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濤
(山東財經大學體育學院 山東濟南 250000)
隨著社會的進步,大眾對健康的認識逐步向多元立體的方向發展,這是辯證唯物主義身心統一的觀念在健康觀上的體現。中學時期是身心發展最快的時期,也是身心極具可塑性的時期。教育部辦公廳下發的《關于加強學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1]指出,要充分發揮體育、美育、勞動教育以及校園文化的重要作用,全方位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并指出要積極推廣中華傳統體育項目,廣泛開展普及性體育運動,研究體育運動對中學生身心健康的意義和作用,對于切實提升學生的心理品質,增強學生的責任感、使命感有積極的意義。
研究證明[2-3],運動可以顯著改變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征,參與體育可以顯著增強學生的幸福感,中小負荷量的運動更能使學生獲得幸福感,不僅如此,運動鍛煉能夠幫助學生在增強體質的同時,還能夠健全學生人格,錘煉學生意志,更能夠通過體育深厚的文化內涵增強學生理想信念和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學生品德修養,提升學生綜合素質[4]。運動民俗體育不僅是一種體育文化,也是一種生活文化,是融入并依附于大眾日常生活風俗習慣中的一種集體性、傳統性、模式化、生活化的身體活動[5],具有教養教化、促進身心健康、增強民族認同感等功能。民俗體育不僅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具有多彩的運動項目,如競足類民俗體育、角力類民俗體育、投射類民俗體育、技巧類民俗體育,多變的身體運動模式對于學習、思維等復雜認知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該研究采用實驗的方式對民俗體育運動與自我意識、自尊、人格發展的關系進行定量分析,以期對民俗體育的心理效有更加客觀、準確的了解。
以300例濟南市中學生(6所學校,每所學校50人)為研究對象,平均年齡為(13.19±0.59)歲,并分為民俗體育運動組和非民俗體育運動組。民俗體育運動組:體育課與課外體育活動采用民俗體育運動進行干預。非民俗體育運動組:體育課與課外體育活動不采用民俗體育運動進行干預。干預結束后,對300名被試實施了心理測試,刪除無效作答者,有效測驗量表284份(有效率為94.67%),如表1所示。

表1 民俗體育自我意識、自尊、人格被試情況
該研究通過14 周的民俗體育運動對被試進行干預,通過Piers-Harris 兒童自我觀念量表(PHCSS)、Rosenberg 自尊量表(RSES)、卡特爾14 種人格因素問卷(CPQ)進行干預效果的測量,對測量結果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根據文獻梳理與前期預測試的結果,經過多次討論和分析,確定民俗體育運動心理效應的敏感指標,并據此形成正式施測的工具,即Piers-Harris兒童自我觀念量表(PHCSS)、Rosenberg 自尊量表(RSES)、卡特爾14 種人格因素問卷(CPQ)。PHCSS 共計80項,從1到80項得分相加,總分高低反映了被測者的自我意識水平的高低;RSES 共10 項,采用李科特四點記分,1代表“很不符合”,2代表“不符合”,3代表“符合”,4代表“非常符合”。3、5、8、9、10反向記分,得分越高,表明自尊水平越高;CPQ 共140 項,采用0、1 計分法;經檢驗,各分量表Cronbach's α 系數克龍巴赫系數指標可以接受,如表2所示。

表2 分量表Cronbach's α系數
經過14 周的干預,對初中民俗體育運動組與非民俗體育運動組被試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兩組被試的自我意識、人格測量描述性統計量及方差檢驗結果,如表3所示。
