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梓丞 錢磊 曹犇
(1.陜西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陜西西安 710119;2.西安工業大學基礎學院 陜西西安 710021)
乒乓球是我國的國球[1-2],深受國人的喜愛。乒乓球作為以技戰術為主導的隔網對抗性項目[1-5],技戰術是其競技能力的主導環節[2,5],也是決定比賽雙方最終能否制勝的關鍵因素。因此,對于乒乓球技戰術的研究始終是中國乒乓球隊關注的重點[3,6]。
東京奧運會乒乓球混雙決賽中,許昕/劉詩雯意外失利,痛失金牌。隨著日本運動員水谷隼的退役,現今對中國乒乓球隊最具威脅的是林昀儒/鄭怡靜這對來自中國臺北的混雙組合,他們在東京奧運會上獲得混雙銅牌,2021年在休斯敦世乒賽上獲得混雙銅牌,目前世界混雙項目排名第一[7]。他們的混雙組合打法先進,技術全面,特長突出,一左一右配合默契[2],而且年輕氣盛,正值當打之年,具有很強的沖擊力,技戰術水平與中國隊現有組合不分伯仲[7],林昀儒/鄭怡靜混雙組合必將成為巴黎奧運會上中國乒乓球隊面對的最具威脅的對手。
乒乓球雙打技戰術常用的理論研究方法是傳統的三段統計法,且對混雙研究較少。該文采用在原有傳統三段統計法的基礎之上進行研究與創新的八輪次三段法[3,6],此研究方法更加適用于乒乓球混雙項目的技戰術研究。另外,原有的技戰術研究都是采用傳統的人工紙質版數據進行統計,而現今的數據是通過視頻分析系統統計的,代替了原有的人工數據統計。該文就采用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自主研發的“乒乓軍師”視頻統計軟件對林昀儒/鄭怡靜這對來自中國臺北的混雙組合進行技戰術的分析與研究[3]。
為了備戰巴黎奧運會乒乓球混雙比賽,該文從整體三段、8個發接輪次、發球輪發球旋轉和落點、接發球輪接發球手段和落點、板數特征等層面對林昀儒/鄭怡靜的技戰術進行全面分析與研究。
該文以中國臺北林昀儒/鄭怡靜混雙組合技戰術作為研究對象。
1.2.1 文獻資料法
查閱中國知網,進行文獻檢索,整理與學習了相關文獻,并閱讀了有關乒乓球混雙技戰術方面的書籍、報刊與文章,獲得了大量的理論知識。通過對文獻資料、報刊、書籍當中相關內容的學習,明確了目前的研究思路與整體的架構,從而為該篇論文的撰寫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支撐。
1.2.2 視頻標注法
通過央視體育、中國體育、咪咕視頻等體育媒體平臺觀看了2020 年東京奧運會乒乓球混雙半決賽,2021年11 月休斯敦世乒賽混雙1/16 決賽、1/8 決賽、1/4 決賽、半決賽的5 場比賽錄像。運用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自主研發的“乒乓軍師”視頻統計軟件,對中國臺北組合林昀儒/鄭怡靜的5場比賽進行了錄像統計(比賽目錄見表1),統計后進行比賽技戰術細節的觀察與分析,并做好比賽中技戰術的總結。

表1 林昀儒/鄭怡靜比賽目錄
1.2.3 乒乓球雙打八輪次三段指標評估法
觀看比賽錄像,并對比賽錄像中的數據進行了記錄,將這些數據錄入Excel 中進行統計與分析,從而得出最終數據。該文將采用乒乓球技戰術分析中的以4個發球輪次、4個接發球輪次以及發搶段、接搶段、相持段為結構的雙打八輪次三段的指標評估法。
八輪次三段指標評估法的具體結構的關系如下。
(1)發搶段中包括4 個發球輪次、4 個發球輪次包括發搶段。
(2)接搶段中包括4 個接發球輪次、4 個接發球輪次包括接搶段。
(3)相持段中包括4 個發球輪次和4 個接發球輪次,發球輪相持和接發球輪相持包括于相持段。
八輪次三段指標評估法的具體公式如下。
(1)段得分率=段得分/(段得分+段失分)×100%。
(2)段使用率=(段得分+段失分)/整場總分×100%。
(3)輪次得分率=輪次得分/(輪次得分+輪次失分)×100%。
(4)輪次使用率=(輪次得分+輪次失分)/整場總分×100%。
從整體三段的數據(見表2)看,發搶段表現一般,第三板失分較多;在接搶段中,使用率最高的為36.39%,接發球優勢明顯,第四板失分較多;相持段表現也相對一般,得分率為44.83%,使用率為33.24%。從5 場比賽整體三段數據來看,林昀儒/鄭怡靜發搶段第三板和接搶段第四板沒有表現出太多的優勢,相持段相較于發搶段和接搶段而言,表現較為一般。

