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淑華
2020年9月2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發表重要講話,提出“碳排放力爭于 2030年前達到峰值,爭取 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2020的12月12日,習近平在聯合國“氣候雄心峰會”上宣布,至2030 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將比2005 年下降 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將達到 25%左右,森林蓄積量將比 2005年增加 60 億立方米,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2021年3月,習近平強調要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并將“提升生態碳匯能力,有效發揮森林、草原、濕地、海洋、土壤和凍土的固碳作用,提升生態系統碳匯增量”作為“十四五”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的主要舉措。

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孫紹騁去年8月25日主持召開2022年度自治區總林長會議并強調“‘雙碳’背景下,碳匯交易潛力巨大、前景廣闊,各地各有關部門要解放思想、敢闖敢試,對碳匯交易抓緊謀劃、先行先試,能干的抓緊先干起來”。2023年初,孫紹騁書記在《人民日報》發表署名文章,春節期間又深入大興安嶺國有林區考察,都對加快研究探索碳匯交易和補償機制提出了明確目標任務。
內蒙古自治區是全國生態大區,遼闊的草原、廣袤的森林、雄渾的荒漠和多樣的濕地生態系統,孕育了獨具特色的動植物類群,是我國北方面積最大、種類最全的生態功能區,也是中國北方最大的碳庫。內蒙古通過開展森林、草原、濕地碳匯交易,對于構筑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把祖國北疆這道風景線建設的更加亮麗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雙碳”背景下,內蒙古林、草、濕碳匯交易應從以下三個方面推動。
黨的十八大以來,內蒙古把保護草原和森林當做首要任務,遵循習近平總書記賦予內蒙古建設北方生態安全屏障、構筑祖國北疆萬里綠色長城戰略定位,全區年均完成防沙治沙1200萬畝,占全國總任務的40%,居全國第一位,重點治理區生態環境明顯好轉,庫布其沙漠治理模式為全球荒漠化防治治提供了“中國經驗”和中國智慧。要保護好這些生態建設成果,持續鞏固森林草原濕地碳匯能力。
全面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為基礎、自然公園為補充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分類施策,完善和提升自然保護區資源管護、確保重要自然生態系統、自然遺跡、自然景觀和生物多樣性得到系統性保護,提升各類自然保護地的生態服務功能。
全面保護天然林和公益林,繼續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天然林公益林保護制度、采伐限額和憑證采伐管理制度,確保林地保有量不減少。加強草原保護,嚴格落實草畜平衡與禁牧休牧制度,遏制超載過牧行為;嚴格落實基本草原保護制度,確保基本草原面積不減少,質量不下降,用途不改變;嚴禁在草原上亂采濫挖,嚴禁隨意改變草原用途。加強濕地保護,建立濕地監測體系,嚴格濕地用途監管,保持濕地面積穩定。
嚴格落實防火責任,實行網格化管理,提高監測、預警和應急處置能力,提高火災撲救能力,提升重點區域綜合防控水平,保護林草濕資源安全,減少火災導致的碳損失;加強林草有害生物防控和監測預警,全力遏制林草濕外來有害生物入侵,減少因有害生物破壞林草資源造成的碳排放。
按照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要求,認真落實《全國重要生態系統生態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和《內蒙古自治區“十四五”林業和草原保護發展規劃》確定的國土綠化目標任務,科學布局和組織實施生態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依托國家重點生態工程和項目,通過人工造林種草、封山(沙)育林育草、飛播造林種草等措施,持續推進林草生態建設,加快國土綠化步伐。深入開展全民義務植樹活動,積極推進森林進城、森林環城。深入開展村莊綠化行動、美麗宜居村莊和美麗庭院示范創建活動,注重城鄉綠化一體化,多形式多途徑推動擴綠增匯。
