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峰
伴隨著數字化和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新興媒體也獲得蓬勃成長。CNNIC數據顯示,截至2022 年6 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為10.47 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達到99.6%。[1]傳統媒體如報紙、廣播和電視等,其受眾正在快速流失。新一代年輕群體逐漸遠離傳統媒體,他們通過智能手機中的新聞客戶端、微博、微信公眾號等獲取信息。黨報是黨和政府的喉舌,肩負著宣傳黨的主張、通達社情民意的重要職責。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黨報雖然是我國最權威的傳統主流媒體,但黨報的輿論影響力受到了新媒體的強力挑戰,黨報與新媒體融合成為緊迫的發展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做大做強主流輿論,“讓主流媒體借助移動傳播,牢牢占據輿論引導、思想引領、文化傳承、服務人民的傳播制高點”。[2]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黨報融媒體發展奠定了基調,指明了方向。安徽日報作為省級黨報,遵循黨中央的指示要求,堅定不移推動媒體深度融合。截至2022 年10 月,安徽日報報業集團已建立包括客戶端APP、微信公眾號、法人微博、安徽新聞網等25 個新媒體發布平臺與賬號。其中安徽日報法人微博,粉絲量達到358.6萬,微博閱讀數達10萬以上。安徽日報通過平臺再造、要素整合、終端融通,實現鍛造主力軍、唱響主旋律,努力把黨報打造成具有強大影響力、引導力的新型主流媒體。
在媒體融合過程中,黨報編輯思想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堅持守正與創新。黨報的編輯思想不是憑空產生的,它來源于新聞實踐活動。黨報編輯在報紙的生產過程中,從事新聞策劃、稿件審修、版面編排等實踐活動,由此產生對黨報定位和編輯風格的把握,對新聞實踐目標與路徑的判斷和選擇。黨報編輯對新聞實踐的看法,既受新聞實踐自身規律的影響,同時也受到政治、經濟、文化和科技等諸多因素影響。隨著5G、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的不斷發展,科技進步已經影響到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新媒體、新傳播技術的出現改變了新聞實踐的面貌,也沖擊了傳統黨報編輯思想。黨報與新媒體融合,其編輯思想也在碰撞中守正與創新。守正就是要堅守輿論主陣地,唱響時代主旋律;創新則是在運用新媒體傳播技術基礎上,創造全新的表達方式和話語方式,更好地服務黨的新聞輿論工作。
在互聯網上的新興媒體中,存在著數量巨大的商業媒體和自媒體,他們開發利用新傳播技術,提供新奇多樣的信息內容,追求流量和點擊率,最終目的是把流量轉化為經濟利益。黨報融媒體作為政治性、指導性強的新媒體,不能為了追求流量和點擊率,放棄或弱化自身的政治屬性。黨報融媒體要毫不動搖地堅持政治家辦報的原則,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統一,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指導。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黨和政府主辦的媒體是黨和政府的宣傳陣地,必須姓黨”。[3]黨報融媒體編輯思想要體現黨的意志、反映黨的主張,編輯思想表達的意見、觀點要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保持高度一致,同各級黨委政府的決策部署保持高度一致。
