,所以需要對其進行運輸管理。在此期間,工作人員要及時鋪蓋遮陽網,利用緊固器固定好苗木枝干及根系,并要對其根系進行定期澆水保濕,避免杉木苗木運輸過程中不受到損傷。
第二,工作人員要根據杉木苗木干徑、樹高等因素,提前按照規定的深度、寬度挖好移栽坑,確保其符合苗木移栽標準,并要依據實際情況進行適當整改。同時,需要對杉木苗木進行定植管理,科學規劃杉木栽種密度,如栽種杉木160株/667m2,控制移栽坑間隔,避免移栽后苗木密度過大或過小。如果苗木移栽定植密度過大,那么高大的苗木與弱小苗木爭奪土壤中的營養,并會遮擋陽光,導致無法滿足弱苗生長發育需求;如果苗木移栽定植密度過小,那么則導致生態造林區域樹木稀疏,未能達到杉木生態造林工程建設目標。
第三,在苗木移栽過程中,工作人員要用黃泥漿粘裹住苗木根系,并根據苗木大小利用起重機設備將其吊起并垂直栽種在栽植坑中心位置,確保杉木苗木根系舒展、垂直地面,使其根系入坑后能夠與土壤密切貼合,從而提高苗木移栽成活率。同時,需要對苗木根系噴灑藥劑,促進苗木根系生長,牢牢扎進土壤中,用分層覆蓋法,實現回填土與肥料施加協同作業,并利用鐵鏟等器具對回填土進行夯實處理,從而確保苗木根系與地下土層間取得良好聯系。
第四,待苗木移栽定植完成,工作人員要對杉木苗木進行管理,按照杉木生態造林技術要求對其枝葉進行修剪,使其能夠快速融入新的生長環境中。在移栽10d左右時間,要對造林區域進行巡查,挖出枯死苗木進行集中處理,并補充同一批次苗木,有助于提高造林工程建設效果,以此來充分發揮杉木生態造林技術應有作用。
苗木撫育管理工作是杉木生態造林技術應用的關鍵,直接決定后期生態造林工程建設成效。對此,工作人員要以杉木撫育成活率為核心目標,對杉木生長初期至林分郁閉階段進行杉木幼林撫育管理,從而確保生態造林建設成果。杉木苗木撫育管理可分為松土除草、追肥施水等工作,以杉木移栽定植時間為起始點,平均一年進行2~3次的撫育幼林工作,在移栽初期,可結合實際情況,適當增加撫育次數,后期可逐年減少苗木撫育。
一方面,工作人員要按照杉木生態造林技術應用標準,定期對杉木生態造林區域開展松土除草作業,疏松土壤助力杉木苗木根系發展,清除土壤中雜草及病蟲害,為其提供穩定生長環境。通常情況下,工作人員可選擇在陰天進行松土除草,利用除草機器清除苗木周圍雜草,深度控制在8~12cm,以此來改善土壤質地,提高土壤松軟度、透氣性。針對雜草與苗木根系糾纏不清情況時,需要對其進行認真仔細清理,減輕對苗木根系損壞,并要對清除后苗木根部進行覆蓋,阻擋雜草生根發芽的同時,維持根系土壤濕度。
另一方面,在苗木生長發育過程中,水肥管理是不可或缺的環節之一,應當根據杉木苗木實際生長發育所需營養物質、造林區域土壤肥力情況等,開展針對性水肥管理工作。在肥水管理工作中,工作人員要合理選擇肥料類別,減少化學肥料施加量,規劃追肥管理,以氮肥為主、磷鉀肥為輔,配合鋅、鎂、鈣、銅、硼等微量元素,并與除莠劑結合使用,為杉木苗木生長發育提供充足養分支持。需要注意的是,冬季來臨前要停止對苗木的肥料施加。另外,栽后的苗木對水分需求量較高,工作人員要對其根系、枝干等部位進行全面補水,避免移栽苗木出現水分流失現象,并要控制澆灌水量及頻率,避免過度灌溉導致土壤鹽堿化現象出現,為杉木苗木生長提供必要的水分支持。
在杉木生態造林工程中,病蟲害問題是無可避免的,因其傳播速度快、波及范圍廣,使其危害性較強,如果相關工作人員對這項工作不加以重視,不但會影響生態造林工程成效,還會對周圍區域環境造成嚴重影響,甚至會導致大面積林木死亡。
目前常見的病蟲害防治方法分為以下四種:其一,物理防治,可細分為人工防控和工具防控。人工防控即工作人員利用相關工具捕殺害蟲,修剪病枝,或是設立隔離帶等方式,達到病蟲害防控效果,不會對杉木生態造林區域造成環境污染與破壞。工具防控即利用先進儀器設備,捕殺誘殺生態造林區域內害蟲,起到降低蟲群密度的效果,或是利用高溫儀器對土壤進行消殺處理;其二,化學防治,即通過對病蟲害暴發區域進行科學分析,利用化學藥劑進行防治處理。在此期間,工作人員要合理選擇化學藥劑,確保其對病蟲害具有針對性,并要及時更換藥劑品種,采取混合藥劑施加方式,嚴格控制藥劑用量及頻率,實現精準化學防治。其三,生物防治,可細分為天敵防控和微生物防控。天敵防控即依據生物鏈特性,在造林區域內飼養害蟲天敵,如鳥類、昆蟲等,起到控制生態造林區蟲群數量,抑制蟲害頻繁爆發的作用。微生物防控即利用細菌、真菌等,將其注入進苗木根系附近的植株中,對防控對象進行防治,能夠有效剔除病蟲害根源;其四,營林技術,即林業部門按照國家森林病蟲害防控要求,開展的一系列生產活動方式,比如育苗圃地輪作;苗木病蟲害檢疫、強化日常管理等,從根源杜絕病蟲害暴發,也是目前我國杉木生態造林工程中病蟲害防控主流方法。
為了更好地實現病蟲害精準預防與治理,工作人員需要定期對杉木生態造林區域進行巡查,或是利用現代監測技術,安置森林可移動監控器,對造林區域進行全面管理,及時發現病蟲害問題。針對已經出現的病蟲害問題,工作人員應按照病蟲害防控應急預案,采取針對性強的防控措施對森林病蟲害進行治理。
綜上所述,杉木生態造林是貫徹落實綠色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方式,還是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協同發展的基礎。對此,工作人員要采取科學合理方式,運用好杉木生態造林技術,從精選良種杉木到森林病蟲害防治都要強化管理力度,從而確保杉木生態造林工程建設質量與效果,為提高我國森林覆蓋率奠定良好基礎。相信,通過不斷的探索、嘗試與創新,杉木生態造林成效將更加顯著,我國林業發展也將更加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