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婉,岳 誠,鮮登宇,茍 銘,熊 偉
(巴中市綠色農業創新發展研究院,四川 巴中 636000)
巴中市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是典型的盆周山區,有著悠久的馬鈴薯種植歷史,“巴中空山馬鈴薯”獲得農業部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稱號。巴中市耕地主要分布在海拔400~1500m地區,700m以下主要種植小春馬鈴薯和秋馬鈴薯,海拔1000m以上主要種植春馬鈴薯,可實現馬鈴薯三季的周年生產。2019年,巴中市馬鈴薯種植面積3.82×104hm2,總產量16.68×104t[1],平均單產較低。目前巴中市主栽品種為“興佳2號”“空山175”[2]及“一點紅”。 本試驗對從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引進的“中薯9號”等多個馬鈴薯品種在巴中市進行品種適應性鑒定和產量比較試驗,旨在篩選出適合巴中市種植推廣的優良品種。
2021年馬鈴薯試驗地設在巴中市巴州區橋爐村,海拔521m。試驗地為粘壤土,地勢平坦,肥力中等,排灌方便,前茬為水稻。2022年馬鈴薯試驗地設在巴中市巴州區三皇村,土壤肥力中等,有機質含量15.6g/kg,破解氮90mg/kg 、有效磷8.9mg/kg、速效鉀140mg/kg,pH為8,黃褐色粘壤土,前茬為撂荒地。
參試馬鈴薯品種有“達芋2號”“空山175”“中薯3號”“中薯5號”“中薯9號”“中薯26號”“中薯27號”“中薯早35”“中薯紅1號”“中薯紫4號”“達芋6號”11個品種。其中中薯系列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提供,達芋系列由達州市農業科學研究院提供,“空山175”由巴中市空山馬鈴薯研究所提供。
2021年試驗采用隨機區組設計,2次重復,共22個小區,小區面積17.5m2,小區長×寬為5m×3.5m,每小區5行,播種100株,行距×株距為70cm×25cm,試驗地四周設2行以上保護行,保護行品種為“達芋6號”。對照為“空山175”。
2022年試驗采用隨機區組設計,3次重復,小區長×寬為5m×1.8m,面積9m2,每小區3行,播種60株,行距×株距為60cm×25cm,試驗地四周設2行以上保護行,保護行品種為“中早35”。對照為“空山175”。
2021小春馬鈴薯:2021年1月22日,進行播前深耕,施商品有機肥50kg,復合肥(15:15:15)25kg/667m2。1月23日播種,采用整薯播種,每個薯塊50g左右。單壟單行,開溝起壟,壟高20cm。在種薯之間穴施種肥,施復合肥15kg/667m2、硫酸鉀10kg/667m2,辛硫磷土壤殺蟲。1月28日噴施精異丙甲草胺除草劑60mL/667m2。覆蓋塑料薄膜,出苗后拿掉。現蕾期培土1次,結合追肥,每小區追施復合肥0.25kg及硫酸鉀0.25kg。4月9日葉面噴施霜脲錳鋅,4月15日噴施增威贏倍,4月19日噴施嘧酯噻唑鋅+0.2%磷酸二氫鉀。根據不同成熟期分批收獲。
2022小春馬鈴薯:2021年1月12日播種,土壤播前深耕旋細,采用整薯播種,每個薯塊50g左右。單壟單行,開溝起壟,壟高20cm。播種同時溝施種肥,施15:15:15復合肥75kg+有機菌肥160kg/667m2。3月15日人工澆水1次。現蕾期培土1次,結合培土追施14:5:26復合肥10kg/667m2。4月18日,噴撒福帥得+0.5%磷酸二氫鉀。
馬鈴薯生長期觀察記載物候期,統計主要農藝性狀,收獲時每小區取有代表性的植株10株考種,按小區單收計產。單株薯塊總個數為大于10g薯塊數量。
商品薯率=單株重量大于100g薯塊的重量/單株總重量×100%
馬鈴薯蒸食品質評價:把田間收獲的馬鈴薯塊莖洗凈切成兩半,其中一半蒸煮30min后根據表1評價,另一半切面暴露空氣中30min后評價酶褐變色情況。

