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城市土木工程基礎設施韌性提升理論與方法

2023-03-14 10:07:52顧祥林余倩倩劉凌瀚盧晨琛
工程力學 2023年3期
關鍵詞:混凝土結構

顧祥林,余倩倩,姜 超,劉凌瀚,盧晨琛

(1.工程結構性能演化與控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上海 200092;2.同濟大學建筑工程系,上海 200092)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城市系統日漸復雜,人員和社會財富高度集中,如不能有效應對災害將會產生無可估量的損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指出“建設韌性城市”。由不同建筑、特種結構、高架橋梁和地鐵交通網絡等組成的土木工程基礎設施系統是現代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證其韌性是建設韌性城市的關鍵。土木工程基礎設施在其服役周期內可能面臨突發的或短暫的災害性作用,如地震、強風、火災、爆炸等,使其性能突變甚至失去功能。同時,在長期環境作用下土木工程基礎設施的性能還會因材料劣化、鋼筋/鋼材銹蝕等影響而逐漸退化。環境作用和災害作用的耦合又會加劇土木工程基礎設施的性能恢復和提升難度(圖1)。為應對這一嚴峻挑戰,必須綜合考慮多災害作用和復雜環境作用,大幅提高城市土木工程基礎設施的韌性,即提高其主動防止災害發生、減輕災害損失和迅速恢復災后使用功能的能力。

圖1 多災害和環境作用下土木工程基礎設施性能退化與恢復、提升Fig.1 Degradation,recovery and enhancement of performanceof civil engineering infrastructures under multiple hazardsand environmental effects

實現這一目標的理論基礎就是要建立多災害作用下城市土木工程基礎設施的韌性提升理論和方法。因此,迫切需要解決提升城市基礎設施韌性背后的基礎科學問題,深入研究多災害及復雜環境作用下單體結構與土木工程基礎設施系統的災變演化機理、災變控制方法及韌性提升理論。

1 多災害作用與復雜環境作用

20世紀以來,全球地震、強風、火災、爆炸等災害事件頻發。其中,有的災害以單一的形式出現,如強風、爆炸;有的則是由某一單一災害引發或并發其他災害,如地震引起火災或者爆炸等多重災害。多種災害伴隨發生而形成的災害組合場景對城市土木工程基礎設施的破壞以及所帶來的經濟損失巨大,日益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此外,長期服役過程中,結構易受到環境中腐蝕介質侵蝕,造成性能下降,災害風險進一步增加。認識多災害作用和復雜環境作用是開展結構致災機理研究和韌性評估的重要前提。

1.1 多災害作用

土木工程基礎設施在服役過程中,會面臨多重作用的風險,包括短時突發災害(如地震、強風、火災、爆炸等)和長期環境作用(如混凝土碳化、氯鹽侵蝕、硫酸鹽侵蝕等)。近年來,結構單體及其組成的基礎設施系統在多重災害作用下的韌性和風險研究開始逐漸得到關注[1-5]。根據災害屬性,多重災害可分為并發和繼發災害。并發災害(concurrent hazards)指多重災害在同一時間發生或持續時間有重疊;繼發災害(cascading hazards)指某個災害觸發、增強或擴散其他災害。基于災害效應的相關關系,一種災害可通過改變物理構件的基本屬性或功能同其他災害產生關聯。進一步地,可根據災害效應的相互放大或抑制作用,將災害分為加劇災害(amplifying hazards)和衰減災害(dim inishing hazards)。多災害作用如對于某設計參數的選取產生相悖的結論,則稱兩者為競爭災害(competing hazards);相反,如考慮某種災害作用得到的設計參數,對抵抗其他災害作用有益處,稱兩者為補充災害(complementary hazards)[5]。由此,目前按抗單一災害設計的結構在面臨多災害作用時可能得到不一致甚至完全相反的結果;僅單獨考慮土木工程基礎設施在服役周期中可能遭受的多個災害作用,而不考慮災害作用之間的相關關系對基礎設施的影響,會導致結果和預期目標間有大的差距。

