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偉,龍 玫,高云牧,何 愷,石文惠,劉小晗,王雨晨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上海 200240)
作為2020年開始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新冠肺炎疫情在全世界范圍內引發廣泛關注,激起眾多輿論。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我國采取積極的、以人民為中心的抗疫措施有效阻止疫情擴散,為愛國主義教育的開展提供良好契機,但與此同時,疫情背景下復雜的網絡輿論環境也給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帶來不確定因素。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1]。愛國主義教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應積極應對網絡輿論的挑戰。在已有的研究中,諸多學者嘗試結合新冠肺炎疫情或網絡輿情背景分析愛國主義教育的發展方向[2-3],但將疫情、網絡輿論和愛國主義教育相結合并嘗試從一個更明確的角度探討的課題相對缺乏。因此,本研究基于后疫情時代,以疫情中的網絡輿論作為切入點,研究大學生面對復雜網絡輿論的態度,分析愛國主義教育面臨的挑戰并提出更加具有實踐性和建設性的意見。
為了解大學生對疫情期間部分網絡輿論的關注情況和態度以及對于愛國主義教育的基本感受和期待、探尋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理想方式,本課題組自制統一問卷。問卷主要針對愿意接受調查并完整回答問卷的上海高校學生。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462份,回收有效問卷449份,有效回收率97.2%。調查對象涵蓋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其中大一年級學生較多,占63.47%。訪談對象為部分問卷被調查者、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輔導員和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
本研究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調研的方式聚焦后疫情時代網絡輿論的大背景,旨在探究新冠肺炎疫情相關網絡輿論的特點,關注疫情期間典型輿論反轉事件出現的原因及其給社會尤其是大學生群體帶來的影響,為大學生提供應對較為復雜輿情的策略。問卷通過互聯網無記名調查方式發放,問卷內容主要包括基本信息、網絡輿論現狀、學校愛國主義教育情況3個方面。使用SPSS 20.0軟件進行數據的整理和分析。訪談內容主要包括學生對愛國主義的理解、學生對愛國主義教育的期待等。針對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困境,希望通過調研和訪談了解學生對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訴求,為高校的愛國主義教育提出發展方向,更好地應對網絡輿論帶來的挑戰,同時提高學生的獲得感。
大學生在后疫情時代對于疫情擴散情況、政府應對措施、官方平臺辟謠、重大科研進展等官方報道新聞保持高度的關注,見表1。

表1 后疫情時代大學生關注的社會熱點事件Table 1 Social hot issues concerned by college students in post-epidemic era
調查顯示,有83.30%的受調查者在后疫情時代會參與社會熱點事件的討論,其中有42.32%的大學生會公開討論,見表2。

表2 后疫情時代大學生參與社會熱點事件討論的主要形式Table 2 The main forms of social hot issues discussed by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post-epidemic era
后疫情時代,有59.47%的大學生參與過學校開展的有關負面輿論的分析疏導工作,其中79.40%的大學生認可該項工作的意義。盡管如此,大學生認為這項工作的開展形式還是有待改進。目前的形式主要是思修課、公眾號、班會、團課、講座、團日活動等。受訪大學生還期待學校提供心理援助、成立輿論研究機構等,并且表達了對傳播學專業基礎知識的訴求。
后疫情時代,大學生對愛國主義教育的感興趣程度、參與互動的情況和獲得感見表3。對結果進行相關性分析,見表4。

