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瑩瑩 侯 杰
田園綜合體的概念就是我國農業轉型的產物,是建設美麗鄉村的新路徑,是在農業現代化、新城城鎮化,以及農業增收、農民增收、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背景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創新模式。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第一次提出了“田園綜合體”的概念,并在18個省份中開展試點工作;從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到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以及2022年發布的《中國農村發展報告(2022)》等文件,一直把解決好“三農”問題放在核心位置,全力支持美麗鄉村建設,推動農村三產深度融合,立足各地鄉村優勢資源和優勢產業,打造各具特色的農村全產業鏈,助力鄉村振興。
長株潭城市群是長江中游城市群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2021年,長株潭城市群總人口為1667.68萬人,占25.10%,其中農業人口405萬人,城市化率為73%,農業的發展也依舊將對該區域經濟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為城市群的發展保駕護航。隨著長株潭城市群發展進程日益加快,該區域農業發展將面臨更多新的挑戰和機遇,田園綜合體的建設和發展也將為長株潭城市群綠心地區的開發注入新內涵和新路徑。
湖南省是全國田園綜合體建設18個試點省份之一,在韶山市、天元區、瀏陽市、南岳區都開展了國家級建設試點,其中長株潭區域就占了三個。隨后又陸續通過了潯龍河小鎮田園綜合體、跳馬生態田園綜合體、開慧鎮田園綜合體等市級項目建設。
田園綜合體以為當地居民建設宜居宜業的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為目標,其核心是“為農”,特色是“田園”,關鍵在“綜合”。長株潭城市群田園綜合體的可持續發展是參與主體(即地方政府、企業、村集體和其他參與人)、城市群發展、三產融合、空間規劃、生態文明、共建共享綜合發力,共同作用的結果。目前,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關于“田園綜合體”建設的國內外經驗借鑒。美國的田園綜合體模式主要采用“綜合服務鎮+農業特色鎮+主題游”的立體結構來進行規劃和建設,法國的田園綜合體模式是將發展休閑農業作為農場經營的核心,主打“農業旅游”的發展模式(王國燦,2017)。日本Mokumoku農場是一個典型的現代田園綜合體,核心將農業與第二、三產業進行產業深度融合,通過延伸農業產業鏈,提升農業價值鏈,形成一個循環的生態商業模式(劉建芳,王偉新,肖建中,竇鉑雯,2018);美國、日本等國家在發展鄉村旅游進程中,堅持生態發展的環保理念(蘇飛,王中華,2020)。
關于“田園綜合體”發展模式和實現路徑研究。全國各地探索建設了一大批具有田園綜合體基礎和雛形的試點和亮點,發展模式主要有:優勢特色農業產業園區模式、文化創意帶動三產融合發展模式、都市近郊型現代農業觀光園模式、農業創意和農事體驗型模式(盧貴敏,2017);鄉村發展最重要的是三產間的聯動,無錫陽山田園綜合體引進養生度假等第三產業,為農民帶來產品的附加值,為游客提供高品質度假環境(楊柳,2017)。提出可以從“農業+產業園”區、“農業+生態觀光”和“休閑體驗與農業+文化創意”這三個模式來推動田園綜合體的建設(梁曉涵,操小晉,2018);從生態要素協同、功能業態協同、文化協同、建設協同和治理協同五個方面系統解析了靄里田園綜合體的規劃實踐過程(張翔,張川,2020)。