表1 馬鈴薯蒸食品質評價
試驗采用Excel 2003處理數據,用SPSS 22進行方差分析,用LSD法進行多重比較及差異顯著性分析。
從表2、表3可以看出,2022年較2021年提前播種,但是出苗期卻推遲,主要原因為2022年春旱嚴重,下雨較少,整體表現出苗推遲,出苗不整齊。除“中薯26號”在收獲時植株依舊處于膨大期,其余品種均可在收獲期正常成熟,其中“達芋6號”生育期最長,最短為“中薯紫4號”。但“中薯紫4號”種植過程中表現嚴重的炭疽病和病毒病,為種薯帶病所致,考慮其倒苗很早卻現蕾期較晚,推測為病害引起植株早衰。

表2 2021年不同品種物候期及農藝性狀

表3 2022年不同品種(系)物候期及農藝性狀
從表4可以看出,2021年株高最高的為“中薯26號”,該品種為晚熟品種,植物生長勢旺,其次為“達芋6號”。2022年株高最高為“達芋6號”。除“中薯5號”,其余品種在2022年的株高均矮于2021年。推測原因為2022年春旱,植株長勢要差一點,而2021年“中薯5號”在生長前期炭疽病嚴重,2022年“中薯5號”種薯更健康,所以長勢比2021年好。分枝數最多的為“達芋6號”,其次為“達芋2號”,這兩個品種在種植過程中可以適當拔除部分分枝數。除“達芋6號” 和“達芋2號”,其余品種2022年分枝數均高于2021年分枝數,分析主要原因為2021年“達芋6號” 和“達芋2號”2個品種播種時均已發芽5~10cm,播種時主芽受損,所以側芽較多,而2022年由于春旱,出苗晚,種薯在土壤里長時間不能破土,側芽萌發較多,而且在出苗后,氣溫很快升高,馬鈴薯長勢較旺,很多匍匐莖破土形成分枝。

表4 不同品種植株農藝性狀
從表5可以看出, “中薯早35號”的薯塊大而整齊,黃皮黃肉,薯皮光滑芽眼淺,整體商品性很好,而且沒明顯病害。“空山175”的薯塊大而整齊,薯皮光滑,芽眼中等,整體商品性較好,且沒有明顯病害。“達芋2號”薯塊小,不整齊,芽眼深,商品性較差。“中薯紅1號”為粉紅色品種,“中薯紫4號”為紫色品種。2021年,“達芋6號”有輕微瘡痂病和炭疽病,“達芋2號”有輕微的晚疫病和瘡痂病,這兩個品種都是自留種,種子帶病。“中薯5號”與“中薯紫4號”炭疽病嚴重,“中薯9號”黑脛病較嚴重。

表5 2021年不同品種薯塊性狀
從表6可以看出,“達芋2號”“中薯26號”“中薯27號”和“中薯9號”酶褐變都非常嚴重。口感評分各品種相差不大,分數最高為“中薯早35”,最低為“中薯紫4號”,可能因為花青素含量較高影響口感。

表6 不同品種蒸煮口感評分
從表7可以看出,2021年,單株產量以“空山175”最高,為725g,其次為“達芋6號”“中薯27號”;商品薯重量最高為“中薯9號”,其次為“空山175”“中薯早35號”。單株結薯數最多的是“達芋2號”,其次為“達芋6號”。商品率最高為“中薯9號”,其次為“中薯早35號”;綜合分析,紅色和紫色馬鈴薯的產量都不高,“達芋6號”雖然單株產量較可以,但商品率低,小薯居多,“達芋2號”單株產量和大中薯率都較低。“中薯9號”雖然單株產量較CK低,但商品薯重量與CK接近,大中薯率比CK高。

表7 2021年不同品種單株結薯性狀比較
從表8可以看出,單株產量以“中薯9號”最高,為842.960g,其次為“空山175”最高,為725.04g,與2021年相比,“中薯9號”單株產量提高,分析原因為2021年“中薯9號”種薯帶有黑脛病,而2022年種薯質量更高,所以產量上升;商品薯重量最高為“中薯9號”,其次為“中薯3號”,最低為“中薯紅1號”。單株結薯數最多的是“達芋6號”,其次為“達芋2號”。商品率最高為“中薯9號”,其次為“中薯3號”,最低為“中薯紅1號”。

