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艷飛 常紅
摘要:中國古典詩詞不僅在中國和世界的文學領域有著重要的地位和永恒的魅力,也在當代人們的生活中以及在國際交流中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2022年北京冬奧會上,中國古典詩詞的精彩呈現為這場體育盛會的開閉幕式注入了詩情畫意、高雅脫俗的靈魂。本文將對2022北京冬奧會開閉幕式上所呈現的詩詞元素進行綜述,分析這些詩詞經久不衰的當代意義,分析這場世界性的體育盛會對中國古典詩詞的對外傳播起到的作用,以及這些詩詞給社會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關鍵詞:冬奧會;古典詩詞;當代意義;傳播;影響
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成功舉辦給世人留下了難以忘懷的美好記憶,且回味悠長。這次奧運會不僅是一次體育盛會,是一次拼搏精神的角逐,也是一場文化的盛宴,尤其向世界展示了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本次冬奧會開閉幕式的完美呈現不僅體現了中國式的情懷與浪漫,每一幕每一幀都給人們帶來了“國家級審美”和“世界級享受”的雅致與快感,而且開閉幕式上所融入的中國古典詩詞文化更是給奧運會增添了一種含蓄、真誠、共情、友善、博雅的美學奇觀。
(一)“燕山”雪花閃耀著冬奧之光
在2022年2月4日舉辦的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上,“雪花”成了靈魂般的存在。當引導員手持雪花狀引導牌分散排布在四周的時候,整個會場宛如千萬朵雪花縈縈裊裊,環繞會場,不難讓我們聯想到偉大領袖毛澤東的詩詞中“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素裹銀裝的冬日山河盛景;當每一個寫著代表團名字的引導牌逐漸匯聚,凝結成一大片潔白、耀眼的雪花時候,恰似南北朝詩人吳均的詩《詠雪》中所呈現的“縈空如霧轉,凝結似花積”的空靈意境,繼而又呈現出“詩仙”李白“燕山雪花大如席”的壯美意蘊,這一幀幀畫面既向世人展示了潔白、浪漫、純凈、唯美的東方美學氣質,也體現了“相互理解、友誼長久、團結一致和公平競爭”的奧林匹克精神。
(二)二十四節氣呈現了一場中華詩詞版開幕式
在開幕式的二十四節氣倒計時環節,共有14句詩詞名句呈現在觀眾的眼簾,其中引用了一句古諺語(春雷響,萬物長)、一句明代著名戲曲作家、養生專家高濂所著養生專著《遵生八箋》中的一個句子(天地始交,萬物并秀)、一句元朝杰出的理學家、教育家吳澄撰寫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的句子(小滿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滿),剩下的11句均為中華古典詩詞,分別是: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雨水)”“春風如貴客,一到便繁華(春分)”“ 清明時節雨紛紛(清明)”“風吹雨洗一城花(谷雨)”“家家麥飯美,處處菱歌長(芒種)”“綠筠尚含粉,圓荷始散芳(夏至)“、”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小暑)”“桂輪開子夜,螢火照空時(大暑)”“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立秋)”“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處暑)”“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白露)”。還有十句遴選出的詩詞曲因為時間原因沒有呈現在會場,分別是“晴空一鶴排云上(秋分)”、“千家風掃葉,萬里雁隨陽(寒露)”“霜葉紅于二月花(霜降)”“寒夜客來茶當酒(立冬)”“雪粉華,舞梨花(小雪)(元曲)”“大雪滿弓刀(大雪)”“冬至大如年(冬至)(諺語)”“凌寒獨自開(小寒)”“燕山雪花大如席(大寒)、萬紫千紅總是春 (立春) ”。
(三)“折柳”“長亭”展現了一種惜別懷遠的高級送別儀式
閉幕式上演員手托柳枝的送別情景讓我們記憶猶深。“折柳送別”始于漢朝,是由來已久的古老民間習俗,寫折柳送別的詩句也頗多。“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在《詩經·小雅·采薇》中,詩人就已經賦予了柳樹離別的意象。“多情自古傷別離”,重情重義的中國人從“柳”與“留”的諧音中,發掘了柳的留別、留情、挽留的意象,且柳絮之“絮”與情緒之“緒”諧音,柳絲之“絲”與相思之“思”諧音。于是古人將依依惜別的情懷寄托于嬌柔細柳,同時也寓意人去他鄉宛如柳木隨遇而安,發展壯大。到隋唐時期更為盛行,李白的《憶秦娥》中寫道“年年柳色,霸陵傷別。”,唐代詩人柳氏也如是寫:“楊柳枝,芳菲節。可恨年年贈離別”。除了“折柳”之外,“長亭”也是古詩中象征離別的字眼。“送君十里長亭,折枝灞橋垂柳”便是古人經典的送別場面。當李叔同的詩“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唱響的時候,就意味著這場國際性聚會即將畫上圓滿的句號,來自五大洲的運動員、工作人員、志愿者、媒體記者等將依依惜別。
