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燕蘭
事業單位是我國從事教育、科研、文化、衛生等方面的社會服務機構,不以營利為目標。在新《政府會計制度》全面實施后,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體系也在不斷完善,但是很多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在執行過程中還存在一定問題。在反腐倡廉的背景下,事業單位的信息透明度在提高,公民的監督意識也在增強,事業單位需要進一步優化自身的內部控制體系。對此事業單位要提高對內部控制工作重要性的認識,筆者針對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工作進行探討,為事業單位構建內部控制體系提供參考作用。
第一,單位的內部控制環境不優。首先,組織結構存在問題。部分事業單位沒有明確組織結構中各成員的責任,沒有實現權責利的對等,單位領導“一權獨大”的問題較為明顯,容易滋生腐敗。其次,員工勝任能力不足。大部分事業單位的成員在長期工作過程中形成了傳統的工作思維,年齡結構偏大,沒有主動學習新知識的意識,跟不上時代的發展。最后,內部控制制度不完善。事業單位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和自身相匹配的內部管理制度,但是各項內部控制制度沒有根據時代的發展及法律法規的完善而不斷修改,單位的內部控制制度落后于單位發展需求。
第二,單位各項風險評估機制不健全。大部分事業單位沒有形成風險評估意識,沒有認識到在經營過程中可能面臨的風險。例如沒有落實不相容崗位相分離,也沒有落實授權審批機制,容易產生貪污腐敗的風險。
第三,單位的控制活動不完善。控制活動是內部控制的基礎,但是部分事業單位沒有建立嚴密的預算管理,沒有實現對各項收支的有效管控,單位內部的人員之間沒有實現有效的制約。
第一,管理體制存在問題。大部分事業單位的財務結構混亂,即便設置了組織架構圖,但實際運營中崗位設置卻與組織架構不符。部分員工工作壓力較大,部分員工卻過于清閑,沒有嚴格按照崗位配置開展工作。其次,激勵約束機制不科學。激勵約束機制對單位的發展至關重要,但是很多單位沒有落實激勵約束機制的要求,績效目標不明確,績效目標沒有和單位內部控制目標相結合,職工參與單位管理的積極性不高,對內控管理的認可度較低。
第二,在監督與評價方面,事業單位存在著內部監督體系不健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對財務監督的重視力度不足,監督制度不完善,難以針對各類存在的問題進行解決。
首先,財務目標。財務目標要求事業單位確保單位的收入和支出得到準確處理,要求各項收支都得到及時記錄,并確保財務信息具有及時性和準確性,通過對各類財務信息的分析,促使管理層及時了解單位的財務狀況,并對風險進行控制。其次,服務目標。事業單位以社會效益為目標,需要對社會公眾提供服務,因此事業單位服務目標是提高對社會公眾的服務效率和服務效果。通過多種措施相結合的方式提高公眾的滿意度,注重公眾心理方面的需求。最后,活動方面的目標。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要求事業單位的各項活動都在合法合規的前提下開展,必須要遵循現有的法律,并依法開展各類經營活動。
第一,優化組織架構的設計。事業單位要根據政府實際需求和社會服務目標,明確組織架構設計環節,落實各層級人員崗位職責,在單位管理者領導下負責確保各項工作有序開展,并通過內部控制制度,確保單位內部的各成員了解自身的工作義務,提高對社會公眾服務的水平,建立崗位責任制,確保單位內部的全體成員合法權益得到保障,落實單位主要各成員的職責要求[1]。單位的負責人是內部控制的第一責任人,內部控制體系要求加強對財務職責的規范,要求根據預算指標落實預算管理工作,嚴格開展預算業務收支,加強對資金的管理,落實抓好管理原則,杜絕違紀現象的發生。優化賬務處理工作,要求準確對各項經費的使用情況進行及時的監督檢查。同時,針對目前大部分事業單位內部監督工作不足的問題,單位可以設置內部審計部門,主要職責是制定單位的各項審計計劃,并按時向上級領導提交審計工作計劃,總結與反饋工作情況。負責對單位日常管理情況審計,并對績效進行定期考評。單位還需要根據自身的實際需求,落實單位內部的管理要求,以提高社會公眾對單位的服務滿意度。