科學編制森林經營方案,實施森林經營增匯措施。改善林分結構,確保森林資源質量實現穩步增長,提高森林生態系統穩定性,提升森林生態系統的碳匯能力。
充分發揮國家重點生態工程示范引領作用,科學謀劃草原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布局,建立健全草畜平衡與草原保護修復管理制度,嚴格落實對不同程度退化、沙化的草原進行分類治理,重點對退化放牧場、退化打草場、嚴重沙化草原開展綜合治理,提高草原綜合植被蓋度,提升草原生態系統碳匯能力。
在黃河、嫩江等流域開展生態修復和林草植被恢復,保護和建設生態湖濱帶和水源涵養帶;以“一湖兩海”等濕地為重點,以水體污染治理和生態保護修復為抓手,加大濕地保護和修復力度。完善濕地保護管理制度體系,強化濕地資源動態監測,提升濕地生態功能,增強濕地碳匯能力。

提高科學治沙能力,促進荒漠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對土地沙化嚴重農區和農牧交錯區,開展系統治理,促進沙區植被恢復和生態環境改善。依托北方防沙帶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加強內蒙古東部草原沙地綜合治理,重點在科爾沁、渾善達克等生態區位重要、生態脆弱地區開展規模化防沙治沙,進一步減輕區域風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加強陰山北麓、西部荒漠綜合治理保護天然林、草植被;建設以沙漠鎖邊林為主的防風固沙林體系,提升防風固沙能力,遏制沙漠蔓延,增強荒漠生態系統穩定性。
過去我國林業碳匯交易都屬于項目層面的核證減排量交易,項目類型主要有3種:一是清潔發展機制(CDM)下的林業碳匯項目;二是中國核證減排機制(CCER)下的林業碳匯項目,包括北京林業核證減排量項目(BCER)、福建林業核證減排量項目(FFCER)和省級林業普惠制核證減排量項目(PHCER)等;三是其他自愿類項目,包括林業自愿碳減排標準(VCS)項目、非省級林業(PHCER)項目、貴州單株碳匯扶貧項目等。上述的中國核證減排機制(CCER)國家已暫停。各省都在積極探索碳普惠機制下的林業碳匯交易。內蒙古應抓住機遇,積極開展區內交易、省際交易。通過商業激勵、政策鼓勵或與減排量交易相結合等方式,遵循“誰減排、誰受益”原則,為市民和小微企業節能減碳行為賦予價值,形成綠色低碳發展正向引導機制。充分調動全社會踐行綠色低碳行為的積極性,樹立低碳、節約、綠色、環保生活理念,刺激低碳產品生產和消費,拉動低碳經濟和產業發展。開展“零碳”行動,鼓勵、支持節慶節會等重大社會活動購買林業碳匯抵消會議活動引起的碳排放。積極推動將2.6萬噸以下排放企業,納入碳普惠機制下的林業碳匯交易之中,努力在全國率先趟出一條提升森林生態價值的路子來。
內蒙古碳匯經濟需與“雙碳”及能耗“雙控”工作緊密銜接,著眼碳源(碳排放源,也是重點控排行業)與碳匯兩端入手,研究設計政策路徑和產業協同路線,形成自治區碳經濟發展路線圖。這需要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團隊,應建立碳匯經濟組織推進機制。
一是融合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對接國家碳匯智庫、專家、學者、研究機構、企事業單位及社會各方利益群體,將內蒙古碳匯經濟發展與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目標、政策、措施和市場深度融合,實現自身發展與國家需求相契合。
二是拓展碳匯資源資本化路徑。在嚴格核算與國家專業機構核證的基礎上,聯合銀行、證券等主體,拓展碳匯資源資本化路徑,為碳匯經濟長期、有序和穩定發展提供金融工具。
三是參與全國碳市場建設。依據《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方案》開展可交易碳匯資源調查、確定各地區可交易碳匯規模、產權提出開展碳匯交易的項目建議。根據國家分配方法進行經濟影響評估,研究制定適合本區的配額分配和管理方案。
四是開展雙碳管理體系服務。以碳交易為關鍵節點,建立覆蓋溫室氣體產生、管理、核查、排放權交易、碳中和等全過程的管理體系服務;突出解決林草濕碳匯提供方與企業團體等碳匯需求方信息不對稱難題,實現林草碳匯經濟包容性發展,強化企業在實現雙碳目標的社會責任和使命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