在計算并發災害相遇概率時,如果基于兩種災害相互獨立的假設,可根據兩種災害各自的概率分布、持續時間等參數,基于獨立性原理由全概率公式推導得到。已有研究對地震-洪水沖刷、洪水沖刷-重卡車荷載、地震-重卡車荷載三類并發災害相遇概率計算進行了初步討論[6],但是該計算方法僅適用于重現期短的災害,且在計算中低估了災害的持時和發生次數。在此基礎上,有學者建立了考慮災害發生次數的并發災害相遇概率模型[7](圖2),較之前的方法大大提高了計算準確性。但是,計數過程需借助災害的重現期,只能粗略反映災害的強度特征。近年來,廣泛運用于金融、保險等領域的相關分析的Copula 函數被用于建立兩種災害強度的聯合概率分布[8](圖3),在考慮災害之間相關關系的基礎上,分析并發災害的強度特征。

圖2 地震-強風相遇概率計算(中國臺灣花蓮地區)Fig.2 Encounter probability of concurrent earthquakesand strong w inds(Hualian,Taiwan,China)

圖3 基于Copula 函數的震級-風速聯合概率分布(中國臺灣花蓮地區)Fig.3 Copula-based joint 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 of earthquakemagnitude and w ind speed (Hualian,Taiwan,China)

相對于并發災害的分析,對于繼發災害的研究較少,大多集中在地震引發火災,一般基于兩類方法展開。第一類是采用回歸統計方法研究地震繼發火災次數,給出地震后建筑發生火災率;基于歷史數據回歸統計的方法易于使用,但未涉及繼發災害的觸發機理[9],普適性較為有限。第二類采用事故樹[10]等方法進行地震繼發火災危險性分析;基于事故樹分析方法在基本事件的權重和概率的選取上往往依賴經驗或歷史數據,在分析復雜繼發災害系統問題時基本事件和最小割集數量龐大,若進行近似和截斷,會導致評估結果、基本事件重要度大小及排序存在偏差。

1.2 復雜環境作用

在環境的長期作用下,城市土木工程基礎設施結構會逐漸發生性能退化,其抵抗多種災害的能力也會隨之降低。結構承受的環境作用可分為環境氣候作用(溫度、濕度等)和環境侵蝕介質作用(CO2、Cl-等)。兩者均具有顯著的時空變化特征[11-12]。

以混凝土結構為例,環境中二氧化碳或氯離子侵入混凝土,引發其中鋼筋銹蝕,進而導致混凝土結構性能退化(圖4、圖5)。實際上,環境侵蝕介質作用是引發結構性能退化的直接誘因,而環境氣候作用能顯著影響環境侵蝕介質的作用過程。因此,環境中溫度、濕度、CO2、Cl-等作用及其對結構的影響受到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11]。

圖4 海洋大氣環境下某服役10年混凝土結構的碳化深度和氯離子含量Fig.4 Carbonation depth and chloride ion content of a concrete structure subjected tomarine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for 10 years

圖5 不同平均銹蝕率ηs下銹蝕鋼筋的應力-應變關系Fig.5 Stress-strain relationship of corroded steel barsand tendonsw ith different corrosion degrees

在環境溫度作用下,混凝土內部會形成溫度場,從而影響混凝土中水分傳輸、碳化、氯鹽侵蝕、鋼筋銹蝕等過程?;炷恋臒醾鬏斉c其飽和度、荷載損傷程度以及骨料-砂漿界面熱阻等因素密切相關[13]。在環境濕度的作用下,混凝土中水分發生相變和遷移。混凝土中的水分傳輸不僅會帶動溶于其中的侵蝕介質(如Cl-)遷移,還會改變混凝土的飽和度從而影響侵蝕性氣體介質(如CO2等)擴散。國內外學者對混凝土的水蒸氣等溫吸附滯后效應、水分容量、水分傳輸系數以及界面過渡區的傳輸系數等開展了較為充分的研究,并基于此建立了混凝土的濕傳輸模型,實現了環境濕度作用下混凝土內部濕度分布的預測[14-15]。此外,考慮到實際工程結構混凝土中的熱傳輸和水分遷移往往同時發生,熱-濕耦合傳輸規律的研究也得到了重視[16]。