第二,完善單位的決策機制。首先,事業單位要明確內部控制的決策流程,根據決策事項的重要性由不同層級的人員進行審批。同時要明確決策原則,單位內部的成員要相互支持、相互配合,以提高單位整體對社會公眾的服務效果。對于重大事件及整體工作問題需要充分討論,防止出現決策失誤的問題,以提高單位集體的領導效率。其次,單位要明確重大事項的決策程序,對于重大事項,各機構負責人需要明確相關事項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收集相關數據為決議提供佐證。重大事項的決策過程必須要充分聽取各方的意見,在重大問題批準之后,主管領導要簽署具體意見,明確決策責任。執行重大決策后,單位的管理層要對各類工作進行跟蹤檢查,并發現執行過程中的問題。最后,要落實決策責任與紀律,對于重大事項不得改變集體的決定,對于做出違反法律法規的提議不得通過,嚴禁私下串通的問題。單位內部的決策過程要有專人記錄,對于重大決策要進行專門登記。
第三,落實執行機制。首先,完善管理機制。事業單位可以參考其他事業單位內部控制成功經驗,不斷提高單位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單位需要明確內部操作流程與管理制度,并建立績效考評機制,以調動單位內部全體人員工作積極性。將評價結果與個人的獎金、晉升等相掛鉤,對單位內部人員出勤、工作質量、服務態度等方面進行考評,確保考評的總體目標和局部目標相結合,促使單位內部的資源得到有效分配。另一方面,單位需要加強監督檢查機制的完善,通過監督檢查機制改善內部控制的執行情況,將監督檢查納入管理的全流程,運用現代化的管理手段創新監督檢查機制,運用各種監督方法,在分析單位風險點的基礎上優化檢查機制。例如完善對群眾來訪接待處理機制,并對群眾提出的問題與建議記錄并反思,必要時及時上報領導。又如,完善網絡信訪管理機制。事業單位要對網絡信訪及時處理,通過信訪的信息提高單位的管理水平,充分利用網絡手段拓寬監督方式,以提高監督效率。最后,單位要提高對內部審計的監督,有效的審計管理能夠提高單位的內部控制質量。單位在構建內部審計機制的同時要搭建信息溝通平臺,并在此基礎上擴大內部審計管理的渠道,提高管理的效率,確保內部審計的規范性。
第一,完善預算控制體系。首先,要編制收支預算。事業單位要分析單位的收入來源并編制收入預算,做好對收入預算的審核,并明確單位的支出項目。在單位預算編制完成后提交上級部門審查,根據上級部門的審查意見進行調整并再次上報。在預算執行過程中,如果存在預算偏離或執行不到位的情況要及時整改,并針對存在的問題進行調整。在日常監督的環節,需要通過事前、事中、事后三個過程的監督,完善監督機制,形成動態化的監控體系。
第二,支出控制優化。事業單位的支出控制包括審批、借款、報銷等部分。在事前需要加強對業務的審核,在活動發生之后由執行人填寫報銷憑證進行報銷,應按照財務和審計管理辦法,對支出標準和報銷流程進行明確,嚴格把控費用支出的標準,避免小金庫或資金違規使用的問題。
第三,采購控制的優化。事業單位要對采購流程進行充分規劃,確保采購流程具有合法性與合規性,結合單位的需求及存貨情況明確采購計劃并開展審批,通過審批流程之后進行招標和定標,避免投標方資質不符的現象。
第四,加強對財務控制優化。財務控制優化重點是做好費用報銷工作,報銷流程要把握好簽字審核控制,明確報銷時間,超期沒有報銷的不予報銷,沒有取得合規憑證的也不予以報銷。
第一,加強對人員的培訓。為了改善內部控制的效果,需要提高全體成員內部控制意識,加強對內部控制重要性的宣傳,讓全體成員認識到內部控制的意義,為內部控制工作開展奠定基礎。單位要對全體成員開展培訓,不僅需要提高工作人員內控意識,還需要促進職工之間的交流,提高單位內部的凝聚力[2]。
第二,完善管理體系。部分事業單位沒有健全內部控制系統,對此有必要明確管理體系,明確崗位職責,合理設置相關職位。防范權力濫用的問題,并且平衡各成員的工作量。
第三,加強監督力度。事業單位內部監督機制需要進一步完善,在發展過程中要針對各類可能存在的問題進行評估,通過風險評估機制判斷內部監督的重點,避免內部監督工作的局限性。內部監督需要加強和外部監督的協同,例如內部監督部門要及時聽取群眾信訪的意見,并針對內部監督中的問題不斷完善。另一方面,要確保內部監督機構具有權威性和獨立性,定期進行內部審計,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確保內部控制制度有效落實。
內部控制在我國起步時間較晚,相關理論研究也存在不足之處。通過對事業單位內部控制體系的研究,能夠促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體系不斷完善。在未來事業單位發展的過程中,也需要針對內部控制缺陷進一步整改,并制定完善的內部控制體系,促使單位的各項資源得到合理利用,避免發生貪污腐敗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