表3 后疫情時代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感興趣程度、參與互動情況和獲得感Table 3 The degree of interest,interaction situation and sense of fulfillment of patriotism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postepidemic era

表4 后疫情時代大學生感興趣程度、互動情況和獲得感的相關性分析Table 4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college students' interest,interaction situation and sense of fulfillment in the post-epidemic era
上述結果顯示,后疫情時代絕大多數(89.30%)大學生在愛國主義教育中有一定的收獲。訪談結果也表明,疫情期間,大學生普遍認為各大高校開展的愛國主義教育能給自己帶來積極影響,讓自己對國家有了更加強烈的認同感。同時,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大學生在愛國主義教育中的獲得感、對愛國主義教育的感興趣程度與在愛國主義教育中互動的頻率呈現出顯著的正相關(P<0.01)。因此,希望學校能通過改進課程設置、提高學生的興趣度、鼓勵學生參與互動,以提高學生的獲得感。
結果顯示,大學生對于愛國主義教育形式的期待比較多元,期待的授課形式除了思政課程(51.45%)和青年大學習(41.65%)的傳統教育形式,還包括在思政課程之外的各科教學中滲透、組織志愿活動、參觀紅色教育基地、積極宣傳愛國先進事例等,見表5。

表5 后疫情時代大學生期待的愛國主義教育方式Table 5 Patriotism education methods expected by college students in post-epidemic era
對于愛國主義教育內容,超過60%的大學生希望能夠了解我國發展道路和未來發展方向(67.93%)、深入理解國家社會制度及政策(65.48%),見表 6。

表6 后疫情時代大學生希望學校愛國主義教育內容側重的方面Table 6 Patriotic education content that university students want schools to focus on in the post-epidemic era
在訪談中,大學生普遍希望愛國主義教育能滲透日常生活而非流于表面,例如將校史和優秀校友的相關事跡排成話劇或拍成電影,這有助于深化愛國情懷;把“講紅色故事、講革命精神”活動引入思政課堂,用那些鼓舞人、激勵人、感染人的愛國故事使大學生深入了解故事里的國家、故事里的英雄,提振愛國奮斗精氣神;受訪教師強調了對儀式教育的期待,要充分挖掘重大紀念日、重大歷史事件所蘊含的愛國主義教育資源,例如通過“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專題展覽”等形式,讓學生參與其中、感受其中,激發廣大學生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堅定愛國追求。
3.1.1 輿論關注內容呈現多極化趨勢 調查顯示,大學生對于疫情期間各個方面的社會熱點事件都保持高度關注,包括疫情擴散情況、政府應對措施、重大科研進展乃至外媒對中國抗疫的評價等諸多方面,關注內容呈現多極化趨勢。作為社會的新生代,大學生通過關注時政能夠增強自身的榮譽感和愛國情懷[4],尤其是容易激起愛國情愫的時政輿論更容易進入大學生的視野。
3.1.2 大學生參與網絡輿論的積極性較高 調查顯示,大學生有很高的積極性參與社會熱點事件的討論,但公開討論相對謹慎。心理學家榮格描述青年人處在一個“意識二元階段”,即對整個環境充滿好奇和熱情,又因易于情緒化而產生沖動甚至處處受挫而感到灰心與無力[3]。雖然大學生整體有相對客觀辯證的思維觀點,對于公開討論也相對謹慎,但在“后真相”時代,這一群體容易在情緒的影響下相信“偽真相”,并且難以逃脫同質化、極端化、無意識化等群體性質的窠臼,縱使內心追求的是真相,但仍然容易陷入主觀性誤區。
3.2.1 口頭教育較多,實踐教育較少 從教育形式上看,傳統的愛國主義教育以口頭教育為主,主要依靠思政課程上教師對大學生單向的灌輸,大學生未能將理論在實踐中驗證。因此,愛國主義教育整體而言較為空洞,停留在理論層面,教學效果也大打折扣。