二氧化碳侵入混凝土內部發生碳化反應,降低孔隙水溶液的堿性,引發鋼筋脫鈍銹蝕,是導致一般大氣環境下混凝土結構性能退化的主要原因。國內外學者對恒定環境下混凝土的碳化過程已有較為充分的認識[17]。然而,在實際環境下,溫度、濕度和CO2往往同時作用于混凝土結構,熱-濕耦合傳輸會顯著影響混凝土碳化發展[18]。氯離子溶于水侵入混凝土內部,引發其中鋼筋脫鈍銹蝕,是導致海洋環境和除冰鹽環境下混凝土結構性能退化的主要原因。在飽和狀態下,氯離子主要以擴散作用侵入混凝土。然而,大氣溫度變化導致的熱-濕耦合傳輸效應和海水潮汐導致的水分干濕交替作用,均會對混凝土中氯離子侵蝕過程產生顯著影響[19]。此外,混凝土結構承受的荷載作用也會影響混凝土的碳化和氯離子侵蝕過程[20]。

總體而言,環境作用下結構性能退化是多種環境耦合作用誘發的。當前國內外學者對單一環境作用及其對結構的影響的研究較為充分,對部分環境作用的耦合效應也有一定認識,但是多環境耦合作用及其效應尚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2 多災害作用下單體結構災變響應分析

自從人類完整記錄了El Centro波以來,積累了大量的實測地震動數據,深入認識了地震動的規律和特性,所發展的反應譜理論和動力分析理論能確定結構的地震作用?;馂牡臏厣饔?、風荷載引起的風振作用和各種爆炸對結構帶來的沖擊作用通過試驗模擬結合流固耦合理論目前均已取得較成熟的應用。土木工程基礎設施單體是城市工程系統的關鍵節點,只有準確分析單體結構的災變響應,才能認識結構的災變機理,進而提升單體結構及結構系統的韌性。

2.1 單災害作用下單體建筑結構的災變分析

強震、爆炸、沖撞等可能引起結構倒塌,嚴重威脅人類生命財產安全。倒塌過程中,連續(或可以合理地假定為連續)的變形發展階段只是其中較小的部分,對結構的倒塌機理影響非常有限。隨著結構宏觀裂縫的發展,其受力機理與連續介質力學的描述相差越來越大。有限單元法一般通過彌散裂縫或離散裂縫等修正方式描述不連續介質,但對于大變形問題,收斂較為困難。同時,在倒塌過程中,脫離整體后的單元,通過碰撞和其他單元發生相互作用,對于倒塌過程有重要影響。進行結構倒塌反應分析時,基于連續介質的方法不能很好地滿足實踐的需要。離散單元法把連續體離散為剛性單元的集合,用顯式的動態松弛方法求解單元運動方程,剛性單元之間允許相對運動、接觸和碰撞,不用刻意滿足位移連續條件和變形協調條件,適合于大位移和大變形非連續介質問題分析。目前,基于離散單元法的結構倒塌反應計算機仿真分析已取得了較好的效果[21](圖6)。

圖6 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倒塌過程試驗結果與基于離散單元法的仿真分析結果Fig.6 Resultsof shaking table tests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collapse processof an RC frame structure based on the discrete element method

2.2 多災害作用下單體建筑結構災變響應分析

對于高層建筑,地震和強風是主要的控制荷載,除了單一災害發生的情況外,地震和強風并發災害事件也有發生。建筑結構在地震和強風作用下的災變響應分析研究較少,一般基于氣象觀測數據進行地震和強風荷載模擬并進行隨機組合,地震作用施加在底部基礎而強風荷載時程按高度變化施加在高層建筑各層。結構的響應和易損性隨著地震輸入和風速的增大而顯著增大,地震作用造成了更多加速度相關的損失,而風荷載造成了更多位移相關的損失[22-24]。震損后結構的耐火性和受火后結構的抗震性能也有相關研究報道[25-26]。

多災害作用進一步加重結構的損壞程度,甚至引起結構倒塌。在細觀尺度上分析混凝土材料的破損過程,在宏觀尺度上分析地震、爆炸等關聯作用下結構的性能退化過程,是揭示多災害作用下結構災變機理、避免多災害作用下建筑結構局部甚至整體垮塌的重要基礎和研究手段。

2.3 單災害作用下特種結構和橋梁結構災變響應分析

冷卻塔是電廠中應用最廣泛的一種散熱冷卻設備,其厚徑比(殼體厚度比塔體直徑)約為雞蛋殼的三分之一,屬于空間薄殼結構,對風、地震以及其他偶然因素較為敏感。歷史上發生過多起冷卻塔的倒塌事故。采用合適的分層殼單元,合理確定單元的數量可對超大型冷卻塔在極端外部作用下(局部爆炸、超強地震作用、強風作用)倒塌模式和倒塌過程作很好地模擬(圖7),進而揭示塔體結構的破壞機理,指導廠區規劃,避免次生災害[27- 29]。

