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梁鴻宇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新階段的重要戰略謀劃。經過40多年的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我國已經具備了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基礎和條件。
中國大宗商品供應鏈行業的盈利模式從貿易商向綜合物流服務商演進,向全產業鏈延伸,拓寬加工制造增值服務。通過對較為典型的大宗商品供應鏈企業的發展規律進行分析,他們的共性規律表現為:(1)貿易仍舊是多數大宗供應鏈企業業務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單純買賣的貿易商已經很少;(2)基于對產業鏈的介入深度和增值服務的需求,進行相關的資產布局,從而實現對貨權的把控和嚴控信用風險;(3)在發展路徑上,基于中游貿易環節,向產業鏈上下游(上游收購礦產資源/制造加工、下游的深加工/分銷/制造)進行延伸。
宏觀經濟增速下行和市場透明度提高意味著貿易商利潤空間縮窄,我國大宗商品供應鏈企業逐漸轉型,不難看出,剛剛過去的2022,大宗供應鏈的龍頭企業通過物流金融、電子倉單等模式創新使得大宗供應鏈有望擺脫高杠桿模式,通過物流、咨詢、代理執行等方式為客戶提供多元化綜合服務。
中國大宗商品供應鏈行業未來產業趨勢表現為科技賦能,鏈條延伸,增值服務。對此,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大宗商品交易市場流通分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周旭表示,“未來五到十年,我國大宗商品市場發展的基本格局是:需求進入平穩期,產業進入調整期,企業進入轉型期。”在新形勢下,大宗產業發展不能再依靠過去的規模擴張模式,必須轉變發展方式,從“規模速度”轉向“質量效率”。

周旭說,在這個轉型的過程中,傳統產業不是被弱化了,而是在經歷一個由大到強的發展過程,并將逐步形成以數字化、平臺化、智能化和國際化為特點的現代產業體系和現代流通體系,建議要把握三大方向:一是加快發展大宗商品現代供應鏈,提升供應鏈創新應用水平。二是構筑大宗商品數字經濟生態圈,提升市場資源配置能力。通過資源整合、流程優化和組織協同,在產業融合、質量效率提升中形成新的利益共享的發展模式,構筑跨界融合、共享共生的數字經濟生態圈。三是形成雙循環相互促進新發展格局,促進傳統產業向價值鏈中高端延伸。從供給側出發,推進傳統產業新舊動能轉換,由“規模速度”型向“質量效率”型轉變,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與此同時,數字供應鏈的創新與發展是中國大宗商品供應鏈行業必經之路。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蔡進表示,當前,還要重點關注產業鏈與供應鏈的安全,兼顧安全與效率,找到中間的平衡點。“以數字化平臺鏈接上下游企業,提供全流程的解決方案與全流程的服務體系,是目前的一大趨勢。”蔡進說,平臺實際能夠通過打通供應鏈形成產業鏈,將產業鏈的銷售、采購、生產、倉儲等各環節鏈接在一起。同時,平臺能夠實現對客戶的開放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