3.2.2 互動教學較少,內容有待豐富 從教學內容上看,當今大學生期待愛國主義教育更加多元化、立體化。學生對課程內容的感興趣程度與學生參與互動的情況、獲得感都密切相關(P<0.01),因此,選擇恰當的課程內容有利于解決目前學生參與互動較少的現狀,也是提升教學效果的關鍵。高校不僅要立足當下,解讀我國社會制度及政策;還要回溯歷史,分析我國社會、經濟、文化等的發展歷程;更要開闊視野、放眼未來,讓學生客觀認識我國未來的發展方向。大學生對豐富的教學內容的期待給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3.2.3 教育環境改變,高校面臨挑戰 從教育環境來看,互聯網的高速發展使得愛國主義教育環境發生著前所未有的改變,國內外的一些非理性的思想依靠互聯網傳播,借助網絡輿論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學生。網絡輿論包含不屬于高校范疇內的事件以及外部勢力的介入[5],深刻影響著當今愛國主義教育的環境,也給高校的愛國主義教育帶來新的挑戰。盡管在應對網絡輿論下教育環境的改變時高校采取的措施總體有效,能引導大學生進行多元化思考,但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難以在第一時間全面了解這類輿論信息,應對措施雖積極正面但相對單一。在這種情況下,高校工作的不確定性和復雜性顯著增加。
面對疫情防控背景下網絡輿論的挑戰和網絡輿論背景下愛國主義教育的問題,綜合受調查者提出的建議,本文提出以下幾點應對網絡輿論的策略,并對新時代的愛國主義教育進行展望。
4.1.1 培養大學生理性邏輯,使其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和輿論導向 理性邏輯指的是思維的一種邏輯形態。將理性邏輯運用于應對網絡輿論,即在面對一個有爭議的話題時,學會搜集各個方面的觀點,并對搜集的各方觀點進行理性評估,得出綜合判斷。如果沒有嚴格按照理性邏輯進行思考,就容易被片面的觀點誤導,被看似主流的觀點牽制。如果表達觀點時忽略了理性邏輯,就容易讓表達觀點流于一種情感的宣泄,造成無效交流,并對交流環境造成負面影響。
在培養理性邏輯的過程中,也應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輿論導向,這是新聞輿論工作的基石。當今是一個萬象更新、百家爭鳴的時代,言論自由權給了每個人發聲的權利,卻也增大了錯誤思想輿論造成惡劣影響的可能:有的無良媒體為了博人眼球而夸大其詞、煽動對立;有的企業、組織為了商業利益而肆意炒作、散播虛假消息;有的個體罔顧道義而歪曲事實、誹謗他人。作為國民素質教育的主陣地,高校應從黨和國家的工作全局出發,從人民的整體利益出發,以正面宣傳為主,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輿論導向,才能為眾多在校大學生樹立典范。
4.1.2 遵循網絡傳播規律,把握“時度效”原則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選擇并傳達合適的信息至關重要?!皶r度效”作為檢驗新聞輿論工作水平的重要標尺,也是各高校應對網絡輿論開展教育的關鍵因素?!皶r”就是時機、時勢,要求即時快速把握官方信息,進行合適的輿論引導,把握先機,避免不良輿論發酵;“度”就是力度、分寸,要求以合理的方式、力度、頻率進行引導教育,且內容不夸大、不淡化、不失準、不失真,將事情更加全面地呈現在大學生的面前,便于大學生思考與判斷;“效”就是效果、實效,力求有效,也更需要注重“時”與“度”的把控。
總之,學校應遵循網絡傳播規律,努力做到掌“時”控“度”求“效”,適時、適度、有效地對大學生進行引導,引領大學生用理智辯證的眼光看待輿論。
4.1.3 把握學生動態,創新輿論引導方法 學校作為教育的主陣地,能極大地影響信息和觀念的傳播。為應對網絡輿論挑戰,學校有必要進行合理引導,這也與受訪大學生的訴求一致。學校需要密切把握大學生動態,關注其獲得感,不斷改善教學風格,豐富教學形式,讓教學更有深度,增進與大學生的溝通,提升教育的實效性。值得一提的是,輿論引導并非輿論控制。在輿情發酵時,學校應當投入更多精力教育大學生以一種理性全面的視角來看待網絡輿論,而非進行消息的封鎖和觀點的灌輸。尤其是面對爭議性較大的問題,學校也不應當回避或遮掩。教師的教育重點在于引導學生充分表達觀點并進行論證,讓多元的思想碰撞。這需要在課程設置方面進行調整,在引導方法上進行創新,也需要教師具備足夠的素養與意識,能夠分清合理的輿論監督與不當的攻訐;在很多現實情況中,還需要足夠的表達能力與個人魅力來幫助大學生群體進行二者的辨析。這無疑是新時代對于思政教師的新要求,也是做好“后真相”時代愛國主義相關思政教育所需要具備的素質。
