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玲 王力鋒
(中國礦業大學徐海學院公共體育教學部 江蘇徐州 221000)
在全民健身大環境的影響下,高校教師體育鍛煉意識越來越強,體育鍛煉動機以增進身體健康狀況為目的,但受到工作、學習壓力、生活壓力、個人生活習慣等主觀因素及單位體育活動組織少參與率低,學校場地設施使用不合理,缺乏技術指導,無運動伙伴等客觀因素影響,高校教師參加體育鍛煉行為存在著“高知低行”或“高知難行”的窘境[1]。為了有效消除影響教師體育鍛煉的阻力因素,進一步促進高校教師體育習慣的養成,充分利用高校現有公共體育資源,提出高校教師與學生共同選修體育課的實現路徑。
該文以高校教師與學生共同選修體育課為研究對象,選取10 所不同地區本科院校15 個校區為調查對象。
1.2.1 文獻資料法
查閱相關書籍、期刊、論文、法規文件等資料,為該文提供理論、數據支撐。
1.2.2 問卷調查法
該研究選取10 所高校教師作為調查對象,利用問卷星編制的《高校教師體育鍛煉調查問卷》電子問卷,完成信效度檢驗后,先后共發放問卷6780 份,回收6570 份,回收率為96.9%,有效問卷有6460 份,有效率為98.3%,對高校教師的鍛煉項目、鍛煉時間、鍛煉頻度、鍛煉強度及鍛煉動機進行調查。
1.2.3 專家訪談法
根據研究需要,通過訪談法、資料查詢法獲得各高校體育師資隊伍、體育場館、體育課程設置情況等。
1.2.4 數理統計法
運用Excel軟件對問卷調查的數據進行處理分析。
根據文獻資料和問卷調查顯示,在被調查的6570位教師當中,高校教師只有約10%處于基本健康狀態,約20%處于各種疾病狀態,在剩下70%屬于亞健康的人群中,約1/3屬于重度亞健康。通過近年來各高校組織的教師定期健康檢查發現,以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頸椎病為代表的現代亞健康疾病給高校教師的身體健康帶來極大危害[2]。
將每周體育鍛煉頻率在3 次及以上、每次體育鍛煉時間在30min以上、每次體育鍛煉強度在中等或中等強度以上(心率≥120次/min)、并且持續運動的時間在6個月以上定為具有體育鍛煉習慣的標準,滿足上述標準的就稱為有體育鍛煉習慣者[3]。體育鍛煉習慣對于教師進行體育鍛煉具有正向作用,直接影響鍛煉效果。
表1至表3數據顯示,高校教師參加體育鍛煉的頻率較低,鍛煉次數每周≥3次的只占24.6%,體育鍛煉時間短,每次鍛煉時間大于30min的不及43%。運動強度適中,基本都是微出汗,教師體育鍛煉維持時間小于6個月的比例占到65%,可以看出,高校教師有體育鍛煉習慣并將其融入健康生活方式的情況不樂觀。體育鍛煉習慣的養成對于體育鍛煉效果有很大作用。缺乏體育鍛煉習慣也是影響教師身體健康的重要因素。圖1顯示高校教師的體育鍛煉項目單一,缺乏趣味性,男教師以跑步、快走、籃球、騎自行車等傳統項目為主,女教師以跑步、快走、健身操舞蹈類項目為主,而趣味性強的技術類項目相對較少,主要原因是缺乏技術指導,缺乏運動伙伴,缺少場地和器材。
圖1 高校教師體育鍛煉項目人數分布
表1 高校教師體育鍛煉頻率情況
表2 高校教師體育鍛煉時長情況
表3 高校教師體育鍛煉持續時間
從表4 可以看出,在學校體育場館進行體育鍛煉的教師占86.7%,35.8%的教師日常活動多在所居住小區的體育場所,26.1%在公園、廣場上,只有8.5%的教師選擇收費場館。高校教師主要的體育鍛煉首選是學校體育場館。通過訪談,了解到在學校體育場館體育活動更能節約鍛煉的時間和經濟成本,校內體育鍛煉場館的參與人員和環境不復雜,鍛煉心情更愉悅輕松。
表4 高校教師體育鍛煉場地情況表(多選)
表5顯示,影響教師鍛煉的主觀原因是:沒有體育鍛煉的興趣、自我惰性、身體原因無法參加體育鍛煉、自我感覺身體健康無需體育鍛煉。客觀因素依次是:工作壓力大沒有時間,家庭壓力大,學校重視度不夠,無運動伙伴,體育場館器材缺乏,缺乏技術指導,經濟壓力大,運動損傷,單位體育活動組合少參與度低等。采取高校教師與學生共同選項課在很大程度可以同時解決部分主觀和客觀的阻力因素。
表5 高校教師體育鍛煉阻力因素一覽表(多選)
2.5.1 高校體育設施現狀調查分析
目前,有10所高校15個校區,經實地調查,將各高校主要體育場館分布情況如表6所示。
表6 高校體育場館情況統計表
在教育部2004 年頒發的《普通高等學校體場館設施、器材配備目錄》具體要求中,基本配備類生均場地面積達到4.7m2,發展類生均面積達到5.6m2[3]。同時,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評估中要求生均≥3m2以上為優秀,數據顯示,場地面積生均占有率基本達標,部分高校甚至都遠超于標準。這為更多的人同時參與體育鍛煉積累了充足的物質儲備。特別是下設有體育類院校的高校,體育資源相對更豐富并開始向社會提供體育服務。