表2 林昀儒/鄭怡靜5場混雙比賽整體三段數據分析
8個發接發輪次的得失分情況見表3。在4個發球輪次中,林昀儒發-B 接輪次表現欠佳,得分率為41.46%,使用率為11.75%。整體來看,發2個輪次的得分率和使用率,鄭怡靜表現好于林昀儒,鄭怡靜發-A接輪次得分率53.85%,使用率為14.90%,鄭怡靜發-B接輪次得分率為54.17%,使用率為13.75%;在4個接發球輪次中,鄭怡靜接-B發輪次表現出色,得分率最高,為59.18%,且使用率最高,為14.04%,但鄭怡靜接-A發輪次表現有所欠缺,得分率為43.59%,林昀儒接2個輪次發揮較為穩定,表現較好。

表3 林昀儒/鄭怡靜8個發接發輪次數據
從表4 中的數據來看,每個發球輪次的使用率均較低,差異性不大。

表4 發球輪結合4個發球輪次分析
在4 個發球輪次中,鄭怡靜發-B 接輪次的得分率最高,為54.17%,其中第三板環節的得分最多,達到13分,相持段環節僅得1分,失分達到7分,得失分較不穩定,體現了林昀儒第三板的得分質量高,出手較為果斷,相持段得分能力還有待提高。林昀儒發-B接輪次的得分率最低,為41.46%,其中第三板環節的得分最多,同時失分也最多,同樣相持段也較不穩定,表明鄭怡靜的第三板得分能力一般,有所欠缺,相持段能力也較為一般,能力需要進一步提高。
整體的得分情況中,發球和第三板2 個環節的優勢較為明顯,其中第三板總共得分高達41 分,表明林昀儒與鄭怡靜的第三板威脅較大,第五板和相持段2個環節的表現力略低于前兩個環節,沒有完全發揮出水平。
2.3.1 發球輪結合4個發球輪次中發球的分析
(1)發球輪結合4個發球輪次中發球旋轉的分析
通過表5 可知,林昀儒/鄭怡靜5 場比賽發球使用最多的是轉與不轉發球,使用率為67.23%,得分61分,得分雖然最多,但失分卻有58分,說明發球旋轉不強,沒有給對手造成威脅;其次是鉤子旋轉的發球,使用率為18.08%,得分率為62.50%,體現了鉤子發球的旋轉給對手的威脅也不大。使用最少的是側旋發球,使用率僅為14.12%,得失分較為明顯,得分率僅有36.00%,說明側旋發球的威脅不大。從5場比賽的發球旋轉的情況來看,林昀儒/鄭怡靜的發球沒有較大的威脅,不能給對手在發球環節上施加壓力與搶占先機。

表5 發球輪結合4個發球輪次發球旋轉的分析
(2)發球輪結合4個發球輪次中發球落點的分析
發球落點集中在右路近網短球和小三角,使用率為15.82%,其次落點在右路出臺和半出臺,使用率為12.43%,左路近網短球使用率為6.78%,左路出臺和半出臺使用率僅為3.39%,使用率最低的是左路出臺和半出臺(見表6)。由此可以看出,林昀儒/鄭怡靜發球落點以右路近網短球和小三角為主,結合右路出臺和半出臺、左路近網短球和左路出臺和半出臺進行球的落點變化,給對手造成了一定的威脅。

表6 發球輪結合4個發球輪次中發球落點的分析
2.3.2 發球輪結合4個發球輪次中第三板的分析
從表7 可以得出,鄭怡靜發-B 接輪次的第三板得分率最高,為59.09%,表現相對最好,表明林昀儒第三板的搶攻質量高,給對手構成了相當大的威脅,林昀儒發-B接輪次的第三板上手質量有所欠缺,得分率僅為38.10%,表明鄭怡靜第三板的得分能力有待提高,無法給對手施加一定的壓力;鄭怡靜發-A接輪次使用率最高,為29.07%,但其輪次得分能力一般,威脅性不大,林昀儒發-A 接輪次使用率最低,為20.93%,但其輪次得分能力較好,有較高的得分質量,有一定的威脅。