關于“長株潭城市群”的田園綜合體發展規劃研究。長株潭生態綠心是三市城際生態公共綠地,通過鄉村旅游與生態綠心結合,加強保護與更新,實現綠心地區的可持續發展(胡燕,2019);也有很多學者以長株潭區域現有建成的或正在建的田園綜合體項目為實踐案例,從三產融合、生態綠心建設、致富發展路徑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探討和研究,比如以湘潭市華銀生態園為例對該田園綜合體的三產融合方式進行了范式研究(趙熇,丁夢,陳一,陳光明,2022);從鄉村振興角度對株洲市田園綜合體建設路徑進行了分析和研究(周敏,2022)。
本文以長株潭城市群區域內的潯龍河小鎮田園綜合體為樣本,探索長株潭城市群區域內田園綜合體項目的可持續發展路徑,同時為田園綜合體在湖南及其他地區推廣提出有益借鑒。
潯龍河小鎮,位于長沙縣“一心三片”中經濟核心區東北部的長沙縣果園鎮雙河村,處于長株潭城市群綠心的核心位置,區位優勢明顯。現有土地總面積11584畝,戶籍人口1562人,整體呈“山多、水多、田少、人少”的“兩多兩少”特點;潯龍河小鎮是典型的江南丘陵地形地貌,自然資源豐富,水系發達,有潯龍河、金井河、麻林河三條河流環繞左右;同時潯龍河小鎮歷史文化資源豐富,保留了當地民間傳說和古跡,如關帝廟、拖刀石、義云亭、華佗廟等。
2009年潯龍河小鎮總項目啟動以來,經過多年探索和發展,不斷吸取其他地區田園綜合體發展經驗和失敗教訓,并結合長株潭地區特色,形成了“生態產業+文化產業+教育產業+旅游產業+康養產業”五大特色產業有機結合、相容并生的產業布局。通過對鄉村自然環境、鄉村歷史文化等鄉村核心元素予以保留,集合產業優勢,大力發展農村綜合產業,形成“教育產業為核心、生態產業為基礎、文旅產業為靈魂、康養產業為配套、宜居產業為抓手”的產業格局,打造“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詩意棲居,實現全民安居、樂業、樂享生活。
1.組織模式創新。“模式創新”是潯龍河的核心價值。通過組織模式創新,即多方參與、多元投資、多方共贏的新模式,積極探討潯龍河小鎮田園綜合體可持續發展路徑。多方參與是指通過“企業+政府+基層組織”相融合的多方參與模式,提高田園綜合體建設的總體參與度;多元投資是指通過“村民(村集體)+企業+政府”的多元投資模式,提升田園綜合體建設的資金來源途徑;多方共贏是指通過多方參與和多元投資,實現“村民(村集體)+企業+政府”的多方共贏模式,從而促進田園綜合體各參與主體整體獲益。
2.規劃創新。“規劃創新”是潯龍河實現“兩型”標準的重要途徑。通過田園綜合體規劃創新,創新“多規合一”模式,潯龍河小鎮田園綜合體項目是建設以民生規劃為核心,加強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完善供電、污水處理、垃圾處理、鄉村公共服務等核心民生問題;以產業規劃為引領,立足小鎮區位優勢、自然環境、歷史文化、特色產業,圍繞田園綜合體核心發展要點,做大做強地區優勢產業,強化品牌管理,激活鄉村資源價值,推動農村電商、物流、交通等商貿流通服務業的發展,同時也帶動了大量本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和吸納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以建設規劃為推手,牢固長株潭城市綠心地位,優化田園景觀資源配置,加強農業環境綜合整治,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以社會發展規劃為長遠目標,妥善處理好政府、企業和農民三者關系,確定可持續發展的田園綜合體運營管理模式;以土地利用規劃為保障,兼顧社會、經濟、生態效益和農民的核心利益,合理規劃和利用農村土地,重點保障農業生產、農民生活的建設用地。
3.產業創新。潯龍河小鎮通過“企業+政府+基層組織的多方參與模式”建設潯龍河生態藝術小鎮項目,引進了棕櫚股份、湖南潯龍河投資控股等大中型企業參與田園綜合體的規劃、建設與運營,結合區位優勢、自然資源、和產業特色,大力發展潯龍河小鎮農村優勢產業,使鄉村資源實現了資產化和資本化,讓“綠水青山”真正變成了“金山銀山”。堅持創新平臺思維,打造互為依托、相互促進的五大產業體系,通過引入品牌教育集團、建設現代農業花木基地、參與影視文化節目錄制、打造康養生態園、打造完整研學游生態圈,形成了以“教育產業為核心、生態產業為基礎、文化產業為靈魂、康養產業為配套、旅游產業為抓手”的綜合產業體系。