圖7 地震作用下混凝土結構大型冷卻塔倒塌過程試驗結果和模擬分析結果Fig.7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collapse process of a reinforced concrete super-large cooling tower under earthquake

影響橋梁結構的主要災害作用是地震、風和沖撞。其中,橋梁地震響應分析方法主要有Pushover法和動力時程法。前者已經從傳統分析方法發展至多模態分析方法[30]和自適應分析方法[31]。將Pushover 法與反應譜法結合,用能力譜法可進行橋梁結構地震需求分析和結構地震易損性分析[32]。相比于Pushover 法,動力時程法計算成本較高,但是動力時程分析可得到橋梁在不同地震作用下的響應時程,較為直觀地反映橋梁動力特性和抗震性能,并且得到結構地震易損性曲線[33]。通過將橋梁結構特征進行分類,并采用各類別中典型橋梁的地震易損性曲線代表同類橋梁的地震易損性,可實現區域橋梁地震損傷評價[34],這意味著橋梁地震易損性分析對象已經從單體橋梁逐步發展至區域橋梁。

2.4 多災害作用下特種結構和橋梁結構災變響應分析

多災害作用下特種結構和橋梁結構的響應分析必須建立能反映每單一災害作用機理的分析模型。例如,對于地震和沖刷組合作用下的結構分析,模型不僅要能反映出地震分析所需的結構動力特性和損傷特征,還需考慮土-基礎之間的相互作用進而計入沖刷的影響[35]。目前常用的等效土彈簧模擬下部樁基模型在考慮單一地震災害作用時是足夠精確的,但在考慮地震和沖刷兩種災害作用下的響應分析就顯得較為粗糙;其次,多災害作用并不等同于每種施加在橋梁結構上的災害作用的簡單疊加,因為多災害作用對結構的影響可能是對單一災害作用影響的加劇,也可能是削減[36-37],如地震和波浪組合作用下,水體對橋墩的附加動水力會放大橋梁的動力響應,而在相同重現期下考慮強風與波浪這兩種災害之間的相關性,可以降低橋墩設計荷載標準。對于繼發式災害作用組合,分析中必須考慮先發災害作用效應對后發災害作用效應的影響[38]。

由于不同的災害具有各自不同的特點,不同災害作用下結構的易損部位也不一樣,多災害作用下結構響應分析首先需要建立能夠反映各種災害致災機理的分析模型。而這往往涉及復雜的多場耦合建模、多場約束的本構關系及狀態方程。

3 多災害作用下土木工程基礎設施系統的災變響應分析

對多災害作用下土木工程基礎設施系統的災變響應分析,目前的研究與現實需求差距顯著。以地震為例,第一代單體建筑抗震設計方法基于大量的實測地震動數據以及對地震動特性的規律性認識,發展了反應譜理論和動力理論。第二代單體建筑抗震設計方法基于結構性能指標,如傷亡人數、修復費用、修復耗時、震后危險等級,進一步完善了相關內容。而在城市地震動力反應方面,目前的研究方興未艾。相比多災害作用下的單體災變響應分析,多災害作用下土木工程基礎設施系統致災分析需要考慮行波效應、風場干擾、火災場蔓延、土-結構群相互作用等復雜因素的影響?;趩误w結構簡化模型的城市動力彈塑性分析方法預測震害,正在逐步發展中。然而,多災害作用下城市基礎設施系統的反應及其災變機理,比如,地震或爆炸引發火災、地震引發相鄰建筑碰撞、地震引發建筑與高架橋碰撞等,目前的認識相當缺乏。多災害及其耦合作用下的城市工程系統失效機理與韌性評價有待進一步研究。

3.1 地震行波效應

地震地面運動是一個復雜的時空過程。工程中常用的反應譜法和動力時程法假定結構各支點具有相同的地震動,這種輸入方式對于一般的單體結構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對于平面尺寸較大的單體結構或土木工程基礎設施系統,忽略地面運動的空間變化可能給結構響應計算結果帶來較大的誤差。地震動的這種空間變化特征主要表現為以下3個方面:①部分相干效應;②行波效應;③局部場地效應。其中,以行波效應為主[39],且通常不可忽略。行波效應對結構響應的影響較為復雜,受結構特性、地震波特性、傳播方向等多因素影響。對單體結構來說,行波效應會導致結構響應增大,對結構造成不利影響,如行波方向的位移顯著增大[40]、結構扭轉效應增大[41]。

