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鳳娟(江蘇:無錫市東湖塘實驗小學)
深度教學是各學科教學研究的重要課題。教育研究者的研究表明:深度教學指向于學習者對知識核心內涵深度理解。在深度教學的發生過程中,學習者以高階思維的發展和實際問題的解決為目標,能夠批判性地自主學習新知識、新思想,建構認知并學會遷移運用。審視科學課堂教學現狀,不難發現,或多或少存在高耗低效的尷尬現象。主要原因就在于,很多時候,在課堂教學中,老師因為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大多以純理論或者簡單實驗為主,將獲得的科學理論和結果直接拋給學生,導致學生的認知表面化,不能夠形成具有高思維含量的深度學習。那么,如何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層境界呢?“體驗式”教與學一定是不二之選!
體驗式教學,顧名思義,是指通過創造實際的或重復經歷的情境和機會,呈現或再現、還原教學內容,使學生在親歷的過程中學習知識的一種教學形式。
老師有效導引和學生主動探索是優質、高效課堂的兩個關鍵因素。傳統的科學課堂以老師講授為重點,忽視了對于學生理解能力的培養。學生只是課堂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忽視了學生真實的學習過程體驗。老師的教授過程存在困惑,學生的學習過程也有迷惑,課堂的教學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在探究實踐中培育學生的科學素養”是2022年版《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對科學教學提出的要求。

如上圖所示,體驗式教學是以學生的直觀感知為支撐的教學方法。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就科學教學而言,講授千遍不如手過一遍;對于學生而言,這種玩玩樂樂的學習過程是饒有興趣的親身體驗和直觀感受,由被動接受到主動吸收的轉變大大加深了其對于所學知識的認識與理解。
此外,小學科學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與實踐的能力,而學生創新能力以及創造勇氣的培養,關鍵在于和諧愉悅、民主寬松的人際環境。體驗式教學的交往形式是師生互動,教學過程是師生交流信息的過程,也是師生交流情感的過程。這個過程中師生間的關系是民主和諧的。學生身處良好的學習情境中,能夠獲得積極向上的心態,使他們的學習不受外界的干擾,從而獲得不斷的想象和聯想,高效率地參與到學習之中去,使課堂教學的效率獲得大大提升。
體驗式教學研究者倡導:老師要借助一定的活動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中去,從而使學生獲得充分的情感體驗與思維發展,進而實現深度教學。以蘇教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養昆蟲》這一課為例,我設計了養蠶活動,引導學生參與。
興趣對于學習的重要性眾所周知。科學課標也強調: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促進有意義的學習,要比追求知識的完整性和系統性更重要。在本課教學中,如果在課堂上將蠶的生長過程直接以圖片形式出示給學生,那么,他們雖然了解掌握了這一知識點,但肯定無法激發科學研究熱情。所以,我決定組織學生養蠶,開啟一個短期的參與式飼養、觀察活動。
動員課上,我給學生看了蠶卵,也看了蠶的圖片,他們無法想象蠶是如何從那一粒粒小小的卵孵化成長起來的。他們對接下來的養蠶活動充滿了好奇。于是,他們天天來看卵的孵化情況。當看到小小黑黑的蟻蠶從卵殼里鉆出來,他們都震驚了,這跟他們以前認識的蠶完全不一樣。學生開始每天興致勃勃地打掃蠶室。蟻蠶那么小,手抓不到也抓不得,學生只能用毛筆或者羽毛把它們輕輕地從桑葉上撣下來。可蠶的腳部有吸盤,會牢牢地吸在風干的桑葉絲上,一次兩次是撣不下來的。剛開始,學生撣了幾次就忍不住向我求助:“老師,我就是撣不下來,怎么辦?”“老師,這個也太難了吧。”“老師……”但是當他們得知沒有更好更快捷的辦法,只能慢慢找、輕輕撣后,學生漸漸地靜下心來。每當成功地把一只蟻蠶從干桑葉上撣到新鮮桑葉上,他們都會輕舒一口氣,高興地說:“又撣好了一只。”他們還會對新手飼養員說:“不能著急,慢慢來。”“動作要輕。”“你們可要找仔細了,不能漏了,不然它的小命不保嘍。”……儼然一位老師傅。
在照料蠶寶寶的過程中,學生不斷學習,不斷提問,不斷發現,老師適時進行點撥,答疑解惑,使學生在體驗的過程中得到深入思考、全心參與、充分交流,做了一回科學課堂的小主人,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得以大大激發。
以科學探究教學達到訓練學生思維的目的,是科學探究的初衷。雖然不同歷史時期的教育工作者對“科學探究”的理解有所不同,但不論哪種觀點均重視且以思維能力的培養為核心。
