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瀟
(甘肅省招標中心有限公司 蘭州 730010)
綠色建筑必須達到生態發展的內在要求,在生產與現場作業的全程要科學利用建筑資源,要能在精神層面和物質層面滿足大眾的個性化需求,即崇尚健康綠色生活,以綠色建筑為載體,傳達與傳播綠色環保理念和精神。全面推進綠色建筑工程管理的過程中,要在經濟發展、人的發展、環境發展三方面進行多維考量。
綠色建筑工程管理,需有效控制能源損耗,在建筑產品開發與生產的整個過程中,都要能合理的進行節能優化。企業需將低消耗與高效率作為工作標準,以節能優化為目標,推進綠色建筑工程的高效管理。而無論是施工材料和設施設備的管理,還是人力資源的整合與配置,都要做到優化和精細化管理,通過合理與人性化的管理“人”,在綠色建筑工程施工與管理的過程中,更有效的進行節能優化。所有人員具備良好的環保與節能意識后,可更高效的應對與處理能源消耗與損失問題。
綠色設計、綠色建設、綠色管理要形成良性循環,加強環境污染治理和綠色建筑管理的同時,需有效的控制施工現場噪聲,這也是影響人們正常生活與工作的污染源。企業必須注重噪聲防控,盡量避開人們正常休息與工作的時間,在相對科學的時間內發出不可避免的噪聲,即以不影響周圍居民生活與工作為準繩和標準。
建筑工程開發與管理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建筑垃圾和污染物,會對周圍環境與生態系統產生較大的破壞力。全面推進綠色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過程中,需對各類污染物和垃圾進行及時清理,創建干凈、安全、健康、有序的施工與管理環境。
管理者要在如何控制與治理污染源方面生成具體的要求與標準,所有人員需嚴格按照工作標準落實任務,盡量合理和節約的使用資源,避免產生過多和不必要的垃圾及污染物。
建筑企業既要做好施工現場的綠色管理,還需對周遭的綠色植物和資源進行科學的保護。始終以綠色環保為原則,制定施工方案與管理計劃。管理人員必須加強綠色資源整合與配置,對建筑工程施工的所有環節都能做到綠色環保與節能。即避免粉塵和建筑垃圾對周圍環境造成污染,若因意外產生破壞后,必須及時修復與處理。建筑企業要科學設計應急防護措施,在施工與管理的整個進程中,都要始終強調綠色環保與健康安全,在理念、價值觀、行動等方面,都能對施工與管理人員進行引導與約束。管理層要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原則,在綠色建筑產品設計與生產、能源和生產資料管理等方面,始終合理和規范的實踐綠色工程管理理念和可持續發展理念。
綠色建筑工程管理概念的形成,主要是管理理念深化與廣泛的結果,更是整個國家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我國政府和社會大眾應充分認識到綠色經濟的價值和發展意義,協同生態經濟,共同驅動整個社會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注重創造經濟效益的同時,更應無限提升社會效益。
而在全面推進綠色建筑工程創新發展工作的過程中,必須要以可持續發展為前提,甚至可將其作為內在的根本要求,在綠色建筑工程管理的各個環節,以及整個生命周期內,都應對綠色環保進行科學把控與實踐。始終秉承綠色的主導原則,科學的推進環境與資源的優化。而綠色建筑工程管理,基本內涵是要求各組織和單位創造公司價值和企業價值時注重保護環境,并能合理的整合與使用各種資源,有效控制環境污染、水污染、噪聲污染,為社會大眾創建安全、綠色、環保的生存空間。
《綠色建筑評價標準》,需成為建筑工程施工與管理的理論依據,對施工與管理的各個環節實現理性與多元的綠色管理質量評價。建筑企業要始終依據這一國家標準,科學的制定管理計劃和施工方案,注重高質量完成施工任務的同時,必須能做到綠色環保與節能。參與綠色建筑工程管理的人員,需始終依照《綠色建筑評價標準》,最大程度的控制環境污染問題,科學和有效的節約資源與能源,繼而創建健康與綠色的使用空間。《綠色建筑評價標準》中,主要對以下5個方面提出具體的規則與標準,即資源節約和環境優化、高效利用能源、節約使用水資源、材料節約與利用、室內環境質量把控與監測,為此需將這5個方面作為綠色建筑工程管理質量的重要評價指標。
建設單位要能對建筑技術進行動態升級,利用科學的方法設計人、建筑、環境之間的關系,確保綠色建筑工程切實轉化為增強社會大眾生活幸福感的催化劑。綠色建筑工程的創新設計,必須要保證建筑和環保的協調統一,并將其打造成經濟型建筑。我國地方政府與企業,需能高質量推進環境防護與建筑業良性發展,在宜居、節約、環保、綠色發展幾個維度,持續的進行創新與技術升級。將以人為本作為綠色建筑工程設計的理論依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時,充分考慮到城鄉居民的生活品質與精神追求,繼而秉承和諧原則、節約原則、宜居原則等,全面推進綠色建筑工程的創新發展。