表7 發球輪結合4個發球輪次中第三板分析
從表8 的數據中可以看到,第三板側身的得分率最高,為66.67%,說明二人第三板的臺內控制技術細膩,表現優秀,側身與反手技術的得分率也較高,反手技術得分相較于其他手段來說也是最多的,為17 分,側身技術得分為10分,林昀儒的反手與鄭怡靜的側身反拉能力較強,質量較強,正手技術得分率僅為30.77%,鄭怡靜的正手技術沒有完全發揮出來,表現一般;第三板反手的使用率最高,為38.37%,表明林昀儒/鄭怡靜具有非常強的反手進攻得分能力,尤其是林昀儒的反手技術特別突出;二人的側身與正手技術相較于反手而言表現一般,但正手技術使用率僅次于反手,為30.23%,說明鄭怡靜的正手技術運用能力較為突出;臺內控制技術使用率相對最低,僅為10.47%。

表8 發球輪結合4個發球輪次中第三板手段分析
2.3.3 發球輪結合4個發球輪次中相持的分析

表9 發球輪結合4個發球輪次中相持的分析(第五板之后)
從表10 可以看出,側身技術的得分率最高,為52.17%,二人在相持中側身的得分能力強,控制和反手技術的得分率也較高,分別為50.00%和40.91%,說明反手拉沖技術突出與控制質量高,線路多變,而正手得分率僅為33.33%,尤其是鄭怡靜的正手得分能力沒有發揮出應有的水平;正手技術的使用率最高,為33.80%,側身與反手技術的使用率為32.39% 和30.99%,其使用率與正手相比要低一些,表明鄭怡靜在相持中全臺范圍的正手使用較多一些,但威脅性不大。

表10 發球輪結合4個發球輪次中相持手段的分析(第五板之后)
縱觀4個發球輪,鄭怡靜的發球具有一定的優勢,能夠為林昀儒創造第三板反手進攻得分的機會,林昀儒第三板反手技術的質量高,得分能力強,在相持中二人側身與反手得分能力強,尤其是鄭怡靜的全臺正手進攻使用較多,林昀儒的反手進攻能力強,使用率也較高,二人一左一右,配合默契,打法簡潔。
通過表11 可以得出,4 個接發球輪次的使用率相差不大。4 個接發球輪次中,鄭怡靜接-B 發輪次的得分率最高,為59.18%,其中接發球環節的得分最多,為13 分,表明鄭怡靜接發球能力尤為突出,有較大的優勢,其余3 個環節的失分較多,表現較為一般;鄭怡靜接-A 發輪次的得分率最低,為43.59%,其中僅第四板這一環節的失分達到14分,說明林昀儒的第四板的得分情況相對不穩定,還需加強。

表11 接發球輪結合4個接發球輪次分析
整體的得分情況中,接發球環節占據一定的優勢,體現了林昀儒與鄭怡靜的接發球能力出眾,其余環節相比較而言表現一般。
2.4.1 接發球輪結合4 個接發球輪次中接發球的分析
(1)接發球輪結合4 個接發球輪次中接發球手段的分析
通過表12 可知,擰拉技術的使用率最高,為33.14%,表明林昀儒反手擰拉技術的使用較多,但得失分參半。其次是臺內擺短技術,雖然使用率僅次于擰拉手段,為27.33%,但其得分最多,為30 分,說明二人接發球時旋轉判斷準確,技術細膩。劈與挑撇的技術使用率分別為14.53%和12.21%,相較于臺內擺短技術表現一般,接發球正手拉沖與反手拉沖的能力沒有發揮出來,使用率僅分別為4.65%和4.07%,有所欠缺。

表12 接發球輪結合4個接發球輪次中接發球手段的分析
(2)接發球輪結合4 個接發球輪次中接發球落點的分析
②石孝友《卜算子》(見也如何暮):雙調44字,上闋4句3仄韻,下闋4句3仄韻。句式:5575。5575。
從表13 可以看出,接發球落點集中在反手長球位置,使用率為33.14%,其次落點在正手長球位置,使用率為17.44%,可以看出二人接發球落點主要在反手長球和正手長球位置;其余接發球落點相較于正手與反手長球使用較少,比率較低。通過對接發球落點的判斷與分析,可以得出二人在接發球時更多的是選擇擊打在對手正、反手長球位置上,從而調動對手的比賽節奏。