2.1.1 初中被試民俗體育運動組與非民俗體育運動組自我意識差異
由表3 可知,初中組被試民俗體育運動組與非民俗體育運動組自我意識差異檢驗結果顯示,兩組在智力、軀體外貌、焦慮、合群各個維度以及總分方面存在顯著差異(P<0.05),且民俗體育運動組優于非民俗體育運動組。其他各維度無顯著差異(P>0.05)。
2.1.2 初中被試民俗體育運動組與非民俗體育運動組整體自尊差異
由表3 可知,初中組被試民俗體育運動組與非民俗體育運動組整體自尊差異檢驗結果顯示,兩組在整體自尊上存在顯著差異(P<0.05),民俗體育運動組得分高于非民俗體育運動組,即民俗體育運動組優于非民俗體育運動組。
2.1.3 初中被試民俗體育運動組與非民俗體育運動組人格差異
由表3 可知,初中組被試民俗體育運動組與非民俗體育運動組自我意識差異檢驗結果顯示,兩組在樂群性、穩定性、充沛性、憂慮性4個維度存在顯著差(P<0.05)。在恃強性、敏感性維度邊緣顯著(P=0.057,0.081),民俗體育運動組樂群性、穩定性、充沛性、恃強性得分高于非民俗體育運動組;非民俗體育運動組憂慮性、敏感性得分高于民俗體育運動組,即民俗體育運動組優于非民俗體育運動組。其他各維度無顯著差異(P>0.05)。

表3 初中被試民俗體育運動組與非鍛煉組的自我意識、自尊、人格測量差異
經過14 周的干預,對初中被試民俗體育運動組分別進行性別差異檢驗,結果如表4所示。

表4 民俗體育運動被試組性別差異
民俗體育運動組各變量性別差異檢驗結果顯示,在自我意識方面,女生行為維度得分顯著高于男生(P<0.05),即女生的行為自我意識優于男生,其他各維度及總分無顯著差異(P>0.05);整體自尊無顯著的性別差異(P>0.05);人格各維度中,僅樂群性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且女生高于男生,即女生的樂群性優于男生。其他各維度無顯著差異(P>0.05)。
研究表明,民俗體育運動對于中學生被試的自我意識、自尊以及人格發展具有良性的促進作用,大多數指標與非民俗體育運動組產生顯著差異。在自我意識、行為維度方面,女生與男生有顯著差異;人格各維度中,女生與男生僅樂群性存在顯著性差異。可能的機制如下。
3.1.1 民俗體育運動對初中生自我意識影響的可能機制
自我意識是個體對自身及其與周圍世界關系的心理表征,表現為認識、情感、意志3種形式,即包括自我認識、自我體驗、自我控制3 部分,這些成分的積極發展是個體人格健全發展的基礎[6]。自我意識涉及“個體對自身或其他人的覺知和反應……與心理狀態、動機、行為趨勢敏感以及察覺的構念有關”[7]。自我意識從嬰兒期起萌芽,至青春期漸趨成熟,良好的自我意識是個體社會化、完善個體人格特征的重要保證。
自我意識是個體實踐活動的反映,被試在民俗體育運動中的表現和取得的成果會成為一面鏡子,通過這面鏡子能反映出參與者的體能、智能、情感、意志、品德等特性,通過這面鏡子識別出參與者的優點、缺點、長處、短處,個體實現了自我認識、自我評價、自我定位、自我價值。另外,也有學者[8]通過神經—認知模型解釋身體性自我意識,即挖掘它與視覺、觸覺、心跳節律和感覺運動等感知覺模塊的關系,建立相應的神經—認知模型。如在元宵節扭秧歌民俗體育活動中,參與者的角色各異,以海陽大秧歌為例,藥大夫為總指揮,后面跟隨花鼓隊、小女嫚、貨郎與村姑、箍漏匠、丑婆等,生活情趣盎然,歸屬于不同的群體的參與者,也相應會產生不同的評價或最終結果,而自我意識在民俗體育運動中得到不斷提高。
3.1.2 民俗體育運動對中學生自尊影響的可能機制
自尊是指個體在社會化過程中所獲得的有關自我價值的積極評價與體驗,包括社會認可、自我勝任感、外表感、歸屬感和重要感等方面[9]。青少年時期是對個性發展十分重要的時期,自尊作為一項重要的個性變量,會深刻影響個體個性健康與良好社會適應能力的形成。在體育運動與自我概念的關系研究中,體育運動是否會對自尊產生,各學者的研究結果并不一致,有研究表明,課外體育鍛煉可以顯著提升小學高年級學生身體自尊[10],當然青少年參與體育運動與自尊變化的關系依然存在爭議。在該研究中,民俗體育運動組被試實驗前后整體自尊產生了顯著差異。
