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婕
摘 要:幼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初始階段,在這一階段進行體驗式教育能夠更好地對幼兒進行培養。將傳統節日文化體驗與幼兒體驗式教學相結合,能夠進一步提高幼兒教育的效果,發揮文化育人作用,在教育中遵循“貼近生活”的理念,提高幼兒對傳統節日的認同感。
關鍵詞:傳統節日;文化體驗;幼兒教育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539(2023)24-0209-03
幼兒在這個階段對任何事物的理解都還處在啟蒙階段,認知處于基礎水平。所以在這個時期,通過教師的指導可以更好地促進幼兒的發展。利用幼兒的好奇心,對幼兒體驗式教學在傳統節日活動中的運用,能夠起到提高學習興趣的作用,讓其能夠主動參與學習。與此同時,這種教學方式還有利于拓展幼兒的思維境界,使其能夠獲得更多的情感體驗,幫助幼兒樹立良好的三觀。因此,對于幼兒體驗式教學策略的運用要結合傳統節日文化,讓幼兒能夠在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中健康成長。
體驗式教學起源于杜威的經驗論,杜威將教育看成是對過去經驗一次又一次的更新和革新。關于體驗式教學的概念,國內外學者從不同的視角,與自己所處的學科領域相結合展開了不同的解釋。盡管他們的視角不盡相同,但都一致認為,體驗式教學可以促進學習者學習能力和學習成績的提升,從而可以更好地調動學習者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建立起他們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這是一種可以適應時代發展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方式。體驗式教學法的有效應用能夠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的效果,將其應用在幼兒教育中能夠提高幼兒對于所學知識的理解程度,促使其積累更多的生活經驗,并將這些經驗和知識內化成為自身的發展動力,為后續的學習和成長提供更多的支持。
幼兒體驗式教育就是在幼兒體驗性教學中,將傳統優秀的文化通過特定教學形式融入教育活動之中,讓幼兒能夠在親身體驗的過程中獲得體驗。在幼兒成長過程中,傳統的節日活動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將其與教育活動相結合才能更好地發揮其文化性和教育性的作用。第一,情感教育要求。在此方面,教育活動要充實孩子的感情經驗,加深孩子的文化認同感。傳統節日是對優秀的傳統文化和文化風俗的一種高度濃縮,可以給幼兒帶來新鮮的文化素材,從而創造出一種能夠體現地域特色文化的節日氣氛,讓幼兒在開放、生動的活動氛圍中受到影響,從而讓他們與居住地域的關系變得更加緊密,從而在潛移默化之中對幼兒的文化身份進行塑造,提升幼兒的文化認同感。第二,課程發展要求。要促進課程資源的構建,提高課程發展的深度。幼兒體驗式教學是將“知、意、行”融為一體的一種社會教育形式,它是在“身臨其境”“心臨其境”的特殊氣氛與情境中,讓幼兒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從而引起他們思維與情緒的共鳴,從而對幼兒產生一種真實感、持久性的影響。把傳統節日同本地化的體驗式教育相結合,發掘出其中所包含的豐富課程資源,這對促進體驗式教育課程材料和資源體系的構建具有重要意義,提高了課程開發的深度意義。第三,文化充實要求。要豐富節日的文化內容,豐富節日的表現方式。傳統節日是幼兒與地方生活經驗性教育的橋梁,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表達方式。在傳統節日中,還需要將體驗教育與節日文化進行結合,從而豐富節日的文化內涵,將其自身所具有的文化傳承意義充分發揮出來,讓節日的表現形式變得更加多種多樣,從而達到對傳統節日與教育文化的兼收并蓄,促進傳統節日與學校教育的相互融通。
(一)重視活動內容的選擇