4.2.1 與輿論焦點、國際熱點深度融合,廣泛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對于當代大學生而言,獲取熱點焦點信息的壁壘基本消失。在復雜的社會環境、國際環境與輿論環境中,如果缺失了對于大學生理性客觀看待熱點焦點的引導,就可能會有別有用心者取代高校的這個角色,奪走解釋權、話語權這一重要輿論陣地。而在適當引導下,眾多熱點焦點本身就是愛國主義教育的鮮活素材,在大學生群體間的影響力及教育意義重大。調查數據也顯示,超過50%的大學生認為愛國主義教育更應該深入理解社會制度,了解我國發展道路和未來發展方向,了解和客觀評價我國歷史,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客觀認識國內外社會現狀和國際形勢等。因此,將愛國主義思政教育與輿論熱點、國際熱點相結合應該是新時代發展的一個趨勢,也是讓理想信念教育貼近社會生活的必要條件。
4.2.2 與大學生日常學習和生活深度融合,協同培育愛國主義精神 大學生日常學習和生活中的愛國主義教育滲透是極富效果的,這一點在本次調研中得到了受訪者觀點的佐證。對多所高校官網、公眾號的調研顯示,當下各高校結合自身條件,努力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日常學習生活。在疫情期間,有的高校聯合其他單位進行了抗疫主題話劇、歌曲的創作與發行,如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和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合作的抗疫音樂劇《那年那時那座城》,就宣傳和弘揚了抗疫中的愛國主義精神。
高校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時需要避免形式單一化、風格教條化,要靈活采用多種形式讓多元化的愛國主義教育滲透大學生的生活之中。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培養愛國主義、培養理性看待輿情的習慣,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化解可能發生的負面輿論危機,同時能讓處理負面輿論發酵過程更加便捷有效。
4.2.3 與社會實踐深度融合,豐富愛國主義教育載體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6]。各大高校在實踐教育方面也做出了積極嘗試。例如,北京大學在疫情背景下采用云上云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實踐活動,在革命老區、城鎮鄉野、田間地頭開展實踐課教學,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生動的社會大課堂中。從國際角度看,新加坡、日本的愛國教育理念主要是讓學生參與豐富的課外活動,如植樹活動、清潔活動等,進而參與社會生活的建設,培養對國家地理環境、文化特色乃至體制的熱愛[7]。
本研究同樣顯示,以社會實踐(組織志愿活動等)為載體的愛國主義教育同樣受到大學生群體的歡迎。社會實踐對于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全面認識以及對社會復雜性的認識都是極有幫助的。同時,通過幫助學生認識中國現階段發展的不平衡、不全面,能夠更好地激發大學生群體投身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熱情,并降低步入社會后的落差感。
4.2.4 與傳播學、心理學等學科進行跨學科合作,形成愛國主義教育“新常識”新形勢下,很多傳統社會較為陌生的社會科學學科的知識將成為互聯網背景下的“新常識”,愛國主義教育與傳播學、心理學等相關學科的跨學科合作開始展現出必要性。在美國、英國、日本等發達國家,日常大眾傳播媒介已被視作思想教育的有利工具和重要方法[8],比如美國的民間社會機構和大眾媒體積極向大學生群體宣傳國家文化符號與青年組織[9],后者又主要起到呼吁大學生群體參與日常社會公共事務管理的作用。對于當代大學生而言,有時一些傳播學、心理學等學科知識能幫助他們避免新時代下的很多新問題。這種跨學科思維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在為更長遠的“新常識”類學科的建立打下基礎。
總之,愛國主義教育是高校思政課程中重要的話題,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展現出了我國政府與人民群眾間強大的凝聚力,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獨特優勢,但與此同時,也暴露出了與自媒體蓬勃發展的“后真相”時代相對應的愛國主義教育策略的不足。本研究組探究了傳統愛國主義教育在當下的不足,收集整理了大學生對于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期許。希望本研究結合受訪者的意見和文獻查閱得出的結論與方案,能為后疫情時代的愛國主義教育變革提供參考,讓愛國主義相關的思政課程成為真正與時俱進的課程。