行波效應下結構響應的復雜性主要緣于結構自身的復雜性、所輸入的地震動的復雜性等。關于多點激勵與一致激勵的比較似乎難以找到很強的規律性。另外,現階段對行波效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跨度橋梁、大跨度空間結構、大壩和地下管道等單體結構,對于在城市區域震害模擬中考慮行波效應影響的相關研究還較少。

3.2 風場干擾作用

風是大氣邊界層內空氣流動的自然現象,其速度和方向具有隨時間和空間變化的特征,是一個隨機場。對于高聳結構、高層建筑結構、大跨度空間結構與大跨橋梁結構等,風荷載是結構設計時需要考慮的一類重要隨機動力荷載。在進行隨機風場模擬時,往往將此隨機場轉換為多個一維隨機向量過程,并采用線性濾波法或諧波疊加法模擬脈動風速隨機過程[42]。而對于結構群或基礎設施系統,風場由于受到不同結構物間的相互干擾而發生顯著改變,具體表現為作用在結構表面的風荷載和結構物周圍的風環境。由于風場干擾作用,結構群的某些局部區域會出現低風速或高風速區段。1965年,英國渡橋電廠的8座冷卻塔群中,有3座位于下風向的被5年一遇的大風吹毀(圖8)。事故調查認為倒塌原因主要歸結為沒有考慮脈動風作用和群塔干擾效應而帶來的設計強度不足。近年來,不少學者基于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 ics(CFD)理論對城市區域風場進行模擬,并結合實地測量數據和風洞試驗對模擬結果進行驗證與修正[43];討論風集流效應以及結構物在不同風入射方向和結構物間距下的遮蔽效應,探究風場循環規律和風舒適度[44]。還有不少學者研究建筑布局形式[45]、建筑間距[46]等因素對于區域風環境的影響,并對這些影響因素做出定量評估。但目前關于區域風場的研究多是基于CFD理論進行的數值模擬,對于多因素影響的城市風場致災機理的試驗研究較不充分,城市區域風場的實測數據也較為有限。

圖8 英國渡橋電廠冷卻塔倒塌模擬Fig.8 Collapse simulation of cooling towers in the Ferrybridge Power Plant,UK

3.3 火災場模擬

火災場的模擬方法主要有區域模擬與場模擬。其中區域模擬通過假定相應物理參數,根據物理和化學規律,推導出相應的常微分方程。20世紀80年代,EMMONS[47]開創性地將質量守恒、動量守恒、能量守恒和化學反應原理運用于火災模擬研究,建立了建筑火災的區域模擬理論。其基本思想是把研究的空間劃分為不同控制區域,假定其中參數是均勻的,對每個區域運用上述基本原理,可得到一組描述火災動力學演化的基本方程。區域模擬方法至今已發展得比較成熟,運用區域模擬理論的主要程序有HARVARD、CFAST、FIRST和BRI2 等[48]。有關地震次生火災的模擬,已有基于元胞自動機模型、靜態burn-zone模型及基于地理信息系統的地震次生火災模型[49-51]。地震可能導致建筑體損壞、消防設施受損、電氣設備破壞等,從而對火災蔓延產生較大影響,HIMOTO和TANAKA[52]進一步考慮了地震動和火災對房屋造成的破壞及其對火災蔓延的影響,但算例中區域建筑震害是隨機指定的,并未對如何模擬建筑震害作進一步討論。

3.4 土-結構群相互作用

地震作用下,高層建筑群之間通過場地土的聯系形成整體,將產生復雜的土-結構群動力相互作用(Soil-Structure Cluster Interaction,SSCI)。土-結構群動力相互作用的群效應是指多棟建筑構成的結構群在地震作用下發生的與單體建筑不同的反應,它是由地震波在土中傳遞時在基礎間反射形成的。這種群效應除了受土體條件的影響外,與結構群中結構的個數、間距以及場地動力特性等因素相關[53-54]。然而,在傳統的地震學和地震工程應用中,城市建筑物的存在通常被忽視,地面運動僅考慮震源和場地條件,認為結構在地面運動作用下的響應與周圍結構無關,這種近似在大多數場合是合理的,但對于擁有大量密集建筑物的大型城市,SSCI效應將引起結構地震響應或增強或減弱,鮮見系統完整的規律性研究。已有大量研究基于簡化的理論模型,采用不同的方法考慮結構與土體、結構與結構之間相互作用,分析結構和土體的相互影響關系[55-57]。常用的數值分析方法包括有限差分法、邊界元、有限元及譜單元法等。