學生對科學世界中未知領域的實踐探索充滿向往。老師要抓住學生的好奇心,引導他們主動參與實踐,在實踐中思考,在思考中創造,在創造中自我提升。蠶是一種變態類昆蟲,它的發育需要經歷卵、幼蟲、蠶蛹、成蟲四個時期。在養蠶之前,學生只能從圖片上認識各個階段的蠶的外形特征,只能通過閱讀資料了解各時期蠶的生活習性,對“完全變態發育”的理解可以說是一知半解。養蠶后,學生經歷了養蠶的過程,了解了蠶每個時期的外形特征,更清楚它們各個時期的生活習性,能更準確地理解“完全變態發育”這一概念。課上我讓他們說說對“完全變態發育”的理解,他們說得頭頭是道:“蠶的一生在不同時期,有不一樣的外形特征。”“它們各個時期吃的東西也不一樣,幼蟲時期主要吃桑葉、萵苣葉等等,成蛹后就不吃不喝,破繭后的蠶蛾也不吃不喝。”……他們能用自己的語言來表述對“完全變態發育”的理解。這才是教育的本質。
以前在教學《我們一起來抽絲》一課時,我們會告訴學生一只蠶吐絲結的繭子,絲的長度可達到1500~3000米,能繞著我們的操場跑道7~15圈。學生聽后都感到非常驚奇,但我分明從這驚奇背后看到了疑惑。因為沒有親眼所見,所以他們并不能完全信服,提出要驗證真假。于是,在養蠶之后,我特意用一節課讓學生來抽絲,他們把蠶絲繞在紙團上,繞呀繞……一個學生手酸了,換另一個學生,再繞,再換。有的組整整繞了大半節課才繞完了,有些小組繞了一節課還沒繞完。
通過這次體驗活動,學生對蠶吐絲的長度有了切身體會,對我們的科學數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加信服。相信在以后的生活中,遇到類似的疑惑,他們也會想著去實踐驗證一下。學生的思維能力在一次次體驗中也自然形成。
小學階段是學生科學思維形成的初期階段,也是關鍵階段。老師在課堂上要不斷調整和完善教學內容、合理安排,通過學生的體驗式學習,使學生逐步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有效地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
科學學科的學習和其他學科不同,更加注重學生在主動嘗試、體驗感悟和積累經驗中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從而獲得科學探究方法、基礎知識、情感價值態度,最終形成科學探究的能力。
養蠶活動接近尾聲,一天上課前,我還沒走進班級,學生就嘰嘰喳喳地圍著我問個不停:“老師,蠶蛾會飛嗎?”“老師,我的蠶蛾破繭了,我該給它喂點啥呀?還是桑葉嗎?”“老師,我只養活了一只蠶寶寶,它變的蠶蛾會產卵嗎?”……問題太多,我只覺腦袋嗡嗡,根本來不及一一回答,只能先安排他們坐下,再來逐個解決他們的問題。課上,我先讓他們說說蠶蛾是怎么從繭里出來的。由于學生經歷了養蠶的過程,在養蠶活動中已經觀察了蠶蛾出繭的過程,甚至有學生在網上查找到了相關資料,知道蠶蛾的破繭方式十分奇特。我帶領學生仔細觀察蠶蛾的身體,看看它的樣子,能分為幾個部分。很快,學生就爭論起來了。有些學生認為蠶蛾的翅膀是獨立的一部分,但是也有些學生認為,它長在胸部,要算胸部的一部分。正當他們爭得不可開交的時候,有個學生說:“我們應該去查找資料。”聽到這句話,我感到非常欣慰。因為他們已經知道了查找資料是解決問題、搜集證據的一種重要方法。最終,我帶領學生一起查閱資料,驗證了后者的觀點。
后來,我又指導他們觀察蠶蛾的頭部及繭蛹蛻下的外殼,不一會兒就有學生興奮地告訴我:“老師,我觀察蠶蛾時,好像沒有看到嘴巴,我又仔細觀察了它蛻下的殼,好像嘴巴那個部位還留在殼里。”聽了他的話,學生又進行了仔細觀察,大家都十分贊同他的觀點。我順勢追問:“蠶蛾還會吃東西嗎?”“不會。”經過學生的觀察,這個問題得到了很好解決。
科學是注重事實和證據的,實證意識在培養學生科學思維、科學素養方面有著重要的意義。培養學生實證意識,就是要讓學生多質疑,多思考,不人云亦云。觀察法是小學科學課堂中最常見,也是最重要的一項教學方法,更是收集證據的重要方法。通過這次養蠶活動,我感到學生真正學會了觀察,培養了實證意識。以前學生的觀察浮于表面,只看了一兩點就停止觀察。你看他們現在觀察得多用心啊!生怕看漏了點什么。在課堂中,學生將觀察到的現象與書本上學到知識相聯系,甚至會去查閱資料進行證實。這才是真正的觀察,才是有效的觀察。
在養蠶這一段時間里,師生共同體驗了快樂,也經歷了心酸,但是我覺得這個過程對學生來說意義非凡。此次養蠶活動歷時兩個月左右,學生從守護一顆蠶卵開始,陪伴蠶卵孵化成蟻蠶,再到它們破繭而出,交尾產卵,歷經蠶完整的一個生命周期。我再一次感受到學生親身經歷這一過程的重要性。
科學不同于其他學科,在新課改的背景下,科學課的教材內容,以及對學生科學素養的要求在不斷地變化。為了適應這一變化,老師必須引領學生嘗試改變,積極參與課堂研討,主動嘗試,親身體驗,思考感悟,經驗積累。只有這樣,他們才能進一步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將科學知識、探究方法、情感態度等實實在在地在頭腦里構建起來,形成獨特的個人認知,最終提升科學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