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慶華 孫 暉
這一年是個特殊的年份。20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在完成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重任后,2021年又迎來鄉村振興的起步之年。在“建黨百年”的宏大主題交響中,由遼寧大連新聞傳媒集團創作的4集系列紀錄片《稻鄉澎湃》,關注遼南水稻傳統種植區如何探索具有區域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以一組鄉村基層黨組織、黨員和村民面對挑戰如何突破、追求幸福為群像,譜寫了一部新時代鄉村振興的時代之歌,該片獲得第32屆中國新聞獎系列報道二等獎。作為一部由城市電視臺創作、以遼南鄉村為題材的紀錄片,在主題深化、結構敘事等方面有哪些獨特之處呢?
《稻鄉澎湃》攝制組是大連新聞傳媒集團一支只有五六個人的專業紀錄片團隊,團隊成立6年來已創作生產8季33部(集)紀錄片,其中70%取材于鄉村。團隊曾在2019年創作的3集紀錄片《煙火鄉國》獲第30屆中國新聞獎國際傳播類二等獎。
《稻鄉澎湃》策劃于2021年初,把選題置于鄉村振興的時代大背景,挖掘具有東北、大連地域特色的故事,努力展現具有價值感的時代故事,是欄目組最初立下的標桿。但如何將宏大主題與接地氣的當地題材巧妙結合,實現起來并不簡單,甚至“稻鄉”這個選題能否成立,一度都成了難題。
欄目組用一個多月時間進行前期采風,跑遍了大連主要涉農鄉鎮。但調查發現,隨著大連經濟結構的調整,農業在大連區域經濟中比重較低,種植業更不是大連農業的主導,反而是都市農業、水產品養殖所占比重更大。前期調研中,政府涉農部門也建議欄目組將報道方向轉為大連的特色農業。
但欄目組堅持認為,一部能被大多數觀眾所接受的紀錄片,選題應有普遍熟悉度和內容體驗感,所提煉的經驗應該可操作、可借鑒,符合全國觀眾對農業特別是對東北和遼寧農業的傳統印象。最終,欄目組決定繼續圍繞東北三大主糧——玉米、大豆和水稻做文章。
但玉米和大豆在大連的種植規模很小,水稻種植也難與東北腹地相比。雖然一直找不到合適的切入點,但欄目組始終相信,在大連,鄉村振興的選題一定會有不同凡響的故事,因為在大連這樣城鎮化程度相對高的地區,這里的農民普遍具有較強的現代化思維、國際化理念和破局的渴望,他們對振興鄉村的要求更急切,行動也更果斷。
靈感總是在焦灼中不經意地出現,一篇介紹大連大嘴子遺址保護現狀的網文提醒了節目組,在20多年前的考古挖掘中,大連發現了3000年前的碳化稻種!在大連營城子漢墓博物館,欄目組拍到了最后呈現在《稻鄉澎湃》每集成片開篇和片尾曲中的碳化古稻種。

