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林 碧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程標準》)要求教師以學生為本,優化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發揮自主性,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構建良好認知,發展核心素養。由此可見,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是地理學科的教學目標,優化教學方法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必由之路。在核心素養導向影響下,一線教育工作者早已提出諸多新的教學方法,“讀思達”教學法是其中之一。所謂的“讀思達”教學法是指以信息加工理論為指引,將認知中的信息輸入—加工—輸出三環節以可視化的方式轉化為學生的閱讀—思考—表達三環節,促使學生經歷知識再生產、再發展、再生長過程,助力學生構建良好認知,發展核心素養的重要方法[1]。在“讀思達”教學中,“讀”是基礎,“思”是核心,“達”是手段。因此,在實施中學地理教學時,教師應該應用“讀思達”教學法,聯系教學內容,組織閱讀活動,提出思考問題,搭建表達舞臺,借此驅動學生經歷閱讀、思考、表達過程,構建良好的地理認知,發展地理核心素養。
閱讀方法是學生有效進行地理閱讀的保障[2]。縱觀傳統教學,大部分學生因缺乏良好的閱讀方法,難以邊閱讀邊思考,無法構建良好的地理認知,同時阻礙閱讀能力發展。由此,在實施地理“讀思達”教學時,教師應先教授學生適宜的閱讀方法。
1.教授批注閱讀法
批注式閱讀法是我國自古就有的閱讀方法,集讀、思、寫為一體,便于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認真思考,細心書寫,構建良好認知,發展思維能力、表達能力。所以,教師應教授學生批注式閱讀法。教師先聯系地理閱讀內容,提出相關問題,接著,引導學生帶著問題進行閱讀,動手勾畫相關內容,寫下自己的理解。在此過程中,學生會高度集中注意力,積極思維,構建個性認知。同時,學生也會以書寫內容為基礎,有針對性地與他人交流,碰撞思維,構建深入認知。通過不斷進行批注式閱讀,學生可以養成讀思結合的好習慣,有利于增強地理學習效果。
2.教授圖文結合法
圖文結合法是集文字語言和圖表語言為一體的閱讀方法。插圖是地理學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不可多得的閱讀對象。學生應用圖文結合法進行閱讀,可以在地圖的輔助下,構建地理認知,鍛煉讀圖能力。對此,教師可教授學生圖文結合法。
例如,在“大氣受熱過程和大氣運動”這節課教學中,教材利用圖文結合的方式介紹了大氣的受熱過程。教師引導學生邊閱讀教材中的文字內容,邊觀察插圖,將文字轉化為圖像,借此梳理大氣的受熱過程。在此之際,教師還鼓勵學生動手繪制,利用簡單的圖像展現大氣受熱過程。如此,學生經歷閱讀—讀圖—繪圖這一過程,圖文結合地認知大氣受熱過程,同時鍛煉讀圖能力。此外,部分學生會因此“了解自然地理環境”,形成人地協調觀。
閱讀任務是學生進行地理閱讀的驅動。在學生掌握閱讀方法后,教師研讀教學內容,設計相關的閱讀任務。在任務的驅動下,學生明確閱讀方向,有針對性地閱讀、思考、表達,構建良好認知,鍛煉相關能力。
以“洋流”為例,《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引導學生應用地理知識,歸納世界洋流分布規律。了解洋流是學生歸納世界洋流分布規律的基礎。閱讀是學生了解洋流的方式之一。基于此,教師以洋流為重點,設計閱讀任務單,呈現不同的任務。

《洋流》閱讀任務單任務一:閱讀教材。(1)洋流的概念: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較______地沿著_______做_____的流動,叫作洋流。(2)按性質分類,洋流有_____和_____。其中,_____是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3)洋流的影響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任務二:思考問題。images/BZ_25_547_1621_918_1799.png根據世界洋流分布圖,寫出各洋流的名稱。任務三:自主反思。通過閱讀教材,思考問題,你發現了什么規律?
