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林祥
★沈從文創作的《邊城》已經問世89年了,關于《邊城》的文學研究也走過了89年的歷程。經過粗略統計,研究《邊城》的文章多達幾百篇,很多研究學者認為,《邊城》主調所演繹的是一幕悲劇。這本小說有著多層次、濃重、深刻的象征意義,我們運用文化—歷史的方式進行審視,就會看得特別清楚。
一、創作動機
《邊城》是作家沈從文的代表作,也是我們國家文學史上非常優秀的一部抒發家鄉情懷的小說?!哆叧恰返膭撟魇窃谏驈奈膼矍榕c事業雙豐收的階段,沈從文創作《邊城》主要的目的并不是要描繪人民生活在桃花源,他只是利用一個小鎮上一些普通的人來譜寫一段比較淳樸和深刻的感情,體現出人和人之間的溫暖,從而抒寫人們美好的“愛”。那個時代社會局勢并不穩定,人民群眾處于崇尚金錢與地位的階段,為了喚起人民大眾內心深處的淳樸,讓他們感受自然健康的人生,作家創作了這個作品。
其次,作家沈從文創作這個作品還和自己的經歷有關,他出生在湖南湘西,那個時期,湖南湘西一直受到別的族群的壓迫和鄙視,而且沈從文從小就很自卑。再加上他親眼看到了當時社會的黑暗,所以,沈從文對當時社會的復雜及人情冷漠感到很絕望,就把全部的情緒寄托在作品中,表達自己內心對于美好的向往。
二、品味不同的美
(一)人性美
沈從文非常推崇自然人性,他覺得在自然狀態下,人的本質是最美的。沈從文的創作出發點便是創建一座希臘神廟,以山地為基礎,使用堅硬的石頭來堆砌,勻稱、精致、結實,盡管形體比較小,但是不纖巧,這座希臘神廟供奉的是人性,這就是沈從文理想中的建筑。
作家賈平凹曾說,沈從文是以他溫和的心境來看人性的真和善的。確實,《邊城》里面的人物形象全都閃爍著人性的光輝,并且《邊城》里所描寫的幾個人物不僅僅是單純的人物,正是這些人物組成了整體的意象群,象征著健康、淳樸以及自然的人性。
(二)風景美
《邊城》為廣大讀者展現了一幅湖南湘西瑰麗、純樸以及自然的風光圖。比如,動聽的鳥叫聲、美麗的黃昏、如銀的月色、清澈的河流,給廣大讀者美的自然體驗。同時,依山傍水的湘西城鎮,有關風水的白塔,還有古樸的吊腳樓則表現出湖南湘西的民族特色,將民族特色與自然風景有效結合,不僅產生了較強的鄉村氣息,還給廣大讀者呈現了美如畫的風景,進而給讀者美的感受。
(三)人情美
在《邊城》中,沈從文主要通過對鄰里之情、親情、愛情的細膩刻畫展現湖南湘西人民的人情美。沈從文主要從翠翠與祖父的親情以及天保與儺送的手足情這兩個方面來呈現親情之美。在風景優美的湖南湘西小城,翠翠與祖父相依為命,并互相照顧,在感情方面也互相依托。為了翠翠的愛情,老船夫不怕辛苦和勞累,竭盡全力要為翠翠找到一個稱心如意的郎君。他們之間濃厚的爺孫情令廣大讀者動容。另外,天保與儺送兩人手足情深,雖然他們同時愛上了翠翠,但天保和儺送依然尊重翠翠的選擇,本著公平公正的原則,光明磊落地進行競爭。競爭結束后,哥哥知道自己的命運,于是為了成全弟弟而遠走他鄉,最終命喪洞庭湖。弟弟儺送在尋找哥哥的尸骨沒有結果后,也悄然離開了。
(四)社會風俗之美
在《邊城》中美麗的茶峒小鎮,人們過著簡單的生活,這里依然保持著最淳樸的民俗風情,這里的風俗束縛性并不強,相反能夠給人們帶來快樂和輕松的感覺。小鎮沒有戰亂,也沒有利益糾紛,人們平等地生活,數千年來沿襲著古老的民風民俗,比如每年端午節,捉水鴨和賽龍舟就是必備節目,孩子和老人都聚集到一起,感受節日帶來的歡樂。每年中秋,小鎮的男青年和女青年就會對唱情歌,互相表達愛意。到了春節,小鎮上會舉辦舞獅活動、放煙火和鬧元宵,非常熱鬧,這便是茶峒小鎮人們平凡快樂的生活。特別是在敘述翠翠的愛情時,沈從文著重描寫了茶峒小鎮青年對唱情歌的習俗,男青年想要表達自己對心愛姑娘的愛意,要唱三年的情歌來感動心愛的姑娘,以這樣簡單質樸的方式來追求感情,展現了茶峒小鎮的美好和純凈。