雖然目前對土-結構群動力相互作用問題已有不少研究,但考慮土-結構群相互作用的結構響應變化規律十分復雜,與具體輸入的地震動、場地特性和結構自身的力學性能等有關?,F階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棟相鄰建筑相互作用的研究,對于城市區域結構中所涉及的多個結構的“土-結構”場效應研究還較少。

3.5 結構群災變分析

近年來,為了應對潛在的震害損失,城市建筑群的地震災害響應模擬應運而生。然而,城市區域范圍大,建筑眾多,動力分析模型必須考慮計算效率與計算精度的平衡。目前常見的建筑結構動力分析模型包括:1)基于構件的精細化有限元模型[58];2)等效單自由度(SDOF)模型[59];3)等效多自由度(MDOF)模型[60]。其中,有限元模型對每個構件建模,計算結果可靠,但單元數量龐大,計算工作繁瑣,一般只適合于單棟建筑的精確分析。SDOF模型計算簡便,但無法考慮高階振型,不適合高層建筑。相較之下,MDOF模型考慮了樓層的影響,計算結果相對精確,且計算工作量較低,是目前城市建筑群震害模擬的理想模型。為建立MDOF模型,需要采集建筑的幾何尺寸、場地類型、結構類型和建造年代等基本信息,并將這些信息轉化為結構動力分析模型的力學參數。傳統方法通過人工測量、實地調研和查閱圖紙檔案等手段獲取城市建筑基本信息,但對于龐大的城市建筑量是不現實且效率低下的。針對這一問題,以地圖為數據源,利用地理信息系統(GIS)技術,快速獲取建筑基本信息,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結合GIS和建筑信息模型(BIM)技術獲取城市區域內結構矢量信息,通過建立多自由度剪切、彎剪模型的精細有限元模型,可進行多尺度城市區域多災害響應分析[61]。

地震下結構群中某一結構倒塌會引發災害鏈式傳播,比如倒塌瓦礫破壞和阻塞道路,將造成交通通行能力下降,影響震后人員逃生、醫療和消防救災的及時性。以地震作用下結構倒塌瓦礫的分布及其對路網通行能力的影響、震后城市路網易損性分析等為基礎[62],可進一步對人員疏散和醫療救援開展相關研究[63-64]。也可考慮單體結構倒塌和相鄰結構間撞擊致倒塌過程,獲取完整的瓦礫分布。并針對結構倒塌瓦礫阻塞道路的因素,定量評估震后路網交通系統和醫療系統的功能劣化程度[65]。總體上,目前對以地震為主要誘導原因的土木工程基礎設施系統災害鏈產生、發展、傳播的繼發特點,還沒有完全弄清楚。

3.6 城市交通網絡脆弱性評估

城市交通系統作為城市重要的生命線系統和社會經濟活動的基礎,其脆弱性正逐漸成為制約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問題(圖9)。交通網絡脆弱性的評估方法分為四類:特定場景法、特定策略法、仿真分析和數學模型推演[66]?!疤囟▓鼍胺ā狈治鲈谔囟▓鼍?如地震、洪水、橋梁受到攻擊等)下,交通網絡甚至社會經濟受到的影響。但針對的場景較少,適合小規?;蛐》秶鷥鹊难芯浚茈y系統且全面地對大規模網絡的脆弱性進行研究?!疤囟ú呗苑ā蹦軌蛳到y性地評價整個網絡的脆弱性,一般都是研究網絡被攻擊后網絡性能(如連通度、可達性、網絡費用等)的損失。仿真分析也是評價路網脆弱性的主要方法之一,仿真軟件由于簡潔、易操作和可視化程度高等優點而廣受追捧。數學模型推演的評估方法主要是通過構建模型來表達路段的脆弱程度和潛在場景發生的可能性。

