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昆山開發區合興幼兒園 王丹沁
學期初始,幼兒園環境呈現“百廢待興”的狀態。正當大家為此發愁時,《為生活和學習而設計——早期教育機構的環境變革》這本書走進了教師的視野,它從空間劃分、區域設置、材料選擇等多個方面都為教師提供了創新思路,更重要的是其中所傳遞的理念,那就是堅守環境創設中的兒童立場。大家在讀完這本書之后,結合在書中汲取和提煉到的內容,開始了一場現實中的“變革”……
我園活動室的格局多是沒有隔斷和遮蔽的大通間,這對于班級游戲區域的創設有利也有弊,利在游戲區角的位置和大小都能夠自由控制,弊在不同區域之間的相互關系需要更多的考量。為了保持空間的靈活性,我們一改以往固定的區域模式,將班級內的柜子都配裝上滑輪,幼兒可以根據自身游戲開展情況來移動。比如,當一個區域游戲人數增減或者內容對場地的要求發生變化時,幼兒可以根據需求來放大縮小空間,或是改變原有隔斷效果,使得游戲更加順利地進行。
將空間進行合理的布局是環境創設的第一步。秉持書中“參與環境決策是兒童的公民權利”的原則,教師組織幼兒就活動室內游戲環境的設置進行討論。幼兒紛紛說出自己對游戲環境的希望,遇到問題或者分歧時,他們也會群策群力地想辦法解決。經過師幼的努力,班級內部被劃分為七個游戲區角,分別為美工區、益智區、科學區、表演區、閱讀區、建構區和民間游戲區,考慮到科學區需要用到水來進行小實驗,且美工區有后續的清理工作,我們將這兩個區域安排在了離盥洗室較近的地方。建構區是活動中最明顯的“動區”,被單獨布置于活動室的西南角。表演區需要寬敞的活動場地供幼兒自主表現,現有的班級環境并不能很好地滿足這個條件,因此幼兒決定在走廊內進行該區域游戲活動。
能激發幼兒求知欲、好奇心和智力挑戰的環境才是對幼兒發展真正有益的,我們鼓勵幼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讓他們在獨立完成事情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和自豪感。隨著課程游戲化的推進,我園也做出了很多嘗試和改變,幼兒與墻面互動就是我園進行的眾多改革小舉措之一。
例如:大四班班級門口墻壁上設有“簽到墻”,掛有幼兒的“簽到記錄表”,幼兒每天早晨在自己小組的簽到紙上簽到,每周五統計這一周自己來園幾天,缺勤幾天。幼兒通過與環境互動,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一走進大四班,墻壁上是繪制在原木板上的《班級公約》和“幼兒一日作息表”“值日生”“今天我想玩……”,從環境設計制作到操作實施都是以幼兒為主導。幼兒在園的一日活動都被呈現在了墻面環境上,幼兒借助記錄與“會說話”的環境進行互動,從而積累經驗。在課程游戲化理念的引領下,我們改變了由教師包辦進行環境布置的傳統,而是引導幼兒全程參與到環境創設的過程中,可以“動”的環境布置其實非常吸引幼兒,成為了他們每天忙乎的“心頭事”。
在這個創作小天地里,幼兒可以從柜子里選取各式各樣的操作材料,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靈感進行大膽創作。教師提供的材料多為低結構材料,如毛根、彩紙、紙筒、火柴棒等,對于創作的題材和內容也不設限制,允許幼兒自主探索、嘗試。幼兒的作品都會被放在窗臺上進行展示,透明的玻璃窗上掛滿了他們的奇思妙想。
益智區內,教師會投放一些能夠促進幼兒觀察、比較、分析、推理、判斷,啟發幼兒思考的材料。這些材料的擺放按照星級難度排列,一星代表普通,二星代表挑戰,三星代表拓展,不同能力水平和興趣愛好的幼兒都能在其中找到適合自己游戲的材料。當代表結束的音樂響起時,幼兒會自覺按照柜子上與籃子上相對應的圖案進行配對收納,將每份玩具材料都歸放到位。
表演區的活動每次都是熱火朝天的,幼兒在區域材料取用上也十分多元化、開放化。自制的沙錘、響板、鈴鐺、鈴鼓在幼兒手里變幻出優美的樂章,穿上由廢舊材料制作的環保服飾,拿起話筒,每個幼兒都是班級里最閃亮的星。
閱讀能給人帶來美好和愉悅,緩解不良的情緒和壓力。書架上整齊地排列著圖書,墻壁上是本周推薦書目,大二班的滾軸圖書給幼兒帶來了全新的體驗。在這個區域中,幼兒逐漸養成良好的閱讀興趣和習慣,對圖畫和文字的敏感度提高。
來到大一班建構區,大家會被一大張設計圖紙所吸引。游戲開始之初,幼兒會根據主題在這張可循環涂畫的白板紙上設計好自己的創想,再根據圖紙逐步完成自己的建構作品。大班幼兒建構的成品更具象,有鏤空、對稱等技巧的發展。為了豐富游戲內容,延伸游戲情節,教師將輔助材料如人物卡片、交通標志、動物形象等都放置在了幼兒隨手可取的地方。
科學現象的發生往往讓幼兒驚嘆,溶解、融化、磁吸、靜電、壓力、光影……幼兒在游戲中能保持很高的積極性和參與度,科學的奧秘被藏在了一個個有趣的實驗中,等待著幼兒來發現和探索。以小實驗和小制作為主要形式的科學游戲,不僅豐富了幼兒的基礎科學認知,還提高了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茖W記錄表的使用促進了幼兒更認真地探索,更仔細地觀察,更主動地建構經驗,幼兒在學中玩,在玩中學,形成了良性循環。
我園每班都設有一個民間游戲區。其中有農家樂的石磨,幼兒可以進行裝豆、運豆、磨豆等各種有趣的生活化勞作活動。家長和幼兒一起收集了農作物如玉米皮、稻草等,幼兒用編織、粘貼等方式將這些農作物做成一件件漂亮的作品。傳統的織布工藝在民間游戲區里也得到傳承,織布機走進了幼兒的游戲世界,充分發展了幼兒的手部精細動作,幼兒還自主發起了線條花紋設計的挑戰。在區域游戲中,幼兒體驗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風情,對家鄉產生了喜愛和歸屬之感,萌生了愛家鄉的美好情感。
脫離了單純展示幼兒作品的固有思維,主題墻面成為貫穿整個活動的紀實載體,前期的調查、中期的探尋、后期的成果展示都是其中的組成部分。從一面墻就能了解到整個班級的狀態,包括教師的理念、幼兒的興趣和能力等。幼兒將主題活動中的收獲以多種形式展現出來,且主題墻是活動的,幼兒可以在空閑時間來動一動,翻一翻,挪一挪,回顧自己在主題活動開展過程中的點滴成長。
說起幼兒園的環境創設,幼兒肯定是第一“功臣”。從原始空間的規劃、材料的收集到設計,再到制作和呈現,都出自他們的巧手。我班崇尚“自然”,環境創設多采用自然材料,麻繩、原木板、紙箱、樹枝、硬紙板……在視覺上更加柔和,最重要是幼兒獲取容易、取拿方便、創作稱心。
環境只有充分悅納、支持所有的兒童,兒童才能像一粒充滿生命力的種子一樣茁壯成長。從幼兒園大環境到每班的特色環境,我們在一次次教研活動中不斷磨合、改善,使得在課程游戲化背景下的游戲真正成為了屬于兒童的真游戲,在珍貴的童年時光里留存下屬于兒童自己的獨特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