三、寫作特色
(一)心理描寫
以出色的心理描寫刻畫人物,是《邊城》的重要藝術特色。心理描寫主要是指對人物的心理活動、心理狀態以及神態舉止等進行細致的描寫。心理描寫可以表現人物的品格、特點,還能突出整篇文章的主旨。在《邊城》里也運用了很多細膩的心理描寫,表現手法也是多種多樣。先是描寫人物的夢境和幻想來展示他們的心理世界,比如詳細描寫翠翠的美好夢境,表達了翠翠對于美好愛情的憧憬。同時,再通過描寫人物的神態和語言,來達到描寫內心的目的。比如,翠翠撒嬌央求著爺爺丟下船陪在她的身邊,這段描寫表現出翠翠內心對于祖父的依賴。
(二)環境描寫
在《邊城》中,沈從文還運用了很多環境描寫,通過環境描寫既可以表現湖南湘西區域的山水風景,還可以烘托人物的內心情感。比如,描寫晚上溪面上一層層的薄霧,蟲子的叫聲,烘托了翠翠對儺送唱情歌的期待,充分表達了少女翠翠對于美好愛情的憧憬,還有對儺送滿滿的愛意。
四、《邊城》寄托的理想
作者在《邊城》這部小說中重點描繪了湖南湘西人們生活的方式,并借此重拾民族的信心與信仰,重新構建民族品格和道德標準。這里的人們生活方式比較安逸,他們的內心世界也更加干凈和純粹,這些也正是那個時代所缺失的東西。在那個動蕩年代,作家沈從文厭倦了城市的虛偽冷漠和裝模作樣,對于傳統文化的遺失以及外國文化的沖擊痛心疾首。在他此后的作品當中,大多也都以描寫湘西農村居民的生活為基調,充分展現人性美。
五、《邊城》的悲劇色彩
《邊城》終究是一個悲劇故事。本以為在風景美、人性美、人情美、自然美以及社會風俗美的故事中,這對有情人能夠幸福地在一起,老爺爺也可以享受天倫之樂,天保也可以擁有自己的家庭,然而這一切都沒有實現。
這部小說充滿濃厚的悲劇色彩,作品將人性善的一面和悲劇結局做了鮮明的對比,讓廣大讀者在讀完小說后,對于美的理解更加深刻、更加細膩。沈從文在《邊城》中對悲劇的描述篇幅并不多,使讀者感覺故事發展也很自然,好像這就應該是人物自己的命運,并不是作者刻意安排的,是美麗的湘西小鎮中真實存在的。沈從文沒有在作品中過多投放自己的情感,而是以悲憫之心引導文中人物,引導廣大讀者尋找自我。那個年代是混亂動蕩的年代,人們普遍陷入迷茫,未來什么樣,該走什么道路,人民大眾一概不知。沈從文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深入思考,并把這些思想寫進文章引導那個年代的人們再加深思考,幫助人們尋找自我。
但是,隨著暴風雨的來臨,白塔坍塌,爺爺猝死,作者追求的理想人性也漸漸消亡。雖然后來重建了白塔,但是和原來相比,多了幻想與虛榮。翠翠守在爺爺的墳前并等著儺送的歸來,但這等待是漫長難熬的,純潔的少女被生活打磨,歲月的痕跡也毫不遮掩。作者沒有把這些寫出來,一方面可能是因為可憐翠翠,將這部分殘忍的真相留給廣大讀者去想象,但這也是沈從文希望讀者去思考的,什么是人性?人性的本質是什么?人生的路到底該怎么走?
作家沈從文帶給廣大讀者的“邊城”,不僅是一座充滿純樸人性美的城,還是一座引領人們深思的城。在《邊城》中,用安靜訴說的形式給廣大讀者講述了民族的悲哀,還有漸漸泯滅的人性,沈從文希望通過《邊城》能夠喚醒人們的真心以及最純粹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