“昔人論詩詞,有景語、情語之別。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1],冬奧會開閉幕式古典詩詞文化的呈現不僅僅是場面的宏大與典雅,更是中國式浪漫的完美體現,是東方美學內涵的中國式表達。中華詩詞為冬奧會披上了文化的盛裝,冬奧會也必將為詩詞的傳播搭建一個更大的國際舞臺。
20世紀初,梁啟超曾預言:“今世紀之中國,其波瀾詭譎,五光十色,必更壯奇于前世紀之歐洲者。哲者請拭目以觀壯劇,勇者請挺身以登舞臺。”過去的一百年中,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正在實現具有中國特色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現代化[2] ,世界各國人民更加關注中國日新月異的變化,接受著多元共存的理念,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也從未停止對外傳播的步伐。通過國際交流活動、學術研討會、文化展、知識競賽等豐富多彩的形式,正在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在逐漸“活”起來。北京冬奧會開閉幕式無疑是為中國傳統文化開辦了一次國際性“展覽會”。
當然,讓古詩詞“活”起來,以一種可以感受、可以觸摸、有溫度的方式存在,最主要的是把這些具有當代現實意義、充滿生命力的傳統文化精華活躍在時代的大潮中,“飛入尋常百姓家”,給予人們精神力量,守正創新,文化賦能。恰如黑格爾《歷史哲學》中所說“我們深信人類的行動都發生于他們的需要、他們的熱情、他們的興趣......這類的需要、熱情和興趣,便是一切行動的唯一的源泉”。經久不衰的古詩詞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人類精神的需要,所以浸潤在社會方方面面,且已經從當時的文化背景中脫離出來,與這個時代相契合,碰撞出了具有現實力量的火花,且不斷走向繁榮發展的局面。
(一)開幕式中的重頭戲是“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農耕生產與大自然的節律息息相關,它是上古先民順應農時,通過觀察天體運行,認知一歲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正是依據廿四節氣而進行的農耕活動。我國古代很多詩人依此創作了大量與二十四節氣有關的詩詞,這些詩詞在歷史的長河中經久不衰,適用于過去,亦適用于現在和未來。
(二)“燕山雪花大如席”一句已經成為人們描寫大雪的經典詩句
這句詩已經超越了時代,超越了古詩本身的含義,融入人們的精神生活。該句詩選自李白的古體詩《北風行》,全詩通過寫一個北方婦女對戰死的丈夫的無盡悲憤,來揭露“安史之亂”給人們帶來的疾苦。詩中所描寫的北風怒號、雪花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的情景正是襯托出主人公悲涼的心情和北風吹雪般的難裁之恨。
除此之外,開幕式上“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波瀾壯闊情景的塑造也給世人帶來了唯美浪漫的視覺享受。這首詩本是李白遇挫之際在友人元丹丘山居做客時所寫的《將進酒》中的句子,表達了作者借酒消愁、感嘆人生短暫、抒發自己的懷才不遇的心情。
堅定文化自信,要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傳統優秀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這是每一個文化學者的使命擔當。人類對于和諧美好的世界始終有著共同的追求,普世價值建立在人性相通的基礎上。文學經典跨文化譯介、傳播與研究的無數個案表明,描述人類情感和理想的文學能夠在世界范圍內被解讀[3]。
英語世界里最早翻譯中國古典詩歌的國家是英國,可以追溯到16世紀。到了18世紀,英國漢學家、詩人詹尼斯(S·Jenyns)翻譯了大量的唐詩。法國常駐中國的外交官喬治·蘇利耶德莫朗1923年出版了一本239頁的《宋詞選》,書中收錄了李清照、朱淑真、歐陽修、王安石、蘇軾、陸游等27位著名詞人眾多的作品,填補了法譯宋詞領域的空白。在20世紀末,西班牙國家已經出版了各類唐詩宋詞的翻譯版,并受到西語讀者的普遍歡迎;加拿大學者布呂昂特1980年完成了《南唐二主集》和馮延巳《陽春集》的翻譯;美國著名漢學家、現任教于哈佛大學東亞系的宇文所安教授從第一次接觸到中國詩歌就迅速與其相戀,至今依然興趣不減。他的作品有《初唐詩》《盛唐詩》《晚唐詩 827-860》等。中國詩詞文化在眾多國家得到解讀這正體現了中國詩詞文化基因的強大和世界文化中“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和諧發展理念。