幼兒的思想還處在發展的初期,他們對于事情的認識還不是很清晰,所以他們在學習的時候經常會碰到更多的困難。但是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在這個年齡,他們有很強的包容能力,因此對這一階段幼兒進行體驗式教學是多元文化融合的最佳時機。教師在選擇活動內容時應該看得更遠,站在孩子終身發展的立場上,拓展傳統節日文化活動的領域,挖掘可用資源。在弘揚我們國家傳統文化的同時,還可以將全球的傳統節日用作教育資源,拓寬幼兒的視野,充實幼兒的認識,在構建一個多樣化的課堂的過程中讓幼兒對節日文化有更深層次的了解,增強體驗感。除此之外,幼師還應該為幼兒設計出一些有趣味性的活動環節,以此來激發幼兒的興趣,讓他們的參與積極性得到提高。
比如,在日常有關春節的教學過程中,春節作為我們國家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其本身的意義不容忽視。為此,老師可以以春節為主題提出幾個問題,讓幼兒在家長的幫助之下進行回答。問卷中可以包括以下問題:除夕,每個家庭都應該做好什么準備?我們如何度過春節?等等。隨后,教師對每個幼兒的回答進行查看和了解,以此為基礎制定具體的教學活動。有的幼兒可能會有這樣的回復:我和我的父母一起去買年貨,并且向朋友們送上祝福。這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幼兒,看一看、聽一聽、嘗一嘗,通過多方感官來感受即將到來的春節氣氛。在新年這一天,要讓幼兒積極參加包餃子、剪窗花、貼春聯等活動,在家長的幫助下在微信群里和同學們一起分享自己過年的照片,為同學們送上祝福。也可以與家庭成員一起參與新春活動,感受一家人團聚的快樂。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增強幼兒的體驗感,使其對傳統節日的認知更加深入。
(二)重視開展活動的形式
一方面,把中心經驗和群體經驗融合在一起。開展傳統節日文化活動,可以為幼兒提供一個很好的接觸外界的機會,可以讓幼兒更好地了解外面的世界,從而更好地適應和融入社會。幼兒體驗式活動的運用,對提高幼兒的社會性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讓孩子有一個自由的發展空間,讓他們能夠在主動、自愿的狀態下與他人進行交流,從而對其語言表達能力進行高效培養和提升。此外,為了促進活動的高效開展,幼兒園教師還可以對每個幼兒的偏好和愛好進行調查,并以此為基礎,將同樣愛好的幼兒組成一個小組,為他們組織合適的活動,調動他們的參與熱情,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幼兒可以在活動中朝著共同的目標前進,在興趣的趨勢之下積極表達自己的想法,與他人進行交流,有利于增強彼此之間的感情,使幼兒明白合作的重要,在合作中學會尊重別人,理解別人,養成與人溝通的好習慣,從而提高他們的整體素質,為他們未來的學習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比如,在中秋佳節來臨的時候,教師可以根據“中秋節”這個主題組織幼兒參加一些傳統的節日活動,并在活動的形式上有所創新,讓幼兒分組,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月餅,去觀察中秋節目的內容,去觀察街上的變化。同時,要引導培養孩子的觀察力,強調孩子的主體地位,培養孩子的自主性。教師需要時刻了解幼兒的活動情況,為其提供有效的指導,使其能夠獲得更多的情感體驗。另一方面,要發揮父母的作用,做到家園同步教育。我國傳統的教育模式強調學校主管學習,家長主管家庭教育,二者之間存在很強的割裂性,家庭和幼兒園之間并不緊密。在這樣的情況下,幼兒在家庭中的狀態無法被幼兒園了解,在幼兒園的情況也無法對家長詳細說明。這就造成了家庭教育和幼兒園教育之間出現了一種脫節,間接地影響了孩子的發展。為此,幼兒父母和幼兒園都應該深刻地反省和思考,并采取相應的對策,幫助幼兒提高體驗感。第一,提高幼兒園教育質量。在進行活動的時候,幼兒園應該邀請父母參加,對父母要有足夠的尊敬,主動和父母交流,將活動的概念融入父母的心中,告知家長教育策略,讓家長能夠理解幼兒園的教育需要,積極配合。第二,改善家庭教育。庭教育和幼兒園教育是相互促進的,任何一方發生了偏差都會嚴重影響到孩子的學習和成長。父母要高度關注這一問題,對孩子的優缺點和生活狀態從新的角度進行考慮,提高孩子的教育水平,對孩子遇到的問題要遵循科學的方法,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保證孩子的身心健康。
(三)確立活動開展的目標
幼兒處于快速發展的階段,在這一時期,幼兒的情感需求比較旺盛,同時也會更加受到情感思維的影響。所以,在開展傳統節日體驗式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考慮到幼兒的這一特點,運用體驗式的教學方法來引起幼兒的注意。