表13 接發球輪結合4個接發球輪次中接發球落點的分析
2.4.2 接發球輪結合4 個接發球輪次中第四板的分析
從表14的數據可以看出,林昀儒接-B發輪次的第四板得分率最高,為50.00%,表明鄭怡靜第四板出手的質量較強,威脅較大;鄭怡靜接-B 發輪次與林昀儒接-A 發輪次的第四板得失分相同,得分率也隨之相同,均為42.86%,所以表現一般。盡管鄭怡靜接-A發輪次的第四板得分最高,但失分在第四板中最多,進而影響了得分率,僅為36.36%,表明林昀儒的第四板進攻不穩定,沒有達到得失較為平衡的狀態。

表14 接發球輪結合4個接發球輪次中第四板分析
通過表15 可以看出,二人的第四板主要以反手技術為主,得分率為58.82%,第四板中得分率最高,反手技術得分率為41.94%,僅次于側身技術,說明林昀儒的反手拉沖能力與鄭怡靜側身拉沖能力發揮出來。正手與臺內控制技術得分率較低,分別為23.08% 和33.33%,表現一般;其中反手技術的使用率最高,為48.44%,但反手技術的得分與失分在第四板所有手段中也都是最高的,表明二人的第四板進攻沒有穩定的得分能力。二人第四板正手與側身的使用率也較高,分別為20.31%和26.56%,尤其是鄭怡靜在第四板中全臺正手的運用能力極為突出,其中側身技術的得分較高,說明鄭怡靜在運用側身技術時的威脅最大。

表15 接發球輪結合4個接發球輪次中第四板手段分析
2.4.3 接發球輪結合4個接發球輪次中相持的分析
從表16的數據中可以得出,鄭怡靜接-B發輪次的得分率最高,為58.82%,但林昀儒接-A發、林昀儒接-B發輪次相較于鄭怡靜接-B 發輪次差異不大,分別為53.33%和44.44%,唯獨鄭怡靜接-A發輪次的得失分不均衡,全部失分,無得分,表明二人的相持能力還需進一步提高。

表16 接發球輪結合4個接發球輪次中相持的分析
在表17 中,二人的接發球輪相持手段以正手技術為主,配合側身和反手技術。得分率最高的為反手技術,為63.64%,表明林昀儒的反手拉沖威脅較大,二人的正手與側身技術也有一定的威脅,分別為47.37%和42.86%。使用率最高的是正手技術,為42.22%,得分與失分也都為最高,說明二人的正手得分能力較不穩定。側身技術與反手技術使用率較低,表現一般。整體來看,二人在比賽相持中配合較為默契,打法先進、簡潔。

表17 接發球輪結合4個接發球輪次中相持手段的分析
縱觀4個接發球輪,林昀儒/鄭怡靜接發球、第四板與相持段都具有一定的得分能力,尤其是林昀儒運用反手擰拉技術進行得分,鄭怡靜運用正手與側身技術進行得分。但二人得分穩定性較差,沒有真正做到得失分的平衡。
在整體三段數據中,沒有表現出較大優勢。林昀儒/鄭怡靜發搶段表現一般,第三板失分較多;接搶段接發球優勢明顯,但第四板同樣失分較多;相持段表現也相對一般。
在8個接發輪次中,二人表現得失參半。4個發球輪次中,鄭怡靜發2個輪次得分較多,同時鄭怡靜發-A接輪次發揮較不穩定,失分較多,林昀儒發-B 接輪次失分也同樣較多;4個接發球輪次中,鄭怡靜接-B發輪次得分較多,鄭怡靜接-A發輪次失分較多。
發球輪次中,發球主要以轉與不轉為主,落點以右路近網短球和小三角為主,第三板反手與側身技術都有威脅,側身得分較多,相持段正手失分較多,側身發揮穩定。
接發球輪次中,接發球擰拉得失參半,臺內擺短優勢明顯,落點主要以反手長球為主,第四板反手與側身技術的表現比正手與控制技術的表現更為突出,相持段反手技術的表現最為顯著,但其整體表現一般。
林昀儒和鄭怡靜發球以臺內短球轉與不轉為主,中國乒乓球隊混雙組合訓練應加強提高反手臺內擰拉的質量,爭取主動,搶先上手。
建議從林昀儒的正手位和鄭怡靜的反手位突破,接發球擺短到林昀儒正手位的小三角,鄭怡靜的反手位的小三角,并結合劈長,限制林昀儒反手特長的發揮和鄭怡靜正手特長的發揮。
林昀儒第三板主要體現在反手位上手比較突出,鄭怡靜主要體現在正手位上手比較突出,中國乒乓球隊混雙組合應加強第四板反拉、反撕、快帶的訓練,為第四板的得分和相持搶占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