①攝制組拍攝漁民出海

②攝制組拍攝稻農

③攝制組拍攝稻田蟹
中國是世界水稻的原產地,隨著古人的遷徙,最早一批稻谷在3000多年前從江淮地區進入東北。大連大嘴子遺址出土的稻種是迄今在東北地區發現的最早的古稻種,可以說,遼南是東北最早的水稻產區,也是中國農耕文明最早的發祥地之一。從這里出發,去探尋今日稻鄉的振興之路,不僅順理成章,更產生了深厚的歷史縱深感。
同樣的土地、同樣的海岸線,數千年后,如今的稻鄉早已天翻地覆,這里的農民還在靠天吃飯嗎?跟大海相伴的鄉村,會有多少讓人心潮澎湃的故事?
《稻鄉澎湃》拍攝中途,欄目組又意外得到一個消息,袁隆平院士的“海水稻”正在大連進行首次試種。雖然只試驗了七分地,但秋收后產量近450公斤。
古老的稻種和當代新稻種在這部紀錄片里有了神奇的交集和“對話”,歷史感和時代感極大加深了這部鄉村題材紀錄片的縱深感和現實意義。
雖然是一部主旋律題材紀錄片,但《稻鄉澎湃》全片沒有停留在簡單的歌頌和表面的成就展示上,而是直面現實,客觀記錄了發生在當代中國東北特別是遼南農村的真實故事。這里的人們為改變現狀,與不利的自然環境、經濟形勢抗爭,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矛盾和沖突,他們的樂觀和不屈,正是這種真實感讓觀眾產生了強烈的代入感,從而引發人們更深層次的思考——在鄉村振興的起步之年,如何面對這些現實中的問題,如何化解這些矛盾,走向更光明的未來。不回避的背后,是力量和自信的支撐,從而將紀錄片所反映的鄉村振興的主題進一步引向深入。
例如,自然環境的矛盾。全片開場即進入一場糾紛,開海第一天,鄰村捕撈船開進黃貴城村海域,為了維護本村利益,黃貴城村人扣了鄰村的船,雙方互不相讓吵成一團,還報了海警。這場糾紛的背后是海洋資源逐年減少產生的困局。黃貴城村人多地少,全村80多艘漁船全靠海里的“口糧田”,但往年的老漁場靠漁獲大不如前,漁民乘興而來,回去的時候臉上卻寫滿失望。此外,這里的村民還要面對土地鹽堿化、海水倒灌等諸多問題。
除了自然環境,疫情和國內外經濟形勢下行帶來的壓力也波及到在雙利村種姜的李世豪身上。雙利村水田少,旱田多,為了實現增收,李世豪嘗試改種附加值更高的出口姜。沒有想到,2021年全球疫情使海運價格上漲十倍,原來十幾塊錢一斤的出口姜賣不出去,國內市場姜價又暴跌,李世豪十多萬元的前期投入很難收回。
此外,還有村民們長期形成的傳統思維與新觀念的沖突。山海豐村長年種植大西紅柿,收成雖然穩定,但賣價低。年輕的村支書為改變現狀,幾次帶隊到育種公司觀摩新培育的小西紅柿品種,新品多達200多種,口感好,賣價高,但村民們還是不敢輕易嘗試。
這些在鄉村振興發展道路上不能回避的帶有結構性的社會和經濟問題,加深了振興發展的緊迫性和現實意義,所以,這里的每一次嘗試和改變都帶來希望。4集紀錄片的最后,當收獲季節到來時,大地豐收的喜悅和農業新品試種的點滴進展,格外讓人感到欣慰;面對失敗,村支書和村民們說得最多的就是“來年要轉變思路”。振興之路溝溝坎坎,最寶貴的是人心。
袁隆平院士的“海水稻”在當地試種成功后,片中有這樣一段解說詞:“在稻鄉結出的新一代種糧,帶著袁隆平院士跨越山海的叮嚀,努力生長在鹽堿灘涂,最后用酣暢的秋熟完成了院士曾經的囑托,雖然老人的身影已經遠去,但這里,將年復一年,總有稻香。”新與舊,挫折與希望,構成了鄉村振興主題交響的主旋律。
4集紀錄片《稻鄉澎湃》每集30分鐘,在總長120分鐘的時間里,講述了五個不同的故事,平均每個故事20多分鐘,從春到秋按季節順序拍攝,交叉剪輯,看似零散,互不相關,但始終貫穿著一條主線。為了使全片結構清晰,節奏緊湊,每集以矛盾沖突為剪輯點,層層設置懸念,展開故事情節,并通過景別、色彩、語言風格等對比,帶給觀眾美的享受。
紀錄片不像故事片,很難有起伏的劇情,但當節目組深入到火熱的鄉村生活中時,現實中的“戲劇沖突”往往出人意料,對這些“沖突”的記錄和原聲保留,使《稻鄉澎湃》呈現出獨特的敘事風格。
比如,愛折騰的種糧大戶阿福一年要拿出1000 畝稻田嘗試養蟹,從選苗開始,他就不斷遇到困難。先是拿不準該選本地苗還是外地苗,接著遇到蟹苗生病、蟹子脫殼時又遇到覓食的白鷺等等,他投入的四萬元能不能收回成本?兩個月前才上任的大盧村社區書記張文龍因為村里鹽堿地多,想改種新品種水稻,但村民們大多觀望,張文龍自己先投入十萬元探路,他能成功嗎?水稻成熟季節,新品種稻卻在大風中倒伏,外地來的收割機司機因為疫情急著返鄉,雨又要來了,水稻收割能完成嗎?李世豪雇請了鄰村上百人種植出口姜,種了多年地的老莊稼把式卻頭一次遇上這樣的精細活兒,苗還沒出,李世豪卻真金白銀先付出幾萬元工錢,他一直聯系的歐盟客商能來嗎?他期望中的倉儲庫什么時候建成?
隨著時間的推移,故事在一個又一個懸念中推進。紀錄片中保留了大量原聲同期,由人物之間的紀實性對話來推進情節的發展,人物的性格特點也在這樣的推進中逐漸清晰,從而完成了紀錄片的節奏推進和人物塑造。這種表現方式建立在紀錄片作者對全部素材的精心組織和對節目節奏的完整把控基礎上。
《稻鄉澎湃》全片采用4K拍攝,航拍、水下攝影、微焦鏡頭等不同鏡頭的展現,使全片呈現出精致的美感。
如油畫般美麗的稻田。全片拍攝貫穿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季節稻田風景各異,航拍俯視鏡頭給人震撼的美感,稻田整齊的條塊與河流蜿蜒的線條構成油畫般美麗的圖畫。帶有主人公的俯拍畫面經常作為轉場畫面穿插在故事中間,使紀錄片的鏡頭語言呈現出跳躍的節奏和起伏的律動。
再比如,色彩對比之美。蔚藍的大海、翠綠的秧苗、金黃的稻田,還有壯闊的紅海灘,從早春到秋收,大地孕育生機,收獲幸福,色彩之美里流淌著紀錄片作者對鄉村之美的禮贊和歌詠。
該片創作中還穿插了富有遼南特色的鄉土風情描寫,如在灘涂采捕野生蟶子,在稻田燒烤稻香河蟹等。在灘涂勞作中,村民們身上掛滿淤泥,他們用樸實的對話相互打趣,這些辛勤勞動中的小插曲,和片中不時穿插的有關河蟹、白鷺擬人化的詼諧解說,使全片充滿了生活的氣息和明亮的格調,也表現了勞動的快樂。
“光明里的東北鄉村,行進中的現實中國”,這是中國傳媒大學中國紀錄片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趙曦對《稻鄉澎湃》的評價。“光明”和“現實”是媒體人的使命,“東北”和“中國”是紀錄片作品的根脈,我們將繼續扎根鄉土,在時代大背景中講好中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