比如,恰逢母親節的教學可以以母親節為主題,老師要引導幼兒回想母親對自己的照顧與呵護,帶幼兒去看關于“母愛”的動畫片,這樣可以引起幼兒的情緒上的共鳴,讓幼兒沉浸在節日的氣氛中。之后,幼師可以觀察幼兒的狀態,并適時提出一些有關母親節的小問題:母親節的由來有哪位小朋友知道?可以告訴老師嗎?你想送媽媽什么禮物?你想對媽媽說什么呢?等,激發孩子進行思考,并培養孩子的探究意識。在活動結束的時候,幼師們要給幼兒安排一些節日的任務,如可以讓幼兒和父母互換一下身份,讓幼兒在父母的位置上去體會一日的生活,讓幼兒根據自己的感受送給父母一份禮物。幼兒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會獲得更多的體驗,從而對自己日常的任性行為進行反省和反思,慢慢地懂得感激之情,從而真正地實現了教育活動的價值。
(四)有效開展啟發活動
傳統節日是中國最寶貴的文化遺產之一,要想讓幼兒對傳統節日有更深的理解,就必須要讓幼兒對傳統節日的具體內容有更多的了解,產生更多的認知,這就要求老師們有更多的教學手段來啟發幼兒的思維。在這種情況下,老師們可以通過啟發教學法來引導幼兒對中國傳統節日的理解。啟發式教學手段,就是要以具體教學的要求和幼兒的認知能力為基礎,通過誘導的方式來傳授知識,啟發幼兒的思維,讓幼兒對中華傳統節日充滿濃厚的興趣,這樣才能有效地克服傳統灌輸式教學手段帶來的問題。
比如,在課堂上,老師可以引導幼兒想象自己在節日情境下的感受,從而加深幼兒對于傳統節日的印象。老師可以組織一個名為“我眼中的傳統節日”的班級交流活動,逐步引導幼兒以節日文化為主題進行交流。具體來說,可以按照如下方式進行教學:教師首先問:“小朋友們,在你們的印象中,都有什么傳統節日呢?”小朋友們會七嘴八舌地回答,“春節!”“元宵節!”“中秋節!”,他們開始嘰嘰喳喳地說個不停。教師可以讓幼兒先討論一會兒,隨后說:“你們都太棒了!回答得非常好!想不想多了解一下我們國家的傳統節日呢?”小朋友們會說:“想!”,教師又可以提問:“那么,你們誰知道中秋佳節應該吃些什么呢?”幼兒會再一次搶著回答問題,教師適時進行啟發引導:“我們為何要在節日這么做呢?”這樣下來,幼兒就會主動地對這個問題做出回應。就這樣,在這種提問式的對話中,幼兒逐步地認識到了中國的傳統節日,從而打開了幼兒的思維,讓幼兒對傳統節日產生了一種強烈的認知渴望。在這一過程中,幼兒的反應都非常的活躍,沒有表現出絲毫的抗拒。由此可見,在幼兒教育的課堂上,啟發式的教學方法是非常適合幼兒學習特征的。
(五)強化教育活動的評價
在開展傳統節日體驗式教育活動的過程中,為避免對幼兒心理造成不良影響,就需要重視評價工作的合理開展。要采取合理的評價措施,使幼兒能夠對自己的進步充滿自信,從而形成一種對自己的認同,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除此之外,為確保評價的公正性和完整性,幼兒園教師還應充分利用專業技能來指導孩子看似彼此之間的關系,強化幼兒互評的效果,從而可以加強幼兒之間的和諧相處,使幼兒能夠使用更客觀地去對待彼此。同時也能夠激發幼兒理性思維的發展,培養其分析能力,并不斷提升自我。最后,幼兒園教師還必須重視與家長的溝通,與家長保持有效的交流,將幼兒在幼兒園的情況與家長分享,讓家長清楚了解幼兒的進步,給孩子正面的表揚、鼓勵幼兒繼續前進,并為傳統節日體驗教育活動提供支持。
通過文章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得知,在幼兒體驗式教育中,要實現對傳統節日文化資源的有效應用,必須在體驗教育方面進行創新,提高幼兒對傳統節日的認同感,從而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基于此,本文提出幾點建議:重視活動內容的選擇、重視開展活動的形式、確立活動開展的目標和強化教育活動的評價。
[1]林希娟.基于傳統節日的幼兒社會教育探究[J].教育界(教師培訓),2019(05).
[2]陳寶釵.傳統節慶活動中“幼兒情景體驗式”策略的應用研究[J].教師,2020(20).
[3]陳小青.訴求、缺失與復歸:傳統節日在幼兒本土化生活體驗式社會教育中的研究[J].教育界,2021(01).
[4]黃梅娟.走進區域綻放生命——農村幼兒園體驗式活動區游戲的實踐與思考[J].課程教育研究,2019(09).
[5]徐佳琳.傳統節日文化教育在幼兒園區域游戲中的融合[J].家長,202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