建筑企業是推進綠色建筑工程創新發展的重要和關鍵主體,經營者與管理者必須具備良好的綠色環保意識,自覺增強商譽意識,將可持續發展理念作為重要指導思想和行動準則。建筑企業要能構建更加科學和先進的思想體系,在推進綠色建筑工程發展的過程中,必須要倡導綠色經濟和生態經濟,創建宜居、健康、安全、現代、科技感并存的生活空間。而無論是對綠色建筑工程的創新設計,還是對施工與管理技術進行升級,必須要充分考慮社會、資源、環境、經濟、人類的健康與可持續發展,對低能耗的綠色發展形成高層次認知,將其作為企業轉型與創新的方向與宗旨。而建設單位要始終肩負社會責任和健康綠色可持續發展的歷史重責,始終將高效率、無污染、服務社會與大眾作為企業價值觀,以此為準繩,全面推進綠色建筑工程的創新化發展。可持續發展理念應成為制定管理制度和方案的依據,以及綠色建筑工程設計與實踐的根本要求。
質量評價體系,是診斷問題和發現問題的工具,更是推進綠色建筑工程創新發展的思想引擎。相關單位和部門要能科學構建與完善綠色工程管理質量評價體系,將規則設計、理論實踐、計劃調整等工作過程進行有序銜接和對接。
由不同的基本過程構成的體系,需成為衡量綠色工程管理質量的重要依據和標準,對當前的管理質量和成效進行多元與理性評價。以碳排放量、能源消耗量、資源利用率等為標準和指標,對綠色建筑工程管理質量進行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評價。評價主體必須明確達到何種標準才是綠色房屋和建筑的規范和高質量發展,繼而能對具體的操作過程、施工過程、管理過程的質量進行評價。相關單位和部門要結合我國基本國情,以及地方資源稟賦特點和大眾需求,設計具有針對性、特色化、多元化、層次化的綠色建筑工程的評估體系,結合完善的綠色工程管理質量評價體系,高效與科學把控綠色建筑工程管理及發展過程的質量。
人才是創新與發展的第一動力機制,更是是推進綠色工程管理發展的重要資源,必須要充分把握好人的要素,高質量推進綠色建筑工程管理的創新發展。建筑企業和地方政府應協同構建與優化人才儲備系統,培育與孵化有良好環保意識、可持續發展理念、信息素養、前瞻意識、創新能力的卓越人才,將他們作為推進綠色建筑工程管理發展的重要力量和驅動力。只有保證人才儲備的豐富性與充足性,才能增強推進綠色建筑工程管理發展的內在動力。相關單位要能構建開放和智慧的人才培訓與管理平臺,設計規范化和系統化的能力訓練與拓展計劃,在組織和社會發展的不同時期,都能有效的存儲與利用人力資源。建筑企業應與高等院校和職業院校展開人才教育戰略合作,共同為綠色建筑工程管理發展儲備優秀人才。根據實際的人才需求標準,要求企業制定個性化和特色化的人才培養計劃與方案。而建筑企業要為大學生實習與實踐提供開放平臺,有效增強他們的實踐應用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能力,將他們轉化為推進綠色建筑工程管理創新發展的重要力量與動能。而無論是綠色可持續發展相關的理論和內涵,還是BIM技術、建筑工程管理技術、大數據技術、物聯網技術等,都要成為人才培育與教育的重要內容,以此在建筑工程管理和高質量人才培育上產生強大的協同效應。
綠色建筑工程管理,實質上是一項極其復雜的系統性工程,必須要把握好人的因素與物的因素。推動綠色經濟發展的整個過程,需選聘和使用具有綠色環保意識的優秀人才,將協同創造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作為工作的根本宗旨。而企業管理層需對各崗位人員的思想素質和工作能力進行科學評價,結合實際情況將他們安置在適合的崗位與部門,有效控制人力資源的價值管理質量。高效把控人的要素基礎上,要能購買綠色節能和安全的施工材料,并要求各個施工環節和工藝都能始終節約資源和能源,需保質保量及綠色節能的完成工程施工與管理任務。而管理層在實際推進綠色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中,必須要全程有效把控粉塵污染與噪聲污染,及時清理建筑污染物,既然要保證建筑物的綠色性,還要體現管理過程的綠色性與科學性。無論是節能優化,還是綠色環保與噪聲防控,都是綠色建筑工程管理的核心要點與重要任務,必須要在相關工作環節生成具體規則和方法。所有建筑企業都應依照這一理念和模式發展與管理,協同推進我國綠色建筑工程管理的創新發展。
綠色建筑工程管理的發展,需在重要和關鍵環節精準發力。建筑企業和地方政府要密切合作,協同處理建筑工程設計與管理中產生的各種環境污染問題,在垃圾清理和綠色環保等方面科學制定管理計劃和規則。依托完善的綠色工程管理質量評價體系,及時發現管理問題,繼而動態優化與升級管理內容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