在閱讀任務單的驅動下,學生閱讀教材,探尋相關內容,借此初步地構建地理認知,鍛煉閱讀能力、思維能力,發展區域認知能力。
在核心素養培養背景下,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度學習地理知識。傳統教學實踐證明,淺層的、無生成空間的問題阻礙學生深度學習。因此,在地理課堂上,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與學生學情,設計深層的、有生成空間的地理問題,調動學生的地理思考積極性,促使學生開放思維,深入探究。
以“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為例,在課堂上,農業區位因素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立足于此,教師利用電子白板呈現具體事例,如“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杭州‘明前龍井’引到日本,種植效果不盡如人意”等,并就此提出問題:“從這些事例中,大家可以看出影響農業布局的農業區位因素有哪些?”在此問題的作用下,學生產生思考積極性。在思維作用下,學生審視具體事例,把握關鍵信息,由此總結出影響農業布局的農業區位因素,如氣候、地形、土壤等,由此構建地理認知,同時鍛煉綜合思維能力、區域認知能力,有利于增強課堂學習效果。
有效的質疑不僅可以使學生深入探究學習內容,拓展認知深度,還可以使學生積極思維,提高思維水平。在質疑的驅動下,學生會發揮主觀能動性,遷移已有認知,應用多樣方法解決問題,發展綜合思維能力。對此,在地理課堂上,教師應引導學生大膽質疑。
以“水循環”為例,在課堂上,教師利用電子白板向學生演示水循環實驗。在學生觀看之際,教師引導其思考:“碗和塑料紙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在問題作用下,學生邊觀察邊思考,發現地理現象,借此獲取問題答案。立足學生的發現,教師進行引導:“根據現象和發現,大家有哪些問題呢?”在教師的激勵下,學生積極思維,提出各種問題:“實驗現象能不能說明不同類型的水體之間存在某種聯系呢?”“不同水體之間有怎樣的聯系?”“這種實驗現象是否存在于自然界中?在自然界有怎樣的表現?”等。教師及時贊賞學生的質疑,并鼓勵他們與小組成員合作,共同探究問題答案。在合作探究之際,學生積極思維,提出不同的方法。如有的小組設想實驗,將碗換成蒸發皿,直接放在酒精燈上加熱,并據此表述水循環的主要環節。實踐證明,學生通過進行小組合作,不但逐步解決了問題,構建了地理認知,還鍛煉了綜合思維能力,有利于提高地理學習水平。
反思是地理教學活動的核心,是學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保障。在地理課堂上,學生體驗多樣活動,構建地理認知,發展相關能力。立足于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師及時引導其反思,可以使其從不同角度思考、反省,發現學習的不足,及時彌補,實現知識系統化,同時完善思維品質。由此,在地理課堂上,教師應尊重學生學習所得,及時引導其進行反思。
以“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為例,在課堂上,學生通過解決系列問題,了解了相關內容。基于此,教師在電子白板上展現泰國湄公河平原與澳大利亞的地理位置,并引導學生觀察、思考澳大利亞牧場與泰國湄公河平原水稻種植的不同之處。如此思考的過程,正是學生進行地理反思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學生會遷移課堂認知,認真讀圖,細心對比,解決問題,由此進一步地認知“區位”。立足于學生的認知情況,教師不斷追問,如“農業區位選擇的實質是什么?影響農業區位選擇與變化的因素有哪些?”等。在不同問題的作用下,學生積極思維,遷移認知,由此加深對所學的理解。在此過程中,不少學生探尋地理成因,發展綜合思維能力。
地理表達是學生增強認知的活動。合作交流是地理表達的實踐方式。小組合作學習實踐證明,學生通過合作交流,可以碰撞思維,逐步達成統一認知,便于增強認知,促進思維發展。因此,在地理課堂上,教師應引導學生積極進行合作交流。
以“城鎮化”為例,城鎮化進程對地理環境產生的影響及產生的問題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在實施教學前,教師以莆田的城鎮化發展情況為基礎,將全體學生分為四組:商業網點組、道路交通組、景區調查組、轄區住房組,引導他們合作調查本地商業網點、道路交通、景區及轄區住房建設情況,梳理現存的相關問題。通過課前實踐,學生獲取了真實信息,同時鍛煉了地理實踐力。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依據教學需要,引導學生與小組成員交流課前收集的信息,并討論莆田在城鎮化進程中對地理環境產生的影響及問題。在此之際,教師在電子白板上展現圖表(見表1),引導學生記錄討論結果。

表1
在課前信息和圖表的支撐下,各小組成員積極表達,提出個性看法。在規定的時間結束后,教師鼓勵小組毛遂自薦,到講臺上介紹具體內容。在小組代表介紹時,教師和其他學生認真傾聽,補充其他內容。通過如此合作,學生解決了問題,增強了地理認知,同時順其自然地鍛煉了區域分析能力、地理表達能力。
《課程標準》指明了地理學科的實踐性,要求教師引導學生應用地理所學解決實際問題。在“讀思達”課堂上,學生體驗多樣活動,構建了地理認知,做好了應用準備。由此,教師立足地理學科與現實生活的關系,引導學生進行實踐體驗,靈活應用所學,借此增強地理認知,發展地理學科核心素養。
以“多種多樣的區域”為例,在課堂上,學生了解了區域的相關內容。教師在任務單上呈現熱帶沙漠、熱帶雨林、熱帶草原、高山地區的圖片,引導學生模擬旅行活動,遷移地理認知,描述不同地區的地理景觀,介紹不同地區旅行需攜帶的生活用品。為保證模擬旅行活動得以有效開展,教師給予學生充足時間,鼓勵他們使用兩周時間,與小組成員通力合作,設計經過如上地區的旅行路線。學生在任務的驅動下,發揮主觀能動性,遷移地理認知,收集相關信息,由此豐富知識儲備。在充足內容的支撐下,學生分析區域特點,設計適宜的旅行路線,順其自然地實現地理表達。
綜上所述,有效實施“讀思達”教學,可以使學生體驗閱讀、思考、表達活動,逐步構建地理認知,發展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增強地理學習效果。鑒于此,在實施高中地理教學時,教師可以以《課程標準》為指導,結合教學內容,多樣化地應用“讀思達”教學法,引導學生閱讀、思考、表達,促使學生逐步構建地理認知,發展多樣能力,如閱讀能力、綜合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地理實踐能力等,切實增強地理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