表8 2022年不同品種單株結薯性狀比較
比較2021年和2022年單株產量, “中薯3號”“中薯5號”“中薯9號” 和“中薯紫4號”,2022年的單株產量都比2021年高很多,這4個品種2021年的種薯均帶病,影響了單株產量。而“中薯早35”在2022年單株產量降低較多,分析原因為干旱對“中薯早35”的影響較大。
由表9可以看出,小區平均產量最高的中薯3號,比對照增產13.61%,其它高于對照的品種還有“中薯35號”“中薯27號”“達芋6號”,與對照均無顯著差異,“中薯紫4號”產量顯著低于對照。根據商品薯率計算出商品薯產量,“中薯3號”與“中薯早35”較對照分別增產14.58%和11.13%。“達芋6號”雖總產量略高于對照,但是商品薯產量卻低于對照。

表9 2021年不同品種小區產量分析
由表10可以看出,“中薯3號”“中薯5號”和“中薯9號”與“空山175”產量無顯著差異,這3個品種總產量和商品薯產量均高于對照。

表10 2022年不同品種小區產量分析
綜合2021年和2022年產量表現,2022年整體產量比2021年高,主要原因為2022年的春旱,巴中屬于粘壤土,土壤保水性好但透氣性差,2022年春天雨水少,陽光充光,氣候比2021年更適合馬鈴薯的生長,農民整體反應馬鈴薯較往年增產。其中增產最高的為“中薯5號”,其次為“中薯紫4號”和“中薯9號”,這3個品種2021年的種薯質量都比2022年差,苗期即表現出病害。
品比的11個品種中, “中薯3號”兩年總產量和商品薯產量均高于對照“空山175”,生育期適合巴中地區耕作制度,植株性狀良好,薯塊商品性好,適合在巴中推廣。“中薯早35”“中薯27號”“中薯9號”“中薯5號”穩定性較差,有待進一步試驗。“中薯26號”生育期較長,但是結薯較早,抗病性好,可在巴中市高山區進行試種。 “中薯紅1號”與“中薯紫4號”屬于彩色馬鈴薯,產量表現都比較低,植物的抗病性表現較差,建議引進更適應的優良品種。“空山175”綜合性狀良好,可作為巴中地區主栽品種繼續種植。“空山175”由巴中市當地品種脫毒而來,巴中市政府已采取了多種資源保護措施,但是本資源不抗晚疫病[2],在栽培過程中應注意晚疫病的防控,可作為優秀親本資源進一步挖掘創新。
“中薯5號”和“中薯9號”在本次試驗中,由于種薯質量較差,嚴重影響了試驗結果。因此品比試驗需要嚴格控制種薯質量才能得到較為準確的比較結果。“中薯3號”育成時間較早[3],產量較穩定,但是芽眼稍深,整齊度稍差。據報道稱,“華頌香早”2022年在成都平原的產量達2.244×104kg/667m2[4],V7在貴州山區的商品薯率可達84%以上[5],下一步,將引進這些目前市場上比較熱門的品種在巴中進行試種。
四川省冬作馬鈴薯和生態區域豐富,不同生態品的品種篩選標準不同[6]。巴中位于四川省東北部,屬地典型山地,低海拔主要種植商品薯,以早中熟品種為宜,高海拔主要為低海拔生產種薯,亦生產少量商品薯,因此巴中市馬鈴薯品種篩選應以早中熟品種為主。目前巴中市馬鈴薯品種篩選指標,主要考慮產量和品質,但勞動力缺乏已經是巴中市馬鈴薯生產面臨的一項嚴峻考驗,同為秦巴山系的重慶已經大面積推廣馬鈴薯機械化[7],因此機械化是下一步巴中馬鈴薯產業發展的必經之路,宜機化將是下一步品種選擇的重要方向。
2022年主要病害為馬鈴薯生長后期高溫引起的炭疽病,對馬鈴薯產量造成一定影響,但影響不及晚疫病嚴重。試驗中,2021年與2022年均做好了晚疫病防控,且用肥量相當,但是2022年的產量更高,推測主要原因為兩次種植選用的都是巴中市代表性的粘壤土,干旱氣候下粘壤土通氣性更好,更利于塊莖的膨大,且充足的光照對干物質的積累更有利。因此,粘壤土馬鈴薯露天種植采用覆膜方式或許更有利于產量的形成。良種配良法才能實現產量最大化,而中國知網上關于巴中市馬鈴薯栽培的研究文獻僅3篇[8-10],因此在加強品種選擇的基礎上,應進一步加強栽培技術的研究。推廣優質品種的脫毒種薯、推廣機械化和標準化是山區馬鈴薯發展的重要舉措[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