民俗體育運動以其豐富的內容與形式可以對中學生的自尊產生良性影響,如丟沙包,參與者在丟沙包時通過拋的方向、高度、力度等命中對手,而躲沙包者需要根據沙包的狀態選擇相應的身體姿態,或躲閃,或跳躍,所以在丟沙包的過程中,參與者能夠實現自我控制,會有自主感的產生。該游戲屬于集體游戲,需要同伴間的相互配合,如果接住沙包能夠拯救同伴一條“性命”,在這個過程中游戲者實現了自我價值的體現,增加參與者集體歸屬感,進而提高整體自尊。民俗體育運動帶有鮮明的華夏民族特色,正月鬧元宵、二月龍抬頭、清明踏青、端午龍舟、重陽登高,種種活動中鮮明的中華特色無時無刻不增強著參與者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歸屬感。
3.1.3 民俗體育運動對中學生人格影響的可能機制
體育運動與人格研究是運動與鍛煉心理學的基礎性議題[11],人格是在生物基礎上受社會生活條件制約而形成的獨特而穩定的具有調控能力、傾向性和動力性的各種心理特征的綜合系統[12],是以個性差異、個體適應特征以及生活事件整合之形式呈現,在文化與情境中體現著差異性、復雜性。體育運動參與度對大學生人格具有一定的影響,較高參與程度群體的人格特征會向理想方向發展,體育運動中形成的情感體驗能夠更深刻地觸動個體內在心理特征,進而形成健康的人格[13]。
以敢為性為例,影響敢為性的一個重要因素在于是否敢于嘗試。民俗體育運動組在敢為性方面與對照組有顯著的差異,他們具有高分人格特征,敢作為、少顧及、不掩飾、不畏縮、敢于試錯、經歷挫折后依然毅力不減是民俗體育運動組被試在14 周干預中的收獲。現階段,我國的教育在向素質教育轉型,在向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轉變。從事民俗體育運動為學生提供了不斷嘗試的機會,小到一個技術動作的學習,大到集體配合的協同與融合,向參與者證明了只要不斷學習,勇于嘗試就會產生收獲的道理。參與民俗體育運動,學生不斷學習,敢作敢為,學生除收獲強健的體魄外,還可以發展個性、激發潛能,在這種環境與氛圍的浸潤下,學生的敢為性得到不斷提升。以斗拐為例,其并非單靠力氣取勝,還須具備一定的技巧,進退或閃跳要靠臨場發揮,機智、敏捷、沉穩也是決定勝負的重要因素。因此,這項運動可以充分塑造青少年勇于嘗試、敢于行動的優秀人格特征。
首先,經過14 周民俗體育運動干預后,男生與女生之間在大多數維度未產生顯著性差異,與民俗體育特征相關。民俗體育根植于生活,是大眾在生產、生活中不斷地摸索與探究,隨社會變遷逐漸演進而成,是人類生活方式的一種文化凝結,民俗體育運動更注重參與性與娛樂性,項目大都具有普適性,對參與者的年齡、性別并無特殊要求。有的民俗體育項目需要集體的協同配合,參與者各司其職,如舞龍舞獅;有的民俗體育項目強調力量的同時更注重技巧,如毽球、抖空竹;有的項目與傳統文化緊密相關,如元宵舞龍獅、重陽登高。因此,民俗體育運動中男生與女生均會得到良性影響,所以在14 周民俗體育運動干預后,在大多數維度并未產生顯著的性別差異。
其次,經過14 周民俗體育運動干預后,在行為維度以及樂群性維度之所以女生與男生產生顯著差異,可能與特定年齡階段的性別特征相關。在初中的年齡階段,性別的角色逐漸開始分化,一般來說,女生較男生的依賴性大,民俗體育運動增強了女生團結協作的意識,強化了女生的進取心與自我效能感,使她們更加敢于作為,進而具備富有主見、獨立自信、情緒穩定、行為得體等特質;另一方面,民俗體育運動中,女生要在快速變化中做出反應,因此提高了她們對突發狀況的適應能力及變通能力,這彌補了女性人格中非理性的弱點,使她們以沉著的態度應付現實中的各種問題。因此,女生經過14 周民俗體育運動干預表現出更自信,更加“樂群”,她們對自身的行為亦感覺更加得當。
經過14 周的民俗體育運動干擾,從事民俗體育運動的被試組在自我意識、自尊與人格3 個維度與非民俗運動組呈現出趨好的態勢。除行為維度以及樂群性維度外,14周的民俗體育運動干預并未產生性別差異。產生以上結果的可能機制除與民俗體育項目運動內容、形式、負荷相關外,還與民俗體育蘊含的深厚傳統文化以及特定年齡階段的性別特征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