黨報在與新媒體融合中,積極引入新興媒體平臺,采用大量的新技術傳播手段,擴展了黨報媒體的影響力和傳播力。安徽日報融媒體產品品種繁多、形式新穎、富有創意,產品種類涵蓋視頻、音頻、動圖、長漫、H5等。隨著融媒技術的不斷發展,短視頻快速崛起。安徽日報融媒體順應時代潮流,在微信公眾號推出VLOG作品,滿足受眾獲取信息的需求。例如,2022年6月25日和27日,分別推出《記者VLOG|“西”行漫記:藏族同胞的黃梅調,好聽!》和《記者VLOG|“西”行漫記:在雪域種茶的安徽人》,講述安徽對口支援西藏山南地區的優秀事跡。VLOG 的時長3~5 分鐘、內容貼近生活,滿足了新媒體用戶的個性化需求,符合新媒體用戶的使用習慣。安徽日報融媒體不斷創新新聞敘事形態,新聞展現的事實內容更立體,受眾的閱讀體驗更舒適。新興傳播技術的利用,適應現代大眾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增強了傳統黨報媒體的吸引力,讓更多受眾了解黨報媒體,感知黨媒優質的內容。
黨報融媒體編輯思想中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擁抱新技術傳播手段,從根本上看,不是對立而是統一的。黨報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牢牢把握社會輿論的正確導向,有助于全國人民堅定信心走社會主義道路、走改革發展之路,促進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穩定。而擁抱新技術傳播手段,則為黨報注入源源不斷的時代活力。全新的傳播技術手段創造了全新的表達方式和話語方式,黨報編輯思想只有與時俱進,在黨報新聞采集、敘事、反饋等方面做出深刻改變,融入新媒體技術,才能使黨報在時代發展中勇立潮頭。
傳統黨報有著“群眾辦報”的優良傳統,表現為重視讀者來信,傾聽讀者意見,廣泛培養基層通訊員隊伍。在全媒體傳播環境下,受眾既是新媒體內容的接收者,又是生產者和傳播者。黨報融媒體辦報模式應作出轉變,不僅要增強與受眾互動,還要引導受眾參與內容的生產和傳播。黨報引導受眾參與融媒體內容的生產,有著天然的優勢。安徽日報在媒體融合實踐中,其微信公眾號就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2022 年7 月1 日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1 周年紀念日,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也已走過了十年。安徽日報融媒體作為黨媒推出多項活動紀念這一重要的日子。6月16日,安徽日報融媒體微信公眾號推出策劃“黨齡十年,請舉手!”邀請2012年入黨的黨員,聊聊10年來踐行初心使命的心路歷程,并留下電子郵箱地址,有不少讀者在微信下面留言“舉手”。從6月21日至7月3日,安徽日報微信公眾號陸續推出7 條微信,精選19 人講述自己的入黨故事或者十年里的難忘記憶。這19 人中,有教師、警察、村官、礦工、公交司機和醫護人員等,都是奮戰在不同工作崗位的普通勞動者。他們或者攝錄短視頻直接講述自己的入黨故事,或者寫信敘說十年里自己的成長經歷。黨報融媒體編輯在微信推文中為短視頻編寫了人物的事跡介紹,為信件配發了作者十年里勞動工作的精彩照片,整個微信頁面圖文并茂,內容平實,文風親切,讓用戶容易接受,認同感強。
安徽日報融媒體策劃邀請我們身邊的普通共產黨員講述入黨故事,表明共產黨人的信仰不是空泛抽象的,而是具體實際的,只有把理想信念與本職工作結合起來,在工作生活中發揮先鋒模范作用,才能不負黨和人民的重托。生動的故事,不但可以激發用戶閱讀興趣,還可引導他們關注學習優秀黨員平凡崗位履職盡責、日常工作踐行初心使命的事跡。安徽日報融媒體編輯引導受眾參與內容的生產,既堅持了正確的政治方向,又適應媒體融合技術發展,取得了較好的傳播效果。