近年來,我國通過文化、教育、國際活動等多種途徑對傳統文化進行弘揚和傳播,2022北京冬奧會的舉辦是一次文化宣傳的重要契機,在這次體育盛事當中始終貫穿著對我國傳統文化、地域文化、飲食文化、風俗文化等的大力弘揚,其中詩詞文化的傳播是冬奧會上濃墨重彩的一筆。近年來,通過對外交流、詩詞論壇、詩詞大會、漢語橋等活動,尤其是“一帶一路”的倡議充分彰顯了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也使得我國傳統詩詞文化得到了大力的對外宣傳和交流。因此,本次冬奧會讓世人更加直接、直觀的感受了中國詩歌的無窮魅力,給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必將大力促進古典詩詞文化的對外傳播進程。
(一)詩詞讓中華兒女擁有共同的精神世界。
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在中國人民的思想意識中具有根深蒂固的影響,在2016年11月30日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22年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上以二十四節氣為依托所呈現的詩詞文化再一次展現了中華兒女共同的精神世界。不論是春雨淅瀝時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清明節時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立秋時的“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還是白露時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都是中國人民“天人合一”思想的具體體現,彰顯了中國人認知宇宙和自然的獨特性,體現了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的可持續發展理念,是中國人民共有的精神財富和文化符號。
(二)詩詞文化讓世界領略了中國的大國氣象。
中國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國家之一,雖然過去遭受過不堪回首的艱難困苦,然而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它在風云變幻的世界動蕩中勇毅前行,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中國正在世界的東方和平崛起。本次冬奧會的舞臺上,瑰麗、絢爛、含蓄的傳統文化元素投射出了中國人的生命觀、世界觀和宇宙觀,深刻地展現了奧林匹克體育精神與傳統文化的和諧與共生,體現了團結合作、命運與共的奧林匹克精神,也堅守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初心。這一精彩呈現,正是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型發展的最好例證,鞏固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向世人展示了一個東方文明古國的大國氣象!
一個民族的文學經典是這個民族的基本價值觀和審美觀的形象反映,是識別民族身份的形象符號。中國古詩詞是中國詩人真實情愫的流露與表達,是時代興衰與繁華的見證,是在寥寥數語間對大世界、大格局的勾勒和敘述,也是人與人情感共鳴、心靈相通的橋梁。本次冬奧會上中國傳統詩詞的音像表達對促進中外詩詞文化的交流、學習、翻譯都是一個極大的促進,也是世界認識中國的一個良好機遇。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漢語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傳統文化也逐漸復興,不失時機地弘揚和傳播中國的優秀文化,向世界展示四大文明古國之中國的、具有當代意義的文化遺產是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內容。
本文系陜西省哲學社會科學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研究項目《中國唐詩宋詞文化對外傳播與翻譯研究》(項目編號:20WY-11)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王國維.人間詞話插圖本[M].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27頁
[2]梁啟超.飲冰室合集第六卷[M].中華書局.1989年,第59頁.
[3]顧偉列.20 世紀中國古代文學國外傳播與研究[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
(作者單位:陜西開放大學基礎學院)
(責任編輯:宋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