2.5.2 高校體育教師數量現狀調查分析
體育教師是課程教學的具體執行者。學校應根據上級行政部門核定的教師總編制,按照體育課程計劃授課,開展課外體育活動以及完成培養優秀人才訓練的任務,配備相應數量合格的體育教師[4]。高校體育專職教師的數量直接影響體育教學質量。
表7數據顯示,10所高校總共有568名專任體育教師,大約106953 名學生,師生平均比例約為1∶188,加入在職專任教師后的混合師生比平均為1∶217,也完全符合教育部規定體育教師師生比1∶300。說明現階段各高校的體育教師數量充足,完全可以完成本科階段學生的體育教學和課外體育鍛煉內容。表明各高校體育教師數量具備專任教師和學生共同選項體育課的要求。
表7 各高校師生人數及師生比統計表
2.5.3 高校公共體育課程設置情況
(1)公共體育課程開設形式分析
表8 數據顯示,各高校公共體育課程采用選項課模式,區別在于課時分配不同,60%的高校4個學期全部采用選項課模式,10%的學校6個學期采用選項課,20%高校一學期基礎課+三學期選項課,還有10%的學校采用兩學期基礎課+兩學期選項課的模式[5]。而大三、大四主要是以參加學校體育社團或體育俱樂部為主。無論什么形式的課程組合都要求大學生至少掌握2門及以上的運動技能。
(2)公共體育課教學內容設置分析
表8、表9綜合顯示,高校開設體育課程基本都是2年,約144個學時,呈現形式是部分高校大一以基礎身體素質課(田徑、體能訓練等項目)為主,大二則根據自己喜歡的項目選擇體育選項課(新興體育項目和傳統體育項目20 余種)[6-7];從公共體育課程設置的整體性看,體育學時充足,體育項目種類多樣。充分滿足了學生體育鍛煉的需要。同時,也可以滿足不同水平教師的體育鍛煉的技能層次需求,消除影響教師體育鍛煉的客觀因素。
表8 各高校體育課程設置情況表
表9 各高校公共體育課項目數量統計表
各高校教師身體健康狀況不容樂觀,有體育鍛煉習慣者偏少,主要體現在體育鍛煉頻率低、時間短、強度中等和持續時間短。高校教師主要的體育鍛煉場地首選是學校體育場館。體育鍛煉項目單一、缺乏趣味性,男教師以跑步、快走、籃球、騎自行車傳統項目為主,女教師以跑步、快走、健身操舞蹈類項目為主,而趣味性強的技術類項目相對較少。
影響高校教師體育鍛煉的主觀因素有沒有體育鍛煉的興趣、自我惰性、身體原因無法參加體育鍛煉、自我感覺身體健康無需體育鍛煉。客觀因素依次是工作壓力大沒有時間,家庭壓力大,學校重視度不夠,無運動伙伴,體育場館器材缺乏,缺乏技術指導,經濟壓力大,運動損傷,單位體育活動組合少、參與度低,缺乏運動技術指導,無運動伙伴和運動損傷等。
各高校的體育教師數量充足,完全可以完成本科階段學生的體育教學和課外體育鍛煉內容。
各高校體育場館面積及設備完全符合教育部要求,資源豐富,設施數量基本能夠滿足學校體育教學,課外體育活動和運動訓練的需要。
各高校體育課程設計基本合理,學時數和體育項目種類豐富,能滿足學生體育鍛煉的需求。
根據各高校實際情況,在滿足學生基本體育鍛煉的基礎上,合理開設師生混合選項體育課,充分合理利用學校體育教育資源開設師生共同體育課,可以避免體育資源的浪費。教師可以利用在校時間完成體育鍛煉,節約體育鍛煉的時間成本。同時,解決體育教學教師無法使用體育場地和器材的尷尬處境——場地壁壘。還可以彌補教師體育鍛煉無技術指導、無運動伙伴的不足。
營造出良好的師生共同鍛煉的內環境氛圍,學校應加強高校師生共同鍛煉的宣傳,打破教師場地、學生場地的人為壁壘,鼓勵教師和學生一起參與體育鍛煉。例如,競技類項目多開展師生對抗賽,而表演性項目進行舞臺表演等。這不僅有助于促進高校教師參與體育鍛煉,更有助于高校教師堅持體育鍛煉,形成體育鍛煉習慣。
有條件的學校,教師在選擇項目技術等級水平時,可以根據體育課程開設的情況進行選擇,如技術技能水平高的教師可以選擇跟體育專業學生同時上體育課,而技術水平偏低的教師可以選擇普修體育課,運動項目的選擇應與學生體育課程一致。對于任課體育教師的教學內容、形式有很大考驗,無形中提高了體育教師的教學技能,為教師評價機制提供了實踐支撐,打破不了同學科教師評價的壁壘,但也要充分考慮體育教師工作量問題。
采用混合上課模式的高校,為滿足不同教師群里的體育鍛煉需要,可以采用其他形式對師生共同選修體育課進行補充,如體育社團、體育俱樂部等,切勿一刀切。對于體育社團或俱樂部的師資,可以考慮體育教師、有本項目鍛煉經驗的教師或者是本校相關體育專業的學生,充分利用本校體育公共資源。
為確保高校教師達到預期的體育鍛煉效果,相關職能部門可以帶頭制定一系列的激勵機制,對于積極參與的教師給予獎勵,獎勵形式可以多樣化。也可以采用教師體育賦分制或學分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