圖9 上海地鐵網絡站點關鍵程度的空間分布Fig.9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tation criticality of Shanghai metro network

4 多災害作用下城市土木工程基礎設施系統韌性提升

城市土木工程基礎設施遇災害作用時如不能有效恢復功能,將造成巨大損失。為應對這一挑戰,必須綜合考慮多災害作用和環境作用,大幅提高城市土木工程基礎設施的韌性,即提高其主動防止災害發生、減輕災害損失和迅速恢復災后運轉功能的能力。

4.1 結構材料性能的恢復

隨著服役年限的增長,環境中CO2、Cl-等侵蝕性介質在既有混凝土結構中不斷累積增長,鋼筋銹蝕隱患嚴重,結構性能退化風險顯著。因此,電化學修復技術日益受到重視[67]。如圖10所示,電化學修復技術以既有混凝土結構構件內部鋼筋為陰極、外表面增設金屬網片為陽極,通過直流電源在陰陽極之間施加電場,在鋼筋表面附近生成OH-,使混凝土內部恢復堿性,并促使混凝土內部Cl-等通過孔隙溶液往外部遷移,從而達到延遲鋼筋銹蝕的目的。在電場作用下,表層碳化混凝土的孔隙溶液中不僅僅Cl-發生遷移,還同時伴隨著Ca2+、OH-等多種離子傳輸、吸附/脫附以及溶解/沉淀過程。這些物理、化學耦合過程可導致表層碳化混凝土的孔隙結構發生變化,進而又反過來影響多離子傳輸過程。當前雖有部分考慮多離子耦合傳輸-反應的電化學除氯模型,但是這些模型并未考慮碳化,只孤立考慮氯離子侵蝕,與實際情況不符,且并未測得多離子含量分布以全面驗證模型準確性。實際上,由于電場作用下表層碳化混凝土中多離子耦合遷移/沉積機理及微結構演變規律不明,如何精準設計電化學修復技術方案以恢復混凝土保護層的有效保護作用尚待進一步深入研究。另外,尚應開發更多實用的結構材料性能恢復技術。

圖10 電化學修復混凝土結構技術示意圖Fig.10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electrochem ical repairing technology of concrete structures

4.2 單體結構的災變控制

以單體結構抗震為例,其發展經歷了抗震(防止災害發生)、減震隔震(減輕災害損失),以及可恢復(災后恢復能力)等不同階段[68]。新型高效抗側結構體系逐漸在高層建筑中得到廣泛應用,如阻尼伸臂桁架體系[69]、斜角網格筒體結構體系等;各種減震技術和隔震技術,如新型阻尼器[70]和TMD裝置[71]、多種類型減震隔震方法,獲得了長足發展,列入了我國相關規范。為確保結構具備綜合防御地震與連續倒塌的能力,近年來有學者提出各種結構設計技術和方法。按照適用對象的不同,這些技術和方法可被劃分為兩類:一類是針對新建建筑提出的設計技術,通常是對梁縱筋采取相應的構造處理,以實現結構可綜合防御地震與連續倒塌的目的[72-73];另一類是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均適用的增設外部構件方法。外部構件可在柱失效時有效傳遞不平衡荷載實現結構抗連續倒塌性能的提升,但在小變形階段一般不參與受力,故不會影響結構抗震性能[74-76]。在結構層次,采用自復位、可更換構件等技術可有效控制結構在地震作用下的損傷及倒塌概率。搖擺結構、自復位結構,以及帶可更換構件結構的研究方興未艾(圖11)。

圖11 可恢復功能結構Fig.11 Earthquake resilient structures

4.3 土木工程基礎設施系統韌性提升

考慮結構倒塌災害發生后,引發沖擊鄰近建筑、路網/電網/通信網中斷、救災受阻等次生災害,以繪制倒塌方向玫瑰圖、確定建筑間合理間距,以及驗算道路疏散寬度等方法來主動控制繼發災害傳播,進行防災規劃,是提高結構群系統韌性的有效方法(圖12)。上述思路結合以有效避難為手段的被動提升方法,有望為土木工程基礎設施系統韌性提升開辟新途徑。根據地鐵網絡系統的脆弱性分析(圖9),可以找到關鍵節點,改善加強關鍵節點的性能后,即可提高網絡系統的韌性。但總體方法還是概念性的,尚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圖12 結構倒塌瓦礫分布Fig.12 Distribution of structural collapse rubbles

