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晴
(中鐵二十二局北京工程勘察設計院,北京 100043)
“3060雙碳”對建筑行業影響深遠,在國家號召碳中和、碳達峰的背景下,綠色低碳是近年來社會各界的關注焦點,同時也是施工企業持續發展的重要方向。在臨建施工中減少一次性耗材的投入,大力發展可周轉循環使用的標準化臨建設施,滿足綠色施工要求,改變當前高投入、高污染的模式,是具有良好經濟和社會效益的措施[1]。政策的收緊和隨之而來的精細化管理將進一步加快施工企業對標準化臨建設施材料耗能、循環利用、經濟效益等維度評價的多維度思考和廣泛研究。
在新冠病毒感染后時代以及防控常態化的背景下,施工現場臨建駐地的標準化所體現出的合理規劃、平疫結合、分區布局、精細化管理等特征,充分考慮了特殊時期的管控及人員管理,對于有效推動復工復產、即時評估、動態掌控、分區分級差異化防控起到合理有效作用,同時也展現出較強的應變能力、免疫能力和抗壓能力[2]。
積極探索新時代臨建駐地綠色工藝的落地實施。依托施工臨建區域的標準化體系搭建,重視新技術、新材料、新模式、新工藝的賦能,引入花園式工地綠化、冷凝水及雨水回收、太陽能資源利用等成熟技術,讓綠色建造方式實現生態環境質量由量變到質變的轉換,于細微處體現綠色、環保、節能理念。
高質量標準化的臨建駐地有助于提升員工工作環境和生活環境的滿意度,增強施工企業管理人員和務工人員的幸福感,增強臨建駐地人文關懷。
施工現場的臨時工程建設是施工企業展示其企業文化建設和管理水平的一個重要平臺。依據施工組織設計,對臨時性建構筑物、基本設施設備進行標準化設計,既可以提升施工建設的安全意識和工程質量,加快施工建設速度,進而提高企業收益,又可以彰顯大型建筑企業高效管理的形象。
施工場地是施工組織的重要資源,臨時建設用地在滿足施工生產和現場管理辦公的基本要求下,還要考慮周邊環境保護,減少各類污染及對周邊居民的干擾。施工現場在施工整體計劃中應充分考慮分階段總平面圖,減少及避免大量臨時建筑拆遷或場地搬遷[3]。
2.1.1 臨建駐地安全化
臨建駐地的選擇要點:鄰近施工工地、周邊交通便捷、場地安全且便于管理。
臨建駐地的避險因素:洪水和泥石流威脅,坍方、落石、滑坡、危巖等地段,取土、棄土場地,高壓線路及高大樹木等。
2.1.2 功能布局分區化
駐地的分區規劃應保證生產、辦公、生活區相對獨立及各個分區有明顯分隔。分區規劃布置合理且需充分考慮照明設施、消防設施以及滅害措施的落實,同時保證基本生活設施符合衛生標準。如有燃氣等駐地內危險品應按國家和行業規定要求管理。
2.1.3 場地建設低碳化
項目總平面布置時需對場地排水進行整體利用,形成完善的雨水收集系統;雨水經過沉淀池后可以用作綠化和降塵用水。施工現場的車輛和設備沖洗用水設立循環用水裝置,現場出入口設置自動洗車系統,節約用水同時完成對車輛沖洗用水的循環使用[4]。
2.2.1 建設材料的循環性
依據建設項目的規模及標準要求以及臨建使用規模和年限,選擇適當的建設材料。常見用房材料及構造有箱式房[5]和K形房。K形房市場成熟、安拆方便、造價低,但周轉次數較少、環保性較低;箱式板房具備安全、快捷、舒適等特點,雖然一次性投入較大,但依托科學合理的運營模式在使用周期內合理安排多項目周轉則可以有效降低成本攤銷。
2.2.2 場地空間的節地性
結合現場具體情況合理布置,盡量靠近已有交通或即將修建的正式或臨時交通路線。在滿足防火疏散的要求下,針對項目規模、項目等級及具體要求對駐地辦公生活區進行分級配置。
2.3.1 單元化布局,物業化管理
生活區分為兩大單元模塊:服務區和居住區。服務區集中布置食堂餐廳、商業超市、物業管理、應急集中、宣講教育等功能空間;居住區依據規模進行組團獨立分隔。
2.3.2 組團化居住,模塊化布置
依據工人使用數量及內部消防環路要求,在生活區域內對于居住單元進行組團化分隔,組團以10間為一個單元格進行管理。單元格出入口的位置設置門禁機,進而滿足生活區域中精細化的隔離管理。組團可以依據不同工種或不同勞動分包的方式進行分配,進一步強化管理,避免不同班組、分包單位之間發生交叉。
2.3.3 平疫化轉換,規范化建設