新聞通常指新近發生事實的報道,新聞報道對時效性有著很高的要求。隨著新技術的出現,新聞時效性有了突破性變化,新媒體對新聞發布的時效已經縮短為以分秒計算,新媒體對重大突發新聞事件報道甚至采用動態全程跟蹤報道,呈現在媒體上的新聞是正在發生的新聞事實。在新傳播技術的支撐下新媒體已經進化為全程媒體。
黨報作為黨和政府的喉舌,其權威性是建立在黨和政府崇高的威望上。黨報刊載的新聞強調真實性,黨報的版式嚴謹大氣,黨報的語言文字準確規范,因而黨報的編輯思想從根本上是追求權威性。新興媒體不具備黨報所處的地位優勢,其新聞報道時常在消息來源上不權威,版式上花哨多變,標題文字上夸張驚悚,導致其權威性不足。
在媒體融合過程中,黨報編輯能有效地將黨報的權威性和新媒體即時性融合起來,往往會發揮強大的輿論引導力。例如發生重大事件時,人民群眾習慣閱讀黨報獲取權威的信息。然而,由于受眾心情急迫,如果黨報不能及時發布權威信息,在互聯網各種媒體平臺上就容易滋生謠言。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準確、權威的信息不及時傳播,虛假、歪曲的信息就會搞亂人心;積極、正確的思想輿論不發展壯大,消極、錯誤的言論觀點就會肆虐泛濫”。[4]突發重大事件時,黨報融媒體必須及時站出來,發布權威信息,讓真相跑在謠言前面。
2020 年安徽高考首日,歙縣突遭暴雨襲擊。在各大媒體平臺上,歙縣高考生被洪水圍困,家長心急如焚的圖片和視頻瘋狂傳播。安徽日報微信公眾號于7 日9 時56 分推出報道《快訊!歙縣首日高考或延遲!》,13 時55 分推出報道《最新!歙縣考區語文、數學科目考試延期》,傳遞了安徽省教育招生考試院緊急通報。在微信留言區,網友已經沒有了焦慮,紛紛留言“調整心態”“高考加油”。22 時50 分推出報道《定了!歙縣考生高考語文數學7月9日補考!》,說明教育部同意啟用備用試卷進行補考。黨報融媒體及時而權威的信息發布,讓歙縣高考考生和家長不再焦慮,安心準備考試。安徽日報融媒體在這一重大突發事件中,第一時間推送新聞報道,消息源頭權威可靠,內容文字嚴謹準確,牢牢掌握輿論的引導權,讓黨和政府的聲音及時傳播開來。
新媒體對新聞事件動態全程報道,有效解決時效性問題,然而新聞事件還在持續發生并未完結,新媒體上展現的只能是新聞事件的一部分,受眾接受的信息必然是碎片化的。這些碎片化的信息有著信息量大、內容淺顯易懂、缺乏思想深度等特征。受眾無法獲知新聞事件發生的背景、內部運行的規律以及對事件未來發展的預測。黨報不僅刊登權威的新聞信息,還可以提供深度的分析和獨到的見解,其指導性、思想深度是黨報鮮明的特征。黨報融媒體編輯思想中堅持報道的思想深度和碎片化傳播的融合,看似存在著矛盾,事實上,這二者是可以統一的。在碎片化報道中可以蘊含思想深度,可以進行思想引領。
2020 年,安徽遭遇了嚴重的洪澇災害。長達60 天的梅雨期,安徽境內長江、淮河全線超警戒水位……安徽日報融媒體緊盯全省各地洪水災情,微信公眾號及時發布大量的汛情通報、災害預警、防汛應急響應等信息,全程報道汛情的發展狀況。7 月17 日至19 日,合肥遭遇連續三天強降雨,局地出現洪澇災害。黨報融媒體全程報道合肥暴雨洪澇災害,為受眾提供權威及時的訊息。但黨報融媒體編輯沒有停留在提供訊息這一層面上,19日安徽日報微信公眾號推出報道《合肥暴雨百年一遇?還要持續多久?權威回應來了!》,其通過采訪專家、收集數據、制作圖表、拍攝照片和視頻等工作,深度闡釋了災害形成的原因,預測未來災情發展狀況,給企業的生產和民眾的生活以指導,報道答疑釋惑專業、有深度。
在洪澇災害報道中,安徽日報融媒體編輯每天都及時推出多條災情訊息,滿足了受眾的信息需求。為了避免碎片化報道帶來的負面影響,黨報融媒體編輯選擇一些重要的時間節點,推出有深度的重點報道,提供專業獨到的見解,積極引導民眾抗洪救災、恢復生產生活。安徽日報融媒體從傳播形式上適應新媒體的轉變,將黨報的思想深度與新媒體碎片化傳播方式融合起來,提高話語構建能力,增強傳播力引導力。