5 結論

目前,單一災害作用下單體結構防災機理研究已較為充分,但如果不考慮多災害作用可能會導致結構性能不能滿足預期要求;此外由不同建筑、特種結構和高架橋梁等組成的城市土木工程基礎設施系統的災變機理和韌性提升有待深入研究。

未來需要進一步關注:

(1)多重災害觸發及復雜環境作用機制;

(2)多災害作用下單體結構災變機理;

(3)多災害作用下城市基礎設施系統災變機理。

多重災害和復雜環境按“并發”和“繼發”兩種情況作用于城市基礎設施。只有揭示多重災害的觸發機制以及復雜環境的作用機制,厘清相應的組合工況,提出多重災害作用組合方法,方可精準分析結構單體或結構系統的災變反應,進而對其實施控制。只有揭示單體結構在多災害作用下的性能演化規律與失效機理,探尋多災害作用下單體結構災變控制途徑和功能恢復、性能提升方法,方可深入分析土木工程基礎設施系統的災變響應。只有認識城市土木工程基礎設施系統的災變發展規律,揭示其災變機理,方可建立城市土木工程基礎設施系統的韌性提升理論和方法,為實現我國防災減災戰略、建設韌性城市提供科技支撐。

猜你喜歡
混凝土結構
混凝土試驗之家
現代裝飾(2022年5期)2022-10-13 08:48:04
關于不同聚合物對混凝土修復的研究
《形而上學》△卷的結構和位置
哲學評論(2021年2期)2021-08-22 01:53:34
低強度自密實混凝土在房建中的應用
混凝土預制塊模板在堆石混凝土壩中的應用
論結構
中華詩詞(2019年7期)2019-11-25 01:43:04
混凝土,了不起
新型平衡塊結構的應用
模具制造(2019年3期)2019-06-06 02:10:54
論《日出》的結構
土-混凝土接觸面剪切破壞模式分析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综合色在线视频播放线视 | 亚洲欧美在线看片AI| 色婷婷在线影院| 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 国内精自视频品线一二区| 五月六月伊人狠狠丁香网|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免费| 午夜性刺激在线观看免费| 免费国产无遮挡又黄又爽| 91亚洲精选| 国产午夜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美女视频一区| 国产精品欧美在线观看| 波多野结衣视频一区二区| 成人午夜天| 日韩精品毛片| 久久亚洲高清国产| 国产一区成人| 国产不卡网| 高清无码一本到东京热| 久热精品免费| 亚洲av无码片一区二区三区| 一本大道无码日韩精品影视| 呦女精品网站| 日韩高清中文字幕| 国产福利2021最新在线观看| 成人夜夜嗨| 国产精品免费露脸视频| 亚洲无码37.| 亚洲va欧美ⅴa国产va影院|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网址| 无码网站免费观看| 波多野结衣AV无码久久一区| 好紧太爽了视频免费无码| 国产精品国产主播在线观看| 男女男免费视频网站国产| 九九这里只有精品视频| 欧美精品成人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久久中文无码精品| 秋霞国产在线| 日本三区视频| 热热久久狠狠偷偷色男同| 嫩草影院在线观看精品视频| 日韩欧美色综合|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swag| 农村乱人伦一区二区| 高清乱码精品福利在线视频| 久久久久久尹人网香蕉| 久热中文字幕在线| 91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高清国产| 色播五月婷婷| 日本精品影院| 中文字幕天无码久久精品视频免费 | 高清码无在线看| 亚洲av日韩av制服丝袜| 国产精品永久在线| 91精品国产一区| 九色综合伊人久久富二代| 国产三级精品三级在线观看| 永久成人无码激情视频免费| 91丝袜在线观看| 久久人人妻人人爽人人卡片av| 91美女视频在线| 黄色网站不卡无码| 久久semm亚洲国产| 亚洲人成影院在线观看| 久久91精品牛牛| 午夜天堂视频| 国产乱人乱偷精品视频a人人澡| 99中文字幕亚洲一区二区| 成人一级免费视频| 91麻豆精品国产高清在线| 久久亚洲高清国产| 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你懂的一区|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97色| 国产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久久| 免费Aⅴ片在线观看蜜芽Tⅴ| 国产理论最新国产精品视频| 蝴蝶伊人久久中文娱乐网| 亚洲色图欧美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