依據工人在居住組團內的居住行為與空間關聯的關系,合理設置每個居住組團內部的使用功能,既滿足常態下施工人員的居住需求,在特殊時期也可以進行全封閉式管理。其中,衛生間和浴室的布置在相鄰組團間進行集中布置,既便于給排水管道的布置,又兼顧了相鄰組團公用化糞池的要求。
建筑業由于能源與資源消耗量大,應努力解決投入大、消耗大、污染嚴重的問題,做到高效節能、降低環境污染。
目前,道路工程一般采用現澆混凝土硬化路面,其承載力低、易破損,后期進行路面破除時會產生大量的建筑垃圾,建筑垃圾消解費用高,在施工臨時道路時建議不用或少用。
裝配式道路在施工臨時便道、臨時停車場和貨物堆場等工程中可以實現循環化使用,特別是工期緊、施工條件惡劣的條件下優勢明顯。
1)道路布局流線應進行合理設計。基于材料和構件堆放場地合理設計道路流線,便于材料及設備的裝卸。道路布置應以直線為宜,且形成循環流線,當無法布局為循環流線時,應在道路盡頭設置回轉場。
2)道路布局需適應施工各階段需求。滿足首開區需求的同時也要與后期施工結合考慮,避免臨時道路改道或被切斷,并充分考慮后期裝修、室外管網、景觀綠化等工序施工和二期建筑物位置及地下管線布置。
3)道路布局應細化相應荷載等級及長度。臨時道路的成本差異主要取決于道路荷載級別,所以,在進行設計規劃時,應依據荷載級別進行流線優化,并盡量減少重載道路的鋪設長度。
大面積場地硬化不但浪費混凝土,增大項目成本,而且也不低碳環保。硬化區域可依據功能需求進行相應處理,例如,辦公區、宿舍區場地結合雨水回收系統鋪設透水人行步道磚,綠化區域采用草皮、綠植、花卉種植,部分區域用碎石進行覆蓋,既可滿足防塵降塵又能提升文明施工的水平,還可以減少臨建費用投入,符合綠色低碳施工的要求。
1)生活區宿舍房間應設置36 V安全電壓,并設置USB接口插座,以滿足生活充電,并根據實際情況設置集中充電柜。宿舍房間內部需安裝煙感報警器,報警器通過專線與總線連接,與消控室火災報警監控系統進行聯網,及時排查防止火災。
2)管理區停車場可以安裝太陽能光伏車棚,將光伏發電和車棚頂相結合,通過太陽能收集電量連入專用充電箱,供新能源車輛或電瓶車用電使用。既能實現傳統車棚的所有功能,又能有發電收益、利用清潔環保新能源有效緩解社會和環境的能源壓力。
3)辦公及生活區設置風光互補路燈。可根據不同的氣候環境配置不同型號的風力發電機,在有限條件下達到風能利用最大化目標。同時保證陰雨天時LED風光互補路燈光源的亮燈時間,提升系統的穩定性,節能減排,無后期大量電費支出。
1)臨建駐地宿舍人數較多、瞬時熱水需求量較大、用水時間相對集中,可以結合具體情況采用空氣能熱水系統或太陽能熱水系統。空氣能熱水系統操作簡單、省電節能,滿足大水量用水,可以較好地解決水電分離、智能管控、穩定水溫和水壓的問題。同時,在工程結束后方便移動到后續項目。
2)自動噴灑降塵設施結合循環水回收系統進行設置,可以采用圍擋式、道路式、結構附著式等形式,通過加壓噴霧產生細水霧,加大空氣濕度,降低空氣中的浮塵、揚塵,達到凈化空氣目的,避免了采用灑水車灑水造成水的資源浪費,減少了相應的人員以及機械設備的配置,從源頭徹底遏制揚塵滿足綠色施工。
1)“智管云”安全質量隱患排查治理系統可進行優化隱患管理模式、實時在線登記上報、現場整治、驗證、消除、統計和考核的閉環管理,對“人、機、物、環、管”實施動態管理,推動安全管理體系動態化、常態化、智能化運行。
2)勞務人員實名制管理系統通過對基本信息錄入,配合考勤機、閘機等硬件設施,對勞務人員的考勤、教育培訓、合同簽訂等情況進行自動化采集,并實現與地方政府對接,進一步加強了建筑工地勞務的管理,有效避免勞務糾紛案件的產生。
3)揚塵、噪聲自動監控系統可通過外部感應裝置對揚塵、噪聲、風速等進行實時監測,并通過LED屏幕顯示實時監測數據,為項目及時采取相應的環保控制措施提供依據。城區內項目及環境敏感區內項目應全面予以使用。
低碳標準化在施工現場臨建駐地的推廣有利于促進施工行業由高成本、高耗能、高浪費的粗放型管理模式向循環周轉、低能耗、低污染、智慧化的集約型轉變,對我國建筑施工行業低碳化、綠色化的轉型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