傳統黨報紙媒,其受眾主要是政府部門領導干部、企事業單位管理層、知識分子等社會精英階層。這些黨報讀者關心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領域的動態,黨報不僅為其提供權威的新聞信息,還提供深度的分析和獨到的觀點。新興媒體是媒體與電商、社交、娛樂、出行等不同領域相互結合的產物,新媒體的目標受眾不再是少數精英,而是廣大網民。新媒體不但為受眾提供新聞信息,還提供功能性服務,幾乎全方位介入人們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例如今日頭條APP,已經不是傳統意義的新聞客戶端,其提供的內容和服務包括新聞、短視頻、電影、音樂、游戲、搜索、購物等,涵蓋生活的方方面面。
黨報融媒體在發揮新聞供給職能時,融合新媒體功能性服務是很有必要的。相較于商業媒體,黨報融媒體受資金、技術的限制,很難做到全方位提供信息和功能性服務。但黨報融媒體可以根據自身的特點,進行一定程度的信息與服務的融合。通過提供服務不僅能夠增加用戶的留存量,提高用戶黏性,還能增添黨報融媒體的盈利能力。
例如,中國移動安徽公司舉辦2022 年“移動5G 流量節”,推廣5G 網絡服務。安徽日報微信公眾號在7月和8月推送廣告文稿6次,總閱讀量超14 萬人。在安徽日報微信公眾號對話框,讀者回復“流量節”,就會被引導到中國移動安徽APP辦理業務,并能享受5G流量贈送等福利。在安徽日報客戶端APP,中國移動和安徽日報聯合舉辦“我和移動的5G 故事”有獎征文活動,獲獎作品將在安徽日報客戶端APP 展示和投票。5G 通信賦能各行各業,在電商、醫療、教育、智慧城市等領域運用廣泛,給廣大消費者的生活帶來許多變化。安徽日報融媒體編輯征集受眾講述自己與移動5G之間的有趣故事,既反映了5G給安徽帶來的嶄新變化,又宣傳了中國移動安徽公司在5G網絡建設、產業融合創新等方面的成就。黨報融媒體巧妙地將黨報的信息提供與新媒體的功能性服務融合在一起,探索了與網絡商業媒體不同的融合發展之路。
安徽日報在推進黨報媒體融合發展過程中,還格外強調融媒體的下沉服務能力建設。在安徽日報客戶端APP 創建黨媒云,先后上線了社區融、鄉鎮融、法治融、政協融、老兵融等多個融媒體平臺,連通了省級媒體與基層縣區用戶。例如在社區融媒體平臺,除了刊登基層新聞報道,還提供包括基層黨建、社區養老、醫療衛生等一系列服務內容。通過信息與服務的融合,黨報融媒體提高了在基層的影響力和滲透力。
新媒體時代,黨報融媒體發揮著輿論壓艙石的作用。黨報融媒體編輯思想是黨報新媒體新聞實踐的指向標。黨報編輯需要在新媒體的新聞采集、敘事、反饋等各個環節,將正確的編輯思想滲透進去,提高黨報融媒體的輿論引導水平。在創新新媒體傳播形式中,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融合黨報權威性和新媒體時效性優勢;在新媒體碎片化報道中,發揮黨媒的思想引領作用;融合黨報信息供給和新媒體服務功能,釋放黨報融媒體在社會生活中的活力。在黨報融媒體編輯思想的實踐中,要注重融媒體編輯隊伍建設,提升編輯人員的政治把關力、價值判斷力和創新意識,發揮主流媒體價值引導和輿論導向的作用。■
注釋:
[1]2022年中國互聯網用戶規模及手機用戶規模數據統計分析,https://www.163.com/dy/article/HJFJV1OD051481OF.html.
[2][4]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共同思想基礎[N].人民日報,2019-1-26.
[3]堅持正確方向創新方法手段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N].人民日報,2016-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