通過一系列復雜、細致的工作和創新,潯龍河小鎮田園綜合體已逐步形成了由企業為主投資建設、政府主導推動、基層組織參與決策、農民意愿充分表達的“四輪驅動”模式。
近年來,長株潭城市群田園綜合體建設和發展速度較快,但總的來說,存在一定程度的同質化現象,大部分田園綜合體基本都是“農業+生態觀光+休閑旅游+文化創意”的發展模式框架,但是在具體建設過程中,部分田園綜合體缺乏對鄉村資源本真性、文化性、生態性和差異性的深度挖掘,缺乏個性化打造和設計,建設規劃內容容易出現雷同,同時與消費者需求不匹配,吸引力不夠強,這些問題都會導致田園綜合體將缺乏強勁的競爭力。
田園綜合體的發展是基于農村田園生活和農業形態,但是部分田園綜合體項目在開發過程中,盲目跟風和追逐市場短期發展熱點,忽視地方特色,主推“主題公園”或者“休閑旅游”發展模式,丟失了農業田園的本質,可持續發展和市場競爭力較弱。田園綜合體的建設本質是幫助城市居民回歸田園生活,追求田園慢生活,在建設過程中應充分發掘地方農村文化和特色,同時借助新媒體和新運營平臺帶動農村產業發展,增強田園綜合體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長株潭城市群田園綜合體項目大部分位于城市綠心,建設覆蓋大量土地或耕地,雖然城市綠心功能定位不變,但是必然丟失部分空間農業功能,同時所在地農民土地流轉后拿錢離開涉農行業不可避免,導致人口逐漸丟失農業功能,加之相當比重田園綜合體在規劃建設中直奔熱門“主題公園”和“休閑旅游”模式而去,農業功能丟失比例更大,因此田園綜合體在規劃建設中應思考如何保留農業田園本質,如何通過加大三產融合化解此類相關問題。
人才是實現長株潭城市群田園綜合體發展的關鍵。目前,長株潭地區高校眾多,全省大學本科及以上教育的高學歷人口的50%左右集中在長株潭地區,但是高校人才培養存在與企業實際需求不匹配問題,同時大學生返鄉就業意愿比例不高,導致長株潭地區培養的涉農大學生和掌握新時期新數字技能的大學生已不能滿足和適應新鄉村建設的需求,加上對地方發展情況不熟悉,高素質復合技能型人才短板依舊比較突出,致使長株潭城市群田園綜合體建設與發展面臨著后勁不足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現代化專業技能型人才缺乏,比如主打優勢特色農業產業園區模式和都市近郊型現代農業觀光園模式的跳馬小鎮田園綜合體,在苗木栽培、有機種植、畜禽養殖等方面涉農人才還是欠缺的;還比如主打“休閑+養老”的長株潭城市群田園綜合體發展相對較慢,主要原因是缺乏提供專業的醫護人員配套,致使該模式很難推進和發展。二是滿足新時代數字化發展的經營性人才缺口大。2022年,關于“農副產品直播帶貨”的內容首次寫入中央一號文件,“直播帶貨”“電商助農”在田園綜合體的宣傳推廣中起到重要作用。長株潭城市群田園綜合體的可持續發展需要懂現代化的商貿流通知識和新媒體運營知識的高素質復合型技能人才,但是一些田園綜合體的負責人部分是鄉鎮、村干部擔任,或者退休干部兼任,由于缺乏新媒體時代和數字時代相關新技術技能的知識積累,對直播電商、新媒體運營方式不熟悉,思維相對固化,缺乏適應性和靈活性,影響了田園綜合體發展的可持續發展和轉型升級。
長株潭城市群田園綜合體的建設發展研究還有著很大的提升空間。結合潯龍河小鎮田園綜合體的發展模式可知,在未來的長株潭城市群田園綜合體建設發展中,需要更加深入分析長株潭城市群田園綜合體的協同主體(即地方政府、企業、村集體和其他參與者)在田園綜合體發展過程中面臨的“運作模式”“實現路徑”“永續發展”等具體問題,并從運作模式、瓶頸因素、經驗借鑒、實現路徑、綜合評價等方面出發,探討促進長株潭城市群田園綜合體可持續發展路徑規劃的可行舉措,也將為湖南其他地區的田園綜合體建設提供經驗借鑒和參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